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中醫原本

彰顯三生萬物自然真理 發明治方醫學中醫原本開啟純正中醫新時代中醫原本《傷寒論》治方醫學辨解王學泰 著一部很易讀懂的《傷寒》解也是一部很易讀懂的中醫書目 錄前言[1]上篇 《傷寒》概論[2]一、《傷寒》解[3](一)寒解[3](二)傷寒解[4](三)傷寒傳經解[4]二、《傷寒》六經解[5](一)《內經》之六經[5](二)《傷寒》之六經[7](三)《內經》之六經藏腑系統[7]三、《傷寒》藏腑辨解[8]四、《傷寒》脈解[9](一)脈與人體生理息息相關[9](二)《傷寒》之脈所透露的脈理真相[9]五、《傷寒》邪氣化熱辨解[11]六、《傷寒》方解[11]七、《傷寒》營衛辨解[12]八、《傷寒》欲解時與欲劇時辨解[12]九、《傷寒》之汗法、下法、吐法辨解[13]下篇 《傷寒》六經病脈證並治辨解[14]第一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辨解[15]第一節 概述[15]一、太陽解[15]二、《傷寒》之太陽病解[15]三、太陽病治方醫學辨解[16]第二節 太陽病條文辨解[17]一、太陽病病理條文辨解[17](一)太陽病提綱病理條文辨解[17]1、太陽病總提綱病理條文[17]2、太陽病子目提綱條文[18](1)太陽病中風提綱條文辨解[18](2)太陽病傷寒提綱條文辨解[20](3)溫病提綱條文辨解[21](二)太陽病具體病理條文辨解[26]二、太陽病脈證並治條文辨解[31]第二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辨解[208]第一節 概論[208]一、陽明含義[208]二、陽明病含義[208]三、陽明病治方醫學辨解[208]第二節 條文辨解[210]一、陽明病理[210]二、陽明病脈證並治[225]第三章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辨解[267]第一節 概論[267]一、少陽含義[267]二、少陽病含義[267]三、少陽病治方醫學辨解[268]第二節 少陽病條文辨解[270]一、少陽病理條文[270]二、少陽病脈證並治條文[275]第四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辨解[278]第一節 概論[278]一、太陰含義[278]二、太陰病含義[278]三、太陰病治方醫學辨解[278]第二節 太陰病條文辨解[280]一、病理條文辨解[280]二、脈證並治條文辨解[282]第五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辨解[286]第一節 概論[286]一、少陰含義[286]二、少陰病含義[286]三、少陰病治方醫學辨解[286]第二節 少陰病條文辨解[288]一、病理條文辨解[288]二、脈證並治條文辨解[297]第六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辨解[314]第一節 概論[314]一、厥陰含義[314]二、厥陰病含義[314]三、厥陰病治方醫學辨解[315]第二節 條文辨解[317]一、病理條文辨解[317]二、脈證並治條文辨解[329]後記[349]前言在中醫學術系統中,《傷寒論》之重要性無需多言,但是,兩千年以來,其真正意義尚未被發掘出來,基本停留在條文解釋的層面,未能透過《傷寒論》之脈證並治,發掘出中醫之完整理論。因此,中醫理論建設始終是中醫軟肋。