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伊斯蘭世界艱難的復興之路

  【言必稱希臘還是言必稱中國】系列文章之(九十一)

  2008年3月29日至30日,第20屆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首腦會議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召開。會議通過了《大馬士革宣言》,強調阿拉伯國家的共同利益高於一切,承諾通過對話解決內部分歧,譴責以色列以武力和封鎖對巴勒斯坦實施暴行,決定向巴提供政治和經濟援助……這些文字都是老生常談,年年複製即可。

  二戰末期,1945年3月,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葉門七國的代表在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伯國家聯盟條約》,宣告聯盟成立,至今成員國已增至二十多個。地區聯盟在組織形式上要高於國家,但現實情況是權力和約束力極弱。阿盟的資歷比歐盟、東盟、非盟都老,如果說別人是低效,那麼阿盟的作用幾乎是無效。

  與基督教世界相同,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都可以被納入伊斯蘭世界,主要包括北非、西亞、中亞、南亞的巴基斯坦及東南亞部分國家。「基督教世界」一詞現在比較突出宗教概念,而「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意味依然濃厚。伊斯蘭世界的重要地區是阿拉伯國家,矛盾中心是中東地區。儘管伊斯蘭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各不相同,但由於都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其中某地出事,外人經常會以偏概全,「伊斯蘭世界或穆斯林如何如何」。這樣說雖然有失公允,但經過比較不難發現,現在的伊斯蘭世界,除了石油,的確缺少走向世界的內容,而頻頻見諸媒體的內亂和恐怖分子,很容易給人造成臉譜化的整體印象。

  如果用經濟數據來評判,伊斯蘭世界也許並不差,最多是內部貧富差距大了一些。但是誰都明白,所謂的富,除了石油,幾乎一無所有。坐擁石油財富的穆斯林感謝真主的恩賜,沒有石油財富的穆斯林大多成為窮人。當用石油似乎能夠換來一切,似乎一切就不用改變,甚至可以無視社會問題的存在。伊斯蘭世界不能為世界提供現代化產品,卻又離不開現代化產品。生活用品另說,高端武器全部依賴進口,而受制於人的武器裝備,在現代戰爭中,可以很快淪為一堆廢品。富得流油掩蓋不了技不如人的慘烈現實,面對以色列,伊斯蘭國家無計可施。

  

  左圖:阿聯酋迪拜,用石油財富建成的夢幻城市。右圖:受到戰火摧殘的巴勒斯坦難民居住區。

  畸形的經濟不僅無助於技術進步,還給政治格局帶來混亂。在一系列失敗面前,伊斯蘭世界的思想、文化遭到差評,伊斯蘭教更是首當其衝。所有宗教本質上無所謂高低優劣,也不必貼上喜愛和平或宣揚暴力的標籤,關鍵要看政治表現。伊斯蘭教因創立時間較晚,算得上是集大成者,再加上先知穆罕默德的政治才能,所以與其他大宗教相比,伊斯蘭教更世俗化一些。穆罕默德及《古蘭經》中肯定了對其他宗教信仰的尊重,此後各種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對異教相對寬容,這也是伊斯蘭教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大航海之前的伊斯蘭世界,尤其是西亞地區的穆斯林,藉助地利、經商等優勢,是最全面了解已知世界的人,視野和知識遠高於同期的中國人和歐洲人。以現在常遭詬病的女性地位為例,在伊斯蘭教出現以前,阿拉伯地區的女性地位極低,被視為男性的附庸或財產。伊斯蘭教興起後,承認女性擁有對自己財產的支配權和對遺產的繼承權。女性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還出現過很多叱吒風雲的女強人,與中國盛唐時期的女性表現交相輝映。這種情況在農業社會,王朝或國家的擴張期及輝煌期並不鮮見。而從當年的先進開放到後來的落後保守,伊斯蘭世界的經歷與古代中國有相似性,強烈的反差是歐洲率先進入了工業社會。

