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從畫史歷程
(註:上圖《福祿壽·三星圖》 此圖最早創作於1992年。時在上海大世界舉辦首屆世界武術博覽會,我受邀開個展,畫的是戲劇武戲弄刀持槍的人物,作為吉祥祈盼,「福祿壽」是人類的心聲,便創作了此圖展出。後來根據此圖畫成丈二匹國畫由人民大會堂收藏。【註:為了便於述說,本篇網上下載了一些圖片,其餘圖片均為本人創作】中國畫,是中華民族一代代人前赴後繼,經數千年積澱、傳承、發展的視覺藝術。時至今日,中國畫已經成為一種代表國家藝術的視覺特色符號。中國畫,國人稱之為「國畫」,因為這種獨特的繪畫形式,飽含著濃重的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審美習慣、審美傳統、審美形式、審美特色
文明古國中國,歷史悠久,繪畫歷程源遠流長......中國的繪畫歷史上, 繪畫的手法從來就是:充滿了浪漫、表現、主觀;追求神似,不苛求形似,無論工寫,都不苛求「照相」式的「逼真」;自古以來,中國畫就一直「前衛」、「先鋒」,追求藝術魅力、表現力、畫面的生命韻律感,在表現手法上,既非照片式的「具象」,亦非什麼都不是的「抽象」,而是將具象、抽象攪合在一起,以「妙在似與不似」的「寫意」心境表現畫面和美感。書法美感、力度、魅力、神韻、氣息的「線條」是造型和支撐畫面的「骨架」,「寫意」是中國畫最古老的「基因」.....最早的繪畫「岩畫」,就非常「寫意」,那時紙筆均沒出現,那刻畫在山岩上的畫圖就是中國畫的雛形。齊白石所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就是「寫意」,這些「岩畫」充盈著「寫意」的意蘊我國古代岩畫遺迹極為豐富,有著數萬年的歷史。全國半數以上的省區都有岩畫遺迹的發現。這些遺迹有的屬於史前時代,有的時間雖然較晚,已到了商周時期甚至更晚,但因其地處偏遠少數民族地區,性質上仍屬原始社會遺迹。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工筆國畫、寫意國畫。
工筆國畫用筆工整、端莊、秀麗,設色常常清新、厚重、濃艷,整體風神細膩、常常給人一絲不苟、形象逼真之感。因為「寫意」是繪畫的底蘊,所以畫面又和照片有著決然不一樣的的感覺和美感
工筆國畫
(孔雀、鳥 、牡丹 , 此三圖均網上下載)
工筆花鳥畫,羽毛絲絲的見筆見色,就像活脫脫的真羽毛一樣;畫花,瓣、葉清清楚楚。但工筆國畫也有其弱處,功力不足、底蘊不深,畫出來則易生呆板之象;再就是比較費時間,因而較難表現今人重激情宣洩、喜暢懷感受的「快餐」心態。
寫意國畫正好填補了工筆國畫的弱處
它在「工筆」的基礎上
加強了用筆的粗細、濃淡、枯濕、疾澀等變化,如畫花、葉等,則不去細心、深入地刻畫,「意」到即可,追求整體神淋漓酣暢的神韻
寫意國畫因為較奔放、隨意、豪爽,特別接近今人重個性表現、重個性宣洩的文化「快餐心理「,故特別的流行,尤其為畫家、愛好者喜愛青睞。
寫意國畫,它削弱了工筆國畫施色的規整、端麗、艷重,特別在用水的變化上顯得尤其的靈活;用紙,也一改工筆畫在絹或上了礬水、不易滲水、不易化色的「熟宣」,而用利於墨色變化的「生宣」;寫意國畫在用筆、用墨、用水、用色方面,比工筆國畫要豐富多了。
寫意國畫更講究齊白石所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下圖:本人1980年學清末畫家任伯年作品)
寫意國畫又分大寫意、小寫意。大寫意筆墨更見潑辣、酣暢 ;小寫意筆墨較為「收斂」。下圖:唐代韓滉《五牛圖》(局部)是小寫意的畫法,畫得較為工整,有點工筆的的意蘊。
中國畫自古以來從萌芽狀況起,就崇尚「寫意」,即是齊白石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似」是畫出的畫面,像現實中的物象;「不似」,是畫家情感、美感的「主觀」表現。中國畫大寫意畫法,畫史上記載的「開山祖師」為宋代的梁楷、石恪下圖:宋朝((960—1279年)的梁楷(梁風子)的大寫意國畫《潑墨仙人》,用筆、用墨超然潑辣、狂放,其形只求「意到」,不求形似,拿現在的術語說,就是「誇張」、「變形」,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的繪畫就很「酷」、很「現代」、很「先鋒」、很「前衛」了......
