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期末複習:第二單元 古希臘、羅馬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單元複習線索】
考點5 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
一、民主政治的搖籃
1.蔚藍色的希臘
(1)獨特的地理環境
①地處地中海東部,扼歐、亞、非三洲要衝。
②山嶺溝壑縱橫,將陸地隔成小塊。
③海洋港灣眾多,海洋資源條件得天獨厚。
(2)影響
①促成希臘廣泛的海外貿易、殖民及其他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
②使古希臘形成寬鬆的社會環境,並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觀念,有助於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
2.城市國家
(1)建立:公元前8世紀左右。
(2)基本特徵
①彼此分立但聯繫密切。
②小國寡民使公民有較多直接參与城邦公共事務的機會。
③比較發達的商品經濟和繁榮的文化。
3.希臘公民
(1)地位:公民是希臘社會的主體階層,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2)組成:通常由一個城邦的成年男子組成。
(3)權利:有資格參加各種公共活動,有權利參與城邦行政和司法事務。
(4)素質
①珍視個人自由,敢於表現個性,挑戰權威。
②善於從事政治和文化藝術活動,追求智慧與平等。
③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倫改革
(1)背景:雅典新興的工商業者階層要求發展城邦民主政治,促進工商業繁榮。
(2)內容
①經濟上:頒布「解負令」,廢除債務奴隸制;實行一系列措施促進工商業的發展。
②政治上:按財產多寡將雅典公民分為四個等級,並設立「四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等民主機構。
(3)特點:不遷就貴族不偏袒平民的中立政策。
(4)影響: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1)內容
①組成以地域為基礎的「五百人會議」。
②從10個選區各選一人組成「十將軍委員會」。
③制定「陶片放逐法」。
(2)影響
①雅典國家最終形成。
②標誌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3.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伯里克利改革
(1)背景:希波戰爭的勝利,伯里克利連任首席將軍。
(2)內容
①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並以抽籤方式產生。
②「公民大會」成為事實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③「五百人會議」的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擔當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
④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3)影響:貴族的政治權力被削弱,民主制度發展到很高的程度。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
1.進步性
(1)在國家政治原則、國家權力的組織形式、國家決策方式和公職選舉、任期等方面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在專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民主制度。
2.局限性
(1)民主範圍:公民權利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的基礎之上,眾多的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2)民主性質:是一種頗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是奴隸主的民主政治。
(3)參政方式:抽籤選舉和輪流坐莊,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雅典民主政治
解讀: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希臘半島出現了許多城邦,這些城邦海外貿易工商業發達,為希臘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經過梭倫、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三個人的改革,雅典民主政治迎來了「黃金時代」。民主政治的發展,又推動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
[重點理解]
1.正確理解梭倫改革與克利斯提尼改革對血緣關係的打破
(1)梭倫改革直接否定了血緣關係,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十個地區部落取代原來的四個血緣部落,直接打破了血緣關係。
(2)兩次改革都打擊了血緣關係,削弱了舊氏族貴族的勢力,為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
2.雅典民主為後來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淵源
3.運用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解釋下列現象
(1)公元前5世紀劇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時讓行使警察職能的公共奴隸,用染成紅色的繩子驅使公民去參加公民大會。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紅色痕迹,他將被處以罰款。[2016·全國新課標卷Ⅱ]
提示:古希臘時期,雅典將參與政治事務規定為公民的基本義務,甚至帶有一定的強制色彩,材料中的「驅使公民去參加公民大會」便是體現。
(2)雅典將領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會陶片放逐後,僅過了兩年多就被召回,因為波斯大軍入侵,需要他參與作戰。打敗波斯後,他得以重新任職,而指揮戰爭獲得勝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卻被陶片放逐。[2016·江蘇卷]
提示:針對某些別有企圖的野心家,克利斯提尼制定了「陶片放逐法」,以保障民主政治的實施。但「陶片放逐法」具有一定的隨意性,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運作中權力的濫用或誤用,故「陶片放逐法」雖屬多數人的意願,但未必代表公平正義。
(3)古代雅典法律規定:如果公民試圖自殺,必須事先提出申請,以獲得批准;未經允許的自殺被視為犯罪行為。[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
提示:公民試圖自殺需要提出申請以獲得批准,如果公民未經允許就自殺則屬於犯罪行為。這說明在古代雅典,公民的個人自由受到嚴格限制,如果法律尊重生命價值,應該禁止自殺行為,而不是自殺申請要獲得批准。
(4)雅典城邦任何公職人員,無論地位多高,皆不能離開公民大會而擅自決定政務大事。他們都處於公民大會和五百人會議的經常督察監視之下,若公民大會認為他有失職守,皆依法懲處。[2014·福建卷]
提示:雅典最高權力機關是公民大會,不由直接選舉產生,雅典一切案件的審判都由陪審法庭負責,任何公職人員都要受到公民大會和五百人會議的督察監視,這樣就從制度上維護了民主。
(5)有學者說,在古代雅典,「政治領袖和演說家根本就是同義語」。[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
提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人民主權主要體現在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最主要的程序是辯論,這就要求參政公民必須具備較高的演說能力。
(6)下面為古代雅典居民結構的比例圖,能夠反映出雅典民主與居民的政治聯繫。[2013·江蘇卷]
提示:雅典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只有公民才享有公民權,奴隸、外邦人和婦女被排除在外。
[跟進題組]
1.「據統計,當時希臘共有300多個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邦都是彈丸之地,人口不超過幾千,面積不過幾十平方千米或更小。」這段材料能夠說明古希臘城邦的特點是( )
A.獨立自治 B.小國寡民
C.封閉保守 D.彼此隔絕
答案:B 解析:材料並沒有反映出希臘城邦獨立自治的特點,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小邦都是彈丸之地,人口不超過幾千,面積不過幾十平方千米或更小」可知城邦的特點是小國寡民,故B項正確;城邦為了自身的生存,對外進行殖民擴張或者貿易,不能體現其封閉保守,C項錯誤;各個城邦之間聯繫密切,不彼此隔絕,故D項錯誤。
2.《雅典政制》中記載:①議事會是抽籤選舉的,議員五百人……②主席團職位輪流擔任……③主席團有一個總主席……④任職一日一夜,不得延長……這些規定中,有利於保障民主防範專制的設計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議事會是抽籤選舉的」體現民主性,故①正確;「主席團職位輪流擔任」有利於防止專制,故②正確;「主席團有一個總主席」有可能導致權力集中,出現專制,故③錯誤;「任職一日一夜,不得延長」說明有任職期限,體現民主性,故④正確,B項符合題意。
3.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記錄了政治家阿里斯提德被自己忠實信奉的「貝殼法」放逐的故事。如一位目不識丁的平民因為聽煩了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就要求把這個名字刻在貝殼上。這表明雅典( )
A.民主權利曾被公民濫用
B.公民對政治家極度厭惡
C.公民法律意識普遍淡薄
D.公民參政意識十分強烈
答案:A 解析:「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創立的民主運作方式,人們把威脅者的名字刻在陶片或貝殼上,因為公民自身的素質和個人喜好,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和誤用,材料信息即體現了這一內容,故A項正確;B項說法片面又過於絕對,故B項錯誤;雅典民主政治的繁榮體現在公民具有普遍的法律意識,故C項錯誤;公民參政意識十分強烈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現,但不符合題干信息,故D項錯誤。
主題一
古希臘民主政治的搖籃
1.史料探史——地理環境對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產生的影響
史料 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希臘全境滿是千形萬態的海灣。……這裡沒有大江巨川,沒有開闊的平原流域;這裡山嶺縱橫,河流交錯,幾乎沒有一個大面積的整塊。
——黑格爾《歷史哲學》
探究 據史料歸納,希臘特殊的地理環境對其文明有何重要影響?
