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大唐與阿拉伯的中亞之戰

總體上,大唐的綜合國力要強於大食,同時,軍隊的專業、戰力、士氣正處高峰

武德元年,也就是公元六百一十八年,隋帝國的軍官李淵(隋煬帝的表兄弟,冉冉上升的軍事貴族)奪取政權建立了唐,一個新的時代也就從此開始了。在唐帝國的建國初期,在經濟上並沒有非常的實力,但是他們繼承了隋帝國的強大而先進的軍事機器,這一點與漢是不同的。漢帝國建國七十年後才具備征服四夷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是建立在強大經濟實力保證的軍事力量上的,而唐帝國從一建國就具備了賓服四夷的資本。因此他們並沒有像漢初那樣一度忍辱七十餘年。 雖然同是征伐,但我個人認為唐帝國的征伐與之前的漢帝國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否則無法解釋為什麼漢帝國在征伐戰爭中國力不斷的衰弱而唐帝國卻在不斷征戰後讓自己的國力達到頂峰,到是在後來的和平歲月里他們開始走向衰亡。 說到大漢民族歷史上的對外戰爭我認為不能不提到秦大將軍蒙恬,這位被稱為鼻祖的大將軍,開創了征伐北方強敵的先河,秦始皇以并吞宇內之勢一統東方六國後,開始著手解決北方的匈奴問題,在吞併六國戰爭中一直無所建樹的蒙恬終於在河套草原讓自己名垂千古。三十萬虎狼之師的秦軍,縱橫匈奴間,兇悍的秦騎兵戰馬上掛滿了匈奴人的人頭。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匈奴就被秦軍擊敗,退出河套,而蒙恬也在這裡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防禦工事-------萬里長城。 匈奴人做為一個游牧民族,其韌性也是很強的,雖然他們被趕走,但是他們並沒有被徹底消滅,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徹底消滅匈奴人恐怕比現在讓老鼠滅絕還難。於是匈奴人後來又捲土重來,乘中原內亂再度佔領了河套。在隨後的八百年時間裡,漢人與北方蠻族反覆爭奪著這片水草肥美的土地。即使是強大的漢軍也沒能徹底的解決河套的防禦,一直到李唐帝國的出現,這一問題終於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 唐帝國的對外擴張戰爭其實也正就是從對突厥人的戰爭開始的。突厥在唐帝國建立後不久就開始走向分裂,而同時的李唐帝國卻正在走向空前的繁榮,貞觀元年,也就是西元六百二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從此拉開大唐帝國對外征伐的序幕。征服突厥,意味著大唐帝國首次遠征就獲得了如此完美的勝利,這也極大的鼓舞了這個帝國在隨後百餘年裡繼續向西征伐的決心。東突厥的滅亡,讓西方的各個部落都感到了唐帝國的強大,紛紛臣服,表示願意成為帝國的一部分接受唐帝國的保護,唐帝國也開始在這些地區設置行政機構--都護府。而唐朝的皇帝也就從此以天可汗的名義統治西域,乃至更遠的中亞。不久西亞的阿拉伯帝國也開始崛起,加入到了爭奪西域的戰爭中來。唐帝國也在歷次掠奪式的戰爭中獲益非淺,首先磨練了自己的軍隊也增加了管理和協調突厥騎兵的經驗,其次掠奪式的戰爭也增加了帝國的財富,對西域的絕對控制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大唐帝國能源源不斷的從絲綢貿易中獲得西方野蠻民族的黃金,同時大唐兵威迫使西方蠻夷必須對大唐皇帝朝貢,天寶年間朝貢的珍寶竟然用了兩個幾乎和國庫相當的倉庫才裝滿,而最終這些財富都在國家消費中成為國民財富,因此當時的大唐帝國可謂是富甲天下,經濟總量超過了整個世界的一半。再次,戰爭增強了帝國的統治力,這裡所說的同治力是指對藩屬國的統治力。最能說明問題的也就是後來的突騎。在後面我們會具體的談突騎。而在這裡我們要來談談唐帝國如何解決阿拉伯帝國崛起後的西域問題。阿拉伯帝國崛起後,也開始了向東方擴張的步伐,同時,吐蕃人在與唐朝的對抗中也始終處於下風。共同的敵人讓阿拉伯人和吐蕃人走到了一起。在爭奪安西四鎮的戰爭中給吐蕃以毀滅性打擊後,武則天於長安兩年,在庭州建立了庭北都護府。