一個學術體系,如果建立在不那麼完善的理論基礎之上,或者說這個理論基礎不能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那麼這個學術體系一定逃不出最終沒落之命運,中醫亦不能列外。有一種觀點,認為中醫不需要創新,只需要好好繼承,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中醫畢竟是術,而非道,所以就可能存在與道不符之內容,就需要糾正、揚棄、補充、完善,乃至於重構理論的體系,這些都屬於創新之範圍。《傷寒論》應該定位於中醫創新之階梯,而不應該定義為不能逾越之「醫經」。遺憾的是,直至今日,《傷寒論》更多地承擔了「醫經」的角色,創新階梯的作用很少得到發揮。這不能不說是中醫學術活動的千年遺憾。筆者在修道過程中,結合學習研究中醫數年,發現在六經中醫之外有另一套中醫的邏輯體系,比六經中醫更為嚴密,即以古河圖為原型的生命與醫學體系。追隨此發現,初步構建了一個新的中醫理論體系,即治方醫學理論體系,並著成《中醫原本——治方醫學通論》。《中醫原本——治方醫學通論》所使用之建築材料,均為原汁原味之傳統中醫,只是將它們放到了一個新的系統框架里。故,治方醫學理論,是真正的中醫現代化。通俗而言,是現代人容易看懂的純正中醫。治方醫學理論之發現,正是以《內經》《本經》《傷寒》為階梯。中醫原本——治方醫學理論構建以後,再反過來以治方醫學理論解釋《傷寒》,是對治方醫學理論進行的一次嚴格檢驗,同時,又能讓《傷寒》變得非常容易理解。讀懂《傷寒論》,對於任何一個學習中醫的人,都是繞不開的功課,《中醫原本——〈傷寒論〉治方醫學辨解》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參考。本辨解採用的《傷寒論》為人民衛生出版社以趙開美刻本為底本的2005年版本。上篇 《傷寒》概論一、《傷寒》解《傷寒論》為何要取傷寒而不取傷風、傷熱、傷燥、傷濕?後世注家和醫家之解答很不統一,以致有廣義狹義傷寒說,清人更有《溫病條辨》與《傷寒》對待。治方醫學認為,要正確認識「傷寒」,首先必須認識「寒」。其次要正確認識寒邪致病之病理,以及疾病傳變之真相。(一)寒解寒,《內經》六淫之一。但是,對於什麼是寒,什麼是寒邪,以及寒邪如何致病,並未進行深入論述,後世亦未認真追究。治方醫學從《內經》返本溯源,追蹤到八卦河圖之哲學原理,由此,對「寒」之認識亦頓時上升到哲學之高度,亦即認識接近本質。在《中醫原本——治方醫學通論》里,比較詳細地論述了八卦卦畫、卦象、挂圖以及河圖象數之真義,明確指出,宇宙之構造,乃是陰陽太極三者之存在,亦即「三生萬物」之存在,又是「萬物負陰抱陽」之存在,而不是陰陽二元對立之存在。同時指出,太極陰陽既是哲學之抽象概念,又是科學之具體實存,太極乃宇宙中的本體存在,陰陽之存在,皆為太極本體之功用。對於太陽系和地球上的萬物而言,地球和萬物都是太極本體,太陽是天之陽極,即熱極,寒空是天之陰極,即寒極,寒空與太陽一樣,都是萬物太極本體之功用。地球太極本體樞動太陽、寒空運動,即所謂陰陽相搏,演化出風燥濕這三種天氣,於是有了寒熱風燥濕五種天氣,即在天五行。寒熱二者,寒乃虛空背景,有熱它存在,無熱它亦存在。因此,太極本體之實質是太陽熱能之有形存在,即寒聚熱能之成形存在。生命成敗,取決於寒是否凝聚熱能。那麼,怎樣的寒能聚熱成形立命呢?那就是河圖指出的寒,具體而言,天一之寒可以聚熱成水,天七之寒(實為熱)可以聚熱成火,天三之寒(實為風)可以聚熱成木,天九之寒(實為燥)可以聚熱成金,天五之寒(實為濕)可以聚熱成土。上述風燥濕都是寒之變化,亦是熱之變化。水火木金土代表五類在地成形之能量,亦是五個時空之太極生命本體。人類是萬物之靈長,故將五類在天、在地之物質能量集於一身,構成一個複雜的生命系統。