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譚(全文下)
《論語》譚(全文下)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402、看來孔子是反對愚忠的——《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原憲問孔子什麼是可恥。孔子說:國家有道,做官拿俸祿,是在為國盡忠;國家無道,還做官拿俸祿,是在為滿足私慾而助紂為虐,所以是可恥的。看來孔子是反對愚忠的。
403、仁者首先是由心而發——《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原憲又問:好勝、自誇、怨恨、貪慾都沒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說:這可以說是很難得的,但至於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可以說仁者是不會好勝、自誇、怨恨、貪慾的。但反推過來說,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仁者首先是由心而發。
404、士者遠遊必有方可忠孝兩全——《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孔子說:士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此忠君的思想,看來這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思想似乎有些衝突。但「遊必有方」又是可以與上句話相融合的。士者遠遊必有方,可忠孝兩全。
405、本色不變保全自己——《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為國盡忠;國家無道,還要正行,本色不變,但說話要謹慎恭順,明哲保身。時運不到,本色不變,保全自己有什麼不好?!
406、說明問題的邏輯語言很強——《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說:有道德的人,必有言論,有言論的人不必有道德。仁者必勇敢,勇敢者不必有仁德。孔子說明問題的邏輯語言很強,道理說的很明確。
407、武力可得天下但不可治天下——《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南宮适問孔子: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重道德。以武力得天下,但不可以武力治天下,而要以德治天下。
408、小人做出有仁德的事是沒有——《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說:君子中做出沒有仁德的事是有的,而小人中有做出有仁德的事是沒有的。因為,沒有仁德就不是君子,但有仁德的君子,一時疏忽有可能做出沒有仁德的事;可是,沒有仁德的小人,是絕不能做出有仁德的事的,就是表面有也是假仁假義。
409、就是因為愛他——《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孔子說:愛他,能不為他操勞嗎?忠於他,能不對他勸告嗎?孔子回答了,最常見的道理。為什麼總為他操勞、牽掛、思念......,就是因為愛他。通俗得不能再通俗了,但是,經典的又是不能再經典了。
410、最平常而又是最正常的程序——《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孔子說:鄭國發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飾,由子產作最後修改潤色。孔子所說的,都是最平常而又是最正常的程序,那就是因為有道理,所以至今如此。
411、這是對管子的稱讚么?——《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有人問管仲。孔子說:他是個有才幹的人,他把伯氏駢邑的三百家奪走,使伯氏終生吃粗茶淡飯,直到老死也沒有怨言。這是對管子的稱讚么?起碼是認為管仲很有才幹,剝奪了人家的財物,還讓人家至死無怨。這也是沒齒無怨與沒齒不忘的成語出處。
412、貧窮的本身就會產生不滿——《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因為,貧窮的本身就會產生不滿,客觀的會產生怨恨;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因為,富裕並不一定就都會產生滿足,客觀的可以不產生驕傲。
413、孔子是寧可做鳳尾也不做雞頭——《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孔子說:孟公綽做晉國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餘的,但不能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孔子認為:認可做大國大夫的家臣而屈才,也不做小國的大夫。孔子是寧可做鳳尾,那也是鳳,也不做雞頭,那也是雞。
414、禮樂制約的智慧克己勇敢才藝——《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認為完善的人應具有:智慧、克己、勇敢、才藝,並在禮樂的制約下。孔子總結的是很全面。
415、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貧不忘志——《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孔子的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貧不忘志的完善人格,影響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416、該說時才說、合禮時才取——《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別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別人不厭惡他笑;合於禮要求的財利他才取,因此別人不厭惡他取。孔子說:原是這樣么?難道真是這樣么?孔子認為該說時才說、快樂時才笑、合禮時才取,是非常高尚的,高尚的使孔子都不敢相信了。
417、只要是對上要挾就是居心不良——《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孔子說:臧武仲憑藉防邑請求魯君在魯國替臧氏立後代,雖然有人說他不是要挾君主,我不相信。不論是什麼理由,只要是對上要挾就是居心不良。
418、詭詐的人絕不會正派——《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孔子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晉文公與齊桓公的區別在於:一是對周天子的態度不同;二是時代有所不同,兩者相關。同時詭詐的人絕不會正派。
419、真是育人評人之道呀!——《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通過對管仲的評價可以看出孔子是:你說其好,必找其缺點;你說其壞,必找其優點。真是育人評人之道呀!
420、心懷大志的人不必計較小節——《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呀。這是孔子對前輩管子的最中肯的評價。同時認為心懷大志的人不必計較小節。
421、大夫死後就可以獲得謚號了——《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衛國的大夫。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說:他死後可以給他『文"的謚號了。做到大夫死後就可以獲得謚號而留名了。這也是文化傳承。
422、君無道有賢臣仍可維持——《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孔子講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君無道有賢臣仍可維持。
423、真是說了不算、算了不說呀!——《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孔子說:一個人說話不知慚愧,那麼實現這些話就很困難了。一個人說話大言不慚,夸夸其談,口若懸河,往往是不能兌現的。真是說了不算、算了不說呀!
424、面對如此孔子無能只好辦學了——《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陳恆把他的君主齊簡公殺了。孔子齋戒沐浴以後,隨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陳恆把他的君主殺了,請你出兵討伐他,但遭到哀公的婉拒。一是孔子對弒君之事不能容忍;二是此時已經是禮崩樂壞泛濫了;三是不在其位無能為力。面對如此,孔子無能只好辦學了!
425、不欺騙就只能犯顏直諫——《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孔子說:不能欺騙他,但可以犯顏直諫。古今中外真是難以做到呀!因為,不欺騙就只能犯顏直諫。深刻!!!
426、君子上通達於「義」——《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孔子說:君子上通達於「義」,小人下通達於「利」。如此,符合孔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一貫思想。
427、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修身而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而顯示自己。真是千年以來都是「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孔子講的真是很深刻呀!
428、真是明君賢臣呀!——《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讓使者坐下,然後問道:先生最近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說: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錯誤,但未能做到。使者能如此說自己的君主,真是明君賢臣呀!