(與唐相比,大食對中亞有地理的優勢和宗教的便利)

這是一個軍事機構,主要負責天山南北的軍事調度。在這幾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太大的戰事,吐蕃人忙著舔傷口,而阿拉伯人還忙著和中亞人打仗。唐帝國也在忙於國內的政治鬥爭,都無暇戰爭。短暫的相對和平一直持續到唐玄宗即位,李隆基即位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解決幽雲地區的契丹人的問題。區區契丹竟然在大唐國力如日中天的武周時代橫行河北二十餘年,這是唐帝國無法容忍的,解決國內政治鬥爭後。唐軍開始對契丹的戰爭。契丹人很快被鎮壓。此時,西域問題被拿上了檯面。而經過二十多年的調整,以及唐玄宗的勵精圖治。唐朝的國力也達到了鼎盛。當時唐帝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這也就是後來被稱為開元盛世的盛唐時期。可以說,在開元時期,即使整個世界聯合起來,也會被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國的軍隊擊敗。而李隆基也是一個志存高遠的皇帝,司馬光用志吞四夷來形容唐玄宗。事實上也是,李隆基並不滿足守成,於是先後對東北,漠北,西北發動大規模開邊戰爭。

(唐的「中亞」孤懸西北,而大食的側翼則有吐蕃--這個敵人的敵人)

開元三年和開元五年阿拉伯對中國的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阿拉伯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為唐軍這個時期在青海和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無暇顧及中亞,阿拉伯的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軍事加上宗教的影響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屬國栗特諸國紛紛倒向了阿拉伯一邊。 為了對抗阿拉伯在西域擴張,唐朝利用突騎施給了阿拉伯相當沉重的打擊。這一段時間,突騎施在中亞是作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的。又一個似血殘陽的黃昏,李唐帝國走到了他的盡頭。盛唐的輝煌也伴隨著李唐帝國的滅亡而成為永遠的歷史突騎施敗亡之後,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終於在此時登場了。 高仙芝本是高麗人,出身於將門之家。二十餘歲時即拜為將軍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爾吉特)與之聯姻,由於小勃律地處西域要衝,小勃律的轉向使得西域諸國向唐朝進貢的通道被堵死,於是「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吐蕃重兵駐紮於此,當時的四鎮節度使田仁琬曾三次使用胡兵討伐均未成功(「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 於是在天寶六載,氣急敗壞的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漢軍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征。最後終於以千餘人大破小勃律,俘虜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天寶八載十一月,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遂於翌年二月擊破竭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這兩次艱難的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勝利也標誌著大唐帝國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乾的宗主,大唐帝國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在庫車駐地上,其行為儼然是中國在中亞的總督。 就在高仙芝忙於對付吐蕃的時候,阿拉伯的國內發生革命,在天寶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攻陷首都大馬士革,黑衣大食(西方蠻夷稱阿拔斯王朝)建立了。在初步解決了吐蕃方面的問題之後,高仙芝開始採取手段對抗阿拉伯的勢力,在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之下,中亞諸國均臣服於阿拉伯,雖然有突騎施曾經和阿拉伯對抗過一陣子,但是突騎施敗亡之後,阿拉伯迅速的恢復了在中亞西部的統治地位。 為了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以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高仙芝先欺詐石國王與其言和,然後動用輕騎兵發動了突然的襲擊,因此讓石國猝不及防。閃電般擊敗了石國,然後高仙芝大軍在石國的都城進行了屠城搶掠,血洗石國震懾中亞,再度向西方蠻夷展示大唐兵威。 這場戰爭的實質是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 攻其國實乃同大食爭奪河中。志在利用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亂的良機。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擴大唐朝在嶺外地區的政治主權,以進一步向西擴張。而幾乎同時,隴右哥舒翰大軍出兵吐蕃在血海屍山上攻克石堡城,掃除了進軍邏些的最後屏障,大唐鐵騎從此兵鋒直逼邏些。天寶十載正月,「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突厥酋長、石國王、師王,加仙芝開府儀同三司。可見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旨在擴大唐朝在河中地區勢力的行動是成功的。 這種軍事行動自然會遭到阿拉伯帝國的反擊,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戰役終於在天寶十年爆發。這是一場遲早要打的戰役,唐朝要擴大在中亞的霸權就必須擊敗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亞則必須擊敗唐朝