寒熱風燥濕在其本位能夠聚熱成形而立命(太極),和平則為正用,過淫,客入其它時空,即成為破壞其它太極本體之邪氣,則為邪用。既然「寒」為背景,而且寒熱風燥濕都是寒之不同狀態,所以,傷寒完全代表了傷熱、傷風、傷燥、傷濕。又,寒熱風燥濕也是熱之不同狀態,因此,言傷寒也就是言傷熱。《傷寒》始終貫徹保津液,護陽氣之原則,正是這種哲學思想之體現。津液者,陰陽寒熱之中氣也,亡津液,表面陰陽俱亡,但是,陰寒乃是背景,有沒有陽,它都在那,因此,亡津液,只能亡陽,而不亡陰。此乃《傷寒》透露的宇宙真理,是《傷寒》最偉大之貢獻,把《傷寒》這個意義揭示出來,《傷寒》之價值就遠遠超越了醫學之範疇,登上了哲學之高峰。又,《中醫原本——治方醫學通論》已經指出,內生淫邪致病,無論寒熱風燥濕,其根源一定起於寒淫為邪,或寒被邪傷(即熱傷寒腑)。因為寒淫為邪,故有發熱相抗,熱淫則為邪;寒被熱傷,故有封藏失正,而有精髓化熱,熱淫為邪。可見,寒在人體有正反兩個方面的意義,為正則成形立命,過淫則為邪傷人,是謂「傷寒」,傷寒則發熱,熱淫為邪,故「傷寒」之中,已然包含熱邪致病。(二)傷寒解綜上所述,參考《內經》理論,《傷寒》之傷寒,意義有二。其一,是五行本體被寒及其代表的其它四邪所傷,具體的病理意義,是五藏被五邪所傷,因此有五藏病變的病證。其二,是五行功用被寒邪及其代表的其它四邪所傷,具體的病理意義是五腑被傷,於是有五腑病變的病證。具體而言,五腑之病證要比五藏之病證多得多。概括起來,傷寒包含藏腑「傷於寒」,和「寒被傷」兩個方面之意義。(三)傷寒傳經解《傷寒》繼承《內經》傳經之說,但傳經之說,並未完全向後人揭示疾病傳變之真相,只是揭示了疾病會傳變這一事實。後世註疏家和醫家亦少有觸及真相者,惟近世「火神派」創始人鄭欽安先生,幾乎揭出底細,但終因五腑未與寒熱風燥濕配對,而未竟全功。鄭先生已經認識到,所謂傳經並非外邪一路傳下去,而是受邪之經氣變成邪氣侵害下一經腑,如此逐漸傳變,這與治方醫學之認識非常相似,只是治方醫學明確了腑氣即寒熱風燥濕,若是過淫便為邪,客犯其它藏腑而傳病。可惜,鄭先生之認識雖然接近真相,卻並未引起後人重視,幾成絕響。六經中醫未能揭示疾病傳變之真相,亦是理論建設之一大缺陷,此說明六經中醫對人體生理和病理之認識遠遠不夠完善。疾病傳變既然是腑氣過淫為邪,客犯它藏它腑而致病,意味著《傷寒》發熱之病理和治理當中,完全包含了溫病之病理和治理。仲聖於《傷寒》之中,明確提出了「溫病」和「風溫」之總綱,便是證明。後世因為仲聖未有關於溫病的具體條文分解,便膚淺愚蠢地以為《傷寒》只言「傷寒」,而遺漏「溫病」,或者說《傷寒》是狹義傷寒,而非《內》《難》之廣義傷寒。醫聖既已提出溫病,而「溫病」並非較之「傷寒」為難,豈有將其遺漏之理?二、《傷寒》六經解對於《傷寒》六經之意義,後世注家與醫家之理解亦有不同,有的認為,《傷寒》之六經意義與《內經》相同,有的認為與《內經》有所不同。治方醫學認為,《傷寒》之六經與《內經》之六經是否有完全相同的意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六經本身不可定義。正因為六經不可定義,所以才會產生不同之理解。(一)《內經》之六經《內經》之六經,似乎以六氣為根據。六氣之說,將地球一年之陰陽變化分合為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四之氣、五之氣和終之氣。《內經》將其引入人體生理,在二陰二陽之基礎上,構建了一套三陰三陽學說,試圖與五行學說統一起來,把人體經絡、藏腑納入其中,成為中醫理論的基本構造,但是,沒有起得圓滿成功。如表0-1所示,六經之說,將人體藏腑經絡與五行學說進行了非常努力的協調,但從內在邏輯而言,已經做到了最佳狀態,可是,依然存在許多漏洞。而且,為了構造內部邏輯,卻破壞了外部邏輯。