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動樁訓練/絕世武功

動樁訓練/絕世武功

(2011-03-15 20:08:22) 絕世武功之樁功篇(一) 絕世武功一、談站樁 中國拳術在世界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樁功應該是最大的功勞,老一輩的祖訓總是界定式的要求,它要我們無條件的服從為要!無可厚非! 因為時代的變遷,這要求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以達到適應這個速度騰飛的社會! 武術的樁功是歷年來的研究課題,我不知道他們是在遮掩還是確是不知!反正就是在我看了無數的理論書籍之後還是一頭霧水!真急殺了我這個本不是快嘴的人! 我敢說,若是中國的武術總是這麼獨自跳舞的話,我想不久以後,武術的驕傲應該不是我們獨有的了! 我最近看過一部影片,名字叫《暴力街區》,我記得他的運動特點是用了一個流行的名字叫「跑酷」,這個流行於法國的運動方式,用了幾年的時間竟然達到了令人無所企及的地步!其實,在這個影片當中,它涵蓋了我們武術的大部分高層次!我不知他的訓練方式是什麼,可是他的成型速度應該是很快的! 再說我們的武術樁功,很多現在的武術達人,有很多還是年輕的成就者,可是一開口什麼「丹田」,「氣血」,什麼「元氣」,好像這是祖先的牌位一樣供著,張口就發出一種千年的腐臭來,我這麼說並不是我不尊重先賢,反而,我是最崇敬於他們的,可是,時代的發展,科學知識的增加,我們還是這麼順手拈來先賢們的東西,而不用自己負責的科學的方式來剖析,卻用了先賢們的智慧做屏障來討幾個飯錢,我想先賢們在地下也是鄙斥的! 很多現在的武術理論,也打了現代科學的幌子,可是翻開來一看,不由人大失所望!還是什麼」丹田「那一套!總覺得是扯了大旗在作書!我的意思是說在「我們」混沌無知的情況下,丹田應該已經不是「我輩」浮躁者探求的範圍,太遠! 也是!!!!!!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是沒有站樁的實質麽!慚愧! 看官注意了!武術其實沒有什麼書可著的,因為就幾句話而已!這就叫真傳幾句話,假傳萬卷書! 為什麼要站樁呢?因為人體只有在意識專註的情況下,小腦的神經系統才能最大限度的支配我們平常已經萎縮的輔助肌《就是陰》,這樣,日積月累,我們的陰面肌肉就會全部激活,於是陰陽平衡,功成! 就是這麼簡單嘛!看樣子我是不能出書了!有幾句話的書麽? 知道了神經調配肌肉的方法了,你知道神經怎麼才能快速調配肌肉么? 啊!打死我也不說!哈哈哈!!!!開玩笑! 關注我哦!這是下次的問題!很簡單哦!也是幾句話而已!!!! 重申,入門者要堅信是這樣的!二、樁功之要義 武術樁功分靜樁與動樁。單純的從外形是這樣的說法!其實樁功都是動的,不僅是樁功,人其實就沒有靜的一刻,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這我們需要知道! 靜樁是要我們知道什麼是「拳意」! 動樁是要我們知道什麼是「拳形」! 這是我們「武者」一定要知道的東西!加「」以區分武者與養生之區別! 先說「靜樁」,靜樁,各式紛雜,千奇百怪,但大多都以渾圓樁為主,為什麼呢?這是我們武者必須保持的一個好習慣,每一個動作都要這樣問一下,這樣才能精進不糊塗!前邊的博客其實我已經說了,武者要知道陰陽之要義(練功陰陽之要義)(陰陽論),關於松靜(丹田於內勁的關係)也做了闡述,在這裡我們就知道我單獨闡述他們的原因了!所以,我的博客要細看,要有銜接才有意義!其實「關係」本身就是人生之要義!樁的功用是為「功」。祖先覺得「功」應該先從底部抓起,這也符合從下到上的原則!當然,可以齊頭並進,這個道理也有人做,也很有效,從拳種上我們也能片面看出一點點的端的。譬如「形意三年打死人」,「太極十年不出門」這是老話,有道理,都是內家拳種,為何這樣呢?當然是練法的問題!說這個比如,不是說哪個拳種好孬的問題,是只說明我們武者練功快慢的問題! 現在,我們說說為什麼靜樁是為了「拳意」呢? 拳意者,功之開端也,勁之起始也,筋之端的也! 我們已經知道松靜是神經調配肌肉筋腱的必須條件了,我們又知道陰面肌肉是我們武者必須要調配的原因了!這樣,我們現在必須要知道的是: 什麼樣的姿勢才是神經最容易調配肌肉的最佳姿勢呢? 這就是「靜樁」的最大目的! 拿渾圓樁為例!大多介紹渾圓樁的資料都要求「平行站立,肩寬,屈膝」,我們只從這兩點具體分析站樁姿勢的原因與外形的重要性,然後,你就會自動分辨所有站樁動作的真假與否了,因為,站樁的姿勢實在是太多,不好一一細講,知其一,就可知全貌! 為何要平行站立呢?這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人體走路大多都是八字,這樣,在長久的運行過程中,我們的神經就忽視了我們不需要多餘的內側肌肉調配的功能,而順勢把更多的精力充分的運用到適應地球引力作用下而省力的外側支撐上!而平行站立,就改變了這種八字站立方式,使我們的內側肌肉在站立時為了維持自身的平衡而不得不參與了運動,於是,慢慢從彆扭到適應到神經自由調配,這就是平行站立的原因! 在這裡要注意:兩腳平行,是腳外側平行!!!! 距離一肩寬是最佳距離么? 非也!為什麼這樣說呢?你可以自己試驗,當我們把距離往外開移一下,你會覺得,大一點的距離更能使我們的內側肌肉更容易參與站立的姿勢!當然,知道了這個道理,你自己要把握這個距離的『度』,能最大的使你的內側肌肉參與站立的姿勢就是最佳姿勢! 為什麼要屈膝呢? 我們已經說過,凡關節處順折為陰,反折為陽,屈膝,也是為了練陰,屈膝高低自己調配,還是有個最佳姿勢,方法同上! 在這裡,我還要說一下我們一般資料不會透露的內家拳主要的東西!「意」! 一般教學資料把外形給你就不管了,至於陰陽也是用先人之語搪塞!可以理解! 在這裡,我們在上面的基礎上,還要增加幾點武者的重要事項: 《一》,腳尖要有內扣之意,後跟要有外撇之意,膝蓋要有上頂之意也要有內扣之意!其實這幾點,你不可能一下子找出來,你可以慢慢從一開始加二加三,你要注意是加,而不是黒傻子掰棒子,拿了這個丟那個!其實,這幾點不要誤解,也是為了使我們的陰面肌肉參與工作而已,你可以慢慢仔細體會!只要認知了這點,所有都會迎刃而解!《二》,其實若是只知道這個,當你用這樣的方法與標準站了10幾分鐘時,你就會有些感受的,其實,你根本不能站這麼多!沒關係,兩個字「堅持」。為什麼呢?因為,我怕你還是找不到什麼是「拳意」!當你覺得實在累了時,你可以拋了那許多的「頂。扣」之法,當然姿勢外形還是不要變的!就那麼松站也行,不怕你站跑了,因為你已經知道了秘訣啊,當不累的時候再慢慢把思想加上去,這樣,總是會有的!這裡說個重點了!一定要注意!當你站過了疲勞點,想停下來歇歇時,你要注意了,你在要挪動自己的雙腳的時候不要快速動作,慢慢的動一下,或是用你的思想動一下,有一種拔不出來的感覺會注入你的雙腳,你見過舊時打牆蓋屋要用腳活泥的嗎,或是你自己也弄過?趟泥步也!這就是「拳意」!實質:陰面肌肉參與運動的感受,當然這個時候只是假象,它在你休息過來時就沒了!不過,你要記住它!一定要記住!在這裡,我們用皮筋來增加你的這種感覺!「皮筋」!!!!《三》,皮筋!再也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對於初學者而言,當你在上面站樁里知道什麼叫拳意的時候,這時,你要在你的身體上用你的思想加上這個東西!」皮筋「。譬如:內扣之意,就是把你的兩膝蓋之間拴上一段皮筋!這樣,就有拳意了,當然,最初,肯定不行,會有的,麵包會有的!以此類推,胯與腳踝間,腳後跟與外界之間,尾椎骨與大地之間,大椎骨與重心點之間,兩手之間,左手與右肩,右手與左肩之間。。。都要有皮筋!《四》還是皮筋,因為我們只是把二者之間聯繫了皮筋,這樣就會使拳者慢慢在站中容易使姿勢變形或是發生誤導,如此,我們不得不還要用皮筋把我們二者之間的兩端與外界再用皮筋拉住,這樣就有了互爭相對的陰陽矛盾力了,譬如:還是兩膝,當中間有了皮筋的牽拉時,我們也要把兩膝外側各用一根皮筋拉住,這樣以此類推! 有了這些「姿勢,意」,其實所有的意思我們一定要從意上走回來,那就是真正的陰面肌肉用起來,在表現上就是有上還有下,有左也有右,這裡是指「純力」也! 這就是「靜樁」之要義!!!!!! 重申:在站樁中一定要學著提肛,就是忍大便狀,可是不要真為,是意為之,要知道速而有害,這至關重要!先知道,我還要詳述! 最後重申!這些動作一定「要在一個呼吸平穩,意為平順的基礎上」修鍊的!不要產生憋氣,壓氣等不符合身體健康的「一切行為」,以免顧此失彼!這樣,我們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不然,學了之後,叫太極家們恥笑!說我們糟蹋東西!而且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 其實,度是衡量好壞的標準!這樣,就無好,無壞,無大無小,這也是就是太極一面! 「重申」乃是「重要之要」不可當耳旁風!!!!!!!!!!!!!!!!!!!!