  

  吉里巴甫是穆斯林女性的一種服飾。

  伊斯蘭世界處於歐亞交通要衝,鐵騎、商旅都曾經名滿天下。大航海之後,海洋商路開通,天下大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處處通途,各路豪強藉助海洋輪番登場。全球化時代,橫向對比成為所有國家和地區不能迴避的現實,對比的結果是爭取自身現代化。由於西方國家長期的巨大優勢,所以落後國家初期的現代化進程幾乎等同於西方化,普遍採用囫圇吞棗、生搬硬套的做法。經歷各種成功和失敗後,才開始挑肥揀瘦、因地制宜。如今,現代化已經不等同於西方化,如何尋找適合本國或本地區的現代化道路,是全世界包括西方國家都面臨的巨大挑戰。而伊斯蘭世界整體卻陷入困境,地利衰竭,人口暴增,社會混亂,問題叢生。祖先的金戈鐵馬、絲路駝鈴已成絕響,曾經早已衝破的大海、高山等天然屏障似乎又重新困住了穆斯林對外交往的路徑。

  在苦難中前行,是落後國家的必經之路。中國從鴉片戰爭到冷戰,每時每刻都覺得自己處於懸崖邊。伊斯蘭世界是受西方影響最早的地區,遭受的苦難也不少,可是沒能把握先知先覺的優勢,甚至不如中國這樣後知後覺的國家。伊斯蘭世界有所變化始於19世紀末,奧斯曼帝國解體,加深了突厥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隔閡。中東地區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沒有受到太大傷害,戰後在民族獨立的大潮中紛紛建國。隨著大型油田的陸續發現和開採,中東地區成為了全球工業命脈的重要血庫,同時陷入了多次對以色列的中東戰爭。1973年,因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上漲,產油國收益大增。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倒台,以霍梅尼(1902~1989)為代表的神職人員掌權。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加深了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的仇恨。1990年,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1937~2006)借統一和解放之名,入侵科威特。其他阿拉伯國家出錢請美歐派兵打海灣戰爭,造就了一場美歐直接盈利的現代戰爭。有觀點認為由於以色列的存在,如鈍刀子割肉般影響了伊斯蘭世界的發展。其實以色列只是讓問題暴露得更加充分,即使沒有以色列,狀況也不會好轉。

  伊斯蘭地區的割據傳統和歐洲一樣悠久,奧斯曼帝國的瓦解被視為歷史的進步,但是一盤散沙後更顯示出一種無奈,國家衝突、民族衝突、宗教衝突俯拾皆是,各種內鬥不斷。統一走不通,民主更難行。土耳其的先行一步並沒有起到示範作用,而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強制推行更像是民主慘案。爭取安全穩定的外部和內部環境,是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將消滅以色列甚至美國作為目標,並不明智,也不現實。部分伊斯蘭國家,如土耳其、埃及、約旦已經同以色列保持著正常的國家關係,但影響有限,並且飽受爭議,加重了伊斯蘭世界的內部分歧。內亂沒有結束的跡象,還滋生了恐怖主義。恐怖分子各種濫殺無辜的行為是對現實強烈不滿的極端表達,沒有任何前途,是現代文明不能容忍的。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美國民航飛機撞擊紐約世貿大廈。

  伊斯蘭世界每天都很忙,可是看不出大方向。個別國家即使表面完成了政治制度現代化,榮耀過後,也是步履維艱。歸責於政教合一、傳統思想是浮於表面的解釋,再摻雜一些文明衝突論,就更冠冕堂皇了。然而這樣的輕描淡寫並不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誰能斷言伊斯蘭世界永無出頭之日?那麼是什麼更基礎的因素阻礙了它的現代化進程?難道石油枯竭之日,才是覺醒之時?