答案:受海洋影響的民族,易形成開放、冒險、富於探索進取的民族性格,促進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促使人們較早接受平等、民主觀念。靠海、多山、交錯的河流,把希臘人分割在彼此相對孤立的山谷和海島上,有利於希臘小國寡民城邦國家的形成,為其民主政治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2.中外比較——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政治文明產生的不同條件
主題二
海洋文明的寵兒——雅典民主政治
1.史料探史——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
史料一 我們的制度被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裡。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史料二 全體公民從全體公民中選舉職官;全體挨次進行統治,也挨次被統治;抽籤參加政治機構……一切職司各人都不得連任;一切職司的任期都是短暫的。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探究 史料一、二主要論述了什麼問題?主要體現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重要特點?
答案:問題:兩則史料主要論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範圍、運作方式等。重要特點:史料一主要體現了主權在民、法律至上的特點;史料二主要體現了輪番而治、權力制約的特點。
2.漫畫探史——雅典民主政治的缺憾
探究 上述漫畫體現了雅典民主政治怎樣的局限性?
答案:從上述漫畫不難看出,雅典民主只是占人口少數的男性公民的民主,而不是絕大多數人的民主,對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而言,民主是遙不可及的。換言之,雅典民主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3.歸納總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制度保障
考點6 羅馬人的法律
一、從習慣法到成文法
1.習慣法:從羅馬建城到共和國建立之初,羅馬人主要依靠習慣法來調整社會關係。
2.第一部成文法
(1)背景:貴族壟斷立法權並隨意曲解法律以欺壓民眾,引起廣大平民平民強烈不滿。
(2)頒布:公元前449年,立法委員會頒布《十二銅表法》,成為羅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3)內容:涉及法律訴訟的程序、債務、家庭關係等方面,是以往羅馬習慣法的彙編。
(4)影響
①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知識的壟斷,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②是羅馬成文法發展史的起點。
二、從治「公民」到治「萬民」
1.公民法
(1)概念:從羅馬建國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的統稱。
(2)特點
①是專門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②注重形式,程序繁瑣,缺乏靈活與變通。
③內容上側重於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2.萬民法
(1)背景:隨著羅馬的不斷擴張,各種新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公民法已不太適應新的形勢。
(2)形成:羅馬政府在設置外事裁判官處理外邦人之間及羅馬人與外邦人之間的訴訟案件的司法實踐中,形成了萬民法體系。
(3)特點
①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族人民。
②廣泛借鑒了外邦人的法規,簡潔靈活且實用有效。
③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
(4)影響: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適用範圍,成為鞏固羅馬統治的重要工具。
三、自然法
1.概念: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法律觀念。
2.創立者: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政治家與法學家西塞羅,被譽為「自然法之父」。
3.內容
(1)自然法是整個法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高於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力。
(2)在自然法體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資格享有某些基本權利。
4.影響:人類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對羅馬法律實踐的理論概括與升華,標誌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
四、羅馬法的作用與影響
羅馬法的發展歷程
解讀:為緩和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古羅馬頒布《十二銅表法》,標誌著成文法的開始;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以及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羅馬法由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
[重點理解]
1.多視角理解《十二銅表法》
(1)從內容上看,《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習慣法的彙編。
(2)從形式上看,《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的起點。
(3)從範疇上看,頒佈於羅馬共和國時期,屬於羅馬公民法的範疇。
(4)從作用上看,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但根本上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2.萬民法對公民法的突破發展
(1)在適用範圍上,打破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的差別,對帝國境內的各民族居民一視同仁。
(2)在適用靈活性上,突破原有公民法對於程式化的限制,變得簡潔、共用。
(3)在法律條文的某些具體內容上,萬民法重視調節涉及個人關係和財產關係的私法方面,這樣就突破了原有公民法只注重國家行政和訴訟程序等公法範疇的法律適用局限。
3.羅馬法的特點
(1)核心內容是調整財產關係,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2)保護自由民的權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滲透自然法思想。
(4)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是一個系統的法律體系。
4.運用羅馬法的相關知識解釋下列現象
(1)德國文學家歌德說,羅馬法「如同一隻潛入水下的鴨子,雖然一次次將自己隱藏於波光水影之下,但卻從來沒有消失,而且總是一次次抖擻精神地重新出現」。[2016·全國新課標卷Ⅰ]
提示:材料反映了羅馬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是近代歐洲大陸國家法律的基礎。羅馬法中的許多原則,被近代以來的歐洲國家所採用,如公民在私法範圍內權利平等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遺囑自由原則、「不告不理」原則等,羅馬法的有關私法體系,被歐洲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與發展。
(2)右圖為古羅馬正義女神像。她左手高擎著秤,右手緊握利劍,雙眼蒙布,它們體現了羅馬法的諸多原則。[2015·全國新課標卷Ⅰ]
提示:正義女神像體現了羅馬法的諸多原則,如高擎的秤體現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劍體現的是法律的強制力,雙眼蒙布體現法官審案不受表面現象的迷惑洞察事實真相。