第一,《內經》起初並未以六經立說,而是以少陰少陽,太陰太陽立說,這或許正能說明《內經》並非一人之作,且非一次完成。引入六經之說,本為建立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因為二陰二陽不能滿足五藏五腑的配對需要,也不能滿足經絡分配的需要。二陰二陽說,本自《周易》對八卦河圖的錯誤解釋。第二,由於《周易》丟了太極本體,將宇宙誤解為陰陽二元對立的存在,於是才有後來六氣六經的出現。既然陰陽互根,那說陰不就說了陽嗎?何須陰陽同說?比如,河圖的陽數,何嘗不是陰數呢?天一之陽熱,不就同時表達了天一之陰寒嗎?怎麼可能地六為陰與之對立呢?可見,將奇數解為陽數,偶數解為陰數,根本錯誤。第三,陰陽對立之說雖然很容易識破,但同時也很容易使人信從,比如男女、雌雄、動靜、左右、黑白等等這些,不都是對立的存在嗎?然而,這些對立存在,有一個根本前提,即太極中和本體的存在。比如男女,本是人體用陽與用陰的區別,而不是兩種本體的對立;又比如左右,本是有中才有其左與其右,而不是左右可以相對獨立存在;直接說陰陽吧,如果沒有地球這個本體,哪來日夜交替,如果沒有山這個本體,哪有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沒有本體,哪有陰影?可見,論陰陽若是丟了本體,那就冤大了。表0-1 《內經》之六經明細六氣經絡藏腑五行批註1初之氣厥陰風木足厥陰肝乙木肝不應與木配一心不應二分手厥陰心包相火2二之氣少陽相火足少陽膽甲木膽不應與木配手少陽三焦相火3三之氣少陰君火足少陰腎癸水形上之心與形下之小腸不可表裡手少陰心丁火4四之氣太陰濕土足太陰脾己土脾不應在中央肺不應與金配手太陰肺辛金5五之氣陽明燥金足陽明胃戊土胃不應與土配胃腸不應分家手陽明大腸庚金6終之氣太陽寒水足太陽膀胱壬水小腸應該回歸胃家手太陽小腸丙火(二)《傷寒》之六經從《傷寒》之六經病脈證並治來看,《傷寒》之六經與《內經》之六經確實有所不同。以太陽病為例,首先,《內經》之太陽為寒水,對應的藏腑是膀胱(壬水)和小腸(丙火),與《傷寒》之太陽病實際沒有直接關係。《傷寒》之太陽病,要說具體,主要是肺焦病。其次,《傷寒》以太陽(病)統六經(病),這與《內經》完全不同。其次,《傷寒》太陽本病的兩個典型證治,即中風之桂枝湯證和傷寒之麻黃湯證,均與膀胱和小腸無關,卻與肺焦(主皮毛)、脾胃(主肌腠)和心脈(主四肢和識神)直接相關。其次,《傷寒》太陽病的傳變遷延,與膀胱和小腸的關係亦不大,尤其是小腸,在《傷寒》屬於陽明胃家,不在太陽。這就從臨床經驗之意義上,證明了《內經》之藏腑與五行配對,以及藏腑表裡配對存在嚴重缺陷。(三)《內經》之六經藏腑系統治方醫學追溯中醫原本,直至八卦河圖,回歸八卦河圖之太極陰陽五行真說,由此重建了人體生命五行藏腑系統。為了辨解《傷寒》的需要,在此將其與六經藏腑系統做一對比,如表0-2所示。治方醫學的五行藏腑系統與六經系統的主要區別是:第一,治方醫學的五行藏腑系統將寒熱風燥濕與五腑配對,這是六經系統所沒有的。寒熱風燥濕與水火木金土一樣,都是人體生命不可少的能量,是在天之氣,在人體是五腑之氣,和平為正用,過淫為邪用,侵入它藏它腑即為客邪,是病因。第二,治方醫學的藏腑關係不是二元對立的陰陽關係,而是太極本體與陰陽功用的關係,五藏為太極中和本體,五腑分別是五藏的功用,五藏五腑構成五個太極陰陽小系統,合起來構成一個複雜之五行生命大系統。第三,治方醫學的五行藏腑系統與河圖象數對應,使藏腑系統模型有了數量體系,極大地提高和加深了對藏腑功能認識,方便了對藏腑功能的描述。第四,治方醫學的藏腑與五行配對不同於六經中醫,差別很大,具體見表0-2。第五,治方醫學的藏腑表裡配對亦不同於六經中醫,差別亦很大,具體見表0-2。