  當今世界,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但現代化一定是工業化。近現代同樣經歷過苦難的中國、印度等國正在工業化的道路上行進,成績不少問題也多,東南亞、拉丁美洲也是如此。反觀伊斯蘭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工業化的進程極為緩慢,個別項目即使有所建樹,也缺乏延伸。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拋開高樓大廈的幻影及石油富豪的奢華,伊斯蘭世界整體的社會狀態,如政教關係、習俗律法、女性地位等各方面,可以說依然處於農業社會。宗教地位極高,所以才會有「聖戰」之說,而曾經也高舉過聖戰大旗的基督教世界早已經走出了中世紀。壓制宗教勢力是政治現代化的必經階段,但是世俗勢力變強,可不是僅靠什麼紙上談兵的思想,而是要靠真槍實幹的技術推動社會進步。所以伊斯蘭世界落到今天的地步,追尋思想的原因,不如順著宗教、政治、商業、軍事、生產的順序,找尋到技術的原因。綜合來說,伊斯蘭世界還沒有跟上工業化的腳步,現在的表現,對外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矛盾和對抗,對內不過是割據情況下,農業社會混亂的常態。

  要說伊斯蘭世界對工業文明無動於衷、頑固保守、激烈反對,並不全面和準確。為了改變落後的面貌,一百多年來,在部分地區,如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埃及、敘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在所謂的開明專制或軍人強權階段,都極力推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巴格達、德黑蘭、喀布爾、開羅、大馬士革、卡拉奇等城市也曾經西風陣陣。但是,該地區的總體工業化程度都不高,尤其是缺乏重工業。那些利用石油財富建設的現代化城市,更像是一棟棟空中樓閣。能消費工業產品不等於能生產工業產品,生活工業化不等於社會工業化。不論政治上的左與右、宗教與世俗,伊斯蘭世界少有符合標準的工業化國家。局部的工業化只限於一些城市,農村很難受益,城鄉差別不能縮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隨著人口增長,又將少許的工業化成果慢慢消耗殆盡,推廣技術困難,傳播科學更是奢談。世俗政權無能,民眾的宗教認同高於國家認同,必然導致宗教勢力回潮。

  

  伊朗巴列維時代的海軍女軍官。

  

  1972年阿富汗喀布爾街頭的年輕女性。

  按照其他地區的發展規律,工業化進程只有快慢之分,很難長期停滯或倒退。而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這條鐵律,在伊斯蘭世界似乎失效了,結果各種舊思想被當成了禁錮社會發展的主因。其實新技術向來都是舊思想的掘墓人,在破除了與世隔絕的情況下,如果技術傳播後的長期應用效果表現較差,勵精難以圖治,多難不能興邦,那麼主要因素一定是自然條件不足。對比來看,如果說美國是集工業文明的各種自然優勢於一身,那麼伊斯蘭世界就是集工業文明的各種劣勢於一身,因為它所處的自然環境極不利於工業發展。

  歐亞大陸伊斯蘭教的主要傳播地區包括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東南亞。除巴爾幹半島、高加索地區外,以西亞為核心,形成了三條伊斯蘭地帶:西亞至北非;西亞、中亞至中國新疆、河西走廊地區;西亞、南亞至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尼。

  西亞作為伊斯蘭世界的核心區,主要處於熱帶沙漠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區,水資源的先天不足是造成工業化進程艱難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兩河文明的輝煌已是幾千年前的往事,此後西亞的農業水平很難提高,就是因為缺少更大、更多的河流。隨著增長的人口與水資源匱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只能通過商業貿易和軍事擴張來維持發展。現在阿拉伯某些地區,甚至水比油貴。缺水還間接導致缺電,但通過大規模燒油發電來發展工業並不可行。工業文明是耗水耗電的大戶,缺水少電會造成工業成本高企,現代製造業缺少競爭優勢,根本無法發展,各種在其他地區可以應用的技術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除了西亞,在其他伊斯蘭地區也能發現阻礙持續發展工業化的自然原因。北非處於地中海氣候和熱帶沙漠地區,同樣缺水。中亞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還是缺水。南亞、東南亞主要處於熱帶季風和熱帶雨林氣候區,雖不缺水,但綜合狀況與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熱帶草原氣候地區相似,就是都存在各種不適宜工業發展的自然因素。水資源的因素在中國也引發了類似的情況,缺水地區的工業很難發展。而中國工業化進程中整體表現為南強北弱、東強西弱,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由水資源分布決定的。在伊斯蘭世界的包圍中,鮮明的對比是以色列憑藉技術優勢,將約旦河的水資源利用到極致,再加上海水淡化,實現了工業化。但是這種模式,現階段只能在地區局部實現,其他伊斯蘭國家望塵莫及。

