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洛書與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名堂(下)

關於[河圖洛書與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名堂(下)]的字幕:

  • 今天講河圖洛書與陰陽五行學說以及明堂河圖洛書與陰陽五行學說以及明堂。剛才說到,在河圖當中五行和數字的對應關係,現在我們看在洛書當中,在洛書當中,
  • 是從一到九的排列,奇數為天數,就是一三五七九,四邊加中央,中央是五,是個奇數,一三五七在四邊,這個是用白圈表示,偶數是黑點,二四六八,在四個角,
  • 就是在四隅。在洛書當中,天數、地數、生數、成數的關係,就是這個圖所表示的,北方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六和這一在一起,在東方是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三和八在一起。
  • 在南方是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在西方是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就是說二和七,就是七和二,九和四必在一起。就是一個生數一個成數,在洛書中間的分布,是和河圖當中是一樣的。
  • 就是生數和成數一組當中是不分開的,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在洛書和河圖當中這個數字排列,它有區別。就是在河圖當中,一六它就在一方了,三八在一方,二七在一方,四九在一方。在這個洛書當中,它就是在一方當中有主有次,在北方一居於正位,
  • 六這個成數在旁邊偏於一邊。在東方三居於正位,八偏於一邊。在南方九居於正位,四偏於一邊。在西方七居於正位,二偏於一邊。有這麼一點不同。另外一個不同就是,在河圖當中四九是西方,為金,在洛書當中,
  • 四九就在南方,南方為火。在河圖(當中),二七是南方,火,在洛書當中,二七就在西方,為西方,在西方了。就是這兩組,正好對調了一下位置,而北方和東方,河圖和洛書當中位置是不變的,
  • 有這麼一點不同。還有一個特點,在洛書當中沒有十,因為河圖,是從一到十的排列,洛書是從一到九的排列。前代學者研究這個問題呢,就又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見解。有的書中說,在洛書當中以五為中心,它的上下、左右、
  • 兩個數加起來都是十。就是在洛書當中,五居中央,上下,九和一加起來為十,左右,三和七加起來是十。對角,在二和八加起來是十,這個對角,四和六加起來是十。所以這個現象,有的書中就總結為,洛書含天地之數而虛其尾
  • 說「洛書含天地之數而虛其尾」就是它也包括天數、地數只是少了一個十,所以稱為「虛其尾」,就是說這個十是沒有,是虛,虛了,「虛其尾」,雖然說沒有十,但是剛才說了,上下左右圍繞那個五的兩端的兩個數
  • 和是十,所以就說成是形無十而實有十「形無十而實有十」,所以也是非常奧妙的,所以這就是洛書它的數字對應,和五行的數字對應,與河圖的數字對應,有這樣一些不同。下面談第三個問題,河圖洛書所表示的五行相生相剋關係河圖洛書所表示的五行相生相剋關係。就是從剛才所談到的
  • 洛書和河圖的對比上,表示五行的方位有所不同。其中火與金的方位對調了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前人研究河圖洛書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奇妙的現象,河圖所表示的是五行相生關係,洛書所表示的是五行相剋關係。
  • 這就是河圖所表示的是五行相生關係,洛書所表示的是五行相剋關係。關於五行的相生相剋,在先秦的時候,已經有明確的說法。戰國時期就在這個問題上,就有「常勝派」和「非常勝派」的
  • 不同觀點的討論。像《墨子·經說》中說:「五行毋常勝」。《孫子兵法·虛實》篇中說:五行無常勝「五行無常勝」 。這就是非常勝派的一種認識。那意思就是說,在五行當中任何一種,就是水火木金土這五行當中,
  • 任何一種都不是永遠居於常勝地位的,都必然有另一種物質來勝過它。就是有和它相剋的另一種物質。戰國時期和秦漢之際,有一些方士,就是那些道家的,
  • 就是陰陽五行,信陰陽五行的那些方士,用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附會、解釋歷代王朝興亡變化的命運。到漢代時候,鄒衍他把這種解說加以系統化,提出了一種觀點叫「五德」。五德所謂「五德」,
  • 就是用五行來表示,來表示的。就是認為在帝王更替的過程中,後來的帝王對於前一代的帝王是相剋關係。比如說黃帝前人認為是說是土德,在五行當中屬於土,後來大禹建立夏朝,
  • 說夏朝就是木德,木克土,所以夏朝就應該代替前代,成為君臨天下的主宰。到後來商湯滅夏,說商湯是金德,金克木,所以商朝代替夏朝。後來到周滅殷,
  • 就說周是火德,火克金,所以這個周,就代替了商,殷商。後來到秦朝,秦滅周,說秦朝是水德,水克火,秦朝就代替周朝了。所以說朝代的更替用陰陽五行的觀點來解釋就是:朝代的更替用陰陽五行的觀點解釋為:後代克前代