429、士者不在其位能不謀其政么?——《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但是,孔子常常是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局面,是不在其位而謀其政,所以,到處碰壁呀!士者不在其位,能不謀其政么?孔子如此!諸葛孔明等亦是如此也!
430、言過其行虛人也極不可靠!——《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孔子認為:君子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說得多而做不到的言過其行,虛人也,極不可靠!
431、君子之道仁、智、勇——《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者不憂,因明白人性;智者不惑,因明白道理;勇者不懼,因明白世事。君子之道仁、智、勇。
432、評論人的短處更難——《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貢評論別人的短處。孔子說:賜啊,你真的就那麼賢良嗎?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別人。評論人最難,評論人的短處更難。
433、擔心的是自己有沒有本事——《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又是經典名句。對君子別人知不知道,沒有什麼關係;擔心的是自己有沒有本事。真是有體會呀!小人正相反。
434、君子質樸真誠不疑人——《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猜測別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君子質樸真誠不疑人。賢人在質樸真誠的基礎上有智慧。
435、孔子在不識時務中識時務么?——《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你為什麼這樣四處奔波遊說呢?你不就是要顯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語嗎?孔子說:我不是敢於花言巧語,只是痛恨那些頑固不化的人。孔子是不識時務么?還是在不識時務中識時務哪?!當今又如何哪?!
436、千里馬善跑首先是一種品德——《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讚它的品德。千里馬善跑首先是一種品德。
437、以直報怨在於教訓對方——《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以德報怨,在於感化對方,能不能達到目的,在兩可之間;以直報怨,在於教訓對方,不論對方能不能轉變,使其長記性。
438、所有的哲人都是孤獨的——《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說:沒有人理解我啊!子貢說:怎麼能說沒有人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怨天,不尤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了!孔子是孤獨的,古今中外所有的哲人都是孤獨的。這是真有體會之嘆!
439、道是客觀規律天命是道的體現——《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孔子說:「道」要是能夠推行,這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夠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孔子認為「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為,可說是在客觀,而不是人為的,即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道」是客觀規律;「天命」是「道」在一時、一地、一人、一事上的體現。
440、隱居之士的一廂情願——《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孔子說:對待亂世,賢人隱居,次一等的逃避他鄉,再次一點的避免見面,再次一點的迴避言傳政令。孔子又說:這樣做的已經有七個人了。百姓無法只有如此呀!姜尚、諸葛還是自己走出隱居的吧?故事都是後來之士杜撰的吧?也就是隱居之士的一廂情願。
441、不合時勢大作為的執著精神——《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一是說明不合時勢的作為;二是不合時勢的作為,可分為:小作為與大作為;三是不合時勢的小作為,是體現一己私利所為;四是不合時勢的大作為,體現的是孜孜不倦的執著精神。
442、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了——《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孔子在衛國,一次正在敲擊磬,有位背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兒又說:真是令人鄙視呀!聲音硜硜的,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了。水深就穿著衣服趟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乾脆,沒有什麼可以責問他了。孔子對自己「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了」的孤獨評價是認可的。
443、為父母守喪三年孔子以前就有——《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子張說:《尚書》上說,商王武宗守喪,三年不談政事。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僅是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職事,聽命於冢宰三年。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慣在孔子以前就有,孔子是肯定。
444、禮應是對君臣民共同的制約——《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喜好禮,那麼百姓就容易指使了。「禮」是人性善的體現,應是對君、臣、民共同的制約,君守禮,臣執禮、民懂禮,均需克己復禮,禮之用和為貴。
445、君子的標準是修身安民天下治——《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子路問什麼叫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怕難於做到呢?孔子在此談君子的標準:修身安民天下治。
446、坐沒坐樣因此敲打小腿——《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因坐沒坐樣不合禮法,因此敲打小腿進行教訓。
447、急於求成的人往往急功近利——《論語》譚憲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闕里的一個童子,來向孔子傳話。有人問孔子:這是個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見他和長輩並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進的人,只是個急於求成的人。急於求成的人往往急功近利,而忘了孔子是提倡孝、悌、尊老敬老的。
448、孔子對用兵是很討厭的——《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看來孔子是對戰爭用兵是很討厭的。
449、「君子固窮」不是固守窮困——《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自己對「道」的主張;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面對窮君子與小人的不同,「君子固窮」不是固守窮困,是為了堅持自己對「道」的主張而寧願窮困。
450、用仁的思想貫徹儒學始終——《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的多,才知識淵博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思想來貫徹始終的。「一以貫之」是孔子的學習方法,其方法是:用「仁」的思想,貫徹整個儒學的始終。所以學起來容易掌握理解運用。
451、無可奈何的感嘆——《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孔子說: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孔子認為,德主要就是「仁」,由於天下懂得「仁」的作用的人太少了,所以才會禮崩樂壞。而發出:知德者鮮矣!這無可奈何的感嘆。
452、孔子對無為而治是有保留——《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說:能夠無為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了吧?他做了些什麼呢?只不過是莊嚴的面南稱王罷了。此時的孔子可能已經見過老子了,而對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還是有所保留的,因孔子的觀念是克己復禮的禮治。
453、言忠信,行篤敬處世之道——《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言忠信,行篤敬」處世之道也。
454、正直是強求;隱退是保身——《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真是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他便隱身。國家無道,正直是強求;隱退是保身。這隻能是不同處境的選擇吧!
455、該說的不說會失去朋友——《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就會失去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就是失去了說話的作用,甚至起到反面的作用。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失去說話的作用。很有現實意義,該說的不說會失去朋友,不該說的說了甚至會起到反面的作用。
456、比生命更可貴的就是「仁」——《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孔子的生死觀是以「仁」為最高原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那就是「仁」,自古以來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而捐軀。
457、要想為仁必先結交仁者——《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孔子說:做工的想做好活,必先使其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孔子認為要想為仁,必先結交仁者。
458、唯實重禮治國之道——《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代的曆法,以農為本;乘殷代的車子,以樸實為本;戴周代的禮帽,以規矩為本;奏《韶》樂,以動人為本。孔子是唯實重禮治國之道,
459、淫音與奸佞是亡國之象——《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放鄭聲,遠侫人。鄭聲淫,侫人殆。」禁絕鄭國浮靡不正派的樂曲,疏遠能言善辯而危險的人。靡靡淫音與奸佞小人,古今中外都是亡國之象也!不可不防呀!
