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為何提出要「絕仁棄義」

第十九章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慾,絕學無憂。

釋義:

「文」,道理之意。「屬」,歸屬之意。「見」,作懂得講。「素」,沒有染色的絲,「朴」,未雕琢成器的木頭,皆指物之本質和本性。

「絕學無憂」四字有版本作下一章之首,今據文意並參酌前人所斷,放在本章之末。

翻譯:

棄絕聰明和智慧,百姓就會有百倍之利;棄絕所謂「仁義」,百姓就會復歸於孝慈;棄絕巧詐與貪慾,盜賊也就無從產生。這三句話啊,如果以為道理還不完備,那就使它含義更清晰:把握單純,守持淳樸,減少私心,降低慾望,棄絕學習,消解憂慮。

舊註:

呂吉甫:聖人知天下之亂始於迷本而失性,惟無名之朴為可以鎮之也。夫「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乃所以復吾無名之朴而鎮之也。夫「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則不以美與善累其心矣。「絕巧棄利」則不以惡與不善累其心矣。內不以累其心,而外不以遺其跡,則「民利百倍」,「民復孝慈」,「盜賊無有」,固其理也。蓋「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不尚賢」之盡也;絕而棄之,則非特尚而已。「絕巧棄利」,「不貴難得之貨」之盡矣;絕而棄之,則非特不貴而已。人之生也,萬物皆備於我矣,則有至足之富。能絕聖棄智而復其初,則其利百倍矣。

札記:

1. 老子反對的不是聰明、智慧及所謂仁義,他反對的是標榜。將你的善行擴大,成為天下人都認為的「善」,就是「不善」了。老子認為你做好自己就好了,你不能強行要求別人按你說的做,你不能左右別人的頭腦,別人才是真的受益。

2. 本章呵上一章聯繫緊密,互相論證。人們都懂得孝慈了,則六親皆和,然後就不用再強調孝慈的重要性了。盜賊沒有了,則國家穩定,就突顯不出忠臣了。說到底,那就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而已。如何做到呢?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遵循自然的本性,不做作,不虛偽,少私心,減慾望,回歸到事物的根本,去思考問題,探尋答案。

3. 老子是討厭「術」的,而有人從《道德經》中竟然讀出了「術」,這簡直是對經典最大的誤讀。老子把「以智治邦」的人說成「邦之賊」(第六十五章),他極力反對領導者用智巧施政。領導者用了智巧,政策執行就大打折扣,個人人格魅力就無從談起。

4. 「素」和「朴」是一個人的巨大財富,如今很多人越來越早地丟掉了這種資源。電視上五六歲的小孩也是滿口大人腔,「老小孩」的確是能博取眾人一笑,可他最為寶貴的淳樸卻一去不復返了。成年人無法真正再葆有「素」和「朴」,但他如果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把它作為一種修鍊,他的事業和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圓融。

推薦閱讀:

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72--81章 熊春錦
老子心法十訣,終身受益!
老子有哪些經典語錄?
老子學院: 老子《德道經》 (第一章 論德)
騎青牛入函谷老子姓李,怎麼對下聯?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