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琴彈弦八法

古琴的右手彈弦,有所謂八法:大指的擘托、食指的抹挑、中指的勾剔和名指的打摘。擘抹勾打是指向內彈,托挑剔摘是指向外彈。由於各指指力的差別,以及觸弦角度的不同,八法構成了彈弦音的多種音色變化。

對八法的運用,彭祉卿在《桐心閣指法析微》中,有精闢的見解:

「抹挑勾剔托擘打摘,謂之右手八法。曹柔指訣云:右手輕重疾徐。八法即為輕重疾徐所自出:凡獨用者徐,並用者疾。勾剔擘托並用者稍徐,抹挑打摘並用者最疾。而輕重之中,又有清濁,以指甲肉別之。輕而清者,挑摘是也;輕而濁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擘是也;重而濁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輕則用打摘,欲重則用勾剔。內弦六七,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擘托。中弦三四五,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聲,打摘擘托以取應聲。各從其下指之便也。古人琴操,打摘常用於一二弦;明以後譜,概以勾剔易之,豈一二弦遂可不用輕彈乎?夫一二弦,弦巨音濁,固以重彈為主;然多用勾剔則可,競廢打摘則不可。猶之六七弦,弦細音清,宜於輕彈;而擘托仍間嘗用之,同一例也。今以勾剔代打摘,其失蓋由各譜指法不言分輕重之故。即輕重無所分,自不妨隨意替換也。」 0

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合理的,他不單說明了八法的運用對琴曲的音色變化的妙用,也指出應用打摘的必要性。由於自明代起,琴風趨向於左手技法的發展,而右手指法漸被忽略;八法中的打摘,就因名指的力度弱,發音不易控制,慢慢被中指的勾剔替代。到清初刻印的琴譜,除了在『滾』、『輪』等混合指法上用到『摘』外,『打』基本上已被淘汰了。在當今琴樂發展趨向於左右手技法的再開拓,以及使琴樂音色表現更為豐富,恢複名指的打摘指法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古琴右手彈弦法

右手彈弦,配上左手在弦上的實按,可得明亮的按彈音;配上左指對準徽位的點按,可得清脆的泛音;若左手不按弦,則是宏亮的空弦散音。散音屬低音,渾厚樸實,有莊嚴感。泛音中的高音部分,輕清脆亮,如風中鈴鐸;中音區明亮鏗鏘,如玉磬敲鳴。按彈音則依上中下各准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別:上准高音區尖脆纖細,中准中音區嘹亮寬潤,下准低音區沉著堅實。

右手彈弦用指,是以音色要求為主,並配合適當的手型。所以勾剔抹挑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而琴譜標示的指法,大都能做到合乎邏輯的配搭:

一、外弦的彈奏以中指為主,內弦的則用食指較多。中指又以勾為主,食指挑較多。另中指不勾七弦,食指不挑一弦,以避免接下的彈指配接不上。大指則限用於六七弦;年份較古舊的琴譜還用到名指的打摘,多在一二弦。.

二、從低音向高音,從外向內逐弦彈奏,多用連勾。從高音向低音,從內向外逐弦彈奏,多用連挑。食指急速連挑兩弦,則稱為『歷』。

三、同弦兩彈,外弦多用勾和剔,內弦多用抹和挑;先入後出,音取緩連。而快速連彈,則用抹勾,稱為『疊涓』;下指宜輕宜淺,以出音清松為妙。

四、隔弦彈奏,外弦用勾,裡弦用挑;以勾挑或挑勾相搭配

五、應聲彈奏,勾外方的弦,挑內方弦為應;挑內方的弦,勾外方弦為應。

右手各指彈弦可以組合成多種複合指法:『鎖』、『輪』、『滾拂』、『打圓』 等。

『鎖』是使一長音化為多點,中食指配搭的複合指法,因兩指靠弦扭轉如連鎖,故名鎖。鎖可依音點的多少分為:鎖、短鎖、長鎖、背鎖和小鎖等。而不同流派因用指的差別,也各有不同的鎖法。裝飾性單音重複的各種『鎖』,有增添樂曲情緒與動力的作用。

鎖;同弦上先剔隨後抹挑,即『剔抹挑』三聲。入指不可太深,以甲尖著弦,發音才清晰。

短鎖:抹勾緩連,再加鎖。即『抹勾剔抹挑』五聲。

長鎖:抹挑、抹勾緩連,再加鎖。即『抹挑抹勾剔抹挑』七聲。或可多加抹勾於上,成『抹勾抹挑抹勾剔抹挑』九聲的。也有彈成『抹挑勾剔抹勾剔抹挑』

背鎖:勾剔緩連,再急抹挑。即『勾剔抹挑』四聲,較鎖稍緩。

小鎖:抹挑抹急作三聲,取音比鎖輕。

『輪』是使一音化為三點彈法。同弦上名中食指三指次第出指,得『摘剔挑』三聲。輪有三聲急連,或摘後一頓剔挑緩連兩種。快輪有裝飾作用,能增加音樂的動感。如果只用名中兩指『摘剔』,或中食指『剔挑』,則稱『半輪』。