(3)萬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市民法的規範、同羅馬人發生聯繫的其他各民族的規範、地中海商業習慣與法規,主要涉及所有權和債務等方面的內容的調整。[2015·江蘇卷]
提示:羅馬公民法缺乏靈活與變通,內容上側重於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個人財產關係等問題的私法規範不夠完善。萬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對公民法適時的革新,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
(4)羅馬共和國早期,當羅馬遭受外族進攻時,平民曾多次將自己組成的隊伍撤離羅馬,拒絕作戰,迫使貴族在政治上做出讓步。《十二銅表法》的制定就是這種鬥爭的成果之一。[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
提示:《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從習慣法到成文法,是平民與貴族不斷鬥爭的結果。《十二銅表法》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的壟斷,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平民的利益,但最終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5)西塞羅認為:「正義只有一個,它對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有約束力,並且它是基於一個大寫的法,這個法是運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確的理性。無論誰,不了解這個大寫的法——無論這個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記錄在什麼地方——就是沒有正義。」[2014·四川卷]
提示:自然法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法律精神,一種「人人生而平等」「正義」的精神,西塞羅被稱為「自然法之父」。材料所說的「法」指的就是自然法。
(6)古羅馬法學家蓋尤斯記錄過一個案例:有人砍伐了鄰居家的葡萄樹,被告上法庭,原告雖提供了確鑿證據,卻輸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辯論中把「葡萄樹」說成了「葡萄」,而《十二銅表法》只規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樹木」應處以罰金。[2012·全國新課標卷]
提示:在當時的羅馬,發生司法糾紛時,原告不僅要提供證據,而且還要與被告在法庭上進行辯論,這體現了審判的公正性;審判的結果取決於法官對法律規定的嚴格遵守。從材料信息可知,儘管原告能提供確鑿證據證明鄰居砍伐了他的葡萄樹,但由於原告在法庭辯論中沒有嚴格使用法律術語最終導致敗訴,這說明《十二銅表法》具有形式主義特徵。
[跟進題組]
1.市民權的授予是羅馬法發展的重要體現。公元前89年《普勞提亞和帕皮利亞法》授予所有居住在義大利或在60天內向裁判官表示接受此等授予的人羅馬市民權。公元前49年,愷撒授予波河以北的所有義大利人羅馬市民權。公元212年安東尼努斯敕令把所有羅馬市民權賦予帝國境內所有的自由人。上述市民權的授予行為( )
A.擴大了羅馬法的權利主體
B.保障了羅馬帝國對境內的有效統治
C.擴大了羅馬的統治範圍
D.有利於羅馬帝國的穩定和發展
答案:A 解析:公元前89年、公元前49年和公元212年三次授予羅馬市民權,體現了羅馬法權利主體的擴大,故A項正確;羅馬帝國於公元前27年建立,前兩次公民權的授予與羅馬帝國無關,故B、D兩項錯誤;公民權的授予是因為羅馬疆域的擴大,不是擴大了羅馬的統治範圍,故C項錯誤。
2.公元前357年,羅馬把借貸的最高利息限定為1/12,10年以後又把原有利率減半。公元前344年,通過延期債務償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貸。公元前326年,通過新的法案,「債務人應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為其借款的抵押品」。這些變化說明了古羅馬( )
A.依靠習慣法來調整社會關係
B.堅持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則
C.不斷完善公民法,調整借貸關係
D.制定萬民法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從羅馬建城到共和國建立之初,羅馬人主要依靠祖輩傳承下來的習慣法調整社會關係,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私有財產保護問題,但沒有涉及自由平等的原則,故B項錯誤;由「公元前357年」「公元前344年」和「公元前326年」可知此時的法律主要是公民法,據「羅馬把借貸的最高利息限定為1/12,10年以後又把原有利率減半」「通過延期債務償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貸」和「債務人應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為其借款的抵押品」可知是通過公民法不斷調整借貸關係,故C項正確;萬民法是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形成的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
3.古羅馬的法律規定:交易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①以現金或現物進行交易;②須有五名證人和一名「司秤」在場,且都必須是羅馬公民;③物件的轉移必須在當事人雙方在場時當面進行;④轉讓儀式時,必須使用規範的手勢和語言。這說明羅馬法( )
A.注重規範公民的行為
B.保護人們的私有財產
C.體現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徵
D.已經走向完整和成熟
答案:C 解析:「注重規範公民的行為」和「保護人們的私有財產」是表面信息,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A、B兩項錯誤;題乾材料強調的是物品交易成功須具備的條件,是否有足夠人員在場,以及規範的手勢和言語的闡述,反映了羅馬法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徵,故C項正確;公民法不能說明羅馬法已經走向完整和成熟,故D項錯誤。
主題一
羅馬法的自我完善
1.史料探史——羅馬法演變的動力
史料 共和國初期羅馬並無成文法。習慣法的解釋和司法權的行使完全屬於貴族,這些權利也成為貴族壓迫平民的手段。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蘭梯留提議編纂成文法典……因全部條文鐫於12塊銅牌之上,故得名《十二銅表法》。
——崔連仲《世界通史·古代史》
尤其是考慮到當時存在這樣的觀念:一個民族無論去何處,總攜帶它自己的法律……因而它們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萬民法》,即國際法。他們認為這部法律對羅馬人和非羅馬人皆可適用。
——《希臘和羅馬的文明·早期帝國》
探究 據史料分析羅馬法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的原因。
答案:①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司法權掌握在貴族手中,成為壓迫平民的工具,引起平民的不滿和反抗。②從公民法到萬民法:公民法不適應羅馬帝國擴張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和不同民族交往的需要。
2.歸納總結——《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1)《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標誌著羅馬法由習慣法發展到成文法,它也是公民法的一個代表;公民法主要是調整羅馬公民之間關係的法律,適用於所有羅馬公民。
(2)萬民法是指羅馬帝國範圍內的國際法,適用於羅馬帝國統治範圍內的一切自由民,主要內容是調整財產關係,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
(3)《十二銅表法》是公民法的一個代表;公民法與萬民法是相互補充的,萬民法包含著公民法,而不是相互對立的;公元3世紀公民法與萬民法的界限逐漸消失。
主題二
羅馬法的歷史價值
1.史料探史——羅馬法精神
史料 寧可漏網一千,不可枉屈一人。
任何人不能僅因為思想而受懲罰。
提供證據的責任在陳述事實的一方,而非否認事實的一方。
——摘自《萬民法》
探究 史料反映了羅馬法的什麼思想?