460、沒有長遠的考慮就沒有準備——《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就沒有準備。一旦到眼前必形成憂患。經典名句。
461、「德」只是對「色」制約——《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說:完了,我從來沒有見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應該承認飲食男女之事是人共同的慾望,「德」只是人性對此的規範和制約。孔子對此已經看得很透徹了。
462、不識用賢人就是不稱職——《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不識用賢人就是不稱職,孔子認為的有道理。一是不知人而不稱職;二是妒忌人而不稱職。
463、嚴以責己,寬以待人——《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嚴以責己,寬以待人,孔子講的太有體會了,真是服了!君子所為,小人是絕對做不到的!!
464、不提問老師自然不知怎麼教——《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說:從來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麼辦才好。不說「怎麼辦」的人,遇難題總會自己去思考,想出解決難題的辦法,所以不說「怎麼辦」。不提問當老師的自然就不知怎麼辦才好了,不知怎麼教了。
465、不但好行小慧更有好行小利——《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達不到義的標準,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現在不是比比皆是么?不論市井還是官場!不但「好行小慧」,更有「好行小利」。猶如孔子再現所指呀!
466、禮是義的表現形式——《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孔子在這裡說明了:禮是義的表現形式,同時又是對言行的約束。
467、君子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古今中外正是如此,小人反之。孔子真是把人的所為看透了。真是感覺到與孔子通心——知音,高攀了。
468、君子為了死後之名活的好累——《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如此,君子為了死後之名活的好累呀!無名又如何?!難道孔子就是為了「至聖先師」這個名么?!
469、萬事不求人乃君子也!——《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孔子說: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萬事不求人乃君子也!君子自強不息,從來就不依賴他人。
470、不附和不爭執不排斥不結黨——《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莊重:不附和不爭執,合群:不排斥不結黨。
471、孔子如在指出當今用人弊端——《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孔子如在指出當今用人弊端。
472、解決人類社會矛盾的基本思想——《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就是孔子著名的「忠恕之道」,是解決人類社會矛盾的基本思想,是地球村和諧發展的基本理念,除此之外無別之道。偉哉!孔子!
473、讚美誰是要看考驗結果的——《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說:我對於別人的評價,詆毀過誰?讚美過誰?如有所讚美的,必須是曾經考驗過他的。不能輕易的詆毀或讚美誰,尤其是讚美誰是要看考驗結果的。
474、記史必須實事求是——《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那是因為史官記史,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便缺而不記,這叫做闕文。記史必須實事求是,如有疑問寧可空缺,也不可失真。歷史是人寫的,又不是人寫的!
475、小事往往是與大事相背離的——《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德行,因為,真誠不需要花言巧語;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因為,小事往往是與大事相背離的,小事為利,大事為義。
476、眾人好惡不一定是是非標準——《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孔子說:眾人都厭惡的,必須考察一下;眾人都喜歡的,一定要考察一下。歷史證明:眾人的好惡不一定是是非之標準;同時好惡又都是相對的。必須有自己的判斷,決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477、「道」不是專為某人揚名的——《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說:人能擴大「道」的影響,而「道」不能擴大人的影響。因為,人弘揚「道」是通過修身,來實現平天下的目的,也就是天下和諧。而「道」是天下之「道」,不是專為某人揚名的。
478、一句永恆又很直白的經典——《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又是孔子的一句永恆的,又是很直白的經典。經典的全天下都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479、孔子認為自己是學而知之者——《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孔子認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上也;」而是「學而知之者,次也;」因為又是孔子自己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都是如此,何況他人?
480、君子只謀求行道之義——《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說:君子只謀求行道之義,而不謀求衣食之利。如耕田也只是為了解決飢餓之利;學「道」可以治國平天下。因此,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之大義,不擔心解決貧窮之小利。如此還是符合孔子一貫思想的。
481、仁德為本,智慧為能——《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孔子說:憑藉智慧得到的,而不是通過堅持以仁德為基礎得到的,雖然得到了,也一定會喪失的。因為,那會失掉民心。仁德為本,智慧為能。
482、嚴肅認真的措施必須得當——《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則民不敬。」孔子說:憑藉智慧得到的,又是通過堅持以仁德為基礎得到的,而沒有嚴肅認真的措施來實施,那麼百姓也不會敬畏的執行。有了仁德為本,智慧為能,還要有嚴肅認真的措施必須得當。
483、更重要的是要以禮來規範——《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孔子說:憑藉智慧得到的,又是通過堅持以仁德為基礎得到的,還能用嚴肅認真的措施來實施,但實施起來不按禮的要求來對待百姓,那也是不完善的。有了仁德為本,智慧為能,嚴肅認真的措施得當,更重要的是要以禮來規範。
484、君子與小人做事之別於義、利——《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說:君子不可只做些小事,而可承擔重任。小人不可承擔重任,而只可做些小事。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實際生活中也確實是如此。君子與小人做事之別在於:對待義、利之別。
485、說明了「仁」對百姓的重要性——《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孔子說:百姓們對於仁的依賴,比對於水火的依賴更迫切。我見過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實行仁而死的。有呀!孔子自己講過的 :「有殺身以成仁。」看來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是為仁而死還是如被火燒死一樣的,被仁愛死的區別。孔子是為了說明「仁」對百姓的重要性。
486、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孔子說:面對「仁」,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孔子是把「仁」擺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使我想起了幾乎與孔子同時代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東西方文化簡直就是同出一轍。那個時代真是人類文化里程碑式的飛躍階段,以至於一直影響到今天、明天的人類思想。
487、大人者,言不必信——《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孔子說:君子固守「道」,而不拘泥於小信。孔子認為「言必信,行必果」是要在守「道」的基礎上的。以至發展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488、多麼簡單直白的要求呀!——《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孔子說:事奉君主,要認真辦事而把領取俸祿的事放在後面。多麼簡單直白的要求呀!兩千年多年來又如何哪?……
489、奠定了中國普及教育的基本思想——《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有教無類。」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至聖先師,奠定了中國教育的基本思想——普及教育。
490、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說:對「道」的主張不同,不可能在一起探索「道」的事理;不可能在一起共同謀事。確實如此,否則的話就一是探討不通的;二是南轅北轍。
491、最好的文章就是把事說清楚——《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辭達而已矣。」孔子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孔子指出了當今文風之弊,最好的文章就是把事說清楚即可。否則,不是詞不達意,就是廢話連篇。
492、樂師之「道」,首先是禮之「道」——《論語》譚衛靈公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師冕見……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沿,孔子說:這兒是台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裡,某某在這裡。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道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道。這就是樂師之「道」,首先是禮之「道」。
493、為臣應盡之責——《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盡自己的力量去負擔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幹什麼呢?而且你說的話錯了。為臣應盡之責。
494、還是為臣應負何責?——《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出來傷人,龜和玉在匣子里被毀壞,是誰的過錯呢?難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龜玉的過錯嗎?顯然不是,應是看守人員的過錯,是看守人員的失職。惡人為老虎和犀牛,看守人員應負何責?善人為龜和玉,看守人員又應負何責?還是為臣應負何責?