第六,治方醫學之三焦不再有名無實,而是實實在在的天七熱腑,亦人體第一大腑。第七,治方醫學之心物合一,不同於六經中醫之一心為二,以致神形分離。第八,治方醫學之胃腸一家,不同於六經中醫之一分為三,與《傷寒》相同。表0-2 治方醫學五行藏腑系統與六經系統對比治方醫學六經中醫藏腑經脈五行五數五味經脈藏腑六氣五行膀胱太陰寒一薄咸/厚酸足太陽膀胱寒水壬水腎水六厚咸/薄酸足少陰腎君火癸水三焦太陽熱七厚苦/薄甘手少陽三焦相火相火肺火二薄苦/厚甘手太陰肺濕土辛金胃腸少陽風三薄辛/薄咸足陽明胃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燥金寒水燥金戊土丙火庚金脾木八厚辛/厚咸足太陰脾濕土己土膽少陰燥九厚酸/厚苦足少陽膽相火甲木肝金四薄酸/薄苦足厥陰肝風木乙木脈中央太極濕五薄厚/薄辛——————心土十厚甘/厚辛手少陰心君火丁火手厥陰心包風木相火三、《傷寒》藏腑辨解《傷寒》言六經以統藏腑,治方醫學認為,仲聖根據臨床經驗已經識察《內經》之藏腑表裡配對存在問題,最直接的證明,是陽明病「胃家實」之說。顯然,《傷寒》之胃家包括胃、小腸和大腸,與《內經》大不相同。在《內經》的藏腑系統中,胃腑對應足陽明,五行屬戊土,六氣屬陽明燥金;大腸對應手陽明,五行屬庚金,六氣屬陽明燥金。胃與脾相表裡,大腸與肺相表裡。肺對應手太陰,五行屬辛金,六氣屬太陰濕土;脾對應足太陰,五行屬己土,六氣屬太陰濕土。小腸與心相表裡,對應手太陽,五行屬丙火,六氣屬太陽寒水;心對應手少陰,五行屬丁火,六氣屬手少陰君火。如上所述,《內經》之藏腑系統,複雜得令人難於理解,更無法把握,以致於《傷寒》以降,治病不得不直接講功能「證治」而不能講氣味「治方」。然而,《傷寒》之藏腑雖與《內經》不同,但很遺憾,仲聖未能從《內經》溯源,完整恢復中醫原本之藏腑系統真相,還原中醫氣味「治方」之本來面目。四、《傷寒》脈解《傷寒》以脈論開篇,六經病題目,皆言「脈證並治」,可見,脈對於《傷寒》具有非同尋常之意義。透過《傷寒》中脈的非常意義,可以確定「脈」對於中醫非常重要,但其重要性不僅僅在診斷上。(一)脈與人體生理息息相關脈雖然未被納入《內經》的六經與五行藏腑系統,但是,《內經》講脈是人體奇恆之府,說明脈是實存的腑,必然與人體生理、病理、治理息息相關。首先,脈是人體的生理存在,它直接參与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沒有脈就沒有生命活動。其次,脈亦是人體的病理存在,它直接反映人體的病變,這是脈診的根據。其次,脈象是人體治理的重要依據,它直接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去,對脈的生理存在,認識不夠,所以《內經》未將脈腑納入六經與五行藏腑系統,後世醫家亦一直未將脈腑納入藏腑系統,多從診斷意義上言脈,此六經中醫之一大缺憾。治方醫學將脈重新納入人體五行藏腑系統,恢復了心脈構成人體生命太極中樞之真相,與《傷寒》之脈所透露信息完全一致。(二)《傷寒》之脈所透露的脈理真相《傷寒》之六經病標題,均謂辨XX病脈證並治,即辨XX病脈,辨XX病證,依據辨脈和辨證治XX病。其中有兩經的提綱條文有脈,一是太陽病提綱講脈浮,二是少陰病提綱講脈微細。此處有兩個問題要辨明,一是為什麼只在太陽病和少陰病提綱講脈,而不是所有六經病提綱都講脈;二是為什麼太陽病脈浮,而少陰病脈細微。兩個問題要結合起來認識。《傷寒》在太陽病提綱講脈浮,在少陰病提綱言脈微細,說明脈與少陰密切相關,既與足少陰腎機命門密切相關,亦與手少陰心密切相關。心與脈,皆直接取決於腎機命門之開合。脈搏是心動的直接反映,也就是說心動與脈搏是一致的,如果沒有心的跳動,就不會有脈搏。那麼,心動之動力能源,乃是腎機命門輸出之精髓。