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領域能不能誕生下一個BAT,來這裡聽他們怎麼說

今天,新京報「尋找中國創客」五月論壇在北京舉行,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洪泰基金創始人盛希泰等知名投資人和創業者齊聚現場。

想知道健康醫療產業的過去和未來?想知道該如何投資進入醫療行業?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整理了搶鮮版的乾貨。

戴自更:世界上的偉大公司,都不全以掙錢為目的

新京報記者 薛珺攝

在前不久,一個青年的死亡引起了我們全社會的廣泛的討論,西安科技大學三年級的學生魏則西因為患滑膜肉瘤這種病,多方醫治無效,最後去世。

這個事件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

第一,即使我們現在科技這麼發達,醫學這麼進步,還有不能攻克的一些患症、絕症。

第二,魏則西事件還說明儘管我們這是一個信息時代,但是如果缺少道德的約束和法律的約束,人為製造的一些信息斷崖,比如搜索競價排名等等,讓患者在遭受疾病的折磨的同時,還要備受心靈的摧殘。

第三,如果一些醫療機構簡單地以盈利為目標,不是以社會責任為第一追求,同時又缺少監管,那麼那些所謂的醫療機構不僅不能挽救我們的生命,而是在謀財害命,成為我們社會秩序的破壞者。

魏則西事件提醒我們,健康和醫療產業不僅是一片創業投資的藍海,還關係到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創新者能做哪些改變?

一是我們可以革新陳舊的醫療技術手段。從腫瘤藥物到基因工程,有了創投資本的助力,研發和人員可以創造技術突破並廣泛應用。

二是我們可以填平健康信息鴻溝。大數據和更多工具平台型應用的出現,應該讓公眾能更直觀地掌握醫療健康的專業知識,消除專業壁壘和行業壟斷而導致的信息不對等,避免誤導網民。

第三,我們可以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和市場經濟的力量,撬動公共醫療體系的一角,倒逼醫療體制的改革。

第四,大健康產業是有關人的生命的產業,必須堅守倫理底線和社會責任。其實不僅是健康產業,所有的有志於創新、創業的人們,都應該把向善的價值觀作為自己的指南。

熊曉鴿:創業者要怎樣抓住健康產業鏈機會?

▲視頻直擊新京報「尋找中國創客」五月論壇現場熊曉鴿演講

作為投資者來講,重要的是發現痛點,找出解決方案。在整個健康產業鏈里,有很多的痛點需要我們去解決,這正是我們投資的機會。

IDG看好的未來互聯網醫療機會,有以下方面:基因技術發展帶來的技術革命,回報率最高,風險也最大;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可穿戴設備技術的進一步開發;慢性病監測,管理平台及服務;專業科別的服務,如腦、骨、眼、口腔等;其他服務,如保險。

新京報記者 薛珺攝

我們的創業者要怎樣抓住這種機會?

在我們這個時代,是要把這種痛點變成爽點,大家既花了錢,同時得到了應有的服務,解決了問題,變成一個爽點,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創客們要去做選擇,你覺得你的長項在哪。當然投資的風險大,時間也長,但是如果你成功了以後,回報可能會嚇死人。所以做創客,一定要對你的能力和知識背景進行評估。

還有一點,我認為我們現在國內創業當然非常好,但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看到很多很多東西都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而這種模式上的創新很了不起,但是有毛病的一點是,它沒有門檻。沒有技術門檻的話,就比較容易被人複製,這樣我們也不太敢投。

盛希泰:醫療領域的供給側改,武裝「腳醫」

▲視頻直擊新京報「尋找中國創客」五月論壇現場盛希泰演講

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很多醫療領域的創業項目,目前為止沒有幾個發展得很好的,沒有出現過一個獨角獸公司。主要的原因是:

第一,挂號方面。互聯網的的高效並不能平衡供需矛盾。

第二,輕問診模式。被信賴的醫生處於高負荷狀態,沒有長期參與的經歷。

第三,線上幾自主醫療。診療體驗不完整,發展緩慢。病人對線下大醫院有很大的依賴。

新京報記者 薛珺攝

任何讓金字塔尖醫療資源連接更多人的努力都很難奏效,與互聯網教育類似,醫療服務創業並不是效率優先、質量優先,而是效果優先。短期性的互聯網跑馬圈地式的擴張,並不適用於這個領域。

解決問題的可能方向是增加有效供給。讓金字塔中和塔基的醫療資源充分激活,武裝赤腳醫生、社區醫院、鄉鎮醫院和真正意義上的農村赤腳醫生,提高他們的醫療水平。

目前為止,從政策層面我們看到的擴大供給的信號就是80%的病爭取在縣以下的醫療機構可以得到診療。並且,分級診療已經列入「十三五」規劃。北京、上海開始籌劃取消三甲醫院的門診,並重啟赤腳醫生體系。但問題是即使在北京,社區醫院床位使用率也只有30%,醫護從業人員缺失率50%。提升中低層醫療服務專業度、效率,使其重新可信賴,是分級診療實現的前提。

陳維廣:醫療創業會誕生BAT嗎?

新京報記者 薛珺攝

醫療創業路程很長,基金都是10+2,還是有這個耐心。如果周期那麼長,是不是能誕生BAT呢?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反方的觀點是,移動醫療是非常難大規模擴張和複製的,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供給的問題,就是好的醫生難求,而且這些醫生大部分人還是希望留在體制內。

第二,醫療這個事是要很大投入,要做完整的體驗,一定要沉到線下。沉到線下有不同的打法,一個是要建自己的醫院,或者是跟合作方合作。不管怎樣,一定是屬於資產比較重,所以這也會制約它的擴張速度。

第三,區域性特彆強,對一個團隊來說,要確保你的標準服務體系能完全滿足非標準化的、地方性很強的需求,這是不容易做到的。

第四,就是支付方的問題。當移動醫療公司規模做大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其他支付方,保險企業、醫保就成為潛在的支付方。可我們都知道,這些保險的企業都是大B,你要跟它合作的時間周期會比較長,而且他們對一些創新型的模式是抱著比較謹慎的態度。

綜合這幾個要點,我們發覺移動醫療的擴張之路會受制約。

正方的觀點,會認為我這個需求是很剛的,痛點特別多,不像做傳統互聯網的,有時候是無中生有找需求。

首先有一個趨勢非常明顯,就是中產階級的湧現,他們重視健康,而且這個人群是要比較便捷的服務、快速的反應。

第二是政策的開放。隨著多點執業的放開,使得很多醫生在其他平台也提供服務,再加上政府也在提倡分級診療,你能在附近得到快速的診治,得到更便捷的服務。

第三是技術的創新,人工智慧是非常重要的方向,有一天我們不需要那些醫術比較差的醫生,機器人是不是可以取代?或者機器人可以取代醫生,治療一些相對比較輕微的病症。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的。

第四是支付方,支付方是大B,沒有足夠的數據,他也不知道你這個東西靠不靠譜。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積累得越來越多,支付方會更有信心。

是正方對還是反方對呢?對創業者來說,我的建議就是,只要是大事,總要從一個點先開始。不管有多困難,你總要挑一個比較簡單的那個切入點切入。

吳智勇:投資圈確實變冷了,但好項目還是要爭搶

新京報記者 薛珺攝

其實關於投資圈的冬天論、泡沫論在過去一年多是很常見的,大家都覺得冬天到了。其實從我個人每天撲在一線的感覺來看,也對,也不對。

實際在泡沫到來的時候,是有傳導機制的。比如,經濟體出問題,股市的表現是向下,特別是投一些IPO項目的機構就不太敢投資了,往前就是VC,再往前就是天使機構。傳導的時候,越往前傳,影響力就越小。

在過去一年中,我了解到有些大的機構確實一個項目都沒投。但昨天我跟華創的合伙人在一起聊,我們去年都投了40多個項目。為什麼一邊是說是泡沫、冬天,一邊看著天使很活躍?