三、武學之樁精解 還是站樁! 如此重要,乃武者一生之根本,坐卧站行皆為樁,動為樁移,說「移」乃不散之意!說樁必左右上下皆有聯繫,此為合者是也!無有聯繫就無虛實之分,眾生這裡會有異議,我們怎麼沒有聯繫啊,看,胳膊在肩上,腰在胯上,,,,,據理力爭!也對,在武卻是天地之別了,不能言! 眾生之四肢乃至全身,在武皆為斷散之身,就別說什麼意氣力了,那更遙遠,所以武者要使我們的機體相互之間產生聯繫,最初非樁功不可,走架也可,只是慢些,還有別法,可是方法不當會有弊病,所以,還是以樁功為最要,這是認識乃至深入的奠基石,唯樁功的聯繫兼合思想的深入才可漸入武者之門徑,此為「悟」之先機,有燈須有點火器,否則有也無!武者當思! 樁功之形,有知自己身體骨骼框架才可妙,以渾圓樁為例,須知骨骼,肌肉,乃至神經調配肌肉的能力,這樣一閉眼,一副醫院的骷髏骨架活脫出現,這時,你慢慢加上拉起兩臂內側肌肉,這才是抱勁!因為肌肉不是單一工作,你細想:要抱需有胸部肌肉的參入方可行,然後有胸必有腹,有腹必有腰,有腰必有胯,有胯必有下肢。。。。。。。如此,可下推可上延,這是肌肉與骨的關係與聯繫,同時,這裡有意氣一起動作方可為一心一意!這樣渾圓樁初步建立! 這只是一種初步的建立,在武者只是九牛一毛!武者不可不知,這是死圓!只是個框架而已,你動不了,一動就沒了,這不是真有,真就是真,非似有似無!可就是這點點的死圓,在我們拳界也是秘而不宣,為之:需口授!!!!!慚愧! 這裡再深入一些,我們說,三體樁!以此為例,先拿先輩的描述來說三體樁的結果!以此來說明我不是胡言亂語! 「三體式,是要憑空站出根尾巴來的」乍一看,這不是胡說八道么,怎麼會憑空站出尾巴來?這就是武者的眩迷,世人都是這樣的,只靠自己的眼耳口鼻舌等「覺」來感知現象的,當「覺」中不存在的東西打死他也不會相信,這就是愚鈍,其實,在武你要是站不出尾巴來,你是不能算一個「武者的」這是先賢把內在看不到的東西用形象的比喻這樣描述,以此來對武者一個啟示,這是個標尺,你有了就知道,你沒有就不知道!如此而已,這不是練法,只是一種結果,但是,當你知道有尾巴的時候,就無所謂結果還是練法了!這根尾巴,確切說還是聯繫的結果,是內在的聯繫加強所帶出來的一種確切感受,尾巴在動物身上是一種平衡器,有的竟然直接把它當成了座位,例如袋鼠,我們武者接人發放與此皆有聯繫,武者不可漠視!那天在老家,我坐在門口與老者漫談他的瑣事,這是我喜歡做的事,老者喜歡我更是,停下話頭時我忽然看到了一個有趣的事,一隻雞在我面前自在的啄食吃,它的尾巴很是好玩,當它把頭伸下啄食的時候,它的尾巴卻是望下拉垂的,我看了好久,,,,,,我笑。老者也笑!這是尾巴與勁的關係,一個是現形,一個是內在,我們武者當細思之!形意拳中有雞,我不精,可是我想不可少了這點,因為這一點在我們所有拳當中不可不謂「靈魂」!!!!!!!!

(一)三體式動作預備式:起於立正姿勢,以兩腳跟為軸,半面右轉45度,左腳尖向正前方。兩腿微屈成半蹲,膝蓋與足尖上下相垂,兩手握拳緊靠胯外側,拳眼向外。注意兩腳向右轉時,在意領氣的支配下,身體隨之轉動,內外完全一致。 吸氣時,右拳上提,緊貼肋骨由心口窩向上高舉,拳心向面部,拳高與鼻齊,左拳貼於左肋,拳心向上,吸氣盡而式成。 呼氣時,左拳摩擦左肋上提經右拳上變掌向前劈出。同時左足向前邁出一步,兩腳距離約為兩腳或兩腳半的長度,左手向前劈出的同時,右手下落並向內旋轉,變掌下按,治置於又日月穴旁。要求手與腳同時隨呼氣之勢下落,呼氣盡而式成。式成時,左腿膝蓋微屈,膝蓋與肘尖、腳跟呈垂直線。右腿膝亦成微屈,膝蓋與腳尖成垂直線,肩與胯成垂直線。 站的姿勢要做到形意拳經的「外三合」:手與足合,手指與足趾上下對正;肘與膝合,肘與膝上下對正;肩與胯合,肩與胯上下對正。這個式子站成,則全身的重量分在兩腿之上,為前三後七。當左腿在前方時,左臂屈肘135度左右,合乎沉肩墜肘的要求。當左臂前劈時,左肘向外扭轉,手掌向掌心內旋,並成虎爪形,虎口為半圓,食指高度與視線平。當右手由拳變為陽掌向下按時,左掌儘力前按,右掌儘力撕落與右肘之下,僅靠右肘作護肋之用。 練這個站樁式,在氣功中能幫助安靜。「定而後能靜」,只要能定,思想就能靜下來。還可鎮定神經錯亂。所以古人名之為「定若鐘鼎」。當呼氣時,由箭在弦,白髮百中。《內經》云:「伏如橫弩,若動發機」,形容氣與力合,「惟妙惟肖」。因為有這種形式,所以「氣沉丹田,息貫全身,大而五臟六五,小而毛髮指齒,無處不到。」當吸氣時,猶如「一人張弓,萬夫拔河,渾身上下毛髮皆開」。(二)三體式的重點要求1.內三合:(1)心與意合。心動則意隨,集中精力不能三心二意。 (2)意與氣合。以意領氣,隨著自己的意志來活動,讓其上升則上升,讓其下降就下降,使體內大氣之運行隨著自己的意志流動,則逆氣不能產生,呼吸陰陽純任自然而無阻滯。 (3)氣與力合。就是當氣下降時,內臟要隨之鬆弛,氣上升時則應隨之緊縮,動靜相隨,內外一致。 2.外三合:即前面已提到的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和。3.三圓:(1)背圓。猶如虎背熊腰——含胸拔背。 (2)手圓。掌心空如抓圓球,形如虎爪。 (3)足圓。腳心空如行泥地。4.頭頂項豎:(1)即如泰山壓頂,用力上頂。 (2)項豎,即如猛虎爭食。定如鐘鼎,動若發機。 5.提肛、收腹為三體式樁法的要求。這就是說,肛門的括約肌有意識的收縮向上提,這樣臀部受到約束就不能向外突出,前部小腹也就自然收斂。形意拳經云:「古道內提,大氣歸臍,丹田氣滿,充滿身軀。」(三)三體式的優點 三體式要求嚴格,學者精神容易集中,進而能使心血調融,致善血壓高、動脈硬化、心跳過快等癥狀。站樁在調整氣息時,血液循環不受任何障礙,氣能直達五臟六腑及經絡的末梢,以意領氣,循三陰三陽,奇經八脈之通道,下湧泉、上泥丸,息息相通,周流無間,小周天、大周天,隨心所欲,「無入而不自得」。卷之則退藏於密,放之則塞乎天地之間。 三體式,形意拳謂之劈拳,劈拳似斧,斧屬金,所以養肺。拳經云:「劈拳高舉出雲門(穴),肺葉舒張氣暢伸,少商(穴)指引意中氣,修殘補缺效如神。」(四)三體式練法分步講解 兩手相抱,頭往上頂,開步先進左腿。兩手徐徐分開,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兩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過口,伸到極處為度。大指要與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總要四平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臍下,大指根里陷坑,緊靠小腹。左足與左手要齊起齊落,後足仍不動。左、右手五指俱張開,不可併攏,左手大指要橫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圓形。兩眼看左手食指梢。兩肩根鬆開均齊抽勁,兩胯里根亦均齊抽勁,是肩與胯合也。兩肘往下垂勁,不可顯露,後肘里曲,不可有死彎,要圓滿如半月形。兩膝往裡扣勁,不可顯露,是肘與膝合也。兩足後跟均向外扭勁,不可顯露,並與兩手之互拉相應,是手與足合。此之謂外三合。 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氣穩定,則心與意合。意要專凝,則意與氣合。氣要隨身體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氣,則氣與力合。 如此,則陰陽相合,上下相連,內外如一,此謂六合。 實則內外相合,亦即陰陽相合,三體之內勁因此而生。