『滾拂』是多弦連彈,構成琶音。名指摘弦,從內向外多弦連奏為『滾』;食指抹弦,從外入內多弦連奏為『拂』。滾時由深而淺,由重而輕,由急而緩;拂則相反,由淺而深,由輕而重,由緩而急。滾和拂雖是多弦連奏,須聲聲明晰,端如貫珠,避免混成一片。滾拂並用時,須連接緊密;滾時由左轉右,拂時由右轉左,成一大圓。滾拂是表情的技法,能推進樂曲情緒,發揮擬聲的效果,所謂「松風謖謖,流水潺潺」。

『打圓』是一音與其相協和的應音,交替連彈多次。方法是在兩根相間的弦上,一按一散,或全按全散,或泛按交錯;用挑勾或托勾連彈數音。彈法是食指先挑一弦,中指勾另一弦;挑勾兩聲後,稍停;然後挑勾挑勾快彈四聲,末了再挑一聲。也有先挑勾兩聲,接挑勾挑三聲,再勾挑兩聲結束。如兩弦相隔多弦,就要用大指托,中指勾打圓;也有用大指托,名指打的。彈時下指,挑托宜在一徽間,勾在臨岳之中,打在臨岳之下,須用腕力;手的運轉要圓,取音要連貫靈活。打圓能形成同音音色交錯的效果。用在樂曲開頭,因由慢趨快,起生髮的作用;樂曲中間,是承前開後,有轉折的作用;樂曲末段,作為音樂結束的提示,有收攏的作用。

此外,還有兩指同時彈奏二弦,構成和音的『撮』、『撥剌』、『雙彈』、『如一』等。從略。

〖注〗以上所述指法,基本上是以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為本。

古琴曲體的『段』是怎樣形成的?

琴曲的結構中,『段』的單元是怎樣形成的?

在《幽蘭》古譜中,音樂分為四大部分,各以『拍之』結尾來分開。那時相信還沒有『段』的名目。

在《神奇秘譜》的「太古神品」中,沒有分段的琴曲有『華胥引』、『古風操』、『高山』、『流水』、『玄默』、『招隱』和『頤真』等。有分段的琴曲,基本上是用兩種形式記譜,但是都沒有明確用『段』字來稱段落:7

一、 有標題的分段,每段另行開始,在各段標題下,寫上『第一』『第二』…以區分段數。如『遁世操』『廣陵散』『獲麟』『小胡笳』 等。

二、沒有標題的分段,只在各段前,以小圓圈分為段落,在圈內寫上『一』『二』…等區分段數。如『陽春』『酒狂』『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 等。

「太古神品」中:提到『段』字的只有兩處:

一、琴曲『高山』的題解有以下敘述:「『高山』『流水』本止一曲,……至唐分為兩曲,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

二、琴曲『廣陵散』在目錄上註明了『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和『後序』的段數。但是在題解的敘述中卻用『拍』來稱段數。

看來在「太古神品」流通的時代,用『段』稱琴曲的小單元,還不是很確定,並常與『拍』相混用著。

在《神奇秘譜》的「霞外神品」。琴曲不論長短都有分段,譜式都很統一,即是以小圓圈分為段落,圓圈內寫上『一』『二』…等數字來區分段數。而有標題的琴曲,就把標題直接寫在小圓圈下,沒有再分行另起。後來的《西麓堂琴統》基本上也是依據這種形式。

之後,陸續刻印的琴譜才較明確用上『段』字,將琴曲段落區分為『第一段』『第二段』……;使『段』成了古琴曲體的單位。值得注意的是《謝琳太古遺音》,其中有分段的琴曲,沒有提到『段』字;而只以小圓圈標示分段,也沒有註上段數。它的形式就像古籍的文體,以圈點標示段落。

從以上的資料,大概可以推論如下:在文字譜流通的年代,是以『拍』來劃分琴曲為較小的單元,如『幽蘭』分為四拍。後來『拍』也可能用來表示曲體的更小單位,如『胡笳』分為十八拍,『廣陵散』四十一拍等。當減字譜出現後,因為琴譜的形式與文體相近,因而才將文章圈讀的方法用於琴譜,以小圓圈來標示琴曲的『拍』。由於這樣的劃分與文章的段落觀念相近,從而形成了『段』的名稱。到明初『段』才明確地取代了『拍』,成為古琴曲體小單元的稱謂。

