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課 | 《論語?里仁》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⑴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⑵而已矣。」
註解:
楊伯峻《論語譯註》:
【譯文】孔子說:「參呀!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觀念。」曾子說:「是。」孔子走出去以後,別的學生便問曾子道:「這是什麼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學說,只是忠和恕罷了。」
【注釋】⑴貫——貫穿、統貫。阮元《揅經室集》有〈一貫說〉,認為《論語》的「貫」字都是「行」、「事」的意義,未必可信。⑵忠、恕——「恕」,孔子自己下了定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則是「恕」的積極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話,便應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朱熹《論語集注》:
參,所金反。唯,上聲。參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貫,通也。唯者,應之速而無疑者也。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曾子於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爾。夫子知其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應之速而無疑也。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無餘法,而亦無待於推矣。曾子有見於此而難言之,故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曉也。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以此觀之,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或曰:「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於義亦通。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又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幹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聖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貫之,惟曾子為能達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謂『忠恕違道不遠』,斯乃下學上達之義。」
解讀:
陳迎年:
忠恕,傳統的講法已經講得非常明白了,可問題是,講得那麼明白,一貫者又有幾人?對於我們不能做出來的東西,我們能夠講明白嗎?現在很流行讀經,大家都在讀經,讀來讀去,經還是經,人還是那個人?為什麼?這顯然不是一個人的問題。
忠恕是對的,借牟宗三的話來說,是「超過的不能」。用邏輯的話說,忠恕是必要條件,但卻不是充分條件。
吳龍燦:
孔子言一以貫之者,仁也。曾子心知其意,然問學門人修行尚淺,故方便說法,以「忠恕」兩字釋之。然忠恕者,乃「能近取譬」,仁之方也,不能涵蓋仁之全體大用。雖然,能行忠恕尤難能可貴矣。履仁亦先必能行忠恕之道而後企之。《大學》所謂絜矩之道,即此矣乎?西人所謂積極自由、消極自由,即此矣乎?至狂禪之徒,跳過忠恕言仁言聖,肆無忌憚,信口雌黃,毫不自覺,悲哀矣哉!
推薦閱讀:
※【經】《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三章
※倒讀《論語》(上卷)
※《論語講要 泰伯第八》(一)
※《論語詩化150首》(50——51)「子謂仲弓」和「賢哉回也」
※【論語今說】孝的最高境界是尊重父母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