四、動樁訓練

(一)

今天就開始說一點「動樁」!

開篇先寫一些注意事項:此動作以「意」為先,意有輕有重,以輕為入,呼吸自然為附,不可強力而為!這不是搬石頭,大勁而為之!謹記!!!!!!

以此訓練,你可能無所適從,不得已而力為之,這樣,我勸你先放下此法,站樁,走架為好,這樣,我說的要義你已默記於心,站樁,走架中可以點滴而使,如此,也是進步!

我找了幾個動作,從中選了楊澄甫先賢的樣子來說明,以此你可舉一反三,知其一便知其二,以此練下去,無非是前進,後退,左搖右擺罷了!不過這只是站定的動樁,可不是進步退步!那還很遠。。。。。。

這是李先生!似乎是抱頭推山吧?其實這就是三體勢吧?你看他的屁股下面就是尾巴,直到腳後跟,你看他鬆了嗎?我看他不敢!這個不敢不是怕,是待機而發也!

這是楊先生,標準的三體式,也是有尾巴的,只是意輕一些罷了,可別被他騙了!他也不敢松,我想這是站定的姿勢在擺造型,過去照相就像我們現在的農民被電視採訪吧?不只是激動!

這個前腿成弓步了!就是說「重心從後面過渡到前面來了」此為身動!這個他也不敢松!為什麼?若是鬆了,我在他後面一推他豈不是很易往前倒下去么?怎化怎打?所以,他是往前了,可是他的後面還在拉住哦!這個拉住就是不松!你也許會笑,怎麼拉?腳底下又沒有繩子!純粹胡說!都是這樣說!都不是真武!我先解釋一個字,你就應該不會反對了,這個字就是「樁」!何謂樁?樁者,一頭埋在地下的木頭或是石柱也!明白了么?必須像埋在地里一樣的拉住!靜樁如此,動樁也如此!縱橫交錯皆如此!此為真!

我選了兩個先賢做我們的榜樣,只是想避開議論,省的費口舌!也算我們沒忘記先賢老人家!時常記得他們,一舉兩得!

現在的問題是:怎樣把我們的身體從後面移動到前面去呢?就是重心移動的問題!這可是武學中的要中之要哦!他們這時總是會說:需口授!

大家加油,給我們自己長長臉,若是你認真看了我的博客,遵守我所說的規矩:戒,一直努力的鍛煉下去:持,我想,你肯定有一天會自豪的說:我是在電腦上學的!我沒有叩首也沒口授!說笑了!

別忘了,是我教的哦!

可是,今天先到這裡吧,我有事情來了,不是不說啊,權當一集播完,下回接著,這點關子你應該理解吧?再說,都糊塗了數年了,一時半刻別較勁!這裡有個記住:我的文章必須連著順序看方可有效,不然,你別練

(二)

我越來越發現,我的這個用書寫教武的方式真的有些蹩腳,很困難!

困難是我千絲萬縷而結的所謂的精華,可能會因為各自的理解而生出了千變萬化,這在面對面的授拳中是不會存在的,家師一個斷喝,就會有所改正,所以,現在再重申:我的博客不可一目三行,要「細心閱讀,仔細揣摩」,這個引號是叫你心知身知的意思,不是行至,切忌!

還有一難,就是我希望所有練內家拳種的武學愛好者在我的博客里都能有所斬獲,這樣,難於上青天!因為,我所學有限,哪能取義思形而為之?故,我只好用大眾所需太極拳來做模坯,以其做到我的本意!

這裡再表述一個拳學觀點!

大多拳學修鍊,都是功,術雙修,所謂的功,就是內功,丹田力,整勁也!所謂的術,就是武術的技巧,打人的本領也!這種方式應該是最完善的武學練法。這樣,你隨時都能達到練用一體,可是這種練法有他的弊端,我就不說原因了,你知道有這麼回事就行!

我這裡介紹的練法是只練功,而先放棄了術,這在過去這種練法有兩個目的:一是築基,二是看人。我這裡只是築基,我不看人,好壞他自為,與我無關!確切說,當你真的進入了門道之後,你會有所改觀的!這個改觀是您的人生態度而言!您千萬別以為這種練法不是武學,相反,家師是贊同這種練法的,我也這樣因為,所以,您就不必懷疑這種練法的可疑性!這樣說,是寫給有所得意的人看的,我只是提醒您,對您有用而已,我不想因為您的得意而錯過了您的修為,如此而已!

這樣,我再把圖片放上來,我們開始看看武學之動樁!

這兩張圖片找的很難,找的很巧,我們這裡謝謝了!

我不知現代先生是哪位,可見他想與先賢形神兼備!咱這裡先不說,我們是看形說拳。

先說含胸拔背:含是含住,拔是拉起,含與拔皆是動詞,在靜樁中做狀態解,就是拉起含住,在動樁中做動態解,就是往前往後的過程全都是拉起含住,這裡你可以理解為肌肉的筋腱參與運動的結果,所以這樣,這裡只說真的東西,你可能不理解,這不妨礙,你再看我先前的東西,再從頭站下來感知!然後再來看,你要是理解了,我的這一層任務也就結束了他的使命!這個含胸拔背就是我們的一張無形的網在我們的皮下從前到後,從左到右,,,,,,全身全都拉扯了起來!就像是一個氣球,沒有空點處,有孔便是透氣也,這好像太高深,那我們說局部,含胸拔背就是局部,頭面,胸背的局部,這樣也像是舊時的電影幕布,四角一定要拉起,不然,不是綳起的白布,顯不了影子!這樣,您再看這兩位先生,他們的面與胸是不是含了?他們的背是不是拔了?這個拔與後頸,後頭有很大關係,不拉不綳那是含?哪能有尾巴啊!這在其他拳種中有「變臉」一說我想在此可以找到答案!這就是含胸拔背解!這樣,你所看到的下巴微收,頂頭懸,就有了確切的定位點,其實,不是微收,是真收,這個真收必須是與胸腹有連才可為真!當有此一真,你就明白什麼是微收了!原來,這個微收是真收之後的結果啊!從此,你知道大師實在是可惡!

這裡說含胸拔背做引子,把以前的所學帶過來,您要是帶不過來,就是還沒有一個相連相接整體勁的意識,這個動樁與您意義不大,因為您懂不起來也動不起來啊!不過看看也行,就是做做也沒關係,只要在我述說的允許範圍內!無可無不可,悟性高的,可以從此一入!悟性差的試試就有試試的妙處,這個試試「就是不可憋氣,不可大力而為!以呼吸浮動不大為準!!!!!!!!!!!!!!!!!!!!!」切忌!(還沒有到確切的動樁,這些訴說先在靜樁里體會,不無妙處!做才是一切的開始)

(三)

再補一點,含胸拔背解,此句不可分而言之,應該是,含胸就是拔背,說拔背就是含胸,以後我們把局部分解開來分析,您一定要知道這是無奈之舉,您要知道,說局部就是說全身,千萬要謹記,不然何來整體也!

繼續! 我再把那圖拿過來,不然不好說,我們真要謝謝上傳者,謝謝!

