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物(張良 韓信 三老董公 曹參 陳平等)
06-16
中國人物(張良 韓信 三老董公 曹參 陳平等) |
http://www.sxgov.cn 2008-7-22 17:10:33 發表評論 |
□周實 張良 一般來說,知道他,主要是通過兩個故事以及這麼一個成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至於他是如何運籌又是如何決勝的,一般人就不會問了,無非權謀計算而已。 他的第一個故事是,作為韓國的貴公子,為了替他的韓國報仇,他悉以家財,求得力士,制一百多斤的鐵錐,埋伏在那博浪沙,冒險刺殺秦始皇,可惜那錐打偏了,只擊中了始皇副車,惹得始皇大為震怒,命令全國各地搜捕,為此,他就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他的第二個故事是,他在下邳,散步橋上,遇一老者故意將鞋脫落橋下令他撿取。他愕然,欲打他,想想,還是去撿了,並為老者穿上了。老者離去又返回,嘆道:「孺子可教矣。」約後五日天明時,再次相會於橋上。他感到驚異,果然就去了,結果老者已先到,再約五日後。五日後,他再去,雞剛叫,老者還是先到了。再約五日後,夜半,他即去,他的前腳剛上橋,老者後腳也到了,給他一本書,囑他好好讀:「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後,你我相見,濟北谷城山腳下,那塊黃石即我矣。」書即太公兵法也。十年後,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他也投入反秦之中———運籌於帷幄,決勝於千里———劉邦這樣肯定他,封他在齊地選擇三萬戶,他謝恩時婉拒了,選擇在留縣,因為他與劉邦初會就是在這小小留縣。 敢於冒險刺始皇,三萬戶卻不敢當,不但不敢當,而且關起門來養病,躲在後花園裡修行,前後完全判若兩人,是那老者點化的嗎?只能這樣解釋了。蘇東坡在《留侯論》中,評說張良才華過人,卻不學伊尹,也不學姜尚,去做深謀遠慮之事,反而效荊軻,仿聶政,施那行刺之下策,好在僥倖逃脫了,引發橋上老者惋惜。所以,老者故意傲慢,出言不遜,羞辱他,如果張良能忍受,方才可以藉於此成就一番大功業,所以到最後,老者感嘆道:「孺子可教也。」張良受封留侯後,也是這樣感嘆的:「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張良心裡深深明白,只有從這帝王師轉變成了帝王賓,方能全身而退也。蘇東坡在《留侯論》中還評說到司馬遷:「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蘇東坡的意思是,張良之所以是張良,恰恰是其貌若女子,智勇卻又極其過人。關於智與勇,他論得就更精彩了:「古人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韓信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很多中國人,能知道韓信,多是因了這句話。這句話原出自《史記&S226;淮陰侯列傳》。劉邦問韓信:「如我能將幾何?」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於君何如?」韓信說:「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著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所謂天授,非人力也」———話里含有多少玄思?這是劉邦對韓信最為拿不定的了。拿不定的什麼呢?是那話里的無奈嗎?還是無奈的不甘嗎?或者某種不死的雄心?劉邦揣摸著,始終拿不定。