因此,太陽病腎機命門輸出精髓增加,以支持三焦熱腑發熱抗寒,所以,太陽病與脈浮相應的提綱病證是發熱。精髓輸出增加,心跳比平常有力而且加快,心跳有力,表現在脈象上就是能夠跳出浮部,故有脈浮,即浮取可得。當然,脈浮還有另一方面的意義,那就是表示濕淫。脈為濕腑,人體傷寒(包括中風),三焦發熱相抗,故寒熱兩淫相搏而生濕淫。脈腑濕淫,加上搏動有力而出浮部,故有脈浮。浮,本就有濕(水)淫之意義。正因為脈腑濕淫,所以才會有中風自汗與解病汗出。《內經》講汗為心液,實乃脈腑為濕腑之另說,血與濕相融於脈腑。與太陽病脈浮相反,少陰病是脈微細,說明腎機傷寒,命門不開或略開,精髓不出或少出,故心樞不力,以致脈搏微細。當然,脈微細還有氣血虛虧之意義。血虛,則猶如河道乾枯或涓涓細流,故脈細;氣虛,則猶如泄氣的皮球,再用力也拍不起來。但是,氣血虛虧的根本也在精髓輸出減少,後天髓血生產沒有動力能源。與脈微細相應之少陰病提綱病證是但欲寐,即精力萎靡欲睡,卻因心神虛煩而不能睡。少陰病之脈微細,但欲寐,與太陽病之脈浮,發熱是對待的。透過太陽病和少陰病之脈象,可以悟出脈之真相,就是脈直接反映心樞是否有力,間接反映腎機命門是否開啟正常,也就是說乾陽精髓是否輸出正常。所謂脈診,診的就是腎機命門開合是否正常。傳統脈學,乃是隱藏了原理之脈診操作說明書,時間一長,原理遺失了,再無人知,能傳者,只剩下操作說明書了。五、《傷寒》邪氣化熱辨解後世注家和醫家在闡述傷寒傳經時,往往籠統地說邪氣傳里,而且將疾病傳變的病理,解釋為邪氣入里化熱,或伏氣化熱,由此表現出種種病證。但是,邪氣入里化熱之說,顯然不能說服有現代科學常識者。比如,寒邪若是傳入陽明經腑,怎麼就化熱了呢?由於病證有熱,就說熱由寒邪所化,這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真實的病理是外感寒邪侵犯體表(肺機所主)和肺藏,肺之表腑三焦必然發熱相抗。熱從何來?從腎機命門輸出乾陽精髓而化熱,若肺寒得解,則三焦熱腑復歸正常,即不會有發熱的病證。如麻黃湯證,不用一味寒葯,卻能解熱。若肺寒不解,三焦熱淫持續不退,就會成為熱邪,客入胃腑與脈腑,因此,有所謂太陽傳陽明。其實,很多陽明病證,如煩躁譫語等原本都是心脈病證,卻因脈腑不屬五腑,而誤歸為陽明。若肺寒不解,傳入肝藏,以致膽腑燥熱相抗,而有少陽病證,此所謂太陽傳少陽者。其實,所謂陽明病證,亦包括少陽膽腑燥邪客犯胃腑與脈腑所致,如胃中有燥屎、大便燥結、煩躁譫語等。除上述「邪氣化熱」的說法,還有一個被廣泛應用的「伏氣化熱」說,此說源於《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與「邪氣化熱」一樣,「伏氣化熱」也是錯誤病理,不同之處在於此乃內生寒邪引起的發熱,其熱非由腎機命門輸出的精髓所化,而是由膽腑以精髓生燥,客入三焦化熱。總之,發熱並非寒邪所化,而是由精髓所化。六、《傷寒》方解據統計,《傷寒》有110多個「方子」,每個方子均用藥精到,其意義很多,後世註疏家和醫家對這些方子給予了很多很高的評價,是應當的。但是,這些方子,一經流傳,被奉為「經方」,將這些方子本身當作《傷寒》的精華,以為有是證必用此方,或者此方只能用於是證,這樣一來,醫家臨床看病都以《傷寒》及其「方子」為本,只講「脈證並治」或「辨證論治」,而不再追究《傷寒》所包含的生理、病理、藥理和治理,猶如把《傷寒》亦當作了處方操作說明書,這定是仲聖所不願看到的。後世更將創造「成方」作為衡量醫家成就的一個標準,醫家自己也熱衷創作「成方」,此乃中醫之歧途。治方醫學認為,在《傷寒》之脈證並治及其110多個方子背後,隱藏著中醫原本的醫理,研究《傷寒》的最高境界是要還原中醫原本之醫理。