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修行果】什麼是座上禪修和座下禪修之間的分界線?
勸誡的甚深要點(續)
本文摘自《北伏藏》(藏Gongpa Zangtal),這是關於《直指普賢王如來密意洞澈本續》之系列教法。
第四組問題
再次地,他詢問:
什麼是諸佛的心和有情眾生的心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天眾的覺知和魔羅的覺知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有價值和無價值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覺知者和被覺知者之間的分界限?
它們如何被應用在人的心續之中?
他如此詢問。上師回答:
【佛心】(buddha-mind)不是由任何本體所構成之【基】,它的光燦是全然無礙的;【有情眾生的心】是指因為執著而生起的各種念頭。當你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直接注視這個因執著而生起各種念頭的眾生之心,並且看見它是一種逐漸消失的覺醒,不是由因和緣所造成。這本身是非造作的本然心性,不是由任何本體所構成。【讓它住於勝妙之自生狀態】本身即是全然清凈的佛心,這是體現佛心和有情眾生之心的單一要點。
【天眾】是指已經棄絕惡意者;【魔羅】是指持有惡意者。當你把這個應用在自己的心續時,天眾與魔羅的二元覺知本身即是你自己思維的心。直接注視這個思惟,並且看清它不具有任何本體,但是卻具有一種空虛的本質。事實上,利益與傷害、歡樂與痛苦、空虛也都具有同一味。因此,斬斷念頭的執著,即是天眾與魔羅之本然融攝。
【有價值的】是指在執著的同時,受到痛苦悲慘的束縛;【無價值的】是指不受到執著的牽絆。當你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直接注視你痛苦的執著,並了解到把貪婪的對境覺知為討喜宜人的是自心的思惟。當你了解到,把某件事物覺知為污穢的糞便也是你的心時,就能夠分辨覺知者和被覺知者都是自己的心。【黃金和污泥是同等的】這個事實,即是了悟有價值的和無價值事物無二無別的要點。
【被覺知者】是指把外在的有形對境視為永恆;【覺知者】是指把內在的心視為存在的事物。在你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籍由注視被覺知的外在對境,你了悟到顯相本身是空虛的。籍由注視內在覺知的心,你看見心是無形的。了悟這一點,即是確定覺知者和被覺知者、顯相和空性之間是無二無別的要點。
第五組問題
再次地,他詢問:
什麼是接受和排拒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因與果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止]與[觀]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方便與智慧之間的分界線?
它們如何被應用在人的心續之中?
他如此詢問。上師回答:
【接受】是指在心理上去接受,而不排斥;【排拒】是指在心理上拋棄,而不去運用。當你把這個應用在自己的心續時,請認識輪迴的痛若即是二元分立的心,並且藉由了解它的徒勞無益,進而離於執著的衝動。藉由把心轉離輪迴,你就解脫進入不需要任何事物的境界。因此,了悟此一全然的【無二】,即是自然而然地融攝接受和排拒的要點。
【因】(功德的積聚)是指六波羅蜜多(six paramitas)的行為,其中包括生起次第、持誦咒語、供養、食子、施食等。【果】(智慧的積聚)是指修學禪定和勝觀(insight),並且修學法界之本質是顯相與空性無別(顯空無別)。當你賦予這種修學【不概念化】的封印時,這種修學即是智慧的果積聚(resultant accumulation of wisdom)你修學什麼,以【不把作者與行為概念化】為其封印,即是把因與果圓滿為智慧的要點。
【止】(shamatha)是指念頭的活動完全止息,你的注意力保持不動;【觀】(vipashyana)是指你安住在法性的本質之中。①不論你看見、思考什麼,鮮明地體驗本初自性,即是了證【止觀無二】。
善巧【方便】(means)是指巧妙且敏銳;【智慧】是指了知和覺知實相。當你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由於心是無生的,因此它的空性(不是由任何本體所構成)是藉由善巧方便來了證。藉由智慧,你了悟這種了知是空虛的,而且沒有起因。因此,此空性與智慧之無別,即是了證【方便與智慧無二】的要點。
第六組問題
再次地,他詢問:
什麼是座上禪修和座下禪修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虛空和覺醒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法性和法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見和見者之間的分界線?
它們如何被應用在人的心續之中?