其實原理是這樣的,我做早期最擔心的是投了之後有沒有人給我接盤,我就看這個。但我在看項目的時候,持續不斷地有一些牛人出來創業,他們不會因為市場不好就不創業了,我一看到這些牛人的時候又忍不住去投資。所以天使投資圈裡投資很活躍,沒有想像得那麼悲觀。只要項目夠厲害,還是會有很多投資機構來爭搶的。

但我們投了之後,會發現投後的一些項目在後續融資的時候,沒有那麼容易拿錢。要融A輪、B輪,都比以前難。往後越大的投資,越不容易拿融資,越早還是相對容易的。

還有一個分享的觀點,在醫療健康領域,我看了很多醫療健康的項目,發現有很多痛點。醫生有醫生的痛點,比如很多數據可能處在不同系統里,沒有結構化的資料庫,患者看病和隨診等很多都不方便。

痛點很痛,但我發現投完之後痛點更痛。

首先,醫療健康領域裡的投資發展不像其他2C的用戶增長很快,2B的話增長很慢。

其次,醫療健康整個領域的優化,或者是大環境的健全,不是說嚷嚷著痛點很痛就能夠馬上改變。在兩年前有一家媒體採訪我,我說我特別看好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我們一定會加大投資力度,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觀 點

新京報記者 薛珺攝

聯想之星合伙人陸剛:整個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都處在泡沫化階段

從2015年上半年開始,整個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都處在泡沫化的階段,期望值太高。尤其是醫療服務這一塊,應該是打持久戰。這是整個醫療健康行業很核心的問題,就是相對比較慢的行業。

為什麼是比較早的階段?第一,沒有出現很大市值的公司。第二,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或者有一些巨頭,我們歸結為四大(大三甲醫院,大主任,大藥廠,大保險),並沒有鬆動。這四大如果沒有本質性改變,行業格局不會有很大的變化。

順為資本合伙人合伙人李銳:互聯網對於醫療行業的滲透並沒有太深

互聯網對於醫療的滲透,總是信息層面開始,解決的是讓知識怎麼傳播更快,信息怎麼交流方便,對於整個醫療的大環境而言,還處在很早期階段。互聯網移動醫療走得並沒有那麼快,互聯網和醫療結合十多年就開始了,但是過去兩年特別熱。雖然傳統醫療的格局沒有到質變,但是還是帶來了量變。

究其背後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因為醫療領域的痛點太多了,新技術的興起,造成了新的利益格局,可能反過來衝擊舊的利益格局。比如癌症基因的早期篩查,這種新的技術手段就有可能嫁接出有意思的東西。

春雨醫生副總裁林曉:醫療領域的痛點如何變成爽點?

如何將醫療領域的痛點變成爽點?我認為,在醫療行業中,有醫生、患者、醫院、藥廠以及保險的買賣雙方,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點,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痛點給整合起來,變成讓雙方都很快樂。

例如私人醫生是幫助保險的,這是保險的痛點;全科醫生就是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把雙方的痛點整合起來,就能讓雙方都很快樂,這就是爽點。

新京報記者 薛珺攝

阿里健康夏斐:阿里的商業健康險公司將成立

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集團在醫療健康領域控股公司,在從事戰略投資工作過程中,阿里健康更偏向投資晚期項目,而且完全基於自身需要的戰略投資。這家公司不考慮有很好的財務回報前景、但跟自身業務結合不強的項目。我們希望投資之後,馬上就能轉化增長率,Pre-A、A輪投資的會少一些。目前,阿里健康旗下的商業健康險公司已經在籌備中了。

阿里健康想解決的,不僅是醫院內的痛點,還希望醫院外健康也得到更好的管理。大部分人,生病了才去看病,生病前不做預防,生病後不做管理。阿里健康在慢病管理有很多嘗試,心血管、糖尿病,有更多產品去上線。希望通過硬體+軟體+數據手段,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阿里健康在湖北已經落地了一家網路醫院,但還在嘗試階段。

