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氣質類型有性別之分嗎?

2010-04-07 15:43:00 來源:博覽群書 ○林紅 

編者按:自2008年第8期起,本刊約請廈門大學的林紅女士,陸續撰寫了「真正認識人類自己」之系列文章,在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一百周年之際至此篇結束。希望藉由這組文章,引起每個關愛人類自身發展的男女認真地反思二元對立(或男尊女卑、或女尊男卑)的思維定式,隨時警

惕打著尊重性別差異旗號而擴大的兩性差別,為營造「尊重氣質多元與性別平等之發展」的和諧社會而共同努力。當不以性別而以個體的發展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時,離「自由王國」也就不遠了。

20世紀30-80年代,主張男女氣質不同的性角色理論一直佔據著氣質研究領域的霸主地位。男強女弱、男剛女柔、男粗女細、男人理性女人情感等被視為男女不同的、普遍且本質的性別特質。所謂「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特徵就是在這種二元對立的話語體系中建構的。1980年代以來,氣質具有多樣性與可塑性的理論及其實踐,打破了這種二元分類體系。

「男強女弱」結構的傾塌

隨著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女性主義的興起,女性的自主意識日益增強。「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不斷遭到挑戰。由於女性身兼二任(家庭與工作)甚至肩負工作重任,投身於工作和公共空間的時間與精力相對較多,花在私人領域的時間和精力相對減少,昔日「賢妻良母」的角色發生了變化。這使長期居於「主人集團」、習慣於說了算的許多男性不適應、不舒服。他們感到女人不如過去「聽話」,說什麼「現在的女人不像從前那樣賢良淑德」,由衷希望女人能夠回歸儒家傳統,以維護其「一家之主」的男子漢權威及說一不二的霸主地位。改革開放後,一些有權勢的男性特別熱衷於鼓吹「婦女回家」,就是男性這種「不舒服」與「焦慮感」的集中表現。為此,他們不時發出「陰盛陽衰」的呼聲。

其實,並非現在的女人太強,而是過去的女人太弱;亦非當今女性的社會地位真的超過了男性,而是女性長期被壓抑了的潛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開發與釋放,以致男性在歷史中形成的優勢逐漸喪失。許多人尚未意識到這是男女性別角色的「歷史複位」,不能充分認識這一「歷史複位」的偉大意義,不能自覺地調整自身的角色以適應時代變化。他們仍舊用過去的「女弱」定位作參照,以舊的性別角色為衡量標準,自然產生「陰盛陽衰」的感嘆。

近年來,社會上對所謂「女人味」和「陽剛男人」的呼喚,大多含有期待回歸儒家傳統性別規範的負面意義。它一方面勸導女性保留與發揚東方女性「賢妻良母」的傳統美德,另方面鼓吹男性增強與張揚「陽剛之氣」。其所提倡的「男子氣」不是近代以前我國「孝、忠、悌」剛柔相濟的「東方男性美」,而是近代西方推崇備至的競爭、攻擊、支配的「男性氣概」。這種競爭性、攻擊性的「男性氣概」,是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滲透著獨佔、擴張、侵略、霸權。推崇並渲染這種「男性氣質」,顯然與強調文明、民主、和平、共建、共享、互助、互惠、互利、互補的性別平等與和諧發展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馳。

在知識經濟時代,男性與女性在生理上、尤其是體力上的差異已變得毫無意義。女性利用技術革命提供的物質條件與高智能的工作環境,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各種領域的活動中。這使男女雙方在家庭和社會的地位與作用變得愈來愈接近,既有的性別秩序(如男主女輔、男優女劣等)受到極大的衝擊。面對這一變化,不少知識男性不但不能自覺反省既有性別秩序的不合理性及其對自身的束縛,反而一味抱怨如今女性太強給男人造成壓力。這種思維定勢不僅阻礙了男性精英改造自身、緊跟時代脈動的步伐,而且嚴重地阻礙了兩性平等與和諧發展的進程。

氣質本無性別之分

在性角色理論對「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劃分中,與男性聯繫在一起的大多是些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於攻擊性與競爭力的、主動的、客觀的等特質;與女性聯繫在一起的則幾乎是些肉體的、非理性的、溫柔的、具有親和力且依賴性的、被動的、主觀的等特性。如此將氣質刻板定型定性為「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加以尊卑優劣的社會評價,進而形成一整套「性別階層化」的意識形態。這種二元分割的氣質分類,隨著20世紀末女性主義的深入發展而不斷遭到質疑。