  • 後代克前代。克的對應,與五行對應,就是五行的其中一種克前一種。可以看出就是在漢代的時候,就把五行學說應用於政治學領域。使五行學說的內涵更加豐富,成為漢代的比較流行的說法,但這種流行的說法,後代一直是信同的。《史記·郊祀志》當中,
  • 談到歷代王朝興替的五行運轉,就採用了鄒衍所說的相生相剋的觀點。相生相剋的這種關係,有這樣一個圖可以說明問題。我們看這樣一個圖,這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五行。
  • 五行這樣排列按照周圍這個環形,是相生關係,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這麼這個環形表示,這個關係是相生關係,按照箭頭指示的方向,用現代話說就是按順時針,轉動的方向,是相生關係。中間的這個五星形,
  • 就是隔一個用箭頭表示方向,是相剋關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這也比較好理解,金克木。金屬,金屬的東西,可以砍或者切割木質的東西,金屬克木,金克木。木克土。
  • 土很鬆軟,硬度不如木,所以木克土。土克水。土掩水,土阻擋水,所以土克水。水克火,那是很明顯,水克火。火克金,火可以熔化金屬。是這麼一種關係。所以從這個圖比較形象的表示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河圖洛書的圖像,就是表示了
  • 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這個發現也就是在宋代。朱熹的《周易啟蒙》當中有論述,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這個卷上論河圖洛書的時候也有概括,就是指出河圖
  • 是表示是五行相生關係,洛書表示五行相剋關係。他這個解釋是非常奇妙的,胡一桂概括為:河圖主左旋相生,洛書主右轉相剋。「河圖主左旋相生,洛書主右轉相剋。」這個到明朝章潢《圖書編》卷一「河圖洛書總論」、「圖書一致」、「生克合論」等章節當中,也有更簡明的表述,
  • 這樣的表述可以從這樣的圖可以看出來,這是河圖,按照胡一桂的說法「左旋相生」,就是往左轉,北方是一六水,一六是水,往左轉,東方,三八木,就是水生木。從東方再轉到南方,就是木生火,
  • 南方是二七火,木生火。從火轉到中央去,火生土,土再轉到西方去,就是土生金,金再轉一圈,又轉到北方,就是金生水。這麼一個轉了一圈,表示相生關係,所以胡一桂說,河圖表示左旋相生,這麼一個關係。
  • 洛書右轉相剋,方向正好往右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逆時針旋轉。北方的一六水,克西方的二七火,二七火克南方四九金,南方四九金,克東方三八木,金克木。木轉到中央去,
  • 東方三八木克中央五土,中央五土再轉到北方,土克水,克北方一六水。這麼一個圈子,往右轉,轉一圈。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兩個圖當中,左轉,河圖是左轉,洛書右轉,
  • 左轉、右轉都不是完整的環形,不是正好是一個圓圈。而是在運轉的過程當中,中間轉了個彎,經過了中央的土,轉了個彎,這就很奇妙,就是在五行相生相剋關係當中,五是土,五表示的中央土,
  • 是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所以河圖和洛書,它表示五行相生相剋關係,是前人給予這樣的總結。這個總結是非常奇妙的。下面談第四個問題,河圖洛書與明堂河圖洛書與明堂洛書的九個方位稱為九宮。歷代論及河圖洛書的著作,常常要論及明堂。漢代以後
  • 把九宮和洛書聯繫起來,據說也是從明堂引起。明堂 —— 古代帝王施政的場所。凡是朝會、祭祀、慶賞、任命等重大事務,都在這裡舉行。是一座宮廷式會堂式的建築物。明堂是古代帝王施政的場所。從內容上來說,凡是朝會、祭祀、慶賞、任命等重大事務,都在這裡舉行。從形式上來說,它是一座宮廷式會堂式的建築物。
  • 說它與洛書有密切關係,是從其形式而言的,但是明堂所反映的秩序等級觀念和法天象地的意識,也與洛書的內容有一定的關係。清代胡渭《易圖明辨》卷二「九宮」這一節當中「後世以九宮為河圖,實造端於明堂。」——清·胡渭《易圖明辨》說:「後世以九宮為河圖,實造端於明堂。」
  • 這裡所謂的「河圖」,應該是「洛書」。這可能是筆誤或者是印刷中間造成這個差錯。胡渭繪了一幅「明堂九室圖」,把《禮記·月令》當中關於明堂的規制用一幅圖來表示,就是這樣一幅圖,這就是胡渭那本書當中
  • 所繪製的「明堂九室圖」。在這個圖當中,這個數字表示就是洛書的九宮的位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這個位置。這個圖上所表示的文字,表示的文字,是根據《禮記·月令》這一章當中的敘述所表(示)出來的。《禮記·月令》這一節當中說,「孟春」,
  • 就是一年當中這個「孟春」,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禮記》又分孟、仲、季三段。孟春天子居青陽左個,從春天開始因為東方是春,青陽左個,這就是八這個位置。仲春居青陽太廟,季春居青陽右個,
