新羅王國力挫大唐帝國的擴張:三國爭霸的最後勝者,新羅吞併高句麗和百濟,隋唐五十年滅高句麗等於白打了

新羅一面扶植和利用高句麗殘餘勢力與唐朝對抗,一面大肆奪取百濟故地。670年,新羅接納高句麗遺臣安勝,將其安置於金馬渚,封高句麗王,以此來招納高句麗遺民與唐安東都護府抗衡。與此同時,新羅還攻取了百濟故地眾多城池。

670年7月,新羅出動大軍,一舉攻陷熊津都督府八十二城。新羅將軍「品日、文忠、眾臣、義官、天官等取城六十三,徙其人於內地;天存、竹旨等取城七,斬首二千;軍官、文穎取城十二,擊狄兵,斬首七千級,獲戰馬兵械甚多」,共取城82座,幾乎佔了百濟原有城的一半。

671年1月,新羅發兵攻打百濟,戰於熊津南,6月兵臨百濟加林城,與唐兵戰於石門,取得了「斬首五千三百級,獲百濟將軍二人,唐果毅六人」的戰績。不過被新羅所俘虜的六名唐果毅其實都是百濟人,唐軍滅亡百濟後,一方面,在百濟設置都督府,任命當地的百濟人擔任各種官職,據《舊唐書》東夷傳記載,「乃以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各統州縣,立其酋渠為都督、刺史及縣令」;另一方面,又從百濟遷走了一部分人口,安置到唐朝,例如,據《三國史記》記載,顯慶五年(公元660年)9月唐軍滅亡百濟後,「(定方)以(百濟)王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 百姓一萬二千人, 自<泗沘>乘船回<唐>」,《資治通鑒》儀鳳元年也提到,唐朝曾把部分百濟人遷到徐州和兗州等地。

遷入唐朝的部分百濟人即被授予一些折衝府的官職。例如,據百濟人黑齒常之的墓志銘記載,黑齒常之「與其主扶余隆俱入朝,隸為萬年縣人也。麟德初,以人望授折衝都尉,鎮熊津城」。又如,據百濟人禰軍的墓志銘記載,禰軍入唐後,「聖上嘉嘆,擢以榮班,授右武衛滻川府折衝都尉」。

據此推測,很可能有一些百濟人被編為唐人,並被授予果毅都尉的官職,後又返回百濟。這些人,與留在百濟故地的百濟人是有區別的,可以被認為是唐人。當這些人,身著唐軍制服被俘的時候,新羅人完全可以認為他們是唐人。

由此新羅已控制了百濟故地大部分地區,逼近了位於熊津、泗沘等唐朝在百濟的統治中心地區。

百濟局勢的日益緊迫,使唐朝再次起用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來討新羅。新羅王金法敏一面致書薛仁貴申述其伐百濟理由,一面置所夫里州,表明了不放棄奪取百濟故地的態度。9月,唐將高侃率蕃兵4萬到平壤,新羅則於10月擊唐漕船70餘艘,斷絕唐援熊津都督府道路,從而延緩了唐軍的行動。利用此間隙新羅則繼續攻擊百濟古省城、加林城等地,薛仁貴、黑齒常之力戰不敵退回唐朝,新羅奪取熊津都督府。

咸亨元年(670)七月,新羅出動大軍,一舉攻陷熊津都督府八十二城[9],唐羅戰爭正式爆發。此戰熊津都督府方面損失慘重,這與熊津都督府實力較弱有關。熊津都督府是在原百濟舊地上建立起來的,而原百濟軍隊在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660—663)的戰爭中損失極大,「殭屍如莽」[10],所剩兵力十分有限,估計不會超過數萬。熊津都督為原百濟太子扶余隆,但從史料上看扶余隆在咸亨元年似不在熊津都督府任職[11]。另外自劉仁願罷職後,在百濟似乎已經沒有漢將起實際領導作用。在672年的所謂唐羅戰爭實際上就是新羅與唐朝扶持的百濟人得戰爭

石門之戰

672年7月,唐將高侃與李謹行屯兵4萬於平壤,8月攻破韓始城、馬邑城,並在石門打敗新羅與高句麗聯兵。石門之戰使新羅蒙受了重大損失,其將領大阿餐曉川、沙餐義文、山世、阿餐能申、都善、一吉餐安那含、良臣等戰死,不得不在漢山州築晝長城加以防禦,而且新羅「是歲,谷貴人飢」。

