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國近代建築之27——美國在華政治類建築(四)

煙台:

1864年8月1日,美國在煙台設立外交機構,由一位名為富蘭克林的美籍傳教士署理。1873年,美國在煙台設立正式外交機構,由英人W.A.Cornabe任代辦,受控於駐天津總領事。美國早就想在中國擁有一處能夠停泊軍艦的要塞,而煙台氣候宜人,港深水靜,正是合適的選擇,每年夏天美國亞洲艦隊都要來到煙台駐紮演習。1896年8月美國人法勒(JohnFowler)到任後,外交機構正式升格為領事館,1904年,又成為總領事館,1909年降為領事館級。

領事館舊址:

美國駐煙領事館舊址位於煙台山上,由德成營造廠建造,二層磚木結構,帶地下室,基座很高。一側樓體外凸,開三面窗,頂部尖屋頂下開閣窗,與大屋頂上的半圓閣樓窗相呼應。雙面外廊式風格,如今已鑲上了玻璃窗,紅瓦屋頂。牆體上裝飾十分豐富,充滿了中國傳統特色。中間為玻璃頂,下設天井,原有跑馬廊圍繞在周圍。建築於1987年被煙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領事官邸舊址:

與領事館舊址毗鄰的就是美國領事的官邸舊址,兩座建築所選用石材基本相同,風格接近,只是官邸建築的外廊保留了原本的通透,實牆體將外廊隔為兩段,有細長的紅色柱子支撐,腰線與檐部也採用了紅色,與灰色的牆體和綠色的裝飾色結合的很好。閣樓設在中央,開半圓形閣窗。建築如今已被闢為煙台開埠陳列館。

濟南:

1918年10月美國駐濟南領事館正式設立。初設館址於經五小緯二路東,而後位於經七小緯二路(今106號)東端的新址落成後,遷入。

這是一座典型的德式風格建築,上下二層,帶假三層閣樓,磚木結構,一側牆體上外露木質框架,有北歐鄉間別墅的味道,這一側屋頂在中部做了一個小小的變化,看上去更加飽滿。另一側立面以二層半圓券窗作為構圖特色,券窗由兩根石柱分成三部分,頂部設三角形閣樓。幾個立面各具特色,處理靈活多變,米黃色的牆體,褐紅色的屋頂及木結構增添了建築的躍動感。略微可惜的是,如今建築深處高牆大院之中,僅可看到二層以上的部分,卻無法一睹它的全貌。

南京:

大使館舊址:

1936年9月,詹森被任命為首任駐華特命全權大使,同年美國駐華大使館落成。舊址位於今上海路82號,是一座二層現代主義風格建築,門口處設柱廊,略帶歐式風格。可是,美國大使在這裡只呆了很短的時間,就因為抗戰的爆發,遷往重慶辦公。

抗戰勝利後,美國大使館遷回南京,搬入位於西康路的館舍,上海路的原址作為美使館新聞處繼續使用。可惜的是這座建築已於2008年被拆除。

今西康路33號處是江蘇省省級機關招待所,著名的西康賓館,1946年4月美國大使館由重慶遷回南京後就在這裡辦公,直到1950年2月18日,美國政府最後一名外交官培根離開南京返美。

西康路使館館區由三幢相同造型、規模的二層樓房及三幢平房組成,建成於1946年。使館舊址為磚石結構,建築面積936平方米。建築平面呈「凹」型,中路凹進,沿中軸對稱。主入口設在正中,門廳寬大,陽台正好嵌入凹進的部分,兩側翼樓開寬大的窗戶,立面扁長,充分擴展了門窗的面積,頂部為四面坡屋頂,屋脊兩側及後部豎有壁爐煙囪。建築內部按照使用功能劃分出客廳、辦公室、餐廳、卧室、廚房、盥洗室等。館舍的南邊還建有游泳池。

三幢平房分別建在每幢大樓後面,是隨從人員及僕役的住所,磚木結構,灰板條天花,普通木地板。

當年,這裡的主人是很有名氣的司徒雷登,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司徒雷登被任命為新任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LeightonStuart),1876年生於杭州,父母為早期到中國的美國南長老會傳教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更多於是一個美國人」。11歲時回到美國上學,專攻神學。1904年攜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長老會傳教士。1908年任金陵神學院希臘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會事業委員會主席。辛亥革命時以美國新聞界聯合通訊社駐南京特約記者的身份,報道了中華民國的成立。1919年1月,他被聘請為燕京大學校長,由此成為了近代中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司徒雷登提倡學術自由,要求燕大的學生既中國化,又國際化,給許多學生和員工留下了深刻印象。司徒雷登四處募捐,為燕京大學建造了新校園,並不惜花重金聘請中外著名學者來燕大任教。1927年,促成了燕大與哈佛大學的合作,成立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學社,促進中美文化交流。1930年代,燕京大學已發展成為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教會大學。司徒雷登對該校的發展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九一八事變後,他親自帶領數百名燕京大學的師生上街遊行,抗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1933年羅斯福總統召見了司徒雷登,聽取這位在華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對中國時局的意見,而後司徒雷登從此步入政壇。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因拒絕與日軍合作,被日軍關在集中營,直到日本投降後才得以獲釋。