上面我們說了含胸拔背,這是上體,算是交代了,這樣,您把這個含胸拔背做起來,聽我說說中部!哈哈,有些累!那沒辦法,這個有些累我要說說,舊時記得我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我的一個累就是,全身火燒火燎,唯一希望的就是祈禱家師今天有事情,或是瓢潑大雨也行!有時下雨家師就會額外寬恕些!至於別的一個字:苦!那個時代過去了,據我研究,這樣也不一定是最快的增功練法,因為「生理記憶」有一個有序的記憶過程,這樣,應該是天天堅持,多寡以自己的承受力為準則,這樣應該是最好的,最壞的就是打漁曬網,想起來累死一回,丟下去不聞不問,這樣我勸您別練了!

說中部,中部是武學的大問題,這個大問題就是因為它的特殊性,除了一柱支撐就是肉了,成也是它敗也是它,先說成!這個成是說肉,就是武學的帶脈拉起,我這裡通俗說就是腹圍肌肉全都在我們的神經靈活調配之內謂成,這個是初成,還有個更成,就是我們的脊柱要改變它的原來狀態,通過訓練必須節節開闊圓韻,這裡有個譬如,要是沒有經過訓練我們的脊柱是緊連的串珠,若是訓練後必須是松活有度的節節串珠才為有成!成了因為只有一柱相連,所以靈,力,活,展,,,全在此,說敗,就是不成,沒有承載之力,當然無成之美!當然還有更更成,更更更。。。。。

這是結果,我說說你就可以知道一部分的九曲連珠之意,珠者,關節也!關節者,圓活開闊也!這樣,先人說肩部是掛著,你可能就知道了!

這不是咱探討的,咱們說的是怎樣才能這樣的問題,好接著說,怎樣才能帶脈拉起,腹圍有力?就是所謂的氣沉丹田呢?這必須有個實相才能說得清楚,我想了許久,忽然記起了家師說過的一句話:你拉車子要感知感知什麼是含胸拔背,氣沉丹田!真好!!!!!!!!!!!!!!再也找不到這樣的確切的形象的完全的比喻了!這個很重要!

家師說的是我們鄉下的獨輪車,中間是獨輪,兩邊各有一隻大的編簍,大力的可以推千斤!上大坡前面要有人拉,這就是拉車子!

看當中那位穿紅衣服的女性,比較用力合理,可惜力過了!這第一位連最起碼的用力方式都不會!可見,現在練會拉車子的也沒有了,不知是退步還是進步?

好!現在我們把這個繩索叫我們上面的兩位先生拉起!其實是叫你拉起,這就是「意」意必須是真心實意才可真,不然,全都成了擺設!這個很重要!

好!現在就有尾巴了!沒有「尾巴」就不能支撐,這個先不說!我們是說丹田,有丹田必須有後背(命門)這個以後我們要知道,凡物事都有對立性,即陰陽,六祖臨去時也語重心長對他的弟子交代,凡言論必須是矛盾對立才可,這與道,佛同理!很好!

怎樣才能氣沉丹田呢?你可以找個東西這個樣子來試試!只是試試,有所感知!這樣,我們以後就會有真意了!這個很重要,不然,我說,氣沉丹田,你茫然無措!這是很麻煩的事!

所謂的「氣沉丹田」最初就是腹部拉起。命門拱起,這也是一體的,說氣沉丹田一定就是命門拱起,說命門拱起一定就是氣沉丹田!不可分離!這樣,我們就知道什麼是塌腰了!大師對塌腰這說那說,弄得大家茫然無措,你看,先賢真會開玩笑!他總是把簡單的事弄得糊塗起來才可罷休!我這樣說,您見過有幾個這樣說的么?不是嚇了您一挑,說,我真好,就是會罵我一句,這個傻子!怎麼都行!

好!現在,您再把這個氣沉丹田加到您的含胸拔背上去試試看?累壞了吧? 早著呢,這就是「戒持」,太難了!!!!!!!

(四)

說了一個氣沉丹田,不很完整,暫且這樣吧!

這裡再說一些雜話,算是補語,我們的敘述有些無端,沒辦法,字要一個一個打,意要一句一句來,不像親授,一擺布幾句話就行了!昨天有有心的說了好的建議,我記下了放在了心裡,這裡謝謝!歡迎繼續!

我們把身體的整勁一截截分開來,便於了訴說,可是,不利於傳授,這樣容易產生誤會,所以,希望大家仔細認真閱讀,以期您的理解與我的字義想法合拍,這才算是真,不然,我的東西你找不到,害我不說,害你就是我的罪過了!您記住,這很重要!

現在,您把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做起來,聽我說說武學的根:前腿弓後腿蹬!

勞煩這兩位先生了,這個樣子實在是很累!

我先說說整意,就是整體的意思:兩條腿一分,就有了陰陽,這是指重心陰陽,重心力量按十分算,則前三後七分,這兩條腿一分就是個倒V,立起來的頂點就是我們的尾椎骨:已經退化的尾巴,這樣,我們就有了聯繫點,用意念在我們的小尾巴上拉上兩根彈簧,一根掛在前腳後跟上,一根掛在後腳後跟上,記得是彈簧哦?這就是整意!

我們要說說彈簧,彈簧的性質就是對立性,你往外開拉的越大,它往裡收縮的越緊,我們可以用用拉力器一試便知!

這樣,我們就有了尾巴了!很好,這在武學上實在是個攔路虎!他們叫坐在腳後跟上,不說,怎麼坐都是假的,一說一點這就來了!哈,先賢們真是有趣極了!不僅僅透著智慧,還叫你無可奈何!這是他們的良苦用心!唯痴持有意,真誠智善哪得瑰寶?這裡說一下,您明白不要私下得意,不要亂生惡言狠意!這樣,與我不好,與您更甚,好與壞都有一個分別,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您記下了!是人,頭上三尺皆有神明!此為真!

只這樣還不行,先前我已經說過,我們練武,起初,都是為了讓陰面肌肉聽從神經調遣為目的,陽面肌肉暫且不管它,不是不管它,您現在丟也丟不下,要是能丟還好了呢!

這樣,我們看我們把彈簧掛在腳後是有目的的,在腳後就是為了我們後腿面(陰面)的訓練,若是掛在腳尖,這裡說前腳,你可以試試,一試就知兩種不同的感覺,腳尖舒服,腳後彆扭,我們就是要個彆扭,當彆扭也舒服了,您的肩,脊也就知道什麼是鬆了!腳後這裡沒有太大的關係,先不說!

兩腿知道前後分了,間距自己看先輩樣子找個舒服為本,那左右呢,我這裡有個主意,當中劃一直線,兩腳各分在直線左右,前腳內側緊貼直線,後腳後跟也緊貼直線,後腳後跟與直線成一個45度的夾角!這樣,我們的左右內側肌肉也有了聯繫!當然這些聯繫我先前都有詳細的敘述了,您若忘了就再去看看拿過來加上去就完整了!

好了,這就是根,現在,您把含胸拔背與氣沉丹田與兩根彈簧全都連接起來試試看?

是不是真的很累啊!不累才怪呢!都說松,您看能松么?

也許,您現在還沒有感覺,因為似乎您還不會連,沒關係,先這麼站站,下節我再幫您!

(五)

今天我們說說武學的大東西:五弓合一。

為什麼這麼隆重?為什麼現在要說?到了點了。

現在不說,我們前期的含胸拔背,氣沉丹田,還有兩腿的彈簧站立一時找不到一個整體連接,這樣,是完全要不得的。我們上幾期說的是身體的上,中,下三節的要點,似乎肢節還沒有攜及,這裡說一下,先放在一邊,我們先把上中下連起來再說,鐵要趁熱打,不然火候過了還要再費工夫。

