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看懂藥店業績差距的根本原——導購

作者:范月明

讓我們先來看兩個員工在導購同一病例時不同的表現:

案例一:A員工接待

顧客主訴:天涼了,關節就痛了。

店員(一邊看自己的手機):關節痛,哦,那你拿一個膏藥貼一下吧。

顧客:哦!什麼膏藥?

店員(拿給顧客):就這個膏藥!

顧客:有沒有用?

店員:你就拿這個好了,這個膏藥管用。

顧客:多少錢?

店員:這葯不貴,效果還好,就拿這個吧,到那邊付錢!

案例二:B員工接待

顧客主訴:天涼了,關節就痛了。

店員(看顧客年齡約50歲):阿姨,哪個部位?

顧客:這兩個膝蓋骨,經常痛,變天的時候更厲害!

店員:您以前服用過什麼葯?

顧客:痛得受不了就吃點止痛藥,還好的話就貼點膏藥。

店員:您這次痛得厲害嗎?

顧客:痛得很厲害!

店員:嗯,那一定很難受,另外問一下,您有對什麼葯過敏嗎?有沒有高血壓等?

顧客:那倒沒有。

店員:根據您的情況,初步判斷可能是骨性關節炎,這是上了年紀的人常有的毛病,建議您拿……

同樣的病情,卻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導購場景,我們都能感受得到哪一種更好,但是不少顧客得到的接待卻正如A員工引導的那樣,在這裡不討論結果會有何差異,只分析這種實際導購中存在什麼問題,該如何建立正確的導購思維。

在A員工接待中,存在這樣三個誤區:

一、一直在控制顧客

A員工沒有幫助顧客分析一下病情,而只是不斷地通過「你就拿這個吧」企圖控制顧客早點買單。

二、漫不經心

A員工在導購中,一是沒有認真詢問與聆聽,而且還干點「私活」——玩手機,這種狀態,是很難明白顧客到底在想什麼的。

三、不在乎顧客的疾病感受

顧客說了自己關節痛,身為店員,聽到這句話「麻木」了,直接就拿葯,把與顧客的交流當成了買賣交易。

當然,還有其他的問題,但是在筆者看來,這三個誤區是很要命的,身為藥店工作人員,應杜絕這種「沒有人情味」的導購,那該如何引導呢?

一、幫助而非控制你的顧客

銷售是一個互動,也是一個互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嘗試控制顧客只會「碰壁」,許多剛入行的同事特別容易走入這一誤區,企圖以自己的意願加在顧客的想法上,但是顧客是不會「理」你的,因為,憑什麼顧客要聽你的呢?越是想控制顧客越容易引起顧客反感,而出發點是幫助顧客則能自然地獲取顧客信任,也就是說,導購過程中,我們以顧問的角色給顧客建議,自己不累,顧客也輕鬆,導購的效果反倒好。

二、導購是一個非常投入的過

員工在賣場接待顧客時,只有非常投入,才能真正理解顧客真正的意思或者是話外音,導購的時候卻在想或做其他的事,會漏掉重要的細節,也不會完全與顧客建立持續的信息傳遞過程,也就是說,對顧客影響力會下降,而當我們全神貫注投入到與顧客的交流中時,會發現有很多要弄清楚的問題,當我們把那些對顧客的具體情況有些模糊的地方弄明白了,也就化解了顧客的疑慮,推薦起來就較容易了。

正如B員工在導購中,「望」中「問」,「問」中「聞」,「聞」中「切」,反覆遞進,銜接自然,切中要害,顧客對話中自會覺得這個員工就是不一樣。

三、一句同理心的話會瞬間贏得顧客認可

當顧客說痛得很厲害時,B員工說:「嗯,那一定很難受!」這一句話,顧客聽了之後會想,這個店員真能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感受,「她是一個好人」,說實話,顧客與我們一樣,我們心臟的溫度是一樣的,話語怎樣,冷暖自知。

在許多的藥店營業提升措施中,包括一些規範中都標明要「切實提高服務水平」,在筆者看來,提升的方向就是員工發自內心的深度尊重顧客,落到實處,應抓細節,抓話術,只有這樣,員工才會在導購時專註用心,體會顧客的病痛,並且站在幫助顧客角度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來。

記得有一家連鎖藥店企業之歌的歌詞中有「顧客就是我們的親人!」,這一句真好!


推薦閱讀:

【案例分析】將他人商標這樣作字型大小使用違法嗎?
中國案例指導制度困局與出路
美容院線操作保健品成功案例
第六十一講、《楊公日課學》玄空大卦實戰之案例分享
雲途案例-特色小鎮的大數據應用

TAG:導購 | 差距 | 藥店 | 案例 | 業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