下圖:宋代石恪的大寫意國畫《二祖調心圖》,畫家充滿激情,加強了用筆用墨的淡濃、粗細對比,富有強烈的主觀宣洩、痛快淋漓的表現感,這是「大寫意」國畫的特點。
(下二圖:一代「天驕」齊白石痛快淋漓的大寫意花卉「獨領風騷」,大寫意的人物也非常傳神
下圖:兼工帶寫的宋代劉松年《羅漢圖》 絹本設色 縱117.2厘米橫5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兼工帶寫」的畫法。)
「兼工帶寫」,是寫意與工筆兼容的畫法,齊白石的花卉書大寫意畫法,但有時大寫意的花卉配上一工整的昆蟲,就是一種「兼工帶寫」的畫法。(下二齊白石圖網上下載)
大寫意「粗獷、潑辣、瀟洒」,小寫意則」收斂「些,二者之間也沒有一條「準線」,全憑感覺說。
上圖:這是畫冊《中國花鳥畫博物館》2冊的封面畫,也是一種「兼工帶寫」的畫風
孔雀是工筆畫法,羽毛清清楚楚,孔雀的形態很逼真,但繪畫感很強,和照片完全是「兩碼事」。孔雀身後的梅花卻是「寫意」的畫法,一「工」一「寫」,運用得好,別生一種情趣,出現一種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感染力的藝術效果。 這種繪畫手法,也常被畫家採用。
中國畫 從繪畫題材上主要可分為山水、人物、花鳥三大科
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
中國山水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山水畫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山水畫現存最早的山水畫:中國畫從創作題材來看,人物畫出現最早,最初描繪山川風光,是作為人物畫補景出現的,後來發展成為獨立的畫科——山水畫。我們現在能見到最早的山水畫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見下圖)
中國山水畫崇尚厚重、曠達、遐遠, 追求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最能給人更多的情感和聯想......
山水畫南北二宗北宗荊浩關仝,並稱「荊關山水」(壯美)六朝以來,山水畫都是青綠設色,勾線填彩。盛唐、中唐開始出現水墨山水畫,開創者有張璪、王維、王洽等人,但整個社會尚未形成風氣。到五代,水墨山水畫日益成熟,
荊浩,晚唐五代時隱居於太行洪谷,悉心山水畫藝術,洪谷山峽谷中有山溪,兩岸峭壁到處怪石,滿山松柏等,荊浩「上突巍峰,下瞰窮台」,「墨淡野雲輕」「有筆有墨」,「大山大水,開圖千里」開闢北派山水,
。荊浩創作了傳世名畫《匡廬圖》等,完成了著名的山水畫論《筆法記》與《畫山水賦》(又名《山水訣》);其弟子關仝的山水畫成就,青勝於藍,史稱「荊關山水」(下圖:荊浩山水圖)
荊浩創立了「開圖千里」的新格局,之前的山水畫,很少見到表現雄偉壯闊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
荊浩著作有《筆法記》和《山水節要》。他提出了「代去雜欲」的養德說;「氣、韻、思、景、筆、墨」的六要說;「明物象之深」、「搜妙創真」的師法自然說;有形之病與無形之病的二病說;「筋、肉、骨、力」四勢說;「神、妙、奇、巧」的四品說。荊浩認為好畫應:氣質俱佳、六要齊全、二病毫無、四時齊備,且現天成之妙。
「荊關山水」,標誌了古代山水畫體的完全獨立與藝術成熟,荊浩因此被尊稱為古代山水畫宗師。然而,荊浩隱居作畫之太行洪谷,到底位於何處,其里籍又在何方,自北宋以來,說法不一。關仝師法荊浩,有「出籃」之美。「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相傳其出筆的《關山行旅圖》和《山溪待渡圖》 (下圖左:關仝《關山行旅圖》 下圖右:荊浩《匡廬圖》)(上圖:關仝《關山行旅圖》)
山水畫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寬
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寬,技法、意境臻於完美天成,開創了唐人所未開拓新畫風,完善了中國山水畫面貌,為後世700餘年的文人畫建立了一座里程碑。元湯曾說:"六朝至唐初,畫者雖多,筆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維、張璪、畢宏、鄭虔之徒出其不意,深諳-其理。五代荊、關,又別出新意,一洗前習。迨於宋朝董源、李成、范寬三大家鼎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山水格法始備。"
董源開闢南派山水。
江南氣象別於北方太行、關陝峻岭。南宗之法,自娛天趣得江南水色清幽淡雅,草木溫潤澤生,青山秀水,素雅蒼茫,崇山峻岭,曠野閑逸......
董源(水墨集大成者)。以江南景色為畫圖,開「平淡天真、融渾靜穆」的南派師法。若說影響,可稱五代以來皴法體系的始鼻祖。
(下圖:董源《龍宿驕民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畫右側的大山佔據了畫面的大半,描繪了典型的江南山巒)
李成有稱之「古今第一」,氣象蕭疏、煙雲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其獨擅的平遠風格,朝野珍視,遺憾的是至今未見真跡。李成捲雲皴、平遠煙雲畫風變荊、關壯潤為清潤的文韻風格,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不僅陶醉了許道寧、郭熙、王洗,對以枯木竹石為立意的文墨山水亦為法師。(下圖:相傳的《讀碑窠時圖》可能為摹本)
范寬被稱為「宋畫第一」得山之骨法,其《雪景寒林圖》則被稱為天上神品,而《溪山行旅圖》則被徐悲鴻評為「中國所有之寶者吾最傾倒者。」可見范寬的代表性。其峰巒渾厚、勢壯雄強、落筆老硬、與山傳神的風範,把北宗的壯美之境推於極致。(下圖:范寬《雪景寒林圖》)
(山水畫是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三科中分量最「重」的一科,下面花鳥、人物不再另開篇,而將三科一起述說)
推薦閱讀:
※【引用】{原創}男人要淑女還是要妖精?
※【原創】1月10日
※原創藏頭詩:新年如意
※【原創】「我和他爸辛辛苦苦買的房子,為啥不能過給孩子?」「因為它已經不全是你的了!」
TAG: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