劉邦平定陳豨之後,回到京城,聞韓信誅,可謂「且喜且哀之」。「且喜且哀之」,僅僅五個字,的確道盡劉邦心思,司馬遷真大手筆也。 司馬遷評韓信,翻成白話是這樣:「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說,韓信還是平民時心志就極與眾不同。他母親死了,家中貧困無法埋葬,他仍堅持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母親的墳墓旁邊可以安置萬戶人家。我去看了其母之墳,果真如人說的一樣。假使韓信能夠謙讓,能不誇耀自己的功勞,能不驕傲自己的才能,那他對於漢家的功勛,真的可比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了,後世子孫也可一直享受殊榮,獲得祭祀。可是,他不這樣做,反在天下安定之時,圖謀叛亂,結果導致誅滅宗族,不是罪有應得嗎?」司馬遷的最末一句,也是問得入骨三分,經年戰亂,天下初定,人心思安,再謀動亂,自是逆流而動了,也與人心相背了,韓信雖然善將兵也難多多益善了。 事實上,韓信這次策應陳豨,已無什麼兵可將了。一般人,安定了,誰還願意再打仗?韓信謀劃謀到最後,也只想到可在夜裡,假傳詔旨,赦放囚徒,然後率領他們撞宮,襲擊呂后和太子。好不容易,部署完畢,只待陳豨消息了,卻又被人告發了。告發者乃門客之弟。門客因為得罪韓信,被其囚禁,並欲殺之。不料,反被———騙之,斬之。 騙其者,蕭何也。斬其者,呂后也。 「成敗一知己,生死兩婦人。」知己是蕭何。婦人是呂后,還有那漂母。當年,韓信生存無計,只好蹲在河邊釣魚,漂母見他餓得可憐,餐餐饋他飯,一連幾十天。韓信很感動,對漂母發誓:「吾必有以重報母。」漂母很生氣,大聲斥韓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是望報乎!」 她是真沒望報的。這是自視很高的韓信確實也極智慧的韓信至死都不明白的。 三老 董公 三老董公何許人也,無名之輩也。 漢王二年,劉邦由漢中出兵討伐項羽,到了洛陽新城,新城地方的三老董公(三老是鄉里掌管教化的小官),聽說漢王要來了,便在路旁等候著,說有建議給漢王。他對劉邦說「臣曾聽說一句話:『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情往往不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指明敵人是反賊,才能容易平定的。項羽無道,放逐並縊殺天下共立的主上楚懷王,他就是天下公認的反賊。還有仁者不必要靠勇氣,義者不必要靠力氣。大王應當率領三軍將士,為義帝楚懷王發喪,穿素服,並通告諸侯,共同去討伐項羽。這樣一來,四海之內,沒有不仰慕王的大德的,這才是古代三王(湯王、文王、武王)的義舉。」劉邦聽了這番話,心裡很震撼,認為有道理,馬上就為義帝發喪,宣告項羽縊殺了大家共立的義帝。同時,命令部下哀祭三日,然後分別派遣人員,告訴坐鎮四方的諸侯:「天下共立義帝,我們都願為他的臣屬。江南(指項羽)大逆無道,寡人盡發關中精兵,收集三河(河內、河東、河南)士眾,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去攻討楚國殺義帝的人。」於是,趙國和齊國首先響應。 此時,項羽正在攻打齊國,而又很久打不下來。劉邦因了董公的建議,贏得各路諸侯的精兵一共五十六萬人,向東打楚國,而且一直打到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度回到他的老家。 董公以一鄉里小官而向漢王獻此大計,使得劉邦師出有名,成為各路諸侯的統帥,人輕言重,實在難得。劉邦採用他的建議,停車,勒馬,振臂一呼,立即有了五十六萬匯聚精兵猛將的大軍,浩浩蕩蕩,殺向彭城,由此可見這位鄉官所獻之計字字千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荒村僻野,也有賢人。