495、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售其奸——《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孔子說: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做的心裡話,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說辭。此事至今也很普遍存在,明明是自己想要做的事,卻因不便明說,而另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售其奸。真是小人哉!
496、不應該得到的,得到了為不均——《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說:我聽說,對於有國有家諸侯和大夫,不怕財富多少,而怕財富不均;不怕貧富,而怕不安定。只要財富均了,就不怕貧富了;只要社會和睦,就不怕財富多少了;只要國家安定了,就不怕有傾覆的危險了。孔子是針對有國有家者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關鍵是:何為「均」。首先這不是:平均的「均」;而是依據禮制等級的「均」。應該得到的,沒得到;不應該得到的,得到了為不均也。因此,不論古今中外都還是很有意義的。
497、「而在蕭牆之內」提醒了多少人——《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孔子說: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徠他們;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是在自己的內部呢!孔子的一句「而在蕭牆之內也」提醒了多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仁人志士呀!498、天下無道百姓議論紛紛——《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孔子在這裡講:天下有道,國家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會議論國家政治了。可以理解為:天下無道,政出多門,社會動蕩,百姓議論紛紛;天下有道,政令統一,社會安定,百姓相安無事。孔子講的這一切都很有道理,關鍵在於何為有「道」?「道」也者,就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天下有道,就是天下的變化過程,符合「道」變化的要求,這個要求就是「國泰民安」。如此,百姓還議論什麼呀?!499、孔子不滿的是違反周禮的社會動蕩——《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孔子說:魯國失去國家政權已經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之手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對此變化,孔子是表示不滿的,認為這就是天下無道。任何的社會變革,都是對現實的不滿,都是對現實天下無道的不滿。這是與孔子對當時變化的不滿是相對立的,孔子不滿的是違反周禮的社會變化的動蕩,可是當時,誰又能說清楚當時社會變化動蕩的未來哪?只有歷史是必然的。
500、智慧將會奠定一個人的正直誠信——《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博聞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孔子講的有道理。正直的人必誠信,因沒有必要說假話;正直誠信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博聞,因智慧將會奠定一個人的正直誠信。
501、慣於邪道的人必然善於阿諛巧語——《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孔子說:同慣於邪道的人交友,同善於阿諛的人交友,同慣於巧語的人交友,這是有害的。孔子講的真是道理。慣於邪道的人,必然是善於阿諛的人,否則不能售其奸;如此,又必然是花言巧語,否則是無法存在。
50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自大,喜歡放縱遊樂,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此兩種極端的人關鍵區別在於:是禮樂調節還是放縱遊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03、待君之道為臣不可不戒——《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孔子說:侍在君子旁要注意避免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說錯了是不合君意;說對了是妄猜君心,犯了急躁之忌諱;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一是認為你心存不滿;二是認為你無知愚笨,犯了隱瞞之忌諱;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說話,那就是瞎子。這就是待君之道呀!為臣不可不戒。504、孔子對人生的經典忠告——《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孔子對人生的忠告,不論何時讀起來都是經典的忠告。整篇《論語》就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對晚輩的忠告。
505、此處孔子所講一般爭議很大——《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孔子說:君子有三個敬畏的: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此處孔子所講的一般爭議很大,而是貶義多於褒義,一一譚來。
506、首先是天命應不應敬畏——《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首先,是天命應不應敬畏。孔子後來的《中庸》開篇所講「天命之謂性。」可理解為:天下包括人類在內的萬事萬物相互區別的「性」,是在演變進化過程的實踐中逐漸的產生的。因此,對於現實中包括人類在內的萬事萬物相互區別的「性」,又是天生的「天命」。對於人來講,那就是人的人性、秉性、性格等。這是每個人無法左右的,因為你無法選擇你的父母,無法選擇你未成年的生活環境。但是,人的人性、秉性、性格的形成,將左右你的終生,這就是每個人的「天命」。尤其是到老了,回顧一生常常嘆道:命該如此呀!由此你不該敬畏么?!附:《天命》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58033.html
507、其次是大人應不應敬畏——《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其次,是大人應不應敬畏。那麼何為「大人」哪?按孔子的本意應該是高於君子的人,是「修、齊、治、平」的人,是人群中傑出的人,是能給百姓帶來國泰民安的人。對此不應該敬畏么?!至於那些欺世盜名的偽君子,更甚者那些竊取高位卑鄙無恥的小人,根本就不配稱為「大人」!但是歷史就是如此。孔子沒說錯!至於敬畏「聖人」,譚到此就不用更多的「譚」了。
508、學習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學習確實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這是不容置疑的。關鍵是如何理解「生而知之者」,一是孔子從沒有承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二是孔子也沒見過生而知之者;三是生而知之者是人們對先哲的心裡敬仰。僅此而已。
509、很多人失敗就在於看不明白聽不懂——《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懂了。及通俗的道理,但是,幾千年至今以來很多人失敗就在於看不明白聽不懂。
510、君子內善外和必然表現為溫良恭儉讓——《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色思溫,貌思恭,」孔子說:對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對自己的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君子內善外和,客觀上必然表現為溫良恭儉讓。時常的加以注意,就會起到為人內心修養性善了,處世於外保持和諧。
511、說話要誠實、辦事要嚴謹、有疑要請教——《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孔子說: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誠實;辦事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嚴謹;遇到疑問時,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請教。說話要誠實、辦事要嚴謹、有疑要請教方能取信於人,否則,真是不值得人信任。
512、發怒是本能,制怒是本事——《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說: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後患,見到能取得的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遇事忿怒時要思考後患,就是要考慮後果,對此,很難做到,也容易做到。發怒是人的本能,而制怒是人的本事,並不是表面不怒而心懷鬼胎,而是,剋制、忍耐促事向好的方向轉化,全在於日常的自身修養。513、有善心而無善行非善也——《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孔子說:看到善良的行為,總感覺好像自己做不到,那麼,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用手試探開水一樣。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孔子說的此種人是有善心,知道性善;而無善行,心有雜念,非善也。
514、隱士韜晦,何來行義達道?——《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孔子說:以隱居避世來實現自己的志向,依照義而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種話,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隱士歷來是韜晦,何來實現志向?又何來行義達道?
