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交換:台海可以說的秘密

2015年11月30日,台灣「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委婉透露,台諜朱恭訓與徐章國在關押9年多以後獲釋。按照台灣島內媒體的說法,這是60多年來,大陸首次釋放台灣高級情報人員,頗具歷史與政治的破冰意義。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從1949年算起,迄今已有數千名台諜或送命或把牢底坐穿。

隨著兩岸交流熱絡,台灣對大陸持續數十年來的諜報戰轉趨低調,由熱變冷,不僅反映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趨勢,也反映了台灣在諜戰中喪失優勢。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微信號:nanfangzhoumo繼「習馬會」的新聞熱潮過後不久,台海兩岸再出驚天新聞。2015年11月30日,台灣「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委婉地透露兩岸剛剛進行被俘情報員的交換工作,獲釋者以直接搭機方式返回,其中台諜朱恭訓與徐章國從廣西直飛台灣,而所謂「共諜」李志豪則從台灣飛往香港,雙方並未碰面。按照台灣島內媒體的說法,這是60多年來首次釋放台灣高級情報員,頗具歷史與政治的破冰意義。不過,大陸國台辦在同一天的回應是,朱恭訓、徐章國(此人出事時,外界報為「許昌國」)二人對大陸從事間諜活動,危害大陸安全利益,被相關司法機關依法嚴懲。截至2015年10月,朱恭訓、徐章國已服刑多年,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關於假釋的有關條件,相關司法機關依法對朱、徐二人實施假釋。至於台灣當局「假釋」李志豪,則屬於台灣有關方面的工作事務,與大陸無關。《孫子》第十三篇「用間」指的是情報獲取的方式及情報運用,而間諜是獲取情報的最佳途徑之一。自1949年後,隔海進行的情報戰時有起伏,尤其是台灣針對大陸的諜報活動從未停息,情報員使出渾身解數,利用滲透、吸收、刺探與誘捕等方式開展情搜,這是兩岸「不能說的秘密」,以至於2011年大陸熒屏開年大戲《誓言今生》就是講述雙方諜戰攻防的往事。據不完全統計,從1949年算起,迄今已有數千名台諜或送命或把牢底坐穿。1一去不回的「公幹」台灣《中國時報》撰文和原台灣「軍情局」高官龐家均《情報札記》一書披露,朱、徐二人原系大名鼎鼎的「軍情局」高級軍官,系2006年5月25日赴越南「公幹」,實際是會晤在大陸發展的「聘干」(「約聘幹部」的簡稱,即在大陸發展的情報下線),套取更多有價值情報。據台灣「軍情局」高層人士透露,朱恭訓出生於1959年,是台灣「情報局」士官班12期、「軍情局」幹部班26期學員,2002—2003年曾任「軍情局」駐英國特派小組組長,2003年開始擔任「軍情局」四處副處長,主要工作是在東南亞吸收華僑進入大陸搜集情報,因此掌握著「軍情局」在大陸的部分諜報人員的分布及聯絡情況。不過,更讓「軍情局」擔憂的是,由於朱恭訓的妻子擔任「軍情局」五處副處長,因此朱恭訓極有可能對「軍情局」吸收台商參加間諜組織的業務也了如指掌。眾所周知,通過台商間諜獲取大陸情報恰恰是「軍情局」最重要的情報搜集渠道。「軍情局」高層曾擔心,一旦朱恭訓向大陸安全部門供出機密情報,「軍情局」在大陸的情報網將遭到毀滅性打擊。儘管兩岸之間炮火相向的對峙,已於20世紀70年代末宣告結束,但台灣針對大陸進行的各種情報戰從未停息過。20世紀50-60年代,台灣對大陸的諜報戰以反攻大陸、搞軍事破壞等為主。到了80年代,隨著兩岸形勢和國際環境的變化,間諜活動逐漸轉向搜集大陸各類重要情報。潛入大陸的台諜一般由台灣「軍情局」負責派遣,其前身是國民黨「軍統局」,1985年,台「國防部情報局」與「國防部特種情報室」合併成立「軍情局」,總部位於台北陽明山下的芝山,那裡還設有專門的間諜學校,台軍內稱為「山竹營區」。1949-1988年是台諜在大陸活動最頻繁的時期,共有千餘名台諜斃命,這些情報人員絕大多數是20-40歲的年輕人,許多人甚至連名字也沒留下。台灣老牌間諜頭子葉翔之曾說,20世紀50-60年代,大陸情報防控嚴密,台灣通過諸如派遣「敵後工作人員」和吸收香港、澳門線民等方式開展情報活動。在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之前,台灣每年都向大陸輸送數百名間諜。