(從地形上看,唐、蕃、大食爭奪中亞的「三國演義」,顯然有利於大食和吐蕃的聯盟)

文章寫到這裡,我想,我們該來談談漢帝國與大唐帝國對外擴張戰爭的區別了。為什麼同是征伐漢帝國卻在戰爭中國力不斷被損耗而唐帝國的軍隊卻越戰越強,國力越戰越盛。讓我們先來看看兩次這兩個帝國具有代表性的對外戰爭, 元狩二年,霍去病率領大漢精銳鐵騎在一年內兩次出征河西,殺五萬,降伏四萬,掃蕩西域盡取河西,其戰果不可謂不輝煌。然而,我們試想一下,若是匈奴人不是游牧民族而也建個城牆什麼的,那漢軍的騎兵還能如此輕鬆的去作戰嗎?六天穿越五個匈奴王國的大漢騎兵還能掃蕩河西嗎? 這次戰役的模式幾乎就是漢軍北方戰場的基本模式,全部使用騎兵,狂飆突進。雖然使用騎兵具有作戰力強和機動的優勢,但在攻城拔塞的戰爭中騎兵幾乎成了廢物。而漢軍雖然在打敗匈奴後也發動了多次對西域的戰爭,但依然是大量的動用騎兵,漢軍在西域的作戰模式也只是打敗對方後騎兵撤離,偶爾留下一些步兵屯墾。 這種模式實際上是只要西域國家臣服既可,而漢帝國也沒有滅亡他們,更沒有強有力的軍事存在,這種征伐的戰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暫時的。漢內部的矛盾卻在對外戰爭的勝利的同時越來越激化。同時,漢帝國也沒有對西域大肆掠奪,當時條件下絲綢貿易也是有限的。而漢皇帝還對內附蠻夷優厚待遇,國內矛盾必然更加激化,國內財富則不斷減少。就是在這樣的對外戰爭中,漢帝國在征伐三百年後走向分裂。 而對唐帝國,他的戰爭模式與漢是不同的,雖然漢帝國在南方戰線上也使用了步兵,不過這只是因為南方戰場沒辦法用騎兵而已。而唐帝國呢,我們來看看天寶七年的連雲堡之戰,唐帝國首先的征伐都是使用回鶻部落和其他一些西域部落的士兵,三次出兵沒有獲得成功,三個回鶻將軍還戰死在連雲堡, 這樣,唐帝國才動用了真正的正規軍,漢人的軍隊,大量使用藩屬國的軍隊是唐帝國作戰的一大特色,這樣將直接減少本土軍隊的損失,而付出的也只是一些掠奪來的金錢而已,因此不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根本的穩定,而漢武帝時期由於漢軍的大量傷亡已經使得人口停滯增長,漢武帝西征大碗陣亡十萬,這在唐帝國幾乎是難以想像的。 還有就是注意,新舊唐書上的描述是,「步騎一萬」。而恆羅撕戰爭中我們看到,唐軍根本不缺乏戰馬,步兵行軍都有馬,只是作戰的時候會下馬,那為什麼要使用步兵?步兵如何使用?這些問題的解釋,都在告訴著我們,唐帝國作戰的目的和形式。唐朝的漢軍裝備和訓練都是胡兵所不能相比的。 唐太宗甚至說對付一萬突厥騎兵漢軍只用三百人就夠了,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說明了當時漢軍的作戰能力。在連雲堡戰中,我們要知道,唐軍的目的是奪取這個要塞,山地上的要塞。也就是說,要攻城。同時,這裡是吐蕃的地盤,攻城的步兵受到吐蕃騎兵的威脅,那麼唐軍必須使用騎兵保護步兵。