答案:反映了羅馬法強調證據、公平、平等、理性、法律至上,體現了自然法思想。
2.歸納總結——羅馬法的歷史遺產
考點7 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一、「光榮革命」
1.原因: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限制王權,發展資本主義。
2.歷程
(1)內戰階段:1640—164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以國王為首的封建勢力進行了兩次內戰。
(2)獨裁階段: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奉行獨裁統治。
(3)復辟階段: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威脅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
(4)「光榮革命」:1688年,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被迎立為英國國王,復辟王朝的統治結束。
3.意義: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二、限制王權的法案
1.目的:限制王權,擴大議會的權力。
2.內容
(1)《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權力受到議會的制約。
(2)《王位繼承法》:把包括王位繼承和任命法官等權力掌握在議會手裡。
3.意義: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
三、責任內閣制形成
1.歷程
(1)「光榮革命」前,國王有一個最高諮詢機構——樞密院。
(2)「光榮革命」後,內閣取代樞密院,成為國王直轄的最高行政機關。
(3)1721年,沃波爾開創了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任首相併組建內閣的先例。
(4)18世紀中葉,責任內閣制形成並得以完善。
2.內容
(1)議會取得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控制權。
(2)國王「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徵。
3.影響:英國成為典型的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國家。
四、議會選舉規則的制定——1832年議會改革
1.原因
(1)舊選舉規則弊端嚴重。
(2)工業資產階級為了謀取參政權進行的積極鬥爭。
(3)歐洲大陸革命潮流的衝擊。
(4)英國群眾鬥爭的高漲。
2.內容
(1)降低城市與農村居民選舉權的財產資格限制。
(2)取消「衰敗選區」,減少小選區的選舉名額,並將空出的席位分配給新興的工業城市。
3.影響
(1)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參政權和選舉權。
(2)工人、貧民的政治權利仍受到種種限制。
五、內閣權力的膨脹——英國議會中的「第三院」
1.原因
(1)資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已經完成。
(2)政黨組織的日益完善。
2.表現
(1)內閣佔用了議會會議的大部分時間。
(2)內閣幾乎壟斷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權和取得一部分立法權。
(3)內閣篡奪了議會的財政權。
(4)首相和內閣對議會下院的控制加強。
英國君主立憲制
解讀: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日益壯大,通過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又為後來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重點理解]
1.英國議會的起源與發展
英國議會起源於中世紀。13世紀初,頒布《大憲章》以限制王權,並逐漸形成召開議會決定重大事宜的制度,議會制度基本形成,當時它還是封建性的。14世紀上半期,英國議會分成上、下兩院,分別稱貴族院和平民院。傳統上,國王要征新稅須獲得議會同意。
2.對《權利法案》的兩點誤區
(1)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
(2)責任內閣制確立後,英王才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同時還要注意《權利法案》不是英國的憲法。
3.運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相關知識解釋下列現象
(1)1702年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繼位。當時議會內部存在兩個黨派,安妮厭惡占多數席位的輝格黨,於是解除了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代之以托利黨人。[2016·全國新課標卷Ⅰ]
提示:「光榮革命」後英國頒布了《權利法案》,王權受到限制,權力由國王向議會轉移,並通過一系列法令的頒布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在君主立憲制之下,國王是「統而不治」的虛君,安妮女王不經過議會而直接解除輝格黨人行政職務的做法違背了君主立憲制下對國王權力的規定,說明當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尚未完善。
(2)20世紀初,英國首相阿斯奎斯說:「我們現在有一個牢固確立了兩百年的傳統,即歸根到底,王位的佔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議並據此行事。」這一傳統的確立,使一個以小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成為歐洲各國效仿的對象。[2016·浙江卷]
提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使得英國的經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代議制的確立,成為英國工業革命開展的政治保障。
(3)18世紀中葉,一位英國內閣成員在議會發言中說:「諸位都知道,媾和與開戰的權力是由國王掌握的……我們的憲法始終表明,國王在決定和平與戰爭時有權利讓議會參與,也有權利不讓議會參與。沒有哪位明智的國王真的會冒險不讓議會參與。」[2015·全國新課標卷Ⅰ]
提示:英國君主立憲制下的國王,雖然是虛君,但仍然擁有某些名義上的權力,如是國家的元首,有宣布媾和與開戰、頒布法律、任命首相等權力,首相解散議會和進行議會選舉都要經過國王同意。
(4)1688年,英國議會迎立荷蘭執政威廉為國王,並擁立他的妻子瑪麗(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為女王。[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
提示:「光榮革命」趕走詹姆士二世後,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及其丈夫荷蘭執政威廉承襲王位,體現了「光榮革命」對英國君主世襲制傳統的尊重,顯示了「光榮革命」的合法性。
(5)「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結構,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中等階級與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貴族、大地主的地位與經濟實力都大為下降了,但他們仍把持政治權力,造成權力分配與社會力量對比高度脫節的狀態。」[2013·江蘇卷]
提示:工業革命之後資產階級當中的工業資產階級不斷壯大,政治訴求不斷擴大,為了順應工業資產階級的需求,英國於1832年進行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更多參政。
[跟進題組]
1.《人類歷史上100件大事》一書將英國的「光榮革命」名列其中,認為它是議會與國王權力關係史上的決定性轉折點。「轉折點」指的是( )
A.結束了國王的權力
B.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C.國家權力的中心由國王轉移至議會
D.議會與國王對等分享國家權力
答案:C 解析:「光榮革命」後只是議會開始掌握國家核心權力,國王權力開始被限制,並沒有結束國王權力,故A項錯誤;1689年的《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故B項錯誤;「光榮革命」中,新的國王是由議會授予權力的,表明國王的權力受到了限制,國家權力的中心從國王轉移到了議會,故C項正確;「光榮革命」後,雖然國王和議會並存,但是議會權力日益超過國王,而不是對等分享,故D項錯誤。
