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人四十》看中國女性傳統美德
最近迷上了在電腦看電影,輸入電影名,一鍵即可,沒有插播煩人廣告,一氣呵成。
《女人四十》是香港導演許鞍華又一力作,真實反映了90年代香港底層小市民的生存狀態。
《女人四十》,與其說是講述四十歲女人的故事,倒不如說是四十歲人生的故事。電影不但詮釋了人到四十歲的諸多困惑、無奈,也述說了人生的無常。
主人公阿娥(蕭芳芳飾)生活節儉勤奮,是一名四十歲精明能幹的中年婦女,終日奔波於家庭和工作之間,極具現代城市的小市民色彩。阿娥喜歡搓搓麻將,為人熱情善良。有一個長得不太好看,但卻很愛她、且有點懦弱、膽小怕事並處處為兄弟著想的小職員丈夫(羅家英飾)。有一個長得挺好看,也很愛她的兒子(丁子峻飾)。有一個脾氣不太好的大男子主義公公(喬宏飾),更有一個心地慈愛,和藹可親的婆婆。一家5口蝸居在香港一個破舊不堪、毫不起眼、窄逼的貧民房裡。生活雖然不太富裕,倒也過得挺充實;不太喜歡公公的暴脾氣,但和慈祥的婆婆相處得很好。這本應該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香港平民家庭,生活似乎也應該這樣繼續下去。但隨著婆婆的突然離世,公公得了老年痴呆症,讓本來幾十日如一日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了秩序,而電影也開始變得一波三折......。
下班後阿娥要匆忙趕往超市買回打折的大包小包絲苗米;到市場買菜,為了省錢,站在魚檔口半小時等魚死。當全職太太弟媳的勢利,不顧親情,不願盡孝贍養,寧願不讓自家的狗受冷落,也不願照顧老爺;嫁去台灣小姑的冷漠,工作的競爭壓力,極需照顧的老爺統統擺在了阿娥這家人面前,或者說是擺在了阿娥一個人的肩上。
曾當過空軍,擊落過日本侵略者飛機、救過戰友,已患上痴呆症的老爺,腦海中殘存的全是過去輝煌戰績映像。半夜走上天台口中念念有詞「突、突、突」開飛機,吵醒走鄰右舍,引致鄰居發怒擲物驅趕;手持雨傘,卻視為降落傘從天台跳下,幸好落在路過鋪滿軟物的汽車車廂上才保住老命……,阿娥被老爺不時上演的一幕幕「鬧劇」而疲於奔命、心力交瘁、哭笑不得,無奈只好把老爺送到養老院日托中心。可孫子一次接爺爺的失誤,導致爺爺獨自離開走失,雖幾經家人辛苦找回,卻導致去養老院的日托資格被取消,最後只好把老爺送去養老院全託了。
可老爺不願意呆在養老院,終日鬱鬱寡歡。阿娥去養老院探視,工作人員的投訴,老爺更顯蒼老、痴呆的神情,口口聲聲「我要回家」的呼喚,令心地善良的媳婦阿娥顧不得自己辛苦又把老爺接回家中伺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阿娥一家始終堅持照顧老爺,盡到做子女贍養責任的信念所在。
四十歲的女人,容顏的老去,體力的不支,職場是骨幹與工作競爭的激烈而導致的危機感,是不爭的事實。而人到中年的阿娥,有著中國女性傳統的倔強韌勁、賢惠孝順、任勞任怨美德,她不因弟媳、小姑的勢利、冷漠而始終悉心侍奉著老爺,更為了照顧老爺而毅然辭職。
人總會老去,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阿娥的堅持,正是中國千萬女性的無悔選擇。作為過來人的觀眾,在電影故事裡彷彿看到了自己的過往和長輩的身影或者是明天的自己,也都似乎是在我們身上或周圍發生著,親切自然。
《女人四十》之所以成為許鞍華執導的又一成功力作,因為它是一部相當樸實和親民的電影。你會為阿娥生活的苦困而惆悵,也會為了她照顧老爺疲於奔命而著急、心疼,更會為了她一家人執著的親情維繫而感動。而當你看過電影后,就知道為什麼它能贏得1996年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六項大獎了。
明天的自己都會老去,作為同樣已是媳婦,上有老、下有小的我,更能體會阿娥身上所具有的中國女性幾千年來一直傳承的堅強不屈、吃苦耐勞、尊老愛老、相夫教子、自強自立……的傳統美德是多麼難能可貴,也是中國千千萬萬女性的真實寫照。
阿娥有一個長得不太好看,但卻很愛她、且有點懦弱、膽小怕事並處處為兄弟著想的小職員丈夫(羅家英 飾)。
人總會老去,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阿娥的堅持,正是中國千萬女性的無悔選擇。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要尊重老人?
※逃避也是美德(12.3.12)
※為什麼我們應該孝順?
※教師必讀文章之五:鼓勵是一種美德
※人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