就任駐華大使後,司徒雷登積極支持國民黨政府進行內戰,進行反對中國的各種政治活動,又拉攏所謂民主個人主義者,企圖培植中間勢力。當時就有人這樣評論他,「既是政客又是學者,既是狡猾的對手又是溫馨的朋友」。身份之複雜由此可見。南京解放後,司徒雷登並未隨國民政府南下,而是身居使館內,靜觀時局。在此期間,司徒雷登曾與毛澤東的特使黃華秘密接觸,表達了造訪北京的意願,6月30日,司徒雷登發函請示美國國務院,7月2目,收到複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訪問北京」。中美兩國失去了一次改寫歷史的會面。8月2日司徒雷登悄然離開中國返回美國,隨即退休。8月18日,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司徒雷登一夜之間在中國「名聲鵲起」。回到美國後,他先被國務院下了「禁言令」,1962年9月19日在華盛頓病故。

司徒雷登在南京還有一處私宅,位於鼓樓區青島路35號。

1950年,西康路使館舊址被南京市軍官委員會接管。建國初期,毛主席來南京考察時,曾居住在西康賓館。而歷史的安排就是這樣巧合,毛主席下榻的住所正是司徒雷登當年辦公的地方,這座簡單的房屋也成為了歷史的一個交集。西康賓館也成為江蘇省委的主要接待賓館,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重慶:

1893年9月,美國派駐了首任駐渝領事——柴有德(JacobT.Child),1896年,施密特(Geo.F.Smithers)領事將領事館設在了外國領事館雲集的領事巷內。清朝滅亡前,又先後有彌赤樂(MasonMitchell)、潘世恩(AlbertW.Pontius)擔任領事。抗戰爆發後,1938年6月15日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由漢口遷到重慶,首任大使是詹森,1941年5月21日,高思繼任。高思在對國共兩黨關係的看法上有時與蔣介石不同,在他擔任美國駐華大使期間,他促成了新聞記者訪問延安,較為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抗日熱情,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抗日鬥爭的進程。1944年6月9日,由在華的中外記者共21人組成的參觀團衝破國民黨的阻撓抵達延安,7月2日和8月7日,以包瑞德上校為團長的美軍觀察組分批抵達延安,這是美方向解放區派出的第一個正式代表機構。這些團體受到中共中央、十八集團軍總部和陝甘寧邊區政府的熱烈歡迎。當時《解放日報》社論曾指出:美軍觀察組的到來「是抗戰以來最令人興奮的一件大事」。1944年11月,總統特使赫爾利接任大使。1945年11月馬歇爾接任美國大使。1946年4月24日美國大使館遷返南京。

美國大使館舊址:

使館舊址位於渝中區王家坡健康路1號,坐西向東,二層磚木結構,入口處設半弧形門廳。因為大使館遷來重慶屬於臨時性質,況且又不敢過於聲張以免目標過於明顯,引起日軍的轟炸,所以駐渝的使館館舍都比較簡樸。

現在這裡是重慶市急救中心的辦公用房,2007年,使館舊址連同周邊地帶開始拆遷,大使館遺址拆除前徵求重慶市有關部門的意見後,決定在新大樓旁按照原貌重建一棟大使館,以保存下珍貴的民國記憶。

在重慶嘉陵江南岸,還有一處美國大使館的房產,美國租用這處房產一來為躲避日軍空襲,二來夏秋季節在此辦公躲避重慶的酷熱。建築位於今建設崗1號,是一座二層鄉間別墅的樣式。方大的石塊構成建築的基座,外牆採用灰色青磚砌築,二層開五邊形陽台,下方立柱支撐,作為一處悠然的廳廊,頂部開閣樓,從設計手法上來說,這座建築還是帶有西方建築的很多元素。

在別墅的山腳下,是一座當年使館工作人員經常光顧的酒吧,與樸素的使館建築相比,這處娛樂場所顯得豪華的多。三層建築的每一層都呈現不同的造型,整體上主立面是古典主義的風格。一層牆體有粗糙的石塊砌成,開五券,大小一致,現已安裝上大落地窗,二層券柱式結構精緻,石柱粗矮,顯得十分穩固,三層柱廊,通透感最強二三層牆體呈灰色,特意做出粗糙的感覺。屋頂具有中式風格,為大三角坡頂,頂內是閣樓,正中央開閣窗。


推薦閱讀:

[轉貼]揭秘明朝最大的冤案|明清近代
專題複習:必修3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近代·芮麟詩詞
還軒詞【近代·丁寧】
近代名人命理解析系列之:吳佩孚

TAG:建築 | 中國 | 美國 | 政治 | 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