2.1841年,英國輝格黨政府首相墨爾本在一次內閣會議上就閣員之間的意見分歧表態說:「我實際上不在乎哪一個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們對外說什麼,我們要說同樣的話。」後因托利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墨爾本內閣辭職。這反映出當時英國( )
A.內部意見一致是內閣制的主要原則
B.首相與普通閣員享有平等權力
C.內閣集體責任製成為公認的原則
D.政黨之間的鬥爭決定內閣政策
答案:C 解析:內部意見一致只是說了內閣制的一個方面,不全面,故A項錯誤;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權提名內閣成員即各部大臣,決定國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B項說法明顯錯誤;要注意題干中的幾個重要信息:內閣成員可以表達不同意見、對外內閣要說同樣的話、墨爾本內閣辭職而非一個人辭職,故C項正確;政黨的競選決定首相去留,但不能決定內閣政策,故D項錯誤。
3.據有關資料顯示,19世紀初,英格蘭的202個選邑(城鎮選區)中,有40~50個人口在100~200人之間,14個在50~100人之間,20個在20~50人之間,4個在10~19人之間,有1個鎮只有5名居民,有2個鎮根本沒有人居住。上述現象表明( )
A.英國代議制民主形同虛設
B.英國各地人口在大量的減少
C.英國的經濟發展嚴重滯後
D.英國迫切需要進行議會改革
答案:D 解析:題干並未表現出代議制民主形同虛設的相關信息,故A項錯誤;題干中只提到一部分城鎮少有人居住,並不能代表人口正在大量減少,故B項錯誤;題乾沒有提到英國經濟的發展狀況,故C項錯誤;根據題干中對城鎮選區的介紹,可知部分城鎮已經沒有人居住,卻依然被劃定為選區,這說明選舉改革迫在眉睫,故D項正確。
主題一
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發展演變
1.圖片證史——「光榮革命」後英國政治體制的變化
瑪麗 威廉
論從史出 英國政治體制由君主專制演變為君主立憲制,君主權力受議會制約。
2.史料探史——英國議會與內閣的關係
史料 1782年秋,英國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因議會通過不信任案,被迫集體辭職。24歲的小皮特上台組閣,再遭議會不信任。但他尋求國王的支持,解散了議會下院,重新選舉,最終取勝,反對派議員被驅逐出議會下院。
探究 史料反映出議會與內閣關係如何?說明了什麼?
答案:關係:內閣與議會之間權力制衡。說明:英國的責任內閣制進一步發展。
3.史料證史——英國議會改革的自我完善
史料 1832年改革法案規定,取消人口不滿2 000人的56個「衰敗地區」的議席,另外31個人口在2 000至4 000之間的選區分別減少一個議席,空出的143個席位中,65個給了新興大工業城市……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滿30歲的婦女以選舉權。
——程漢大《英國政治制度史》
論從史出 史料主要反映了英國議會席位分配方面的變化,說明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不斷調整議會選舉制度。1832年議會改革,提高了工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地位;1918年授予婦女以選舉權,說明了英國的選舉制度是不斷發展、完善的。
主題二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獨到之處
1.圖示解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解讀:(1)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的混合體。國王是國家的象徵,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2)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3)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腦,由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擔任,全體內閣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4)以代議製為基礎,內閣是君主立憲制的核心,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議會監督內閣。
2.歸納總結——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確立
考點8 美國1787年憲法
一、美國1787年憲法
1.背景:1781年,按照《邦聯條例》建立的邦聯體制,使剛剛獨立的美國很快遇到了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2.制定:1787年9月,費城制憲會議通過。
3.內容
(1)聯邦政府的權力大大加強,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2)中央政府的權力構建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
4.評價
(1)地位:美國聯邦憲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
(2)積極:體現了「制約與平衡」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為美國的長期穩定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局限:沒有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
二、從「邦聯」到「聯邦」
1.依據:1788年,正式生效的聯邦憲法。
2.措施
(1)中央:集中財政、外交和制定各項經濟政策的權力。
(2)地方:各州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擁有一些州權。
3.作用
(1)使美國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
(2)有利於形成全國性的市場,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3)維護國內統治秩序,鞏固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的新政權。
(4)恰到好處地協調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三、兩黨制的雛形
1.起源:獨立戰爭時期,美國已有了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
2.確立:19世紀後半葉,美國的兩黨制度正式確立。
3.本質:兩黨交替上台執政,本質上都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美國1787年憲法
解讀:17—18世紀興起的啟蒙運動,推動了美國的獨立戰爭和1787年憲法的頒布;美國共和政體的確立、政局的穩定,使美國很快開展了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對峙局面的形成,又是工業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
[重點理解]
1.民主共和制
(1)民主共和是組合概念,民主即主權在民,一般由公民選出的代表掌握國家政權,即代議制民主;共和即最高權力由多人共同行使,實現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2)民主共和制是資產階級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政體形式。共和範圍形式上包括全體公民在內(與貴族共和制的區別),最高國家權力由多人執掌和行使,權力執掌者由選舉產生,有任期限定。按照議會、政府首腦和國家元首的關係,可以分為議會制共和制和總統制共和制。
2.邦聯制和聯邦制的區別
邦聯制和聯邦制是複合制國家結構的兩種形式。邦聯制與聯邦制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是主權國家之間的聯合體,其區別如下:
(1)邦聯制:無聯邦的最高立法、行政機關,其邦聯會議的決議須經成員國認可否則無法律效力。邦聯也不是國際交往的主體,各成員國仍是有主權的獨立國家。
(2)聯邦制:聯邦政府行使國家主權,是對外交往的主體。參加聯邦的各州,可以根據聯邦憲法制定本州的憲法和法律,並在自己的管轄區內行使權力。
3.運用1787年憲法分權制衡原則的相關知識解釋下列現象
(1)下表是美國制憲會議中出現的三個國會建設方案。
[2016·江蘇卷]