9月,新羅王遣使謝罪,同時釋放所有俘虜,「遣級餐原川、奈麻邊山及所留兵船郎將鉗耳大侯、萊州司馬王藝、本烈州長史王益、熊州都督府司馬禰軍、曾山司馬法聰,軍士一百七十人,上表乞罪」,並獻上金、銀、銅、牛黃等貢品。唐朝接受了新羅的謝罪,雙方暫時處於休戰狀態。新羅很善於軍事與外交並用,在戰場膠著時,它常常會為自己入侵高句麗、百濟舊地向唐上表請罪,還主動遣送俘虜的唐朝將領,這些舉動似乎暗含有通好罷兵的意味,可是實際當中又不斷地攻城略地,擴張勢力。

673年「閏五月,燕山道總管、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大破高麗叛者於瓠蘆河之西,俘獲數千人,餘眾皆奔新羅」,至此平高句麗叛軍戰鬥結束。藉此戰勝的餘威,唐兵聯合靺鞨、契丹兵攻打新羅北邊,並攻入新羅腹地的買肖城。

唐朝討逆

674年1月,唐高宗因新羅王金法敏「納高麗叛眾,略百濟地守之」而大怒,詔「削官爵,以其弟右驍衛大將軍臨海公金仁問為新羅王,自京師歸國。詔劉仁軌為雞林到大總管,衙尉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副之,發兵窮討」。但是,劉仁軌所部並沒有立即開赴朝鮮半島戰場,這一年兩國之間沒有戰事,處於戰爭準備階段。

675年2月,劉仁軌揮軍渡瓠盧河(在慶州西),大破新羅兵於七重城(金城北),其後又以靺鞨兵渡海進攻新羅南境,斬獲甚眾。隨後,劉仁軌撤軍回朝,唐又以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於買肖城(今仁川附近)並三勝新羅軍。

新羅請罪

此時,新羅考慮到軍事上的失敗以及「金仁問回國可能導致的內部混亂」,文武王再次遣使入貢,並請罪。而唐朝遂詔「復王官爵,金仁問中路而還,改封臨海郡公」,並承認了新羅「多取百濟故地,遂抵高句麗南境為州郡」的事實。

至此,唐與新羅大規模的戰爭結束了,但是,武裝衝突並未就此終結,676年,薛仁貴領兵渡過黃海支援熊津都督府,與新羅在所夫里州伎伐浦交鋒,唐軍先勝後敗,被新羅斬首4000餘級。

朝鮮半島的局勢依然比較緊張。報德國不久後被新羅廢除;唐朝方面,安東都護府從平壤遷至遼東故城,熊津都督府被從泗沘遷至建安故城(今遼寧營口)。安東都護府的治所撤出平壤後,唐朝又在平壤設置安東都督府維持其對高句麗故地的統治。676年唐朝廷放回被俘的高句麗末代國王高寶藏回平壤讓其擔任唐安東都督府的安東都督,並冊封其為朝鮮王。681年高寶藏因陰謀策劃脫離唐朝控制,而被唐朝廷削去官爵併流放到四川。高寶藏被唐朝俘虜回長安後與武則天的侄女所生的兒子高德武被任命為安東都督,究其原因是因為高德武自小在唐朝首都長安出生及長大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容易控制也不會背叛中國。高句麗和百濟王族通過唐朝或新羅的力量復國的預想徹底失敗。685年,新羅「始備九州」,將國土擴張至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735年,唐玄宗詔令新羅出兵進攻渤海國,新羅奉詔出兵,但在途中新羅軍隊卻因雪災而被凍死大半,之後玄宗一方面為了補償新羅,一方面出於制衡渤海國,就把高句麗在大同江以南的高句麗故土賜給新羅,唐朝從二品的雞林都督新羅王金法敏上《賜土地謝表》稱:「伏奉恩敕,浿江以南,宜令新羅安置。臣生居海裔,沐化聖朝。雖丹素為心,而功無可效;以忠正為事,而勞不足賞。陛下降雨露之恩,發日月之詔,錫臣土境,廣臣邑居,遂使墾闢有期,農桑得所。臣奉絲綸之旨,荷榮寵之深,粉骨糜身,無由上答。」。至此新羅奪取了百濟故地和高句麗在大同江以南的土地,實力有所增強;而唐朝也鞏固了自己在大同江以北包括平壤在內的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地區的統治。

但是沒過幾年渤海國就崛起,奪取了包括平壤在內的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地區的統治。唐玄宗時期也沒能收復。反被渤海國渡海攻入山東半島,搶掠。也就是說從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時代,犧牲了數百萬隋唐將士,打下來的成果,付諸東流,等於白打了。


推薦閱讀:

《華夏兩千年》第26期:楚漢爭霸,為何項羽對劉邦的擴張無動於衷
朱滸:投靠還是擴張?—從甲午戰後兩湖災賑看盛宣懷實業活動之新布局
上證50ETF期權獲批上市 50ETF或迎規模擴張
印支三國志:越南擴張越來越南

TAG:三國 | 國力 | 十年 | 帝國 | 王國 | 大唐 | 擴張 | 新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