原「軍情局」的一名男職員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間諜活動,被判死刑,後來改為無期徒刑,共服刑24年。真正引起世人關注的台諜案件,大多發生在1992年大陸加快改革開放之後。在此期間,負責收集大陸情報的台灣「軍情局」等機構持續派遣間諜或收買赴大陸經商的島內人員,並千方百計滲透策反意志不堅定的大陸人士。台諜到大陸活動呈現出明顯的「兩扮兩親」特點:所謂「兩扮」是指台諜往往通過「扮台商」「扮娛樂業老闆」來滲透大陸,因為台商投資大陸現象極為普遍,以台商身份在大陸活動(包括與大陸官員接觸)都較為自然,便於其竊密;「兩親」是「親特定對象妻女」和「親特定對象美女」,其中「親特定對象妻女」是指特定情報工作對象的妻子或女兒由男性台諜負責親近,「親特定對象美女」就是讓女台諜在大陸招募更多的美女進行情報搜集,而女台諜則是她們的老闆。台灣最重視的是大陸軍事情報,特別是涉及可能針對台灣島的軍事部署。自1992年起,台北就指示「軍情局」所派台諜重點刺探解放軍的導彈數目、部署位置和軍事演習動態,「弄清楚哪些飛機掛哪些飛彈」。為搞到大陸機密情報,台灣不惜血本。自稱「熟悉內情」的一名台商在接受島內電視台採訪時說,台商為李登輝、陳水扁當局收集情報的價碼一般從5萬元新台幣起跳,最高可拿到數千萬元之多。5萬元新台幣是利用一般台商的身份和當地人脈,做一些基本的情報收集整理。有些台商因生意不順,拿點小錢打聽些七拼八湊的情報算是交差。而有些較深入、有價值的情報,價格要高出數百倍。2阿扁一聲嗆,數十台諜齊落馬2003年11月30日,陳水扁在高雄搞競選造勢時,突然渲染大陸在東南沿海部署的近程導彈數量,數字甚至精確到個位數。此言一出,島內輿論嘩然,因為像這樣具體透露台灣掌握的大陸導彈數字尚屬首次。島內媒體認為陳水扁試圖通過釋放此類信息激起民粹,爭取選票,但他絕沒想到這番話,幾乎在一夜之間葬送了台灣在大陸布設多年的間諜網。2003年12月22日,也就是陳水扁發表講話後的第三周,香港特區《明報》在頭版以醒目標題報道稱,大陸安全部門根據陳水扁講話「提供」的線索,在福建、山東、廣東、浙江等省統一採取「大收網」行動,迅速逮捕36名涉案間諜,其中台諜21名(其中1名為女性),不少人以台商身份在大陸活動,這是近年來大陸偵破的最大一宗台諜案,涉案人多年來重點竊取大陸導彈部署情況。報道一出,旋即在台灣島內掀起波瀾,台灣有關部門矢口否認,指責《明報》是為大陸心理戰服務,但隨著台諜案情曝光,台灣再也無法強詞奪理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島內泛藍民意代表一再要求追究陳水扁「內亂外患罪」,指責其大嘴一張,「害死三軍」。3追查台諜行動2003年陳水扁「大嘴害諜」事件爆發後,大陸破獲台諜網的效率和成果進一步提高,台灣「國安局」坦承,大陸逮捕「下線人員」的動作之快,令其按照傳統「單點垂直」方法布設的間諜網「存活期往往不到一年」,未來「情報布線工作只會更加困難」。2004年1月,大陸安全人員逮捕兩名台諜,其中名叫余詩屏的女性是大陸迄今抓獲的最年輕的台諜,台灣「軍情局」當初企圖利用她年輕幼稚的外表來欺騙對方,伺機竊取情報。隨著台灣島內意識形態多元化,特別是民進黨的「台獨」主張導致台灣情報機構產生「效忠對象混亂」、相關機構內鬥激烈等嚴重問題,台軍情系統士氣渙散,再加上大陸經濟實力提升,港澳台乃至海外華人的向心力增強,台灣完全進入軍情工作癱瘓的階段。1997年香港回歸和1999年澳門回歸後,台灣安插在大陸「家門口」的兩顆「情報釘子」無形中也被拔除,台高級涉密人員「反水」投奔大陸的情況也日益頻繁。2000年,台灣「國安局」少將潘希賢首開投奔大陸的先河。2002年9月27日,台陸軍「飛彈指揮部」中尉輔導長王宜宏偕同妻子與幼子飛到泰國曼谷,輾轉投奔大陸,害得台「軍情局長」薛石民隔空喊話,希望與大陸「作交易」,力圖拿「某些籌碼」換回王宜宏,但最終未能如願。2006年5月30日,台灣「軍情局」第4處副處長朱恭訓上校、第4處組長徐章國上校為了會晤在大陸發展的「聘干」,套取更多有價值情報,抱著僥倖心理繞道越南進入廣西,結果「伸手便被抓」。台灣哀嘆,朱、徐二人被捕,就等於把台灣在東南亞的所有情報網全部交給大陸。鑒於老派的專業間諜派遣體制已告崩盤,台灣情報機構索性「不按牌理出牌」,在民進黨執政末期,台灣「國安部」和「軍情局」不分青紅皂白,通過威逼利誘等方式,裹脅一批生意難做的台商充當業餘間諜,只是業餘人員不但容易失手被捕,更在被捕過後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照顧。宜蘭台商林凱就是這樣一個人物,1993年他前往福建開辦石材工廠,因貪圖小利,上了台灣「軍情局」的「賊船」。