  • 然後孟夏居明堂左個,仲夏居明堂太廟,季夏是明堂右個。這個秋,孟秋,中間在夏秋之間,要在這個位置,在這個五,五的位置,就是太室太廟,孟秋就在總章左個,二的位置,
  • 仲秋就是總章太廟,七的位置,季秋是總章右個,六這個位置,然後孟冬,是這裡叫作玄堂左個,仲冬是玄堂太廟,季冬是玄堂右個。這把一年四季當中,在玄堂這麼四個方位,
  • 轉了一圈。因為一年當中四季,每一季分孟、仲、季三個時段。這樣四季,一共是十二個時段,十二個時段在九宮當中,除了中央之外,四周是八個空間。於是乎,在《禮記》裡面的分布就是,每四角,四角的四個空間,
  • 它就有兩個時段共用,它共用,共用的。所以像這個八這個就是玄堂右個,青陽左個,共用這一個空間,其它四條都是一樣,根據剛才說這個順序是一樣的。這樣就是,四方正中都是太廟,
  • 四角為「個」,這個「個」字,不是那個一個、兩個那個「個」字的簡化字,古代就有這個字,就這樣寫,人字下面一豎道。現代簡化字的時候,是把這個字代替一個、兩個那個「個」字的繁體字了。但是這個字本身它在古代有這個字。讀音讀ge,它的意思就是,
  • 一個房子布局的一個空間。《大戴禮》當中,「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說「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明確地指出明堂建築和洛書的數字關係。這是指四季當中各個時間段所對應的數字。北周盧辯注《大戴禮》,在這句話後面解釋說:「記用九室,法龜文,取其數以明其制也。」
  • 「記用九室,法龜文,取其數以明其制也。」所謂「法龜文」,就是取法於洛書之文。關於明堂的規制及含義,前代有不少學者考證。主要的有《考工記·匠人》、《淮南子》卷八、蔡邕《明堂月令論》等。實際上從漢至唐,歷代都按古代的規制建造明堂,
  • 這在《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南史》、《北史》、《隋書》等正史中都有記載。文學作品像北朝的樂府民歌《木蘭詩》中間有這樣幾句話叫:「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 這中間有一句「天子坐明堂」,那就是說可汗接見從前線歸來的將帥,論功行賞,這個時候,就在明堂舉行,這樣的重要的活動。唐太宗貞觀末年,曾經建造一座明堂當時認為是
  • 要按照古代的這種規制來建造,建造一個明堂。到唐高宗永徽三年,就是公元652年,在這裡祭祀唐太宗。武則天當政時,於垂拱四年,就是公元688年拆毀洛陽的乾元殿,在這個地基上,建造了一座明堂,並且於天授二年,692年
  • 在這裡舉行祭祀大典,又在明堂後面建造一座佛殿。證聖元年,695年正月,這座明堂被大火燒毀,又重新建造,於天冊萬歲二年就是公元696年三月建成,改名為通天宮,並因此改元為萬歲通天元年。
  • 後來到了開元五年,就是唐玄宗開元五年,李隆基巡幸東都洛陽,認為武則天建造的明堂有違舊制,下令拆毀,在原處重新建起乾元殿。從此以後,皇帝處理重大朝政事務的正殿就不再稱為明堂。就是明堂這個建築可以說到唐代就結束了,
  • 一直到武則天之後,建了明堂,後來就到唐玄宗時期就不再建明堂了。所以到明清的時候,北京皇宮中正殿,叫作太和殿,其功用相當於古代的明堂,但其規制已和古代的明堂大不相同了。唐代以後,明堂已成為歷史的概念,成為後人追思和研究的一種歷史陳跡。
  • 宋代范仲淹有《明堂賦》,「臣聞有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宮也。在國之陽,於巳之方,廣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崇百王之大觀,揭三宮之中央。昭壯麗於神州,宣英茂於皇猷。頒金玉之宏度,集神人之丕休。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諸侯者也。」——宋·范仲淹《明堂賦》中間說:「臣聞有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宮也。在國之陽,於巳之方,廣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崇百王之大觀,揭三宮之中央。昭壯麗於神州,宣英茂於皇猷。頒金玉之宏度,
  • 集神人之丕休。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諸侯者也。」這裡所描寫的,就是古代明堂的建築特點和以及功用。清代阮元著有《明堂論》一篇,是關於古代明堂的研究文章。隨著歷史的變遷,儘管明堂的樣式和功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但是古代明堂,畢竟是一種歷史的存在,而且明堂的建造,和河圖洛書是有非常密切關係的。行,這一節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 推薦閱讀:

    第四章  五行學說(1)
    生肖是按陰曆還是陽曆來算?
    一、五行學說
    生克乘侮

    TAG:五行學說 | 五行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