若是專以門第、關係或者官職取言用人,那真大錯特錯了。漢王劉邦不擺威風,任由董公攔路求見,也不因其地位低下,忽略輕視他的意見,並且立即用其建議,為楚懷王隆重發喪,號召各路諸侯討賊,亦可算得從善如流、英明果斷的君王了。 人說劉邦是一地痞,但這地痞能成漢王,能當皇帝,也是有其道理的吧。他與董公的這次交往,多多少少可以見出他能成功的道理所在。 曹參 曹參這樣的人物,就我個人來說,我是非常喜歡的。 為什麼喜歡?因為他能審時度勢,該做的時候做,該歇的時候歇。 當初跟著劉邦起義,打秦軍,攻項羽,先後八年,無役不從,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 天下初定後,劉邦以長子為齊王,以曹參為齊相國。曹參召集長老、儒生,徵求「安集百姓」的計策。諸儒上百人,所言「人人殊」,均屬不著邊際的空論。曹參聽說膠西蓋公特別善長黃老之術,便以厚禮請蓋公。蓋公說:「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蓋公一語道破了天下初定的時代需要。曹參納其言,用其術,「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孝惠帝二年,蕭何去世了,曹參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告訴他的門客趕快整理動身的行裝:「我要入朝為相了。」過了不久,朝廷果然派來使者召他入相。曹參當年在沛縣時和蕭何的私交很深,後來兩人官至將相,反而生出一些隔閡。然而,即使就是如此,蕭何奄奄一息之時,還是極力推薦曹參接替自己為漢相國。 曹參離任齊相國時,告訴後任的官員,齊國的監獄和市場,萬不得已,莫擾動。問及原因,他解釋,監獄和市場,這兩個地方,不僅能夠容納好人,而且也能容納壞人,如果輕易擾亂變動,壞人就會無處安身,也就只好出來作亂。 新官上任三把火,曹參接任漢相國後,只是一味飲酒作樂,一把火都不見燒。孝惠帝問他,他反問回去:「您與高祖誰厲害?」「當然是高祖。」「我與蕭何誰有才?」「蕭何好像更有才。」曹參連忙說:「對啊,陛下說得對。高祖、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也是非常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各自職責,遵循原有法度不變,不是很好嗎?」惠帝恍然大悟,道:「對呀,那就這樣吧。」曹參做了宰相三年,「蕭規曹隨」,無為而治,死後,百姓歌頌他:「蕭何為法,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太史公說曹參戰功所以多,主要靠韓信,似乎有偏見。因為在打秦軍的時候,韓信還在項羽軍中,曹參已立戰功不少。至於後來擒彭越,平陳豨,滅黥布,那就更是與韓信一點都不相干了。陳平說他是個陰謀家,想他不會生氣的。回想做過的一些事情,他自己也這樣坦白:「我多用陰謀。是道家之所禁。我所有的榮華富貴,如果在我活著的時候,就廢了,也算了。若是我的後代子孫終歸不能復興起用,必是我的陰謀太多所導致的結果呀。」事情居然這樣嚴重,是些什麼陰謀呢?查看史書,歸納如下:一、他在楚漢對峙時期,根據項羽猜忌的弱點,施用反間計,捐金離間了項王君臣。二、大膽想像,偽裝投降,巧妙化解滎陽之圍。三、韓信自為齊王之後,劉邦頓時怒不可遏,他從當時情況出發,根據劉邦的根本利益,暗示劉邦封立韓信,借用韓信這把快刀,逼迫項羽自刎烏江。四、有人上告韓信謀反,設計偽游雲夢之局,誘使韓信入瓮就擒。五、匈奴圍困劉邦之時,使人詐獻漢美女圖,勾起閼氏嫉妒之心,迫使冒頓無奈撤兵。六、平定陳豨、黥布叛亂,先先後後六齣奇計,每次都是計出必得。七、呂后死後,聯合周勃,果斷抑制呂氏宗族,擁立文帝,避免分裂,鞏固了漢朝的劉氏天下。這些又有什麼錯呢?真看不出什麼錯的。