五弓之說似乎出於蓄勁如張弓,這是說的結果,這就關係到一身備五弓的問題,這是勢。就是武學的架勢!無它。就沒有拳了。

我們前期的上中下備要,是身法的五弓,說身法最初就是一個靜樁的範圍,我這裡把它定義在動樁訓練里其實是不合適的,可是,這五弓要不備,說動樁訓練就完全沒有意義了,這裡有一個事物的聯繫問題,我們把武學訓練這麼分章取義其實是已經犯了一很大的錯誤,這是不合規律的做法,世之萬物全都是牽絲不斷的,是沒有確實明確的界限的,所以,我的博客您要看了這篇練看那篇才是,不要斷章取義,這裡舉個小例子來說說不連接的壞處,以前我說過訓練的前提必須是在一個呼吸大體平靜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樣,這個前提您就必須要記得,而不是看了就看了,練的時候就忘了,這很重要!其一,因為,我們的內家拳術涉及範圍很廣,涉及的年齡體質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太極拳,似乎老年人與病體纏身的人練的很多,這是太極拳的悲哀先不說。其二,又因為內家拳本身就是以意為先,不尚「大力」,這樣,若是沒有這樣一個大的前提下,拳的本質不僅遠離,而且年老體弱的練習者肯定會有不舒服,或是有一定的危險也有可能,這是最要不得的!於是就有學者曾經提出過,說我說的這個拳術不適合老年人練習,要叫我加上提醒方可,其實,這種善意實在是「善意」,也實在謝謝我們練拳者的有心,可是,我還是有些生氣,生氣的是武學是不能用這種思想來定義的當然也堅決不許隨便亂改的,時下的拳已經都這樣了,還想叫它怎樣啊!看看時下的太極拳都成了什麼樣子了,以至於都成了一種以錯為對的結果了,這也是我為文的主要原因!還有個生氣,其實形成這種叫我提醒的想法,本身就是沒有好好看我的博客才這樣造成的,要是呼吸平靜,何來的不適合?何來的危險?一個內家拳,偉大之處就是我們無可挑剔,這是容不得我們懷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照做就是!我說過,我們練拳千萬不要黒傻子掰棒子,掰了這個丟了那個,到頭來,嘛也沒有,這個沒有是真沒有,本山不是說?這個可以有!小瀋陽不是也說?這個真沒有!就在此!『沒有』這個詞還有一個最高層次,就是什麼也有以至於不去想也有,抬腳舉手全都是無意識狀態卻全都是合理合法無可挑剔,這時,擁有這種狀態的「人」就說:我什麼也沒有!真的,是什麼也沒有!這是佛祖曾經說過的意思!是大智慧!我們學不來,我們不能說。我們是應該嘛都有!這很重要!說了這麼多題外話,您要記住,我不可能在每篇的片頭再說要注意呼吸,注意彈簧,注意含胸拔背,注意,,,,,,,如此,這些個注意就是我每篇文章的連接了,您只要把這些一步步一點點連起來練起來用起來,那個『真有』就來了,那個『沒有』也就可以說了!這些個注意也就沒有了意義。

何必一次次的重複啊!因為我都說過了。

接著說「五弓」:上有兩膊為兩弓,指尖到肩尖,下有兩腿為兩弓,腳尖到大胯,主弓為軀幹,大椎到尾椎。此為五弓!

五弓者,一弓也!一弓張,四弓張,一弓合,四弓皆合。五弓一備,相憐相惜,牽一動百,節節貫穿,有上既有下,有前既有後,,,,,,,全都是對立與互相,蓄為合,為吸,發為開,為呼,一氣呵成,一觸即發也!

(六)

五弓合一,補解。

上一次說的有些籠統,不完善,補充一些。

從上往下說,

頭弓:起於大椎止於下額。圓與大椎 中部主弓:起於大椎止於尾椎。 腿弓:起於尾椎止於腳趾。 手臂弓:起於肱骨止於指尖

這是各個骨節。

這是木頭人的愛情。 這些弓把它分解敘述,是無可奈何之事,您不可也不許止於此,您要知道我們說的只是點與點之間的骨弓,這是不完整的,我們的完整是我們的這些弓都要在主弓為帥的帶領下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互相關係,人體離不開聯繫,這個聯繫就是肌肉筋腱的互相制約,我記得舊時小孩常玩的一種遊戲叫小猴翻跟頭,一個木杈,在當中拼一個簡陋的木頭人用皮筋連起來,一動木杈小猴就翻跟頭,不亦樂乎,這個原理是把我們的人體骨架用皮筋界定在一個固定的軌道里而產生的同動運動軌跡,似乎與我們的機械機器運動同理,譬如自行車的傳動鏈條,動則皆動,止則皆止,這是單一的空間運動軌跡模式例子,而人體卻相對複雜麻煩的無限多,他的空間運動軌跡而是無方向無制約的多向複雜的運動軌跡。這是無意識狀態下的動作運動,若是加上了有意識的思想支配,在拳上就是拳往哪裡打,勁往哪裡去的一種瞬時同動的「單一」運動軌跡的運行狀態,在其它藝術里我們也是離不開這樣,例如木偶大家黃奕缺,他的木偶其實就是他自己,很了不起。華人指揮家張培豫,這都是我們需要記住的人。她們成功的結果之一,就是具備了這種我們現在所說的弓的結果,若是加上一種藝術的思想意識達到一心一意這個條件,合於自己藝術素質的種種詮釋,這就是藝術成就的大家之形。一切大家傑出於此,概莫能焉。 此為人生學習的一大主要問題,什麼才是一心一意,什麼才叫心心相認,什麼才能心想事成? 為學者,為師者,都已經越來越遠了,近來,又有好事者討論舊字與新體的去留問題,我看,扇他兩耳瓜子都不解恨。這是對於我們的後世子孫負責任的話,所以如此。遠了。與這裡的我們無關。 再回來,其實已經說完了,我們把頭弓用意把它拉起來,這個不散順而把軀幹用意含胸拔背拉起來,這兩個也不散順而把氣沉丹田也做起來,這三個還不散再順而把前腿弓後腿蹬用彈簧意做起來,這些都不要散,再把兩臂用意把它們拉在胸肌,兩肩上。 好,就這樣。到此弓成合一。這樣頭就是腳,腳也是手,手也是胯,胯也是腳,,,,,怎麼會這樣呢,必須是這樣,我說不出這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就打個比方,我們若是在地上捉一條蛇,您看它會怎樣?武松打虎,竟然害怕它的老虎尾巴。說的就是這樣。 大家不鼓掌么?不是為我,為您啊。 五、動樁訓練精華

(一)

前面我們說了樁功的內容,由此我們知道內家拳的根本:身體肌肉筋腱之間聯繫的重要性--也就是武學的渾圓力或是整體勁。當然,這種認識在我們的身體上現在也僅僅是一點點的感覺,還是假相,我說的這個假象是指您的所謂的整體勁在您沒有動起來的情況下可能還有些感覺,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可能也還有些意思,可是一旦動起來的時候,形態就七零八落了,更不要說搭手,推手,散手了,那不沾邊。

這樣說破不是打擊學者的情緒,確實是這樣,當我慢慢再把動樁一一解開來,您可能就會知道我說的就不是假話了,武學就是這樣,何止武學,人生之學都是這樣,它總是像一道道神奇之門,打開一扇,充滿驚奇,再打一扇,激情澎湃,再打,,,,,沒有窮盡。

一件物事,隨著認知與著熟,它所透露的內涵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在我們先賢遺留的拳論中隨處可見。這就是功夫層次的魅力。

前面我們用了摺疊與轉換少少做了一點引子,現在,我們就具體分析動樁的練法與心法。 先把那兩張圖再傳過來:

很顯然,這兩張圖是互相動作的變換之狀,從後到前或是從前到後身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就是動樁之身形變換,因為這裡沒有步子的移動,可見身法與步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練法,這說明就是我們練拳不可泥盤喝稀粥,一股腦兒上,這也是步要一步一步走,話要一句一句拉,不可亂了規矩,有一齊練的,不是不可,可能效果不佳,因為這裡有個神經調配問題,說的玄乎些就是陰陽論中我們不知黑白,更不知怎麼知白守黑的問題,我們不談這個玄乎,那是哲學太高深,我也不懂,我們說神經調配可能好理解些,就是指在走架套路中怎樣摸索那個身法規矩的問題,這太難,說的確切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我們的神經達不到一個面面俱到的本領,主要是因為筋肉的萎縮造就的神經與筋肉的脫節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身體的一處而是充斥了我們的全身,它無處不在,這樣,您在那麼多複雜多變的調配問題上怎麼用您的大腦來面面俱到的統一,歸納,來做一個勁往一處使的單一動作呢?而且走架的動作是那麼的瞬間與複雜,轉眼就是許多的勁往一處使啊。這樣一說是不是嚇了您一跳啊?所以,沒有老師親授的拳基本就是廢拳,這是不可否認的,您自以為是真的東西,也只不過是您自己的一點點的感覺罷了,這感覺也許不是打拳走架跟您帶來的,許是您每天堅持運動的結果,要是我說,要是您這麼的堅持不懈,您只是每天的做那個老式的廣播體操也會有這種精神爍爍的功效的,不信,您就找一個力量大您許多的傻漢胡亂打過來一拳您試試,而不是把手輕輕的靠在一起在那裡繞來繞去。您說這樣不行,您還不到打的時候,好,那就叫這個力量大您許多的傻漢胡亂推您一下看您是不是能不動如初,我想這是最好的鑒別方法了。當然,這個樣子,我是對於那些個已經在拳界侵染了五年多的洗鍊者而言的。