515、精神不死,這就是神——《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百姓們覺得他沒有什麼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們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精神不死這就是神。
516、詩是人表達情感最精華的語言——《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我回去就學《詩》。為什麼「不學詩,無以言」。因為,詩是人表達情感最精華的語言。不學詩就無法更好的表達人的情感,所以,無以言
517、禮是做人的標準不學禮無以立身——《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不學禮,無以立。孔子認為,禮是做人的標準,克己復禮為仁么。禮是人性善的表現形式,因此,不學禮無以立身。
518、可以說君子無親呀!——《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穫,聽了關於《詩》的道理,聽了關於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可以說君子無親呀!因此,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19、周禮:夫人指諸侯國君之妻——《論語》譚季氏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對國人則稱為寡小君,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周禮:夫人指諸侯國君之妻。520、孔子真是為了禮把事做絕了——《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熟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往陽貨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收到了人家的禮,因來而不往非禮也,不得不去拜訪;為了不失禮,又不想拜見到,專挑人家不在家時去;孔子真是為了禮把事做絕了。真是描寫的很形象,現在也有之呀!可是,偏偏是冤家路窄呀!半路碰上了。
522、歷來志士都希望有君主來請其出仕——《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陽貨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跟你說。陽貨說: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歷來志士都是希望有君主來請其出仕,是不是如此很難說。前有姜子牙後有諸葛氏也是如此。
523、人的先天本性善是相近的——《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說:人的先天本性善是相近的,由於後天生存的環境不同,長時間的不同習染才相互有了差別。後來《三字經》的頭三句話做了很好的說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因此,提出了儒學的修身教育:「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524、《論語》的思想內容此處是相矛盾的——《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上智」是指高貴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賤而又愚蠢的人,這兩類人是不能改變的。如果如此解釋此段話,那麼,孔子為何還要辦教育哪?為何還要提出「有教無類」哪?看來《論語》的思想內容此處是相矛盾的。但又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相統一的。
525、被學生子游問的無話可說了——《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使喚。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割雞焉用牛刀」的出處。體現了老師孔子之狂,被學生子游問的無話可說了。
526、看來孔子是時時都想為官以施展抱負——《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公山弗擾據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裡呢?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只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禮,建設一個東方的西周。孔子官拜魯國大司寇時,「隳三都」的「三都」就包括公山不狃的費邑。看來孔子是時時都想為官以施展抱負,多虧沒有得逞,否則,就沒有今天的至聖先師了。
527、刻畫出了一位君子的形象——《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刻畫出了一位君子的形象。
528、孔子自負的認為我是磨不壞染不黑的——《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說:從前我聽先生說過:對自身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據中牟反叛,你卻要去,這如何解釋呢?孔子說:是的,我有過這樣的話。不是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壞嗎?不是說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豈能象個瓠瓜?只掛在那裡而不給人吃呢?孔子言外之意是:你們不能去,因你們去了有可能磨壞了,染黑了;自負的認為我是可以去的,我是磨不壞,染不黑的。何況我不能光說不做呀!還是說明了孔子時時都想為官施展抱負。
529、正所謂:老實人受人欺——《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孔子說: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天生仁慈憨厚之人,如果不愛好學習,不修身就不明仁慈憨厚的道理,確實容易受到奸佞之人的愚弄。正所謂:老實人受人欺。
530、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行為放蕩;天生聰慧之人,如果不愛好學習,不修身就不能把聰敏智慧用在正地方,確實容易好耍小聰明言行放蕩無所顧忌。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531、自信到了自負的程度那就是無知——《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愛好自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容易被賊人利用而自己受害;天生自信之人,如果不愛好學習,不修身就會自信到聽不進別人善意的相勸,確實容易被賊人的奉承所利用而自己受害。正所謂:自信到了自負的程度那就是無知。
532、正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天生性格直率之人,如果不愛好學習,不修身就會不分場合言行坦率爽朗直來直去,而往往又是說話尖酸刻薄,無意中得罪了人,失去了朋友。正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533、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愛好勇猛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天生性格勇猛之人,如果不愛好學習,不修身就會有一時衝動不計後果的莽撞:而往往客觀上形成了犯上作亂害人害己。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534、正所謂:孤傲自負無人相助難成大事——《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天生性格剛強之人,如果不愛好學習,不修身就會看不起他人而狂妄自負,過高的估計了自己,拒絕讓人幫助,很難成事。正所謂:孤傲自負無人相助難成大事。
535、君子也要通過修身方可做到適中——《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此處的「六言」為君子形象: 仁、智、信、直、勇、剛;如果過之則成「六蔽」:愚、盪、賊、絞、亂、狂。說明了君子也要通過修身,方可做到適中而無過之。
536、詩是人的感情對生活環境的抒發——《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抒發性情,可以觀察到生活的天地及人間,可以在人群中交流,可以發泄怨氣。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孔子在此說明了詩是人的感情對生活環境的抒發。