提示:1787年憲法充分體現了妥協在現代政治體制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聯邦制的確立,體現了中央與地方的妥協;參議院每州兩名,眾議院根據各州人口比例選出,體現了大州與小州之間的妥協;允許南方保留奴隸制度,但計算各州人口總數時把五個黑人摺合成三個自由人來計算,體現了南方與北方的妥協。材料最終方案的通過體現了大州與小州的妥協。
(2)圖1、2、3是有關美國邦聯政府、議會與州關係的一組漫畫。[2015·福建卷]
圖1
圖2
圖3
提示:邦聯體制之下,邦聯政府名義上是由13個州組成的聯盟,但邦聯政府沒有實權。
(3)1845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禁止總統在未經國會同意撥款的前提下授權建造海上緝私船。總統約翰·泰勒否決了該法案,但國會推翻了總統的否決。[2015·北京卷]
提示: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分別由總統、國會和最高法院掌握,其明確規定美國總統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但是國會複議時若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則法律即為有效。所以根據美國憲法,材料中國會通過的法案將會自動生效。
(4)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眾議員名額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
提示:美國1787年憲法沒有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而且還把五個黑人摺合成三個自由人來計算南方各州的人口總數,從而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違背了天賦人權的原則。
(5)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說:「美國的聯邦憲法,好像能工巧匠創造的一件只能使發明人成名發財,而落到他人之手就變成一無用處的美麗藝術品。」[2014·天津卷]
提示:民主制度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如美國聯邦憲法在別的國家可能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制度優越性,只有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
[跟進題組]
1.美國憲法第一個修正案(1791年)規定:「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訴冤請願的權利。」該修正案沒有體現的原則是( )
A.天賦人權 B.政教分離
C.三權分立 D.憲政主義
答案:C 解析:題干中美國憲法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訴冤請願權利的法律都體現出了天賦人權的原則,故A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題干中國會不得制定確立國教的法律體現出了政教分離的原則,故B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題干中並沒有提到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之間的關係,所以沒有體現出三權分立的原則,故C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題干中國會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行事,體現出了憲政主義的原則,故D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2.美國的政治制度賦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權,美國長期以來沒有統一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造成美國高校考試製度相對靈活的重要原因是( )
A.聯邦體制 B.三權分立原則
C.邦聯體制 D.民主共和政體
答案:A 解析: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聯邦體制,中央權力加強的同時,各州還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擁有一些州權,故A項正確;三權分立原則是政府權力構建中的相互制約與平衡,與材料信息不符,故B項錯誤;邦聯體制是美國獨立之初體制,故C項錯誤;民主共和政體主要體現在總統通過選舉產生,有任期限制,與材料信息不符,故D項錯誤。
3.美國大法官傑克遜說:「如果在我們憲法的星空上有一顆不變的星辰,那就是無論是在政治、民族主義、宗教,還是其他輿論的問題上,任何官員,不管其職位高低……無權用言語或行動來強迫公民表達他們的信念。如果有什麼情形允許這一例外,那麼我們現在決不允許它們發生。」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
A.尊重美國司法獨立
B.尊重公民的言論、信仰自由
C.重申三權分立原則
D.強調憲法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任何官員,不管其職位高低……無權用言語或行動來強迫公民表達他們的信念」說明題乾材料強調的是尊重公民的言論、信仰自由,故B項正確。
主題一
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1.圖片證史——美國國徽體現的政治理念
註:美國國徽的圖案:外圍為兩個同心圓,內有一隻美國白頭禿鷹雄踞中央,雙翼展開,右爪握一束橄欖枝,左爪握13支利箭,尖嘴中叼著一條飄帶,上書「合眾為一」……禿鷹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統治權……禿鷹上方的群星圖案象徵著擁有主權的新生共和國。
論從史出 美國國徽中「合眾為一」的設計理念體現了中央集權原則。
2.史料探史——英美兩國代議制政體的差異
史料 社會的全盤重建是必要的,而這一偉大任務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堅定且無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國的政治發展……並沒有摒棄英格蘭的政治遺產;相反,美國政治重建的設計師試圖保持並完善這種遺產。
——[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國家——西方憲政的歷史》
探究 上述史料是如何看待美國與英國政體的差異的?二者的共同本質是什麼?
答案:看待:史料論述的中心意思是美國和英國在政治制度方面具有差異性,也有一致性。共同本質:美國實行民主共和制,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雖然政體不同,但其本質都是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
3.歸納總結——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主要原則
(1)聯邦制原則:憲法規定美國實行聯邦制總統共和制,總統擁有廣泛的權力。
(2)中央集權原則:「聯邦與州分權」的聯邦制原則,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實行分權。聯邦的權力是各州賦予的,但是聯邦的地位高於各州。
(3)分權與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則。
(4)民主原則:總統和國會議員都由選舉產生,實行任期制,並對選民負責。
主題二
分權制衡政治理念實踐的楷模
1.圖示解史——美國政體中的分權制衡
解讀:美國分權制衡的政治原則體現在參議院與眾議院的分權制衡、三權分立制衡、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權力制衡、政黨間的分權制衡、公民社會與國家權力之間的分權制衡。使權力相互制約,最終保障國家權力不被濫用、異化,從而保障公民的自由。需強調的是這一原則是在中央權力加強的條件下實施的,同時過度分權也會造成執政效率低下的問題。
2.史料探史——美國1787年憲法中的分權制衡
史料 任何一級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級別越高、距人民越遠、權力越集中和強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別限制,因為愈是遠離被統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濫用職權,耍陰謀詭計,陷入腐化墮落的地步。
——[美]詹姆斯·羅伯遜
探究 上述史料的中心意思是什麼?這在1787年憲法中有何體現?