他如此詢問。上師回答:
【座上禪修】是指把你的身、語、意保持平靜沉著,平息你焦躁不安的注意力,並且穩定這種平靜;【座下禪修】是指運用這個意義,並且進一步地加以增強。當你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在禪修狀態期間:你修學不去把所有的現象概念化。在座下禪修期間,你獲得穩定力,並且加以精通掌控。此即【座上禪修和座下禪修無二】的要點。
【虛空】是指心性,顯露其深度的法性清凈本質;【覺醒】是指了知此一虛空存在於你自己之中。當你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心性的本質是一種清凈的覺醒,而這種覺醒不是由任何實體所構成,而且難以測度。藉由自我了知的覺醒來看見這事物的本質,即是法性顯露其深度。
【法】(dharma;藏cho)是指有益的現象、有害的現象和中立的現象一一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描述和指出的一切事物;【法性】(dharmata;藏chonyi)是指它們在本質上是空虛的,在本性上是空虛的,而且沒有特徵。當你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法性】即是所有的現象(一切諸法)從這個心生起,而這個心即是空性。這是【法性和諸法無二】的要點。
【見】(view)是指未受扭曲的佛心;【見者】(viewer)是指有情眾生的心。當你把這個實際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見】不是在其他地方,因此讓你的心性保持非造作——一種不偏不倚、廣大的遍在,離於中央和邊際,這即是【見】。當你的心注視那個【見】時,切勿把它視為【其他者】;相反地,它原本就存在於你之內,這即是了悟【見與見者無二】。
第七組問題
再次地,他詢問:
什麼是修學和修學者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行止和應用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所證得之果和證得者之間的分界線?
什麼是所特守的三味耶和持守者之間的分界線?
它們如何被應用在人的心續之中?
他如此詢問。上師回答:
【修學】(training)是指把自己放在無念法性之非造作的本然狀態之中;【修學者】是指當身為瑜伽士的你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將身與心放鬆入於平常心性的非造作狀態,並且住於不受念頭染污的自生、自覺狀態之中。在此之中,沒有其他的修學對境要去獲得。因此,它包括對境、修學和修學的行為等三者無別的要點。
【行止】(conduct)是指你的所作所為;【應用】(application)是指把你的所作所為用於修行。當你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懷著警覺來接受自己的所作所為,例如行走、坐卧等行為,切勿陷入(失念的)常態。接受你的行止,並且應用法性。如此一來,你的行止和應用是無別的。
【所證得的果】是指三身;【證得者】是指想要去了證三身的心。當你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三身不在其他地方。心性和事物的本質是空虛且無別的,即是法身;把這個體驗為無礙之覺察,即是報身;以各種超越類別的方式來展現,即是化身。認識所證得的果存在於你自己之內,而不是要在其他地方成就的某件事物,即是在你自己之內圓滿此【果】。
【所持守的三味耶】全都被包含在根本三味耶與分支三味耶之內:【持守】三昧耶不外乎護衛你的身、語、意,不讓它們違背三昧耶。當你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續時,所有要持守的根本和分支三昧耶,以及持守三昧耶,都不過是你自心的相續,沒有要去成就的事物。認識你的心是完美無瑕的,即是三昧耶與持守三味耶之【無二】。
Emaho(唉瑪吹)!
像我蓮花生這樣的人活在師利·興哈面前,
是多麼地勝妙!
師利·興哈,化現自普賢王如來心間的化身,
我恭敬地祈請和祈願。
我請求此一教誠的【直指】,
並且為了未來世代的利益而加以撰寫,
並且把它封藏在一隻紫色漆器寶匣之中。
在未來,將有一宿世有緣的蓮花之子,
有著一顆象徵忿怒的三角形痣,
保任一種無拘無束的行止。
願彼有緣得值遇!
三昧耶。
一切吉祥。
注釋
① 一個類似的段落引自喇嘛貢都.殊倫。在其中,蓮花生大士對耶喜措嘉說:【觀】是你明晰地一次看見事物的本質。在你已經習慣法性之平等本質之後,把這個應用到自己的心中,不論你所見、所思,鮮明地體驗事物的本質,那即是【止觀無二】的重點。
——摘自《大圓滿之歌》
殊勝加持2017.5.29藏曆4月4日
推薦閱讀:
※密勒日巴尊者的禪修帶
※自受用三昧禪修開示(四)
※禪修與神通
※金字塔能量發生器單人禪修打坐冥想金字塔靜坐凈化修行禪房禪修帳
※原創|禪修一個月的總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