七、《傷寒》營衛辨解營衛是《內經》和《傷寒》都使用的兩個概念,但是,對於什麼是營衛卻未給出準確的定義,似乎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綜合各種論述,治方醫學認為,可以將「營」理解為脈血,將「衛」理解為脈氣。脈血與肝有密切的關係,因為肝是變血生髓的機關,血是從肝入脈的。脈氣與肺胃有密切的關係,因為肺主呼吸,肺氣也包含胃氣,脈氣是從肺進入心脈的。這樣理解,營衛就統一於脈了,統一於氣血了,實際上也就不再需要營衛這兩個概念了。《中醫原本——治方醫學通論》和《中醫原本——名醫醫案治方醫學辨解》都始終未使用營衛概念,在《傷寒》之治方醫學辨解中,亦未使用營衛概念,但均未覺得有何欠缺與不妥。因此,將營衛之說與氣血統一是必要和可行的。八、《傷寒》欲解時與欲劇時辨解《傷寒》提出欲解時與欲劇時,是很有道理也很有意義的,但是需要完善。人體生命小宇宙的活動與地球大宇宙的活動相應,即人體五行生機各有其當令的時空,其中,在天五氣即腑氣亦有其當令的時空,因此,藏氣當令時病欲解,腑氣當令時病可欲劇,因為腑氣過淫則為邪。比如,太陽病傷寒,病機主要在肺,巳午未這個時空肺藏當令,故欲解;太陽病傷寒的病因是寒邪,其當令的時空在亥子丑,此時病則欲劇。欲解和欲劇時的意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可以根據欲解時判斷主要病機,根據欲劇時判斷主要病因。二是可以根據欲解欲劇時指導服藥的時間,在欲解和欲劇時服藥均有利藥物發揮作用。若要分細點,就是扶正五藏為主的葯宜欲解時服,消除病因為主的葯宜在欲劇時服。九、《傷寒》之汗法、下法、吐法辨解要正確理解汗法、下法、尿法、吐法,其前提是要先理解汗出的是什麼,下出的是什麼,尿出的是什麼,吐出的又是什麼,如果不能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就不可能正確理解《傷寒》汗吐尿下的真相,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傷寒》的治理。那麼,汗吐尿下的是什麼呢?其標為濕,其本為寒熱兩淫。根據治方醫學的病理,人體五行生機病變,皆因寒熱風燥濕過淫為邪引起,終究是寒熱兩淫引起,所以,治病根本就是治寒熱兩淫,終究是治寒。所謂汗出而解,實乃寒熱兩淫隨汗濕由皮毛而出;所謂下利而解,實乃寒熱兩淫隨下利之濕淫由腸道而出;所謂尿出而解,實乃寒熱兩淫隨小便由尿道而出;所謂吐出而解,實乃寒熱兩淫隨痰濕由咽口吐出。所謂汗吐尿下等法,實際是清除病因的四個渠道,其意義不在汗吐尿下,而在濕淫所牽連的寒熱兩淫由里向外排除。認識達到這一個層次,《傷寒》之治理可謂瞭然於胸。至於何時用汗出而解,何時用吐出而解,何時用下出而解,何時用尿出而解,以及如何實現汗出、吐出、尿出、瀉下,《傷寒》有具體闡述,總的原則是就近可行而出。所謂就近而出,是指濕淫近於皮腠者宜汗出,近於三焦水道者宜尿出,近於上焦咽道者宜吐出,近於下焦腸道者宜下出。所謂可行而出,是指濕淫有不同形態,應分別選擇可行的排出渠道。如上焦(主要在肺)之痰濕,已成有形之物,汗出顯然不可行,故宜吐出;又如燥邪客入胃腸,以致燥濕生結,即所謂胃中有燥屎者,則必須以寒葯搏燥(熱)生濕而下出。詳見具體條文辨解。
推薦閱讀:

中醫揭秘:5大食物最健康
中醫氣功中的吐音法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網路藥理學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年會第二輪通知
被失眠害慘了?!中醫教你一夜安睡到天明!
近期針灸套路總結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