答案:史料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應制約各級政府的權力,以防止濫用職權,保證政府的高效廉潔。體現:這種意圖在1787年憲法中的主要體現是規定聯邦政府內部實行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相互制約,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存在一定的制衡關係。
3.歸納總結——美國1787年憲法的「妥協」藝術
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中央與地方、大州與小州、南方和北方的妥協。
(1)中央與地方: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為聯邦體制,聯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享有財政、外交和制定各項經濟政策的權力,權力大大加強;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如各州的議會議員、州長由當地人民選舉產生等。
(2)大州與小州的妥協:1787年憲法規定,參議員每州兩名,實際是大州向小州妥協;眾議員根據各州人口比例選出,反映出小州向大州做出了讓步。
(3)南方與北方的妥協:1787年憲法保留了南方的奴隸制度,是北方向南方妥協的表現;但1787年憲法又把五個黑人摺合成三個自由人來計算南方各州的人口總數,反映出南方向北方的妥協。
考點9 民主政治的擴展
一、法國共和制的確立
1.背景
(1)法國自大革命直到法蘭西第二帝國的覆滅,政局一直動蕩不安。
(2)巴黎公社失敗後,各派政治力量圍繞共和與帝制的政權形式問題展開反覆較量。
(3)1873年,新調整的議會開始了制憲工作。
2.標誌:1875年1月,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3.內容
(1)總統
①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的最高統帥,有權任命文武官員、締結條約、實行大赦等。
②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③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
(2)議會:採取兩院制,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通過的法律。
(3)內閣:要對參議院負責。
(4)其他:此後規定了法國國歌、國慶日以及「政府的共和國形式」等。
4.意義
(1)在法律上確立了法國的共和政體,從法律上阻斷了保皇派復辟的道路,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
(2)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是法國工業革命完成後進入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的必然結果,為法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1)過程:俾斯麥的三次王朝戰爭為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標誌:1871年1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稱皇帝。
2.《德意志帝國憲法》
(1)頒布: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
(2)內容
①確定帝國為聯邦制國家。
a.帝國政府掌握軍事、外交、海關和法律等許可權。
b.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權。
②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a.皇帝:任命官吏、創製法律、統率軍隊、決定對外政策、主宰議會等大權。
b.宰相:只對皇帝負責,在內閣中擁有絕對權力。
c.議會:聯邦議會是帝國的最高機構,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國議會權力很小,由普選產生。
(3)評價
①性質:德意志帝國是容克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立憲國家。
②局限性:民主立憲是虛,君主專制是實,是一種不完善的代議制。
③進步性:是德國邁入資本主義時期的標誌,使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3.近代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
脆弱的德國民主
解讀: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的開展,分別推動法國和德國採取資產階級革命和王朝戰爭的形式,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確立了法蘭西共和政體和德意志君主立憲政體。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
[重點理解]
1.議會制共和制和總統制共和制的區別
議會制共和制的典型是法國,總統制共和制的典型是美國。兩種政體的差別體現在政府的產生方式上:美國總統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不對國會負責,而政府是由總統任命,國會批准,對總統負責;法國總統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對議會負責。
2.皇帝為帝國元首≠代議制不徹底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象徵,皇帝為國家元首不能說明代議制不徹底。德意志帝國代議制不完善之處主要表現在德意志帝國皇帝擁有巨大權力,有權任命宰相,可以主宰議會。
3.運用法國、德國政治體制確立的相關知識解釋下列現象
(1)1875年以後,法國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處於政治運行的中心,黨派林立,內閣更迭頻繁。1958年,戴高樂就任總統,修改憲法,規定總統擁有任命總理、解散議會等權力。[2016·全國新課標卷Ⅲ]
提示:1875年以後,法國的議會處於政治運行的中心,內閣更迭頻繁。戴高樂時期,憲法賦予總統任命總理、解散議會等權力,國家政治的權力中心從議會轉至總統,使政府有相對獨立性,增強了政府的穩定性。
(2)依據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建立的政體屬於資產階級代議制。這部憲法中「帝國議會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選舉產生」充分體現了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特徵。[2015·江蘇卷]
提示:代議制是指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討論和決定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形式。
(3)俾斯麥企圖建立一種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憲議會制度,以達到保持普魯士王朝政治統治優勢之目的。這種設想在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憲法中加以定型。[2014·江蘇卷]
提示: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聯邦主席由普魯士國王擔任,稱為德意志皇帝,帝國皇帝有主宰議會的權力。這種規定充分體現了普魯士王朝政治統治的優勢。
(4)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論在單個國家,還是在全世界,都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動蕩的而又反覆的過程。[2013·安徽卷]
提示:西方民主制度的確立是個動蕩和反覆的過程,如法國在1789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到1875年最終以立法形式建立起共和制度的過程中經歷了共和制、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制的反覆。
(5)19世紀晚期德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突飛猛進與政治民主發展滯後形成巨大反差。[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
提示: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有反作用。19世紀晚期,德國經濟迅速發展,但德國統一後保留的舊體制阻滯了民主政治的發展。這種舊體制就是皇權與容克貴族的結盟。他們掌握政權,成為既得利益者,不願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
[跟進題組]
1.錢乘旦說:大革命後,法國「社會持續動蕩……工業化進程緩慢。直到1870年後,法國模式突然發生轉折,由對抗轉為妥協。此後沒再發生大規模的革命,法國人開始用協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這說明作者主要( )
A.否定法國工業化的作用
B.否定法國大規模的革命
C.強調解決問題手段變化的重要性
D.強調實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法國社會長期動蕩不利於工業化的進程,而不是否定法國工業化的作用,故A項錯誤;「否定法國大規模的革命」雖有體現,但不是作者的核心觀點,作者的核心觀點在於後半部分,強調用協商手段有利於民主政治的確立和社會的穩定,故B項錯誤;作者不是強調實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而是強調解決問題手段變化的重要性,因為革命的目的之一是建立民主政治,但是革命容易造成社會動蕩,這是作者所批判的,故C項正確,D項錯誤。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定:「總統有權召開兩院的特別會議。在會議的閉會期間,如果兩院有絕對多數要求開會,總統也必須召集兩院。」這說明( )
A.總統控制議會
B.總統對議會負責
C.總統的權力受議會限制
D.行政權與立法權相互制約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分析,總統可以召集議會開會,議會可以要求總統召集議會,說明二者之間是相互牽制的關係。其餘選項不能體現憲法規定的完整關係。
3.有學者認為:「新德意志帝國樹立之政治制度……表面上帝國政治受國民代表之支配,但實際上,則制憲者之設計至巧,將實權保留於上流階層,而擁戴一個獨裁君主。」該學者認為德意志帝國( )
A.共和派和保皇派勢力相當
B.政治權力由帝國議會掌控
C.民主立憲是虛,君主專制是實
D.容克貴族佔主導,資產階級次之
答案:C 解析:德意志帝國政體中體現出保皇派處於上風,故A項錯誤;德意志政治權力由皇帝掌控,故B項錯誤;德意志政體表面上是君主立憲制,實質是用議會粉飾門面的君主專制,故C項正確;「容克貴族佔主導,資產階級次之」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項錯誤。
主題一
「一票共和」——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漫畫證史——法國共和政體確立的艱難歷程
漫畫《瑪麗安娜女郎終於挑好帽子了》
註:圖中房間衣物凌亂,女郎站在鏡子前面,終於選好並戴上了象徵共和制度的三色帽。
論從史出 漫畫反映了法國共和制確立的艱難歷程。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直至1875年憲法制定,政局一直動蕩不安,政體也歷經反覆演變,畫面中零亂的房間,形象地描繪了這一特徵。
2.史料探史——法國1875年憲法中的妥協性
史料 第三條 共和國總統,由參議院與眾議院聯合而成的國民議會,依絕對多數票選出。總統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總統有特赦權;大赦則只能依法律行之。總統統率武裝部隊。總統任命全體文武官員。總統主持國家典禮;接受外國的公使和大使……
第四條 共和國總統與參眾兩院議員共有創議法律之權。總統公布兩院所通過之法律,監督並保證其施行。
第五條 共和國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屆滿的眾議院……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
探究 從上述史料可以得出法國共和制政體下政府、議會之間關係及運作方式如何?