而當時唐軍已經使用了多種先進的攻城武器,雲梯,驢木,拋石機,床弩,火藥。這些都是要大量後勤補給的。 因此必須有騎兵保護。所以說,唐軍作戰都是步兵和騎兵混合的。而這次作戰的模式也基本上是唐滅突厥後在西方的基本作戰模式。和漢朝漢軍不同的就在這裡,唐軍步步為營,不會向霍去病指揮的那支漢軍一樣六天內突進兩千里,而是以佔領土地為目的,於是就有了安西四鎮,有了西域的兩百一十七個州縣。 獲得土地和臣服蠻夷的區別就是獲得土地等於獲得財富,而讓蠻夷臣服只意味著遠揚天威。唐帝國對西域實施的是有效的統治,財富源源不斷的從西域流入中土,唐帝國在西域也有重兵把守,這樣,西域成為了唐帝國的固有國土而不是名義上的屬地。這也是區別與大漢的。 唐軍在控制西域後越過了蔥嶺,繼續對西作戰,而在蔥嶺外,由於補給的問題,唐軍也只是臣服,不過這種臣服可不是只要稱臣就夠了的,還要朝貢。這樣,唐朝的財富就在戰鬥中不斷積累不斷增加,因此對外作戰百年後的開元天寶年間大唐帝國國力走到顛峰。 而當時的大唐帝國竟然可以以無番臣禮為理由對外作戰,更顯示了這個帝國的空前強大。目空一切的大唐漢人從來就不平等的看待外族,任何外族在唐朝的漢人眼睛裡都是番臣,都是蠻夷。蒙古帝國的兵鋒不在大唐之下,可沒人認為蒙古帝國是輝煌的。 輝煌是什麼?輝煌是國家擁有的財富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輝煌是帝國的鐵騎帶著優秀的文明徵服世界。蒙古人可以打敗歐洲人,不過他們都是蠻夷,都沒有優秀的文明,這種戰爭和兩群野獸撕殺沒區別,勝敗不過是弱肉強食的遊戲而已,沒有輝煌的文明就談不上征服。 而唐帝國不同,唐帝國擁有人類最優秀的漢文明,大唐帝國的強大鐵騎乃天子王師。什麼是真正的征服?大唐帝國的鐵騎帶著偉大的漢文明去遠揚我華夏天威,這就是征服,這就是帝國的輝煌。賓服四方蠻夷本來也就應該是大漢文明的基本教義。輝煌的漢文明,光芒照亮了一千三百年前漢人所看到的一切土地。 天寶十載,安西鐵騎兩萬,越過蔥嶺開始了新一輪的征服之戰。 在我看來,雖然這場爭奪戰,唐帝國沒有獲得最後的勝利,但唐帝國的軍隊在戰鬥中表現出的英勇是值得後世的漢人學習和敬畏的。高仙芝動用的漢軍是兩萬人,包過騎兵和步兵。 唐朝統治者在當時並不認為這次戰爭將有太大意義。而沒有動用西域的漢軍主力去作戰。因此,只有求功心切的高仙芝動用自己手上的安西漢軍,同時,為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他還調動了葛邏祿軍隊。雖然葛邏祿人的戰鬥能力是無法和唐帝國的漢軍相比,但還是用來湊了個數,讓高仙芝想不到的是,就是這些湊數的垃圾軍隊改變了他的一生。 戰爭起初的時候,所向披靡的唐軍可謂一路勢如破竹的長驅七百里殺到恆羅撕,並圍攻這座阿拉伯人控制的城池。此時,阿拉伯人開始調動其精銳騎兵四萬人,以及其他中亞附屬國軍隊總計近二十萬趕往恆羅撕試圖與唐帝國的軍隊決戰。雖然在兵力上唐軍只有敵人的不到六分之一,但是當時唐軍根本就是無所畏懼。