杏樹林創始人張遇升:醫生端App不能當藥廠渠道

中國醫療最關注的痛點,每個人都想上「協和醫院」,但協和醫院就只有一個,協和醫生就這麼多,你天天讓他回答問題,也不可能在中國建100家協和醫院。醫學界知道「協和有三寶」,是體系化培養醫生的做法,我們希望讓「協和三寶」成為中國醫生的「三寶」,讓二三線城市的醫生都能達到或接近協和醫生的水平。

諾輝健康CEO朱葉青:把對醫療的關注戰線提前到健康人群

醫療行業的痛點很多,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第一醫療行業是信息不完全透明,監管往往是滯後的。第二,整個醫療產業相對轉化的速度會比較慢,從前期的研發到後期推出市場速度比較慢。第四,很多三甲醫院被過度使用,不管是健康人群還是有病人群,有點毛病都會涌到三甲醫院,這是很大程度上浪費了醫療資源。第三,對於用戶來說,健康人群在健康方面使用的資金、費用方面相對不均衡,大部分人用在健康方面的費用都在生命最後6個月到12個月,沒有把費用用在生命的前階段周期。

現在太多的模式圍繞病人轉,要把眼光放遠一點,對健康人群做點事情,對整個社會的價值會更大。應該利用第三方服務平台,給健康人群提供服務。把一些好的優質的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這些服務的人群。能夠把醫療創業的戰線更提前一點。

新京報記者 薛珺攝

美黛拉創始人趙瑩:創業者不應該擔心BAT等巨頭加入戰鬥

BAT等巨頭會越來越多的加入醫療健康領域,但是他們的產品思路在做最初設計時,基本是跟創業公司不一樣的,所以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作為創業者,完全不用也不應該擔心這個問題,創業者應該踏實做事,把垂直細分的服務做到極致,那時候即使是巨頭也無法輕易改變的。

大姨嗎創始人柴可:用戶創造價值就是創造傳播

我們在線上給用戶賣東西,比如按月給你送衛生用品,或者你是痛經我就給你送痛經的。她們會發現這是來給我解決問題的,而且她知道每個月的提前時間節點,就會收到這些東西,認為這是為自己創造了價值的服務,這是光賣產品的電商無法提供的。這時候用戶就更願意來我這裡買這項服務,事實上也創造了活躍度和口碑。最後我們發現,你為用戶創造了多大價值,你創造多一個價值,就多一個頻次。

春水堂創始人藺德剛:創業者不需要看天花板

傳播和獲客是有差距的,知名度和高的轉化率有很大的差距。很重要一點還是在獲客方面。互聯網上真正優質的流量還是在天貓、淘寶、京東,百度上。線上紅利一直在,創業者不需要看天花板,因為市場的成長永遠會快於企業的成長。怎麼把用戶的價值最大化,這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樂刻運動合伙人韓偉:好產品是不用去推廣的

降低獲客成本的方法,第一是盡量減少推廣。

企業做一個好產品是不用去推廣的。因為企業的核心本質是做產品。做PR和市場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這個企業需要創造出以消費者為中心,最有價值、最好的產品,給用戶提供最高性價比的服務。第二,一定要打開社會成本構成的過剩產能,這才是降低成本的根本。成本低,但是產能過剩是行不通的。

整理 / 閆妍、王曉蕾

編 / 胡涵、閆妍

【熱文推薦】

|魏則西事件深挖|莆田系幕後|第二季活動介紹|

|李開復|投資觀點|產品經理|

|二次元IP|90後美女CEO|沈南鵬|

|營銷3.0|徐小平|奇葩說|

|政商參閱|智能硬體|移動醫療|

|看2016|棄千萬年薪創業|情趣產業鏈|


推薦閱讀:

國家隊入場:健康醫療大數據何時打通?
醫院手術操作不當致患者膽管損害,醫院承擔主要責任
一文看懂中國家庭醫生髮展進程
咽炎和咽喉炎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醫院過失診療致患者死亡,雙方承擔同等責任

TAG:健康 | 醫療 | 領域 | 怎麼 | 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