太史公也不禁贊道:「陳丞相年少時,喜好黃老道家學說。在家鄉任里中社宰,在那俎上割肉的時候,心襟懷抱就很大了。後在楚魏任職期間,處於危疑擾攘之中,終於歸服漢高帝。經常提出奇特的計謀,扭轉紛亂困頓的時局,也解除了國家的憂患。到了呂太后當權時,國事多故,人事複雜,他也能使自己脫身,並且能夠安定宗廟,榮華富貴,終其一生。他可真是算得賢相,是一個善始善終的人。假使不是善用計謀,誰能做到他這樣呢?」但陳平卻深知自己犯了道家大忌———精心算計,施以陰謀,雖然能夠成就大業,卻也使得多少對手最終死無葬身之地。更何況,很多人,曾經都是反秦戰友,曾經一道馳騁疆場,出生入死,稱兄道弟。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計出必得,亦是也。老子說「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陳平明白,不敢也。孝文帝二年,陳平去世,賜謚號為獻侯。其孫陳何因奪人妻,坐法被斬,侯國廢除。曾孫陳掌,衛青女婿,心想恢復陳氏爵號,最終也未達到目的。因果報應,果如是乎?田橫也是一個末路英雄。田橫和他的五百壯士,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名垂千古的。田橫是狄人,即今山東臨濟縣人。他是齊王田榮的兄弟。榮被殺,他就帶領榮的部眾,並立侄子田廣為王。他自己則做宰相,主持齊國的大政。三年後,田廣被韓信虜去了,田橫自立為齊王。然而,終被漢軍打敗,乃和部屬五百人,逃往海島以避禍。高祖劉邦稱帝之後,得此消息,心裡不安。劉邦認為田氏兄弟自從平定恢復齊國,已經盡攬齊國賢士,今在海島,若不收服,恐怕以後還會作亂。於是,派人到齊國,宣布赦其不降之罪,並召田橫至洛陽。使者到齊後,田橫謝罪說:「我曾經烹殺了陛下的使者酈生,現在我又聽說酈生的弟弟酈商是一個很有才能的漢朝將領,我擔心他報殺兄之仇,所以不敢奉詔進京,請准我做一個百姓,長居在這海島上吧。」使者回報,劉邦立刻詔示酈商:「齊王田橫若來了,誰要敢動他,還有他的隨從人員,必定滿門抄斬的!」接著,又派使者前往,將此情況告知田橫,並說:「來了,大的可封王,小的可封侯。不來,馬上派兵拿辦。」田橫考慮再三之後,只好帶了兩個門客,經驛站,往洛陽。距離洛陽三十里時,他的心裡突然覺得沒有臉去見劉邦了。他對兩個門客說:「想當初,我田橫,與漢王都南面稱王,現在他做了天子,而我卻成亡國奴,還要向他跪拜稱臣!這種恥辱我受不了。再說,我殺了人家兄長,現在卻要和他的弟弟一起並肩伺候漢王,縱使他怕天子的詔令,不敢來動我,我就一點不慚愧嗎?況且,陛下要見我,不過是想看看田橫長個什麼樣罷了!現在陛下在洛陽,如果砍下我的頭,賓士三十里,面容還不會腐敗,還是可以看一眼的。」說罷,拔劍自刎了。兩個門客,遵其遺囑,攜其頭顱,晉見劉邦。劉邦見了,感嘆道:「唉,田氏家族能夠崛起,不是沒有理由的啊!」感嘆之餘,淚落衣襟,授予兩人官職都尉,又派士卒兩千名以王者禮葬田橫。田橫既葬,兩個門客,也在墓旁各挖一洞,鑽入洞中,自殺而亡。劉邦聽了,大為震驚,又派人往海島招安,誰知留島的五百門客聽說田橫自刎身亡,也都統統拔劍自刎。於是,天下都知道田橫兄弟能得人心。寫到這裡,太史公也讚歎道:「田橫高節,賓客慕義」,認為他們是「至賢」。而我眼裡看見的,卻是五百頸血飛濺,想到那種視死精神,自問是否有無意義?意義當然是有的,還是看你如何看了,看你是個什麼人了。(選自《美文》2008年第4期) |
推薦閱讀:
※婚外情:真正意義的男女平等?
※性別與社會 周報(二):我們怎麼胡扯?
※生孩子,就要丟工作?打破男女不平等,這個全球最適合女性工作的國家,讓中國汗顏
※凈空法師:心裏面只放阿彌陀佛,保持心地的清凈平等覺
※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三十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