537、說明了《詩經》的歷史地位——《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孔子對伯魚說:你學習《詩經》中的《周南》、《召南》了嗎?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對牆壁而站著吧?孔子如此重視《詩經》,說明了《詩經》的歷史地位。
538、在於禮樂的制度與禮樂的教化——《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孔子說:禮呀禮呀,只是說的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只是說的鐘鼓之類的樂器嗎?孔子是說明:禮不在於玉帛之類禮器的貴重;樂不在於鐘鼓之樂器的動聽。而在於禮樂的制度與禮樂的教化。
539、小人得志的一種表現形態——《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孔子說: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恰如諸位小,就像是挖牆洞的小偷吧?孔子刻畫出了,小人得志的一種表現形態。表面裝得十分嚴厲,恰恰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虛弱。形象!就像小偷。
540、如此「鄉愿」之人至今大有人在——《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孔子所說的「鄉愿」,就是指那些表裡不一、言行不一、沒有道德修養的偽君子。這些人欺世盜名、破壞道德,卻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對「鄉愿」,只有真誠的遵守禮樂,才可以使人成為真正的君子。如此「鄉愿」之人至今大有人在。
541、道聽途說是一種背離道德準則的行為——《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道聽途說是一種背離道德準則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不僅是道聽途說,而且四處打聽別人的隱私,然後到處傳說,以此作為生活的樂趣,實乃卑鄙之小人。更甚者是別有用心,居心叵測。
542、君子坦蕩蕩無所謂也——《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孔子把一心想當官的人斥為鄙夫,說:可以和一個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嗎?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他就會不擇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於不惜危害群體,危害他人。至今這種人也是司空見慣的。沒有得到,怕得不到;已經得到,又怕失去。一般人都是如此。關鍵是怎麼樣得到?又怎麼樣不失去。君子坦蕩蕩無所謂也,小人長戚戚患得患失。
543、禮已很難制約人慾望的越來越狂了——《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盪;」孔子說:古代人有三種毛病,現在這三種毛病已經是面目皆非了。古代的狂者不過是放肆一些,而現在的狂者卻是放蕩不羈。孔子看到了今天呀!禮已很難制約人慾望的越來越狂了,需要法來維護了。
544、一夜暴富毫無教養之徒的畫像——《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孔子說:古代驕傲的人不過是難以接近,現在那些驕傲的人卻是兇惡蠻橫。這是孔子為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一夜暴富毫無教養之徒的畫像。
545、欺詐是愚蠢者的聰明——《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孔子說:古代愚蠢的人不過是直率一些,現在的愚蠢者卻是欺詐啊!孔子所說真是很準確呀!欺詐是愚蠢者的聰明,是聰明者的愚蠢。
546、人類越發展慾望越強烈——《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此處所說古時人們的「狂」、「矜」、「愚」的毛病,過去兩三千年了,反而變本加厲愈益加重,已經到了令人無法理喻的地步。真是禮崩樂壞呀!只能說明人類越發展慾望越強烈,更需要人性善的制約,更需要道德力量與法治力量的作用。
547、中華民族歷來以紅色代表著吉祥——《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取代紅色,厭惡用鄭國的聲樂擾亂雅樂,厭惡用伶牙利齒而顛覆國家這樣的事情。看來孔子是喜歡紅色的,中華民族歷來以紅色代表著吉祥、喜氣、熱烈、激情;而紫色卻是非正色給人以幻想,容易與過於淫的鄭國聲樂,和能說會道伶牙利齒相聯繫。
548、教書匠不說話教什麼書呀!——《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麼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話呢?子貢應追問:教書匠教書匠,教書匠不說話教什麼書呀!教書匠說話與四季照常運行是同理。
549、孔子對此不滿意的表示——《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魯哀公派孺悲向孔子學禮,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取來瑟邊彈邊唱,有意讓孺悲聽到。這是孔子對此不滿意的表示。因為什麼不滿意,你自己回去想去吧!呵呵呵
550、為父母守喪三年主要體現的是愛——《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此段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針對喪禮應服幾年的問題展開的爭論。孔子的意見是孩子生下來以後,要經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 說: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子對他的父母連三年的愛都沒有嗎?中華民族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慣,主要體現的是對父母的愛。
551、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確實很難——《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什麼心思也不用,真太難了!不是還有玩博和下棋的遊戲嗎?干這個,也比閑著好。要做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確實很難。
552、君子小人之別:亂根本之患,盜皮膚之患——《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君子小人之別:亂根本之患,盜皮膚之患。
553、說別人壞話的人都是別有用心——《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兩千多年來至今,說別人包括上級壞話的人都是別有用心。君子所厭惡。
554、粗魯蠻幹、倔強拘泥——《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孔子回答子貢說: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厭惡固執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粗魯蠻幹;固執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倔強拘泥。粗魯蠻幹、倔強拘泥此兩類人在性格上是相通的,至今如此。
555、抄襲古來有之,小人哉!——《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曰:賜也亦有惡乎? 惡徼以為知者,」孔子又說:「賜,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厭惡偷襲別人的成績而作為自己的知識的人。抄襲古來有之。當下保護知識產權之法律,難以禁止。小人哉!
556、抄襲之小人必然以不謙虛來貌似勇敢——《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厭惡把不謙虛當做勇敢的人,厭惡揭發別人的隱私而自以為直率的人。此兩種人與抄襲之小人均屬同類小人。尤其是以揭發別人隱私而自以為直率的人更為可惡。抄襲之小人必然以不謙虛來貌似勇敢,必然要別有用心的去以揭發別人的隱私而表示直率。卑鄙無恥之徒!
557、小人正是如此!——《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以教養的。對於:親近他們,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就會報怨。這兩句話,對一些至今的社會現象到是形容的較為貼切,如果說這是孔子輕視婦女的思想,不如說,這是孔子對當時生產力低下,而客觀產生的男女分工的認識。還應看到孔子是用小人來說女子的,說明孔子首先否定的是小人,小人正是如此!