一推而不動,那不僅僅是一隻尾巴的問題了,這個放下先不說,若是跟住我的博文勤奮的練,您一定會知道這個玄乎的不可思議的武學之迷。拳學,一般是三年一小成,這個小成就是形意的三年打死人之說。

好,再看上圖,我們一說上圖,其實不僅僅是上圖的樣子,只看樣子那無有意義,我們要把前面所說的內在的聯繫一齊都加在了裡面這才是我說的一個真正的上圖的含義,這個要知道。

這樣我們看一切都已經有了內涵的上圖(一),在我們的身體各節聯繫已經具足的情況下,看看我們怎麼摺疊,再怎麼把這個摺疊在一切聯繫具足的前提下無有缺陷的從後移動到前面去,就是把這個後腿坐怎樣不丟不頂的變成這個前腿弓後腿蹬呢?這是個武學最最頭疼的大問題,就是那個需口授。

(二)

上一篇我們說了一個大體,其實,悟性好的可能已經有些知道了,因為我已經說過我們的動作是在無有缺陷的情況下從後做到前面來的。這個「無有缺陷」就是整體勁,渾圓力。可是反過來說了,因為沒有渾圓力所以才練的啊,要是有了,一動就是,何必找這些形態啊。說到點上了,況且,我說過的這些形態與心法,對於您來說,這個「看到」只在思想上知道:哦,原來是這樣,可是,這個看到在身體上還是茫然無知的,就是在身體上還是不懂,這就是心意不合,怎樣能夠心意合一呢?只有一個字:做。沒有第二個法子了。

我們在說動作運作之前,還是再說說身體動作形成的主要條件,就是肌肉筋腱以及神經對於身體動作的意義,我們看我們的骨骼肌附著於骨上,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收縮時,以關節為支點牽引骨改變位置,產生運動。可見運動中,骨起著槓桿作用,關節是運動的樞紐,骨骼肌是動力器官。所以說,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主要部分,骨和關節是運動系統的被動部分。而神經就是大帥。就是心意,心意閘門已開,肌肉筋腱同時運作,這就叫合,即同動也。

人的運動是很複雜的,包括簡單的移位和高級活動如語言、書寫等,都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肌肉收縮與開張而實現的。即使一個簡單的運動往往也有多數肌肉參加,一些肌肉收縮,承擔完成運動主要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則予以協同配合,甚或有些處於對抗地位的肌肉此時則適度放鬆並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以使動作平滑、準確,起著相反相成的作用。這樣我們不難理解,人體姿勢的維持除了骨和骨連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緊張度來維持。骨骼肌經常處於不隨意的緊張狀態中,即通過神經系統反射性地維持一定的緊張度來取得一定的動態平衡。這就是人體在這個特殊的生存環境當中而造就的特殊的運動結構與運動軌跡,在我們人剛剛出生時,我們所有的運動構造與運動軌跡是天然的,是與我們成人後所具有的運動軌跡決然有區別的,這個天然就是本身具有的本我之運動軌跡,就是心意同動的運動軌跡,例如,小孩拿東西,都是很緊很有力的,這是因為他們的肌肉與筋腱都是在相對狀態中達到最佳的運動模式,但是因為地球的引力作用,他本身的肌肉與筋腱為了抵抗這種作用,所以,他的運動的目的總是幼稚而無準確性。在為了抵抗地球引力而必須要學習的行走過程,為了更好的利用一些省力技巧,我們慢慢的在退化我們不必要的陰面肌肉的作用,在擴大陽面肌肉的力量,以期達到最有利於直立行走這種特殊的行走方式,而這些,也在潛移默化著我們的天然的思維方式,以及自我保護狀態下所形成的各種艱澀直至自然的約束狀態,可是就是這些所謂適應社會的多種能力卻恰恰是阻礙我們人類許多的本我智慧與潛能最致命的武器,這不只是運動的,它包括了人生的各個領域,可以這麼說,一切關於藝術,科學上的東西竟然都與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說遠了,可是我覺得說說這些非常有意義。這是科學的道學,佛學,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東西。這裡說個簡單的,以期您明白道佛與武學的關係。我們都知道僧人與道士都喜歡打坐的,都還要求要雙盤,可是,這個雙盤好像很難的,不好打,我們學武的可能一說佛,道都不屑,這個不說,您私自啊可以試試這個雙盤,練了幾年了,您是否可以這樣自如快樂的坐起來呢?不說佛,道怎麼的高深,這一個坐法應該與理論沒有任何關係的生活常識吧?您可以先從這裡了解了解佛,道。可見佛,道是注重身體修鍊的,坐得下,說明他的筋腱似乎能夠貼近本我之態了,當然,只是接近罷了,還很遠。

我總是在猜測,佛家修為的路程若是譬如為走路,那我們武學修為的路程是不是就是在汽車上呢?這樣,武學來源於道家就有些意思了。不過,有個規矩哪裡也不能掉掉的。

您試試這個雙盤?

(三)

現在我們說動樁訓練的內容,我們把那兩張經典圖片再發上來,我們按照自然順序從後到前來說明動樁訓練的各個要點,這樣我們來看第一樁:

這個樁的重心力的分配是後七前三分。這種分配對於人體力的平衡是最完美的,對於肢體肌肉筋腱也是合理的,對於鍛煉肌肉筋腱的陰面肌肉趨於最大值也是非常之合理,這樣,我要是說說其中的這些合理要花許多的話才能說明白,而這話對於我們的鍛煉似乎沒有用處,只是浪費時間與精力,所以,這個為什麼合理就沒有必要一說了,您只要按照這個方式做就行了。

我們的這個形態從後往前慢慢改變,有幾個改變必須要明確才行,我們來細分細分,對於這個姿勢的改變,未練過內家拳的一般我們都是坐姿坐好,運動時上身開始主動前傾,這時,地球的引力作用使我們的自身重力自然前移下墜,這時我們的前腿,前,外側肌肉為了維持身體的直立平衡狀態不倒很自然的就做出了一種支起身體重心的肌肉用力方式,而這時,我們的後腿肌肉筋腱在身體進行前移的運行中是基本沒有參與運動的,若是有的話也是僅僅的一點維持身體左右平衡而存在的一點點肌肉筋腱的參與而已,這就是我們單一的隨重力而作出維持平衡的一種運動方式,這種運動方式無疑是以抵抗地球的引力作用而我們的肌肉筋腱順勢而為的一種單一的省力運動,這裡有個重點要知道,就是我們在運行的時候,我們的後腿是很少參與運動的,而在將近動作終點時我們才又重新調整我們的後腿肌肉筋腱再次參與了這個重力中心的分配支撐作用:就是我們第二圖片前七後三的重心分配。上面我們對於這種平常運動的解析我用語言做了一種類似電影慢動作的誇張說明,這個誇大我只是教您知道並明顯區別於我們武學的運動方式,以便更快更好的理解並掌握武學的這種特殊的運作方式。這才是主要的。

現在,我再解析解析一般的內家拳的運動方式,這種運動比上面的運動已經有了明顯的區別,這種運動存在於我們大部分練拳健身的許許多多的人群中,這是很可怕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正在用他們的形態與思想吞噬著我們祖先的智慧與真知,這是一個可怕的漩渦,我們必須要抵抗「他」以便使真理與真知不再受到蒙蔽與湮沒。