(曾經廝殺的戰場,塵土裡仍有勇士的氣息)

在那時,唐軍幾乎是不可戰勝的。因此也從來沒有過對戰鬥的畏懼,更不會把任何對手放在眼裡,哪怕是六倍於自己的敵人。由於在戰鬥中,軍官是允許士兵掠奪的。因此,唐軍對戰爭的渴望是超過漢朝軍隊的。在武器上,擁有強弩硬弓和玄甲重騎的唐軍絕對是當時世界第一。而在士兵素質上,也不可能有那個國家的軍隊能比的上無敵盛唐的強大騎兵。 當戰鬥開始時,唐軍利用強弩的遠程攻擊和超強鐵甲重騎的衝擊一度完全壓制住了阿拉伯軍隊。然而,這次唐軍顯然低估了他們的對手,兩萬對二十萬,阿拉伯人實在太多了,雙方在哈撒克草原撕殺了五個晝夜,依然不分勝負,唐軍陣斬敵軍數萬人。雖然形式已經漸漸的對唐軍不利,但唐軍在高仙芝的指揮下依然沒有退卻的跡象。 就在一個殘陽似血的黃昏,當唐軍玄甲鐵騎又開始發動新的一輪衝擊的時候,戰爭的形式改變了—————葛邏祿人叛變了。他們從中路切斷唐朝騎兵和步兵的聯繫,同時從背後衝擊唐朝重裝騎兵,分割唐朝輕騎兵。儘管唐軍是非常訓練有素的,但是在血戰五日後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數,唐軍也陷入一片混亂。 阿拉伯人乘機全面包圍唐軍輕裝騎兵。並且動用數倍於唐朝重裝騎兵的阿拉伯騎兵衝擊已經陷入混亂的唐軍重裝騎兵。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哈撒克草原上的慘烈。儘管唐帝國的軍隊在戰鬥中遭遇如此變數,但他們仍然選擇了勇敢的戰鬥而不是屈膝投降。

(勇敢的阿拉伯騎兵,在軍事技、戰術上略遜大唐)

身陷重圍的高仙芝還是率領數千鐵騎陣斬敵人數萬後殺出重圍。驍勇善戰的高仙芝依舊不想就這麼回去,若不是副將李嗣業極力勸阻,驍勇的高仙芝恐怕還會繼續率領這衝出重圍的四千多重裝騎兵在去和阿拉伯人再一決高下。恆羅斯之戰雖然安西漢軍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但我想,他們依然是光榮的。他們在戰鬥中他們殺死了數倍於自己的敵人,只是阿拉伯軍隊實在太多了,他們才在戰鬥中始終沒有獲得最終的勝利,而葛邏祿的叛變是唐軍沒能在這次戰役中最終戰勝阿拉伯人的直接原因。在戰鬥中,安西漢軍表現出的驚人的戰鬥力和頑強的意志,讓阿拉伯人甚至不敢追擊他們。阿拉伯人也從此徹底放棄了東進的念頭,僅兩萬安西漢軍就斬殺了他們起碼五萬人,這足以讓他們從此一見到唐軍就膽寒了。而在唐帝國這邊,雖然唐玄宗已經因為楊貴妃荒廢了朝政,但當時的漢人是個極為崇尚戰鬥的民族,在恆羅斯戰敗的第二年,邊令誠就調動其他西域漢軍發動了雪恥之戰重新收復了阿富汗和哈撒克南部,次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對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再度發動戰爭(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

(大食、大唐、吐蕃扮演了那個時代的「戰略三角」,唐在中亞的失敗或許是必然的)

由此可見盛唐時期的帝國恢復能力是驚人的。安西的實力在如此短的時間就基本恢復。只是天寶十四年,胡奴安錄山在范陽發動叛亂,唐帝國不得不從西域和隴右撤回他的數十萬大軍用來平叛。西域和中亞也從此脫離了唐帝國的統治。經過八年的內戰,唐帝國官僚制度,經濟制度的僵化,土地的嚴重兼并,割據勢力的形成,使得這個偉大帝國再也沒能恢復到開元時代的輝煌。這個一度佔世界經濟總量超過一半的富庶的帝國也從此走向衰落。征服更從此淡出了漢人的思維方式。恆羅斯的戰敗沒有能阻擋住這個勢與天齊的偉大帝國征服世界的腳步,到是後來的安史之亂斷送了大唐帝國的輝煌。

(轉、編)

推薦閱讀:

大唐復活與沙陀時代的來臨——李存勖奇襲汴州之戰
大唐頂級詩人:他用28個字撐起六分之一的盛唐
大唐後傳結局
《大唐榮耀》背後的真實歷史 唐代宗李豫的匆忙一生
被嚴重醜化的大唐軍神,擊滅三國並生擒其主,使唐朝疆域達到頂峰

TAG:中亞 | 轉載 | 大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