林凱說,因為是單線聯繫,「軍情局」根本就沒有對他進行過任何系統的培訓,「他們只是教我一些簡單的暗語、編碼及記錄軍事情報的方法,至於我們這些新手的人身安全,就只能聽天由命了」。林凱的間諜生涯只維持一年不到就結束,他被關進大陸監獄服刑14年,2008年8月刑滿釋放時,他身邊還有三名經歷相似的「台商間諜」還得繼續坐牢。4從搜集「威脅情報」轉向 「機會情報」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後,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邁入和平發展階段。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台灣對大陸諜報戰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最明顯的變化是情報搜索從偏重軍事轉移重心到政治、經濟和社會情報搜集,從搜集「威脅情報」轉向「機會情報」。如今,從兩岸長遠的趨勢而言,雙方都希望和平發展,台灣的情報部門除了繼續關注大陸可能帶來的「威脅」之外,也會關注大陸發展趨勢,並從中找出對台灣最為有利的契機,這就是所謂的「機會情報」,這不僅僅是商業利益,也包括為台灣企業在大陸和全球的發展競爭中取得先機。經費曾是台灣對大陸諜戰的優勢,但是,隨著大陸生活水準的提高,這項優勢反而成為了台灣情報協調的軟肋。有情報高層人士透露,台灣過去用較低的價格就可以買到大陸內部的情報。尤其是在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大陸窮台灣富,財大氣粗的台灣情報部門敢於花大價錢腐蝕大陸內部的一些見錢眼開之徒,一批情報動輒花費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於是有人禁不住物質利益的誘惑,鋌而走險向台灣情報部門出賣情報。隨著大陸經濟崛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反觀台灣,經過李登輝、陳水扁搞「台獨」撕裂台灣社會,台商與資本紛紛出走,台灣經濟從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之首一路下滑成為亞洲四小龍之末。情報經費受到限制,不再像過去一樣承擔得起高額支出。從某種程度上講,台灣情報部門對大陸情報戰的經濟優勢不再。而且台灣對大陸各種重要設施進行衛星拍照這樣的情報搜集工作,大多是要花大價錢從美國人手中購買。除此之外,如今大陸科技進步,而台灣倚重的技術情報工具卻在逐年遞減。前台灣「國安局長」蔡得勝有一次在民意機構的質詢中不無心虛地提出,以台灣多年的經驗和部署,台灣情報部門通過情報搜集而獲得的對大陸的了解應可掌握到七成。對於這樣一個答覆,民進黨「立委」黃偉哲則開玩笑表示,希望剩下那三成不是最關鍵的。這反映出台灣情報部門自身對其獲得情報的質量也沒有多少信心。隨著兩岸實現三通和台灣開放大陸遊客赴台,每年有一百多萬大陸遊客赴台旅遊參訪,還有很多大陸學生、學者赴台學習交流等。面對兩岸人員交往的良好勢頭,民進黨人士疑神疑鬼,對大陸遊客也是充滿懷疑,一天到晚恐嚇台灣學生說坐在他們旁邊的大陸學生是間諜。對此,儘管台灣情報部門也曾澄清說,自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階段以來,台方很少發現有大陸人士用假身份來台潛伏或刺探軍機的案例,主要是因為雙方高層已有多項溝通管道,大陸根本不需要那樣的小動作。但是,出於種種考慮,台灣情報部門一方面加大了對內部的清查,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對大陸遊客等的防範力度。隨著兩岸交流熱絡,台灣對大陸持續數十年來的諜報戰轉趨低調,由熱變冷,一方面反映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趨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台灣在諜戰中喪失優勢,是兩岸實力此消彼長的一個結果。

(文中林凱系化名)
推薦閱讀:

美報告:美間諜案調查對華裔或存偏見 超五分之一或無辜
小罵大幫忙
關露:一個「紅色女間諜」的《無間道》
俄羅斯間諜謀殺案:美國支持英國驅逐外交官的決定
歷史上真正的王牌大間諜都有哪些?

TAG:間諜 | 台海 | 秘密 | 交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