我們一般的內家拳(以太極為主),在做這個動作時,一般還是上面我說的這種方式,只是動作稍慢些,這個「慢」字很好,但是,真正的內家拳是不贊成這個無度的「慢」字的,可是還是有好處的,一般慢悠悠打過七八年就開始有些意思了,這個有些意思在拳上就是下面我說的這個運作方式了,這時,我們身體及其思想上開始有了感覺上的意識,也開始對於拳論理論有些「自知的見解」了,這是我們拳學中的一點點的可憐的開端,微乎其微的「端」,這個「端」的感覺就是我們開始知道我們在做這個動作時開始有意識的用後腳蹬地,用蹬地的力量推動身體所謂松沉產生的重力前移,而此時上身還是處於所謂的「松沉」前傾狀態,打得好的好似慢些,有了一點點主動下壓的意思,而前腿為了保持有個「松」的狀態還是延續了我們上面說的支撐的作用,這裡,唯一一個可以驕傲的地方就是後腿的蹬地了,其餘還是練了個關節面的靈活度而已。於是,在這個靈活度的層面上加上我們身體這幾年來通過自己的堅持帶來的益處,我們似乎可以對照大家的武學論著有了自以為是的切合點,譬如,什麼九曲連珠啦,什麼氣沉丹田啦,什麼有上既有下啦,還有一個「節節貫穿」啦,似乎這些論述在您的身上都已經找到了結合,說句實在的話,這都是妄想。內家拳就是這樣,「他」的偉大就是適合於一切武學層面,您的思想是無限的,他的包容也是無限的,他不打擊也不辨別,您可以用思想與身體深研細究,依您的深究來自我推翻自己的無知與可笑,這是精進的必然,這個精進卻又等來下一次的可笑與無知,如此反覆無常,如此精進不止,您也可以維持,依您的自得來維持自己的得意與滿足,也是一種生活,當然,生活的本質是有區別的。

寫到這兒,我忽然想到這幾天的一個大事,就是那個偉大的藝術家「邁克爾。傑克遜」之死,藝術家不能在意他的細節要看重他的貢獻,當然我們要學好的東西,我看到他的舞蹈與音樂的偉大尤其令我難過,更令我難過的是他的慈善大德所帶給我的震撼,斯人已去不說這些,這裡要說的是他的舞蹈給我的啟示,我們時下的太極就與這有些相似,就是上面我說的關節的靈活度,街舞里有個經典動作叫「傳電」,不知道時下的太極們是不是以為這就是節節貫穿呢?那可是武學的悲哀之至了。

不過,能全然複製個傑克遜的舞姿,在誰也是一個成就了。「武」與「舞」本來就沒有藝術的高低之別,只是展現的思想形態不同罷了。

可是有個區別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武」是冷兵器時代的搏人之術,以他為本,「舞」是情感的形體藝術,以我為本。

(四)

上篇我們列舉了常人一般的動態情形,以及一般練拳的動態情形,這種情形在我是極不贊成的,因為這樣的練法到後來只是在本我中自己的身體與思想上有些肯定,一旦外力的加入還是什麼也沒有,我說過,武學的本質不是本我狀態,它要以本我之外的「他」為中心,從他之後再回到「由我之本我」方是武學,這個轉變不僅僅只是思想上的一種銜接,而是我們身體上的一種輕鬆自如的駕馭,這才是武學。

這樣說來,武學的本我藝術似乎更接近於藝術的巔峰,因為它的藝術宣洩具有無可比擬的界定性:就是必須束縛於人為的界定之下的一種自由宣洩行為,這種行為是任何一種人類的藝術生活狀態都不會超越的狀態的,當然,生活中有許多極限藝術與武學可以媲美,譬如,賽車,徒手攀岩,跑酷,鬥牛,黑拳,,,,,,,這些行為,只是形式不同,本質卻沒有區別的。

那我們的武學動樁訓練與一般訓練到底的區別在哪裡呢?

還是把那兩張圖發過來:

您來仔細聽,我們都知道內家拳學有個「一動無有不動」,都知道,可是這個知道卻不是那個「真知道」,都說了,不動人體怎麼從後面移到前面來的啊,說的沒錯,可是這個知道是一般的知道啊,人人都知道的啊,除非有先天疾病不知,那樣,武學豈不人人都會了,還有什麼玄機之說?可見,這個「一動無有不動」不是武學的那個「一動無有不動」。

上篇我說過,我們往前面去基本就是利用了地球的引力作用,加上我們人體特殊構造約束下的一種框架動作,我們的用力範圍大多都是陽面肌肉牽引支撐的用力模式,而此時陰面肌肉基本沒有參與肢體的移動而動作,若是說還有的話,那也是僅僅的一點維持平衡身體左右的參與而已。而武學要的這個一動無有不動,是最大限度的調動全身的肌肉筋腱參與運動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陰陽互為的結果,也就是表層的陰面肌肉與陽面肌肉互相參與的結果,我們很早就已經說過,事物是相對的,對於肌肉筋腱而言也是如此,這樣,我們往前運動的時候,您是否考慮到有個往後的肌肉在作用運動呢,就是在蹬地的時候,我們的陽面肌肉在用力都是知道的,可是那個陰面肌肉沒有用力您就模糊了不是?在往前推的時候,都知道那個外側肌肉在擴展,可是,有個內側肌肉在收縮您就忽略了不是?知道有個支撐,可是還有個相對於支撐對立的收縮您就不知道了不是?什麼是圓啊,就是一塊骨頭被肌肉用力包起來,這樣還不夠妥帖,就是我們的陰面肌肉與陽面肌肉同時用力結合,密不透風,無有缺陷,無有凹凸也,這裡有個力緊您知道么?這裡也有個意緊您知道么?這裡就是心意合一您知道么?

說了這些,有些拳名您也許有些認識了,您也許知道他們為何是名「心意六合拳」,「形意拳」,「意拳」,「心意把」。。。。。。。

名為「心意」,是為心意合一也,心意合,直搗黃龍,無堅不摧。一步一拳,步到力到,方是本我。。。。。。

(五)

我們上幾篇已經說明了對於武學沒有很多益處的一般「大師」的訓練方式,說這話看官們也許會嗤之以鼻,對於桃李滿天下的「大師們」更是游錘灌頂,實話總是不好聽,忠言逆耳嘛,我也想過要用迂迴曲折的方法使您慢慢接受,可是,效果更加的不好,就放棄了。

好了,這節不能扯遠了,大家端正,我好細述不偏廢。看圖:

先給他們施一禮!

我們前面已經說了武學與一般的區別,那這樣我們知道陰陽在這裡就是有上要有下,有收要有放,這是說肌肉筋腱的事情,無它,大家要記住,當然要大腦支配神經,當然要心動萌發,這樣一回訪,這不就回到了心意力合么?這是真有,其餘皆是假。要謹記!

我們找個順序,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這違背了一個整字即同動也,這個您要知道,我是沒法子而為之。

我們看手臂,在我們推的一瞬,有兩個力在動作,一個是外側的展力在動作,另一個就是內側的收力在動作(這是大體,當然密不可數),這兩種力量應該是同時作用於推的這種共同目的,這兩種力的同時作用,在外觀上要是慢起來就有若如風擺柳,在自身就是心意合一,目的不偏不廢,無有阻擋之外力,或打或圓皆由己,這在一般練拳的身上是不會存在的,就說推手吧,外力的慢騰騰加入自己還在磕磕絆絆,而拳學卻是幾分之一秒上百斤的力量作用於一點上的瞬間,各位看官,您想清楚了么?

所以,練拳先有千斤墜,這是根基,無它無拳。

根基在腿,腿難練,練拳不練腿,到老冒失鬼,這就是腿的陰陽,這個腿的陰陽在我們拳界似乎已經成了失傳的狀態,很可怕。

(六)

接上篇專述腿功。

我說腿功卻不是獨立而言,您要知道整體的那些聯繫才有意義。

您看上圖,在我們前移時,我們都知道後腿要蹬,這是我們一般都會的自然現象,這裡您要知道有個我們平常不會的:就是在蹬的同時要有收的勁力存在,這是個矛盾,這個矛盾就是蹬出與收住的同時存在,蹬出是陽面肌肉在運動的結果,收住是陰面肌肉在運動的結果,這個矛盾有且只有在精神專註的情形下才可有最大的互為效果,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意合一,這裡當然有一個主次之別,不然就會有止,就是卡住的意思,在太極拳上就是那個都在說都在模糊的「雙重」問題,當然這是局部的雙重,有了主次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主次是蹬出為主,收住為次,這樣,動起來蹬出去就活了就沒有了雙重,可是我們蹬出去不是目的,目的是怎麼訓練陰面肌肉受制於神經調配的靈活度,於是這個動作須有個艱難而無措,由斷續到熟悉,由熟悉到著熟,有著熟到自然自如的漫長過程,這個過程在我們身體的體驗上就是所謂「大家」所說的麻,漲,熱,,,,這也是氣功的得氣狀態,這也是大小周天打通的過程,不僅如此,在武學中的明勁,暗勁,化勁,基本也是這個熟知的過程所帶來的力的示現,當然這樣說有些牽強附會,不全面,做個引子還是可以的。

