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藝術散論(六)
課堂教學藝術散論(六)
——課堂提問的思維能級與方法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旦沒有疑問,學習就會中斷,智慧的火花也就隨之熄滅。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激發求知慾的內驅力。所以,課堂教學提問設疑,形成新就知識的衝突,創設矛盾,乃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啟迪思維、開發智力的重要手段。
課堂提問,必須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如果為「啟發」而提問,為活躍課堂氣氛而提問,便失去了提問的意義,難以達到教學的目的。這就涉及到提問的思維能級設計。
首先,設問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有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由低能級到高能級。禮記說:「善問者,如攻艱術,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所以,設問的思維能級,一要視年級的高低,低年級的思維能級低一些,該年級的高一些;二要視課程的進展程序,初始階段的思維能級低一些,終始階段高一些;三要視學生的基礎。對基礎差的學生提問的思維能級應低一些,基礎好的可高一些。這樣,能更好地提高提問的效果。
其次,能避免兩個極端。有的老師事先沒有進行提問的能級設計,課堂提問隨意性大,不是能級過低,就是能級過高。過易過難都會養成學生的思維惰性,不利於智能的發展。
再次,要在題型上很好的設計。如:
1.導入型。其作用是聯繫舊課,導入新課,引進難點和激發興趣,思維能級不宜過高。
2.消化型。這類問題多是對課文進行歸納或複述,其思維能級較低較淺。雖然還缺乏深度,但對於理解課文、消化和鞏固知識有一定的價值
3.探究型。這類問題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探究事物的根底,答案一般不是教材上現成的,其思維能級較高較深,這類問題能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向發展,並轉化為對教材理解的深度。
4.創造型。這是課堂提問的最高思維能級,它旨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將學生的思維由書本引向生活和社會,有了一定的廣度,思維的活力大了,就能推向創造的領域。
教師還要設計課堂提問的方法:
1.以舊帶新式提問(搭橋式體提問)
新知識是建築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的。提問要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遵循認識的規律,用已知的鑰匙打開未知的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複習舊知而導入新知,溫故而知新。
2.事例引髮式提問
學習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即應該學與喜歡學,而喜歡學是因為有興趣。要讓學生有興趣地、高高興興地追求知識,教師從寓言、故事、比喻、笑話、趣事等等入手提出一些問題方能奏效。這樣做,學生興趣濃,求知切。從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連鎖環扣式提問(遞進性提問)
課本知識的展開是有層次性的,提問也應具有層次。提問要象一根鏈鎖,每個問題都是鏈鎖上的一環,環環相扣,連續發問,不斷擰緊學生思維的發條。層次之間有內在聯繫,一級比一級高,步步深入,使學生的知識穿成串,織成網。
4.激發爭論式提問(投石式提問)
問不能象石頭扔進棉花堆,毫無反映,要象石頭投入平靜的水面,激發學生思維的浪花。按照贊科夫提出的教學高難度,即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上的原則,這樣提問可以打破課堂氣氛沉悶的局面,激起學生的爭辯、議論,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5.重鎚敲打式提問
教學中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提問要重鎚敲打,不能蜻蜓點水。通過多種形式、不同角度提問同一概念或原理,以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來掌握重點、難點。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加深理解,強化記憶。
6.反面設疑式提問
正面的提問反過來是否成立,設置與教材內容相反的觀點或錯誤的結論提問,在認識過程中製造一些必要的障礙,這是一種激將法,能激發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把他們引導到一個特定的境界中去,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種問題可以培養學生明辨是非、分析問題的能力,並能準確地掌握基礎知識。
7.比較區別式提問
比較是進行科學分析、認識事物特點的有效手段。為使學生準確地掌握課文的許多概念或原理,設計比較區別式提問,或同類比較見異,或異類比較求同。既有類比,又有對比。這種提問可使學生在比較中提高能力、區別中鞏固知識。
8.探求答案式提問
教學不是給學生以若干獵獲物,而是給學生一支獵槍,教他們自己去獵取。提問要是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求知識,教師為學生探求知識鋪路搭橋,使正確的答案在師生的問答、討論中得到明確,從而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課本知識,又學會了探求知識的方法。
9.提綱攝要式提問
每課或每單元結束後,教師可進行小結提問,幫助學生抓主幹,理結構,使其系統地、粗線條地掌握所學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這種提問可以讓學生列表回答,也可以讓學生口頭回答。這種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起一條線,放下一大片。
10.鞏固運用式提問
基本理論教學後,教師提出一些運用理論說明實際問題,以鞏固知識將知識裝化為能力,再把能力轉化為覺悟。這種提問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繫實際,真正學會用課文知識去觀察和處理問題。
11.因果聯繫式提問
這種提問,後面的問題由前面問題所引起,引起問題的問題是原因,被引起的問題是結果。這種提問有助於學生全面、準確地把握因果轉化的線索,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增強思維活動中的預見性。
12.定勢式提問(定向式提問)
提出一個問題後,提出幾種答案,然後教師指明哪一種正確,在此基礎上指出這個答案正確性的理由。
13.跳板式提問
教師中,某教師問:「既然雷鋒塔已經倒塌了,為何說聽說?既然雷鋒塔已經倒塌了,又為何寫未倒之前的雷鋒塔?」這樣的提問使學生既不能否定雷鋒塔的倒掉,又不能否認作者的「聽說」。問題的答案學生不能在問題矛盾雙方中加以抉擇。結果是思之不解,棄之不下,因而激發了學生進行思維時所需要的那種心理上的不滿足和不安。但答案只能以問題作跳板去進行觀察。這種跳板式提問使學生通過對事物複雜性的思考,培養思維的深刻性,避免思維的簡單認同性和單面性。
14.轉換式提問
在《雨中登泰山》教學中,上海市特級教師於漪同志問道:「作者要起程登泰山了,他的心情如何?只是為了遊山玩水嗎?」這種提問由主問、分問組成。分問是對主問常規性答案的疑問。常規性答案成為正向思維,對常規性答案的疑問成為反向思維,兩者的結合構成轉換式提問,這種提問既要及時改變原來正向思維的部分結果,有不能局限於這種改變。既不能不改變,又不能全改變,改變需要改變之處。它要求人們用多變化的眼光去認識事物,使思維具有靈活性,惟此才有獨創性。
總之,課堂提問形式具有多樣性,要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切忌隨意性,儘力保證提問的準確性、針對性、及時性、新穎性、生動性和啟發性,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覺悟達到有機的統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