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前言-《天台宗綱要》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教創造人,是中華佛教八大宗派的共同祖師。天台宗也是承襲龍樹菩薩的心印。)

編者按:靜權法師,諱寬顯,號實庵,籍貫浙江省仙居縣工峻黃皮陳坑人,俗姓王,名壽安。一九〇五年師二十四歲喪父,悲慟厭世,投天台山國清寺,從師祖授能和尚座下,剃髮為僧,受比丘戒。一九五七年靜權法師當選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和上海市政協委員。由於自知年高,應天台國清寺兩序大眾一再請求而回山安養。靜權法師五十餘年來,上求下化、教演天台,行歸凈土,解行並進。一九六〇年十二月二十日(即農曆十月二十二日)安詳示寂西逝。春秋八十歲,僧夏五十六歲。造塔於該寺香光茅蓬側。靜權法師的佛教思想主要師從近代著名高僧諦閑法師,以弘揚天台宗教義著稱。轉載此文,僅供大家參考,不代表公眾號觀點。

靜權法師 述

當漢武帝時,佛法已和我國開始發生了關係。據魏書記載:「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毗邪王殺休屠王,將其眾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余,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金人就是佛像。當時佛法雖未傳入中國內地,而北方的匈奴,卻先已照耀著佛教的光輝。其後,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這時,我國已知有佛法。

漢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即佛經),這時,佛經開始傳播到中國。後來漢明帝夜夢金人,項有白光,飛行殿庭。明日,問於群臣,傅毅以佛對。漢明帝於是就派蔡愔、秦景到印度求佛法。蔡愔等到月氏國,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遂與東還。愔等又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佛像,於是中國始有三寶。從此以後,印度梵僧東來傳教,中國僧人西往求法,譯經的事業,也一天天的興盛起來了。到了南北朝末年,單是北魏方面,就有寺廟三萬餘所,僧尼二百餘萬人,譯出的佛經,有四百一十部,合一千九百十九卷,可以想見當時的盛況。

佛經的譯述既多,講經的風氣,也就盛極一時。在判釋教義的時候,因為師法的不統一,就不免互有分歧。南北朝之間,分宗判教最著名的,有十家,所謂「南三北七」。「南三」,便是:一、虎丘山岌師,二、宗愛法師,三、定林柔次二師,這三家在南朝;所謂「北七」,便是:一、北地師,二、菩提流支,三、佛馱三藏、光統,四、護身自軌大乘所用,五、耆闍凜師所用,六、北地禪師,七、北地撣師。(以上所說,都是根據《法華玄義》,一、四、五、六、七諸家,原書未舉禪師之名。)這七家都在北朝。所判的教義:有一音教、二相教、半滿教、四宗教、五宗教、六宗教;又於頓、漸、不定三教中,開漸為三時教、四時教、五時教等。這許多法師,都各有各的師承,各有各的家法,他們的智慧,也都是出類拔萃;學者修習,無所折衷。於是南嶽慧思禪師出,勘同經論,遵守佛語,立天台教觀。其後智者大師,承南嶽的衣缽,用「五時八教」判釋一代時教。台教既興,眾說皆廢.而五時八教的判釋,便如日麗中天,為諸方學者所共遵了!

要明白天台宗的教義,必須遠溯龍樹菩薩。龍樹造《大智度論》、《中論》,發明一心三觀的要旨。其後北齊慧文禪師,讀《中論》,妙悟其旨,開空、假、中三觀的止觀法門。南嶽慧思禪師,從學于慧文禪師,悟入法華三昧,及旋陀羅尼,著《大乘止觀》,奠定台教的基礎。

智者大師,從慧思禪師學,誦《法華經》到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悟入法華三昧,得旋陀羅尼,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乃辭師出山,游化於陳隋之間;當時王公卿相庶人士女,受教的不可勝計。大師謂「法華為一乘妙典,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遂出《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和《維摩》、《金光明》、《仁王》、《觀經》、《觀音經》等註疏。學者宗之,競相講習,天台宗遂大行於中國。

或者以為講演經論,只要根據正文,依文解義,便可明白,何必判教?這是不懂佛法的說法。且舉幾個例子:如說「涅槃」二字,使可作幾種解釋。可以說:「滅除生、老、病、死,一切都盡,名為涅槃」(藏教);也可以說:「生死本空,本來無苦,名為涅槃」(通教);也可以說:「生死是一邊,生死滅儘是一邊,超出二邊,名為涅槃」(別教);也可以說:「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生死不可思議,涅槃也不可思議」(圓教)。又如說:「佛身長丈六」(藏教);也有說:「佛身如須彌山」(通教);也有說:「佛身有微塵相好」(別教);也有說:「佛身等真法界」(圓教)。有這樣許多不同的說法,假使不用藏、通、別、圓四教來判釋,怎麼會明白呢?所以判釋教義是講演經論時所不可缺少的工作;而研究教義,也就是學習經論時所不可忽略的學問。

天台宗判一代時教為五時八教。五時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五時是從豎的方面說,把一代時教,分為五個時期;八教是從橫的方面說,把一代時教,分成八種教義。而八教中,頓、漸、秘密、不定四教,是說教時所用的儀式,稱做化儀四教;藏、通、別、圓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義理,稱做化法四教。直說大法,叫做頓;先說小乘,由小而大,叫做漸;唯獨當機明白,他人不能知,叫秘密;或頓或漸,並無一定,叫不定。這化儀四教,雖稱為教,其實它內中所含有的義理,還是藏、通、別、圓四教。化儀四教,譬如藥方;而化法四教,譬如藥味。藥方僅僅是一張紙,它之所以能有醫療疾病的作用,還是在於種種藥味。以下就但明化法四教,化儀四教便略而不談。

化法四教,是藏、通、別、圓。因為眾生的智慧有利鈍,煩惱有厚薄,所以如來以利他妙智,善巧方便,於一佛乘,開為四教。以下就依次敘述:先明藏教,次通、次別、次圓。根據佛祖的言教,而加以說明,教觀兼舉,理事俱談。背塵合黨,從凡入聖,應當從這裡認識開始。

音流(Sant Mat)資訊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簡介

http://santmat.cc

推薦閱讀:

第1節:前言
第○章 前言
《解脫之道》前言(3)
0前言
孔雀新書《易學原理與大六壬應用》之前言總論篇

TAG:天台宗 |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