吟猱指法類解

緩急類

緩吟:慢而緩和,其音不斷。

緩猱:宏大寬和,有安閑自如之意。

急吟:緊而逼促,其音不亂。

急猱:緊而疾速,要手急而意緩,音連而氣舒。

大小類

大吟:吟之指動闊大者。

大猱:猱之指動闊大者。

細吟:吟之指動狹小者,要緊細圓滿。

細猱:猱之指動狹小者,要細而堅實。

定吟:以指筋骨微微動蕩,不離徽位,不露形跡。

定猱:用於大猱、長猱之末,法如定吟,不露形跡。

長短類

長吟:吟之加倍,凡八九轉。

長猱:猱之加倍,凡八九轉。

少吟:吟之減半,約只二轉。

少猱:猱之減半,約只二轉。

略吟:為少吟之半,以不經意出之。

略猱:為少猱之半,要細中有潤,堅中有脆,實中有松。

遲早類

落指吟:指一落弦,得音就吟,不可稍停。

落指猱:指一落弦,得音就猱,取其連貫緊接而兼鬆脆。

藏頭猱:未打弦,先猱上,令聲無頭。

承聲吟:不待接定,承聲便吟。

見聲吟:又名聲後吟,後撫見聲,按指方吟,吟罷有少息,方作後聲。

歇吟:彈過後才吟,取其餘聲。

無意猱:聲盡方猱。

組合類

綽吟:即隨綽作吟。"

綽猱:即隨綽作猱。

注吟:即隨注作吟。

注猱:即隨注作猱。

進吟:按彈得聲後,進至上位用吟。

進猱:按彈得聲後,進至上位用猱。

退吟:按彈得聲後,退至下位用吟。

退猱:按彈得聲後,退至下位用猱。

走吟:隨聲上下,且吟且引。

淌吟:按彈得聲後,細吟緩緩淌下一位,取得碎音,如水淌注。

飛吟:得音或二上二下,或一上二下,每位指下連綿振動,如鳥振翼。

往來吟:用吟於往來之音位上。

雙吟:同弦兩彈俱用吟,不分緩急。

雙猱:同弦兩彈俱用猱,不分緩急。

緩急吟:同弦兩彈俱用吟,先緩後急。

緩急猱:同弦兩彈俱用吟,先緩後急。

分開吟:即分開中夾吟,得聲後左指上一位急吟,隨向本位注彈一聲。

此外尚有特徵類六種,因其解說比較含糊,僅附錄於下,以作備考。

游吟:得聲即退下一位,再綽上本位,又退又上,接用常吟,指似遊盪。

盪猱:得聲即進至上位,再注下本位,又上又下,接用常猱,指似蕩漾。

撞猱:猱中帶撞意,專於按處向上取音,即實上虛下,與常猱相反。

迎猱:迎上抑下,兩頭用力,連活有情。

蓄猱:按彈得聲,指略退動以活其機,意取含蓄。

放猱:上下二三分,往還十四五合,先大後小,定吟而止。

附錄:游吟、游猱與盪吟、盪猱

游吟、游猱與盪吟、盪猱這兩對指法,因流派的不同,而各有說法。現將《五知齋琴譜》和《桐心閣指法析微》兩種較有代表性的解說,分列於下:

《五知齋琴譜》

游吟:指乘弦上綽,就退下,復綽上,又退下,約二次。取一音在弦,似遊盪之意。行游而吟,有游魚順水之勢。有如雙撞而放緩是也。

盪吟:得音就吟,兩頭用力,遊盪之意。比游吟大而鬆緩。用兩頭雙撞之意。又於得音上下,盪開後吟也。

盪猱:若前之盪吟,而兼蒼古。指下自有一種神遊八極,悠悠自如之風韻也。

(無盪吟解說)

《桐心閣指法析微》

游吟:各譜於游吟作進復兩次,或作退復兩次,似於吟字之義無當。琴鏡先作退復退,再加用吟;法於按彈後走下一位,隨複本位,又下一位,再上至本位,接用常吟四轉。

盪吟:按彈後走上一位,隨下過本位以至下位,仍上本位急吟。舊譜所謂上下盪開後吟是也。其吟須兩頭用力,音韻乃合。

游猱、盪猱:說參游吟盪吟。游猱於進復進後加註猱。盪猱先下後上再加猱。

比較上述說法,於盪吟差別不大,游吟則因吟猱運指方向的不明確,而有先進復或退復的差別。今參考《吟猱界說》中吟猱運指方向的論述,可將游吟和盪吟定義為:

游吟:若本音是綽上,先退復兩次,再加常吟;若本音是注下,先進復兩次,再加常吟。行游而吟,有游魚之勢。

盪吟:若本音是綽上,先下後上,再加常吟;若本音是注下,先上後下,再加常吟。兩頭用力,盪開後吟也。

有關游猱和盪猱的定義則是:

游猱:若本音是綽上,先退復兩次,再加常猱;若本音是注下,先進復兩次,再加常猱。

盪猱:若本音是綽上,先下後上,再加常猱;若本音是注下,先上後下,再加常猱。


推薦閱讀:

【中國最後一位琴客】被召入王府的「宮廷第一琴師」:李子昭
中國古代音樂的曲譜(2)
為什麼古箏比古琴更廣為人知 甚至很多人不認識古琴?
朋友對於古琴和漢服到底是什麼心態?

TAG: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