558、孔子真是懂人生呀!——《論語》譚陽貨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孔子說: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被人所厭惡,他的一生也就是這樣了。真是如此呀!孔子真是懂人生呀!人生學古今同理。
559、聖人孔子為此三人定性——《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殷紂王的同母兄長微子離開了紂王,殷紂王的叔父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殷紂王的另一位叔父比干被殺死了。孔子說:這就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聖人孔子為此三人定性。
560、正道交友,焉有幾友?!——《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當典獄官,三次被罷免。有人說:你不可以離開魯國嗎?柳下惠說: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裡又不會被多次罷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為什麼一定要離開本國呢?「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這應是經典名句: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裡又不會被多次罷官呢?正道交友,焉有幾友?!還是應該「和而不同」呀!
561、這是孔子一生多次碰壁之一——《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齊景公講到對待孔子的禮節時說:像魯君對待季氏那樣,我做不到,我用介於季氏孟氏之間的待遇對待他。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離開了齊國。這是孔子一生多次碰壁之一。正合上句話「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562、在禮崩樂壞的社會中焉能不到處碰壁?——《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齊國人贈送了一些歌女給魯國,魯國宰相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於是孔子離開了。孔子不會「枉道而事人」,在禮崩樂壞的社會中,焉能不到處碰壁?!
563、孔子總是想以一己之力挽救危局——《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孔子總是想以一己之力挽救危局,但是,總是無可奈何,這能說是不識時務么?
564、面對亂世是消極避世還是積極入世——《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隱士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麼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面對亂世,是消極避世還是積極入世,何謂不識時務哪?還是識時務的兩種態度哪?
565、孔子一直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生活的,我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起來改變這個世道了。孔子一直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身體力行。
566、不可能是批孔子的——《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此段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因該是:子路問道:你看到夫子了嗎?老丈說:「我正忙著哪,如果手腳不勤快點,五穀都來不及分別播種了,哪裡還知道夫子是誰?如此解釋方與下文相同。否則,此論上下不通。不可能是批孔子的。
567、儒家是不提倡為了自身清白的隱士文化——《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說:不入世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係都不可能廢棄;君臣間的關係怎麼能廢棄呢?想為了自身清白,而破壞了君臣的根本倫理關係。君子做官,只是為了實行大義。至於當今大道行不通,那是知道的。此兩段如此解釋,說明了儒家思想是不提倡為了自身清白,而不顧君臣根本之倫的隱士文化的。568、孔子自認為爐火純青而遊刃有餘——《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對「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只有伯夷叔齊吧?至於柳下惠、少連雖然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說話還是合乎倫理的,行為還是用心謹慎的;再說虞仲、夷逸過著隱居的生活,說話很隨便,但能潔身自愛,自動離開官場。而「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我與此逸民的區別是:沒有什麼只有這樣才可以的,也沒有什麼只有這樣才不可以的。孔子自認為爐火純青而遊刃有餘。
569、春秋時期的樂師都是來源於魯國?——《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魯國樂官之長太師摯到齊國去了,樂官亞飯干到楚國去了,樂官三飯繚到蔡國去了,樂官四飯缺到秦國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黃河邊,敲小鼓的武到了漢水邊,副樂師少師陽和樂師擊磬的襄到了海濱。此段,一是說明了春秋時期的樂師都是來源於魯國?二是說明了某種原因樂師都離魯國而去?
570、不要對人求全責備——《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要疏遠他的親屬,不要使大臣們抱怨不用他們。舊友老臣沒有大的過失,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這是長者對晚輩的囑咐。
571、按照伯、仲、叔、季排列——《論語》譚微子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周代有八個士:伯達、伯適、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按照伯、仲、叔、季排列。
572、孔子理想中的志士仁人——《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子張說:士遇見危險時可以毫不猶豫,勇於獻身;看見有利可得時往往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想的是對此恭敬,居喪時候想的是對此悲哀。臨危不懼、見利思義、祭祀恭敬、居喪悲哀。孔子理想中的志士仁人。
573、同樣是心不善、行有禮的偽君子——《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子張說:行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道而不能忠實堅定,這樣的人怎能說其信道行德哪?又怎能說其無道無德哪?「執德不弘,信道不篤,」一是為了裝潢門面;二是為了保護自己。同樣是心不善行有禮的偽君子。
574、可交者交,不可交者不交,人以群分——《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夏的學生向子張尋問怎樣結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是怎麼說的?答道:子夏說: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絕他。子夏沒有說明交朋友,什麼樣可教,什麼樣不可教,可交者交,不可交者不交,也說明的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通常是有道理的。
575、君子之交淡如水和而不同——《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說:我所聽到的與此不一樣:君子能尊重賢人而又容納眾人;能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弱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談能拒絕人家呢?君子之交淡如水和而不同。
576、小的技藝之道只是一「器」也,「君子不器」——《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雖然如各種農、工、商、醫、卜之類的,一些小的技藝之道,也必有可取的地方,但會有礙於實現遠大的目標,所以君子是不會從事這些小技藝。儒家思想是:小的技藝之道只是一「器」也。「君子不器」,君子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
577、這就是學習的日積月累——《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能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叫做好學了。每日學習,日日學習謂博學;每月小結,月月小結謂鞏固,這就是學習的日積月累吧!
578、仁德在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之中——《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自己所學未領悟之事,多考慮自己近期未理解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仁德在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之中。
579、君子之道在於管理各行各業可謂「總道」——《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住在作坊里來完成自己的事,君子通過學習來撐握道。應該是:各行各業各有其「道」;君子之道在於管理各行各業,所以可稱其謂「總道」,同樣需要學習,學習「總道」。
580、能不能認錯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此經典總結的精確。能不能認錯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
581、總結的放之四海、古往今來而皆準呀!——《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子夏英明睿智,總結的放之四海、古往今來而皆準呀!真是如此!!!
582、如此的告誡又是經典精確——《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後才去管理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要先取得信任,然後才去規勸;否則,被規勸者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如此的告誡,又是經典精確。確實如此呀!!!