這是說了我們武學的一個「蹬」的真實本質,這個本質個體其實代表了我們整個身體的整體實質:矛盾的陰陽力,這就是太極拳,內家拳陰陽互為的整體勁的本質基石,您知道了可能沒有用處,因為您做不了,所以「拳」是一個練字,練了才是身體上的有,不練還是無,這也是道佛兩家的本質,說道佛,本質要注意一個動詞「修」字,這個修字不是單純的日常德行,而是身行,無它,無佛道,只放生只慈善只保佑這個範圍在佛道實在是海河中的一滴水,沙灘中的一粒沙,所以,『坐』與『座』差毫釐繆千里,這裡不是弘揚身行為主,我是說德行應該不是再考慮的事情,我的意思是說,沒有德行,談什麼佛道啊,那是魔道,是對立的世界,是地獄階級,很可怕。

(七)

我們說了手推,說了腳蹬,現在再說身合下壓之摺疊。

這些動作分說,是沒有法子的事情,您要知道這些動作其實是同動而為,無有先後,有先後就是散,這裡對一個「節節貫穿」有一個批判,這個節節貫穿有些先後順序的意思,易使好武者心生雜亂,不好。

我們看圖:

當我們後腳前蹬(注意要收而蹬)之時,我們的上身與後腿這時要有個聯繫,這個聯繫就是尾骨與後腳之間的聯繫,我們曾經用了一個彈簧來說明這個聯繫的形態,這個要記住,不僅是在此,這個彈簧的形態存在於我們的身體各處,想到那裡哪裡有,最後不想也有,那樣之後就有些成就了,要謹記。

只是尾骨與腳後跟有聯繫不行,以前博文我們已經說了尾骨與大椎的聯繫,大椎與頭部的聯繫,這時我們要撿起來,不要犯了遺忘主義變成黑傻子狀態。這樣有了各個聯繫我們看在我們蹬地的同時,我們應該怎麼運行才是合法呢?我想不要急,我們一起慢下來,我慢說您慢做,這樣才能有個準確,您的思想與我的思想合一,您的思想與您的身體合一,這樣才是我們的目的。好,我們慢下來。

您慢蹬的同時,上身保持聯繫的狀態慢慢前移,前移中那些狀態「不要丟失」這時下額部與後腳跟也要用個彈簧有所聯繫,這個聯繫隨前移狀態要有個下壓形態,這個形態不要忘記是在所有聯繫的基礎上而作出的形態變化,所有聯繫我們再理出來晒晒:頭功,大椎與尾骨,尾骨與後腳腳後跟,下額與後腳腳後跟,好,沒有遺漏,很好,我們看這裡有個區別,就是動作的大小區別,在我們從後到前面去的過程中,我們的動作變化,後腿變化幅度最大,依此為胸腹,頭部,這裡有個謹記要記下,我們儘管變化的幅度各有不同,但是軌跡的運作時間卻是絲絲入扣,無絲毫的錯位,腳動既是頭動,胸壓就是腳動,就是同時而起,嘎然而止。不可有錯位,不要腳蹬了半天上身才開始運作,那不是「武」。

這裡,大家可能看到了,我把下額與後腳後跟用了彈簧作了聯繫,這個聯繫很重要,因為有此就使他們的聯繫之間有了一個整體,不然好似一個個散兵游勇,可見這是個大重要,要注意這個主次,當然這個主次是在各個聯繫的基礎上又有的一個分別,在各個聯繫還不是很清楚的時候,這個分別就先忽視,因為不忽視也顧不上來啊,這就是層次,不可越級,走不了怎麼也不能跑起來,這是做,做與說的區別就在這裡,我們許多的佛家修道者一開口總是其言鑿鑿,可是,一看就是說家不是做家,這樣,無論幾十年乃至一輩子也只是個說家罷了,有說家變成佛家的,有技巧,這個技巧也是練,做出來的,譬如,京劇的唱功,還有許多的美聲等等,他們的成就就是唱功的練法,當然這個練法有些小兒科,可是相比較那些寺院的佛家專業人士我看還有些高明的地方,不是打擊,是實話。其實,我們佛家誦經就是一個練法,可是知道的不多,佛家的打坐,單手唱喏,慢行漫話,全是練法,可是有幾個真知真做啊,一坐就想睡,不睡就作亂,念經,不清,不明,不知聲音之妙理,不知幽谷撞鐘之清揚,鍾在天天敲,卻熟視無睹,不知鍾之深意,在寺其實俗不可耐也。當然,普遍是大德佛圖。

遠了,有則改,無則勉,我寫了一遍,也自己學了一遍,此為度人度己。

(八)

接著說動樁過程,我們說了蹬走,下壓,手推,現在,我們說說這個前腿的大動作,之所以「大」是因為它的重要性,這在武學中也是個「需口授」,看官注意了。

我們前腿(雙腿)在我們成人動作中,一切的交替行走,行為事物之時,它所起到的作用基本就是一個支撐的問題,我所說的支撐,就是我們陽面肌肉的能力最大化,而這是我們武學中一生都在訓練克服的一個大問題:即陰陽互為。

我說了這個問題,不只是要讓您知道而已,您知道了沒用,現在,我說練法您一定要記住了。

把圖片拿過來

您看第二張圖,當我們在後蹬前移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為了防止前傾下倒之引力,下意識就會把前腿支起來,這樣後腿蹬的力量越大,我們前腿支的力量也就越大,於是,這兩股子力量就聚在了交界處:胯上,這就叫雙重,您說了,我沒有雙重,按你的說法應該動不了才是,可我是按照拳架的要求前移的啊,是的,只是力的分配有個大小主次罷了,這不是「武學」,這是自以為是的得意而已。我可以肯定,這種自以為是的武學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已經是絕大多數,這還包括了多數的「大師」級人物,所以,我們學者要有自辯能力,不要叫大師忽悠的不知就裡。

那麼,怎樣才是合理的腿功呢?

我們已經詳細的說了後腿的做法,我們的前腿要怎樣動作才是合法呢?

一個字「收」,

這就是武學,真傳一個字,假傳萬卷書。

(九)

補綴前文的"收"字 圖片上來

這個前腿的收字很是奇特,在我們大多的武學當中幾乎是絕跡的,更別說廣場的太極拳了.

我這裡細數端詳,請看客當個正事仔細記下,日里來往當刻意留心,至著熟才可有脫胎換骨之異境.

現在開始,把那些個心法訣要都牽扯起來,往前一刻時,把尾骨與前腳後跟用彈簧掛起來,這裡本來是用全腳,或是前腳尖的,用腳後跟以防您不適應產生滯病,您可以用意自己加以體會之區別,以此找個合適,直至最終能夠有個五指抓地方可為真,這樣,我們掛這個彈簧的用意您應該知道有個主要目的:就是把我們的後側與內側肌肉的用力方式健全起來,這裡是要忽視前外測肌肉的用力狀態,以達到那個陰陽互為的,這個很難,所以,我們要知道掛起的彈簧是內收的,就是我們往前運動的一刻,力的尋行路線是尾骨起沿前腿的後側直接向下內拉的,當然,外前側的所有用力情形您一定要徹底的丟掉,不可有一點的思想存留,不可就是不可,沒有原因可以說,越說越亂.

這樣您可以自己先單獨的體會這個動作,要是把全部的心法訣要都牽扯起來往前動起來,這時,您的感覺不只是一個彆扭能夠解釋的了的,這就是武學.

這樣了,我們知道有個虛領頂勁,很少知道有個胸腹摺疊,我們知道有個後腿蹬地,很難做到有個後腿收起,我們知道有個前腿支撐,更難做到有個前腿收拉,我們知道有個前臂外撐,很少做到有個內側收連,我們知道有個擠,按,捋,,,,,,,卻不知道這其實是一個動作八個勁道,所以,打即化,化既是打,收既是放,高也是低,無左無右,無前無後,無頭無尾,這才是真圓,圓者,無法也.

您還怕他的力氣麽?力氣再大,一動皆無,此為接力借力也,說話間已是勝負,哪裡來的招式啊?全是笑話.

一個沖拳的時間大約是0.14--0.19秒,一個人的反應速度大約0.2----0.3秒,這是外家拳擊手所測出的實際時間,而我們的瞬間連續發力是他們永遠也無法企及的,也許您無法想像,可是電擊棍相比大家都會知道的吧?同出一輒.


推薦閱讀:

男子增肌訓練計劃
性格訓練全面剖析---第二十七篇(女人失敗婚姻測試 1
《健體》6種值得嘗試的肱三頭肌訓練動作
第四篇 恢復神見證的原則與神再次的訓練
鎖骨骨折康復訓練

TAG:武功 | 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