後現代女性主義批判將兩性及其特徵截然兩分的作法,指出「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分類的非自然化和非穩定化。後現代女性主義認為,每個男性個體和每個女性個體都是千差萬別且千姿百態的,男性亦可細膩溫和而不減陽剛之氣,女人也能剛烈豪放卻不失溫柔體貼。後現代女性主義反對西方哲學中將一切作二元對立的思維方法,它要做的不是將男女對立的二元結構從「男尊女卑」顛倒成「女尊男卑」,而是要徹底打破這一結構,「建造一個兩性特質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間色的色譜體系。」(李銀河《女性主義》2005)

氣質本無性別之分,只有品位之別。當代人格發展的實踐表明,男人也會溫柔體貼,女人也能自強果敢。所謂「男性氣質」並非男人才能擁有,女人同樣可以兼備。沒有證據顯示某種生理性別只會導致某種社會行為,某一氣質特徵只能屬於某一性別。優秀的主體性氣質(如熱情活潑、獨立自主、堅忍不拔、富有責任心、善解人意、無私善良等性格特質),是男女兩性都可具備而非某一性別的專屬。所謂「男性氣質」特徵有優有劣,其中那些獨立、競爭、冒險、自主的精神,男女都該努力具備與發揚,而那些「男子漢說了算」的剛愎自用、盛氣凌人等不良品性則應儘力摒棄。同樣,所謂「女性氣質」的特性亦非全劣,如細膩、溫柔、體貼、關心人等性格,男女都可具備與發揚。

性格氣質的形成與生理性別無關,而與個體處於主位(主體主導的地位)或客位(客體依附的地位)直接相關。李小江指出: 「積極、主動、自信、剛毅並不特屬於男性,它是一種主體氣質象徵;屈從、被動、輕信、懦弱也不特屬於女性,它是一種依附性象徵。」(《女性/性別的學術問題》2005)凡自尊自重、對自己負責、不依賴別人的人,不論是男是女,都會具有「積極、主動、自信、剛毅」的人格特徵。反之,處在依附地位的男人或女人則會表現出「屈從、被動、輕信、懦弱」的性格。長期以來,相關的研究忽略了氣質形成中這種權力關係的影響因素。

其實,消極被動、畏縮依賴、無競爭性、多愁善感、愛哭、情緒化等所謂「女性氣質」是女性長期處於從屬地位所致,與女性生理因素無關;而積極主動、冒險獨立、大膽果斷、有競爭性、有淚不輕彈、理性化等所謂「男性氣質」是男性在父權統治的歷史過程中長期居於支配地位的背景下而形成的,並非男性生理因素使然。如此構建而成的「男優女劣」結構,與歷史上男人的主導、優越地位及女人的依附、卑微的地位直接相關並互相呼應,是「男尊女卑」的性別制度與性別文化的產物。

氣質的多樣性與可塑性

19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對兩千餘名兒童所作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那些兼有溫柔、細緻等氣質的男孩與兼有剛強、勇敢等氣質的女孩,大多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全面,文理科成績均不錯,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相反,過於男性化的男孩與過於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體力和性格的發展一般較為片面,智商、情商均較低。具體表現為:綜合學習成績不理想(特別是偏科現象嚴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遇到問題時要麼缺少主見,要麼固執己見,難以靈活自如地應付環境。為此,心理學專家貝姆提出,雙性氣質的人智力及社會適應力高,完整得體,深具魅力,在今後激烈競爭的社會中更能發揮優勢。應該努力培養雙性氣質,既具有傳統男性的自信、大度、剛毅等,又兼備傳統女性的溫柔、隨和、細膩。雙性氣質是當代社會發展對人類的要求,是21世紀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現代人格發展的趨勢。

2008年7月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上海女性論壇的報告中說:80後女大學生的氣質中增加了不少「男性氣質」,如:獨立、有理想、果斷、有領導能力、愛冒險等。同年對上海12所高校、800名女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亦顯示,80後女大學生在性別角色認同上發生了很大變化,「雙性化」傾向的佔31.5%,比1998年對70後女大生的類似調查高出16個百分點。「一個性彆氣質上的多元時代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李銀河語)。