583、大節要篤志,小節不計較——《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夏說:大節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君子不是完人,大節要篤志,小節不計較。
584、做人的本質表現在一時一事之中——《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子夏聽了,說:唉,子遊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後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別的。君子之道怎麼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只有聖人吧!這是孔子的兩個學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學生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關鍵是:君子之道在做人的本質,做人的本質表現在日常生活的一時一事之中。
585、要想做好官就要學到老修身到老——《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夏說:做官的把事情做好了,如果還有餘力就應廣泛地去學習,以求官做的更好;學習學好了,如果還有餘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給更好地推行所學。要想做好官就要學到老修身到老。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腐敗。
586、辦喪事的標準是,充分的表達悲哀——《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子遊說:喪事做到盡哀也就可以了。此處,提出辦喪事的標準是:喪事辦到充分的表達了悲哀就可以了。不足不盡悲哀;過之別有所圖。
587、仁的標準是很高的呀!——《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曾子說:子張外表堂堂,難於和他一起做到仁的。看來子游與曾子對子張的仁都表示懷疑,仁的標準是很高的呀!
588、感情是外界的反應,莫大於父母之喪——《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不可能自己充分的發揮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人的感情是外界的反應,莫大於父母之喪。
589、此為最孝的思想,是應該質疑的——《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孔子的「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為最孝的思想,是應該質疑的。
590、典獄官對其工作對象首先感到應是悲哀——《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能弄清典獄中的情況,則會感到悲哀與憐憫,而不應自鳴得意。典獄官對其工作對象首先感到應是悲哀。
591、真是一人曰惡,皆人曰惡——《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貢說: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的那樣厲害。是因君子憎惡如紂王這樣被貶低的人和事,使得天下的一切壞名聲都歸到紂王的身上了。要注意呀!真是一人曰惡,皆人曰惡。
592、君子之錯人人都看得見——《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兩千五百多年前總結的真好,更可貴之處在:「過也,人皆見之;」君子之錯人人都看得見。經典!
593、孔子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裡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之道,並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沒有什麼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播呢?孔子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下傳儒學之道。
594、任何事物如果找不到門只能是門外漢——《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牆來作比喻,我家的圍牆只有齊肩高,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裡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並不多。叔孫武叔那麼講,不也是很自然嗎?經典在於:「不得其門而入。」任何事物如果找不到門進去,只能是門外漢。進門難。
595、《論語》已對後世毀謗孔子的人做出了評價——《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論語》在要結尾的時候,已經對後世要毀謗孔子的人做出了評價:「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
596、實質上是《論語》表明了孔子高不可及——《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恭了,仲尼怎麼能比你更賢良呢?」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於禮,百姓就會立於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力。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麼能趕得上他呢?實質上是《論語》表明了孔子高不可及,不能容忍別人對孔子的毀謗。
597、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總綱——《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堯說:好呀!你這位舜!上天之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誠懇地秉執其中正之道。如天下百姓都困苦和貧窮,那麼,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終止了,舜也這樣告誡過禹。。允執其中,執政為民天之命!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總綱。
598、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領導責任——《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商湯說:我小子履只用黑色的公牛來祭天帝,向天帝昭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之臣的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選擇。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個人承擔。「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領導責任。
599、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用人之道——《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周朝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貴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一是任人唯賢;二是勇擔責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用人之道。
560、中華傳統文化中治國的根本制度——《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認真檢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修復廢棄的官邸,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謹權量:要有標準;審法度:要明白怎麼做;修廢官:要有人來執行。中華傳統文化中治國的根本制度。
561、中華傳統文化中治國的穩定政策——《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實際上就是落實民族政策;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實際上就是落實歷史遺留問題;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實際上就是落實人才政策。如此,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這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之後,中華傳統文化中治國的穩定政策。
562、這是《論語》對三代以來的德政作出的總結——《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所要重視的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高興。這是《論語》對三代以來的德政作出的總結,是為治國平天下指明了「道」。
563、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尊五美,屏四惡」——《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張問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問孔子說:如何做,才可以治理好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做,就可以治理好政事了。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麼?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尊五美,屏四惡」,凸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兩千多年來至今仍然如此。
564、一美、讓百姓做對自己有利的事——《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張說: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又無所耗費嘛!孔子此時已提出當今改革的思路,那就是:讓百姓做對自己有利的事。
565、二美、調動百姓自己的積極性——《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孔子說:讓百姓自己選擇可以勞作的時間和事情,使百姓自覺自愿的去勞作。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調動百姓自己的積極性,去做自己願意做的事。這就是當今在運用市場調節作用的思想。
567、三美、要形成人人追求仁德的文化環境——《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孔子說:要讓百姓與官員自己追求仁德而仁德,又還有什麼可貪的呢?想到了今天的:不敢腐、不想腐、不願腐。要形成人人追求仁德的文化環境。
568、四美、當政者必須一視同仁的莊重而不傲慢——《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對任何人,都是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要想做到以上三美,當政者必須做到,一視同仁的莊重而不傲慢。尤其是當今對待弱勢群體的態度。
569、五美、君子讓眾人尊敬,使賊人畏懼——《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君子心裡的表現;讓眾人尊敬,使賊人畏懼,而又不兇猛。
570、孔子對德治、禮治、法治的思想——《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子張問:什麼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事先告戒便加以懲罰叫做暴;不給期限便執行命令叫做賊;同樣是給人恩惠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由此可看出:孔子對德治、禮治、法治的思想,至今仍有意義。
571、《論語》的目的就是:「知命」「知禮」「知信」——《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他人是否可信,就不能真正了解他人。作為《論語》的最後一章,精鍊的總結了《論語》的目的就是:「知命」就是「知己」;「知禮」就是「知世」;「知信」就是「知人」。
572、再看還會有新的理解——《論語》譚子張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74738.html
《論語》二十章,一直譚到今天。不譚《論語》的出處,只譚《論語》的思想;譚《論語》思想,只譚在下的理解。到此一條線出現在腦海中: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修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命、知禮、知信。在下想再看還會有新的理解。
於調兵山下
推薦閱讀:
※日課 | 《論語·里仁》5
※《論語譯註》楊伯峻
※詹克明:「〇」兮,歸來![論語說文]
※【儒】論語·子罕篇(29)智仁勇皆備是儒學最完美人格
※《論語解悟》為政 第三章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