  伊斯蘭世界值得一提的例外是土耳其。當後人把主要功績歸於凱末爾的時候,容易忽視土耳其擁有的一些自然地理優勢。土耳其全國水資源的總量並不突出,沒有大河,但有一大優勢是憑藉安納托利亞高原擁有的大西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全國水資源分布相對均衡,小河很多。再加上氣候溫和、降雨適量,所以造成土耳其約2/5的土地是可耕地,約1/8的土地適合放牧。這樣的農業條件能夠保障糧食自給自足,農業人口的生活相對穩定,城市化、工業化發展時,城鄉差別、貧富差距能保持在可容忍的範圍內,進而保證政治體制改革可以全國一盤棋,逐步推進,各項工業化成果得以鞏固。因此也不難理解,其他伊斯蘭國家的強權人物其實很多都想學習凱末爾,但是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城鄉、貧富矛盾開始激化,政府又沒有足夠的資源,如藉助技術紅利,來緩解這些矛盾,只能利用強權保持社會穩定。而強權當道日久,經濟不見起色,改革出現停滯,同樣會引發嚴重的社會混亂。不過土耳其水資源的潛力對於現在技術水平下的深度工業化還是不足,隨著人口增長,能保持目前的狀態已經不錯了。

  從短期看,伊斯蘭世界的工業化進程依然困難重重,僅靠出口石油資源是沒有希望的。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提高工業化水平的可能性較大,其次是掌握節水技術的地區。要想加快進程,只有寄希望於未來在新技術的引領下,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電能成本大幅下降,那時才是伊斯蘭世界整體發展啟動的重要機遇。而在目前,所有美好的願望都是奢望。一個倒下,另一個站起,換湯不換藥,在沒有最亂、只有更亂的局面下苦苦等待。總之,誰的工業化程度高,誰將實現社會現代化,只有以此為基礎,討論其他變革才有意義。如果沒有技術進步,無論主動被動、遊行政變、君主教主、總統總理、分權普選,各種政治變革都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不獨伊斯蘭世界,所有落後國家都是如此。這種因缺乏技術進步,面對工業文明手足無措的窘境,中國人並不陌生,翻看自己的近現代史,一切都歷歷在目。

  世上很多事不怕慢,就怕原地踏步的亂。從歐洲及中國的發展過程來看,不外乎幾項重要內容:技術進步、經濟發展、思想啟蒙、科學傳播、政教分離,最後工業文明替代農業文明。伊斯蘭世界的困難在於同時具有歐洲和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一些劣勢,既不能像歐洲那樣在戰爭中擴張崛起,又不能像中國這樣在大一統下和平崛起。不過聞道有先後,即使困難再多,伊斯蘭世界的復興崛起也只是時間問題。現在橫向觀察,彼此似乎缺乏共同點。等到大家社會發展水平相近了,可能才會理解,原來彼此的差別沒有想像中的大,還是相同點更多。

  轉載聲明:本文來自科學公園(www.scipark.net),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推薦閱讀:

現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變
避暑勝地 清涼世界
虛擬的世界,真實的情感(散文隨筆)
《世界知識》雜誌 ▎「近衛軍」:俄羅斯刀尖上的忠誠與無畏——聞?一
世界沒有能免遭恐襲的避風港

TAG: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