但是,有些人不適應時代的這種變化。在氣質定型定性的男女二分思維慣性下,他們繼續用預設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標準來衡量並要求80-90後。往往將一些不符合男性「標準」而帶有所謂「女性特徵」的男生視為「女性化」,說他們缺乏「陽剛之氣」;把一些帶有所謂「男性特徵」的女生視為「男性化」,說什麼缺乏「女人味」。2008年春,鄭州26中評選「陽剛男孩」與「慧美女孩」的活動就是氣質二元分割的典型一例。2010年新年前後,有人提出要「因『性』施教」,主張「要旗幟鮮明地告訴孩子,作為男孩或者女孩,就應當具有謙謙君子或大家閨秀的性別特徵――男孩陽剛、責任,女孩韌性、寬容」 (有關「因『性』施教」的最早一則網路記載見於2007年12月16日「www.fenjiao.com」中題為「男女有別因『性』施教」之文。2009-2010年新年之交,「因『性』施教」之議在網上頻頻出現)。

無視氣質多樣性的時代趨勢而把氣質性別化。其所提倡的「性別教育」有悖於國際社會倡導的性別平等原則及我國政府正在努力推進的男女平等國策。難道男孩不需韌性、寬容?女孩不必陽光、堅強、有責任感?

如果說現今的孩子不夠陽光和陽剛(失去應有的天真活潑與勃勃生機),那也是我國應試教育及獨生子女教育中的弊端所致,而不是所謂「性別教育缺失」。一味地強調分數而忽略學生在人格及體魄上的健全發展,使中小學生因負擔和壓力過重、課外活動與運動過少而體能、技能嚴重下降;獨生子女教育中過多地溺愛更是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競爭、冒險、自主的精神及責任感。尤其在重男輕女觀念作怪下,男孩倍受呵護因此受害更深――變得弱不禁風、嬌嬌滴滴、扭扭捏捏。所謂「比女孩還要膽小怕事」的「男孩女性化」現象,其根源有目共睹。

與男孩深受其害普遍變弱的同時,女孩卻沾獨生子女政策之光而日顯強盛。獨生子女政策、尤其是近年來「關愛女孩行動」的展開,使許多女孩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資源與發展空間。她們能夠與男孩並駕齊驅,樹立自信、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去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具有綜合素質專門人才及複合型人才的需要。獨生子女家庭在子女教育投資上的優勢,讓獨生女與獨生子一樣能夠得到良好的栽培,其潛能因此得到充分的開發;社會上對女孩的性別偏見,促使女孩比男孩更加發奮、自強;而望「女」成龍的家長將女孩當男兒養,令她們堅強、自立、不輸男孩、不被欺負。如此培養出許多比男孩更有競爭意識、更爭強好勝且堅忍不拔的女孩。

男女生氣質形成中出現的上述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時常遭非議、被曲解。常聽到一些教師「男不男、女不女」之類性別偏見的訓斥,甚至「娘娘腔」、「男人婆」之類歧視性語言的嘲弄。它表明教育工作者缺乏性別平等理念,而不是學生「性別教育缺失」!呼籲「因『性』施教」是轉移視線以混淆視聽。很顯然,要從根本上克服男孩弱不禁風、嬌嬌滴滴的「女性化」傾向,關鍵在於改革應試教育的評估體系,增加學生戶外活動或運動的時間與機會。此外,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性別平等意識,切實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學生個性特徵施教,而不是分性別施教)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舉措。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發展雙性氣質,以實現氣質多元的互動發展!氣質的多元化發展符合性別平等原則。

性別平等主張破除兩性二元對立之刻板印象,扶持與性別的自然屬性相吻合的個性化發展,要求平等對待不同環境下生長的個體(不論男女)所形成的不同氣質。它尊重生理性別的差異,但反對因性別而製造差別對待。在氣質多元化發展的社會中,很難說在人的生活實踐和性格形成中,是女性氣質多於男性氣質、還是男性氣質多於女性氣質。因此,必須尊重個體的價值,努力營造注重個人而非注重性別的社會與教育環境,創造個體心理與社會文化和諧共生的自由空間,讓每個人(不論男女)的天性與個性都得到充分的發揮與發展。


推薦閱讀:

性別差異意味著什麼?養育男孩,有何不同?
當你被妖艷賤貨套上狗圈的時候
中國式情人 | Aeon
性別與慾望的後現代敘事
張維慶:出生性別比升高與計生政策無必然聯繫

TAG:性別 | 氣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