答案:從史料可以得到的主要信息:總統由選舉產生、有任期限制,受議會參眾兩院的制約,有民主代議機構——國民議會,具有議會共和制的特徵;總統具有空前廣泛的權力,說明法國保守勢力強大。
3.重點講解——法國代議制政體確立的長期性、曲折性及原因
(1)長期性、曲折性
①法國共和制和帝制的鬥爭激烈,政權在兩者之間交替頻繁、政局動蕩。
②共和派與君主派經過長期的鬥爭,最終確立了共和制政體。
(2)原因
①政治原因:法國封建勢力強大,專制主義的觀念根深蒂固。
②經濟原因:法國小農經濟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
③階級原因:法國國內階級關係錯綜複雜,派別眾多;處於工場手工業時期,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還不夠強大。
④外部原因:歐洲大陸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及英國武裝干涉法國革命。
主題二
德國君主立憲制中「君主是實,立憲是虛」
1.史料探史——《德意志帝國憲法》中「民主」的虛偽
史料 第十一條 皇帝在國際關係上為帝國的代表,以帝國的名義宣戰與媾和,同外國締結同盟及其他條約,委派並接受使節。
第十五條 聯邦議會的主席職位及其事務的領導權屬於由皇帝任命的帝國宰相。
第十七條 建議並公布帝國法律及監督其執行之權屬於皇帝。
——蔣相澤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近代部分》
探究 解讀史料,說明德意志君主立憲制政體有何特點?
答案:史料表明德皇擁有廣泛的權力,可以任命宰相組閣,可以控制議會、控制立法權;反映了德國君主立憲制具有封建專制主義、軍國主義的色彩。
2.重點講解——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其成因
(1)特點
①德意志是名義上的君主立憲制,德意志皇帝控制行政權和軍隊,擁有廣泛的權力。
②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主持政府並擔任聯邦議會議長,但只對皇帝負責。
③德意志帝國議會是立法機構,但無實權,法律須經皇帝批准。
④立憲為虛,專製為實,具有濃厚的封建專制主義、軍國主義色彩。
(2)原因
①歷史原因:德國統一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的;容克貴族在德意志的統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普魯士邦國在統一過程中處於領導地位,帝國成立後繼承了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傳統。
②現實原因: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德國資本主義發展起步晚,發展不充分);德國新興資產階級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幫助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同他國展開競爭。
單元宏觀識記方法 兩大熱考命題主線
單元宏觀識記方法
兩大熱考命題主線
主線一 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及發展
?知識主線
1.一個核心:代議制民主。代議制的含義: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表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間接民主制度。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議機關是議會(立法機構),即「(公民)間接參政,(議會)權力中心」。
2.兩種政體:一種是君主立憲制(英、德、日等);另一種是民主共和制(美國、法國、中華民國等)。
古代雅典是原始的直接民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議制民主體現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屬於間接民主。
3.主要特點:議會民主、分權制衡、政黨政治。
現代國家制度的核心是對權力的監控(防止絕對權力出現)與制約(最終目的:主權在民)。
4.三項原則: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代議制政府的原則是間接民主,體現這一形式的最好途徑是完善普選制。
5.作用
(1)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果。
(2)調節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3)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
?總結提升
近代英、德、美、法四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比較
主線二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與西方民主政治體制的比較
?知識主線
1.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較
2.17、18世紀中西方政治體制不同趨向及原因
?總結提升
人類政治發展趨勢: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
全國卷40題、41題專題研究
[41題示例——2014·全國卷Ⅱ]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錄對比(節選)
比較兩份目錄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中一處不同,並分析出現這種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處明確清楚;原因可從一個或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觀點正確,合理充分)
[答題樣卷]
[答卷點評]
該生能夠從兩個版本的目錄中概括出主要的不同在於世界近代史開端的標誌。但在原因分析中偏離題意,僅僅局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新航路開闢的意義,忽視了兩個版本教材所處時代的特徵,沒有把這種不同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分析,基本上是跑題之答。
[答案參照]
不同:世界近代史開端不同。目錄A以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開端,目錄B以16世紀的世界為開端。
原因分析:從教材出版時代角度分析。目錄A編於20世紀70年代初的中國,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歷史研究和教學重視革命和階級鬥爭的歷史主導作用。這種對世界近代史開端的認識,反映了當時時代的特徵。目錄B編於改革開放之後,思想領域撥亂反正,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歷史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從更宏觀的角度認識世界近代史開端。目錄B反映了21世紀初中國史學界的認識水平。
[試題評析]
本題的特點是「信息多元、選擇提取;以史證論、因論據史」,體現了全國卷第41題「穩中求變、變中出新」的特色。從試題的設計思路來看,本題將史學觀點引進高考試卷中,體現出兩大亮點:一是在題型上堅持了創新、開放、探究,二是在考查要求上突出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從全球史觀統攬全局,要求學生分析對世界近代史教材的不同編排所反映的歷史信息,旨在考查學生運用全球史觀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註:轉自學科網)
推薦閱讀:
※中華文化視角下的中國政治制度
※「刺史」從什麼時候變為虛職?
※聊聊國外民主國家的三種政治制度:議會制、總統制、半總統制
※為什麼美國參議院會有 filibuster 這種奇怪的制度?
※必修1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導與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