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新石器時代祖先M134

據polyhedron博文:五個新石器時代祖先M134-M117(Oα)、M134-F444(Oβ)、002611-F11(Oγ)、O1a1-P203-F78、C3a-F1144的後代佔到漢族及中國人的60%嚴實、王傳超等《40%的中國人的Y染色體來自3個新石器時代的超級祖先》中Y樹系圖及遷徙路線圖(發表>>>)polyhedron博文鏈接:人類學雜記——24.中國人的超級祖先王傳超、嚴實等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系統與進化學報》)發表的《Late Neolithic expansion of ancient Chinese revealed by Y chromosome haplogroup O3a1c-002611》(《Y染色體單倍群O3a1c-002611揭示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擴張》)部分譯文:(PDF 全文下載、摘要、討論;李輝人類生物學論著目錄)Y染色體單倍群O3-M122是東亞地區最普遍的單倍型類群,Y-STR多樣性一般從南往北降低,與史前向北遷移一致。當中,O3a1c-002611單倍群向北遷移大約自13000年前開始。漢族祖先和藏緬祖先分離後,古代漢族的F11、F238自大約5~7千年前立即開始擴張。O3a1c-002611、O3a2c1*-M134、O3a2c1a-117在中國漢族所佔比例分別為16.9%、11.4%與16.3%。我們分析了東亞超過7800個男性樣本,新發現了002611下游的分支F11(rs17276393)與F238(hg18-12607511),我們還研究了相關O3a1c-002611的STR多樣性。O3a1c-002611單倍群在中國及東南亞大陸普遍存在,但南島印度尼西亞和大洋洲未發現或非常低頻,O3a1c-002611在地理上的分布如下圖所示。O3a1c2-F238分布限於中國,寮國樣品沒有檢測到,而O3a1c1-F11最普遍,分布從東南亞寮國到中國東北地區,O3a1c1-F11在漢族、朝鮮族及蒙古族中高頻,而在西藏人群中低頻。STR基因多樣性估計,O3a1c-002611一般自南往北降低,中國西南及寮國人多樣性最高,如青海藏族、西南部漢族、滿族人也顯示了一個比較高的多樣性,相比之下,東北漢族和蒙古族多樣性相對較低,西北、中部漢族的多樣性和東部漢族幾乎相同。STR多樣性模式表明O3a1c-002611可能來自東南亞,然後向北遷移,O3a1c1-F11的多樣性也表現出幾乎相同的模式。結合STR多樣性模式的分析,002611及F11的突變似乎同時發生於約12千年前的東南亞人群,然後向北遷移到東亞。單倍群可能包含有O3a1c*未識別的亞類型,其相對較老,網路較複雜。漢族O3a1c1-F11的變異年齡為4.8±1千年,反映出最近的漢族人口的擴張,O3a1c2-F238在漢族的STR年齡為7.2±1.1千年,被研究人群所估計的年齡相同與最近有同一起源有關。O3a1c2-F238未見於寮國人,藏族和其他人群非常低頻,認為F238突變可能產生於約7千年前的中國古漢族。O3a1c2-F238 STR多樣性在西北漢族和東部漢族之間是相等的,很難說突變起源於哪裡。總之,O3a1c-002611遺傳證據勾勒出新石器時代晚期漢族祖先清晰的傳播和擴展模式,單倍群O3a1c-002611、O3a1c1-F11在約12千年前開始從東南亞大陸向北遷移,與O3-M122其他成員一起達到黃河上中游地區,約7千年前,單倍群O3a1c2-F238起源於漢藏祖先人群,約6千年前,漢族祖先脫離原始漢藏族群,並開始遷移到東部和南部,約5千年前,單倍群O3a1c1-F11可能在東部漢族經歷了快速的擴張過程,並與周圍人群融合形成東亞各個民族。漢族一共3120例(不包括平話漢),其中O-M175有2158例佔69.17%、O3-M122有1629例佔52.21%、O3a1c-002611有433例佔13.88%、O3a1c*-002611xF11,xF238有41例佔1.31%、O3a1c1-F11有283例佔9.07%、O3a1c2-F238有70例佔2.24%。當中,甘肅、山東兩省的樣本共2083例,占漢族總樣本量的66.76%。甘肅漢族有1174例,其中O-M175有714例佔60.82%、O3-M122有569例佔48.47%、O3a1c-002611有133例佔11.33%、O3a1c*-002611xF11,xF238有19例佔1.62%、O3a1c1-F11有80例佔6.81%、O3a1c2-F238有33例佔2.81%。山東漢族有909例,其中O-M175有639例佔70.3%、O3-M122有543例佔59.74%、O3a1c-002611有140例佔15.40%、O3a1c*-002611xF11,xF238有14例佔1.54%、O3a1c1-F11有107例佔11.77%、O3a1c2-F238有19例佔2.09%。藏族有1690例,其中O-M175有613例佔36.27%、O3-M122有566例佔33.49%、O3a1c-002611有11例佔0.65%、O3a1c1-F11有7例佔0.41%、O3a1c2-F238有4例佔0.24%。寮國人共1133例,其中O-M175有1049例佔92.6%、O3-M122有291例佔25.7%、O3a1c-002611有18例佔1.6%、O3a1c*-002611xF11,xF238有7例佔0.6%、O3a1c1-F11有11例佔1%,未見O3a1c2-F238。上圖湘北有個F11高頻區,樣本偏少,24例出現8例002611(33.33%),其中7例F11(29.17%)及1例002611xF11,xF238(4.17%)。廣東有兩組樣本,一組是廣寧40例,出現2例002611(未細分),佔5%;另一組是8例,出現1例F238,佔12.5%。福建有兩組樣本,一組是53例,出現14例002611(未細分),佔26.4%;另一組是13例,未見002611。評論:頗感意外的是,除在苗族、土家族有一定比例的002611,南方其他瑤畲壯侗少數民族當中的M122*並非大多為002611。002611可能分布於北部荊蠻,源頭偏北的苗族有較高比例,而南部荊蠻,源頭偏南的揚越及後期的瑤、畲等002611比例甚低,南方侗台人群比例更低。暗示002611爆發於長江以北。南荊蠻及侗台的M122*主要可能是P201*。以往數據南方少數民族當中除了M134*、M117、M7以外的O3-M122*(即O3-M122xM134,M117,M7)又是什麼呢?是P201*?002611及F11誕生於南方,但002611尤其是其下游的F11及F238大規模爆發於北方,如果南方少數民族當中的O3-M122*不是來自於北方的002611(F11),O3當中的M134及M117很可能也不是來自北方,而是南方土著。軒轅黃帝後裔的單倍型是F11嗎?漢族父系002611約佔16.2%,當中F11約佔10%。從地域分布、F238突變年代、漢族F11變異年代以及巨大的人口數量來看,漢族的002611(包括F11及F238)可能初始擴張於黃帝部落(如軒轅黃帝),然後F11在河南的顓頊王朝-帝嚳王朝(4900~4200aBP)中爆發,再在堯舜時期及夏商周進一步擴散到周邊地區,這似乎可以推定漢族的F11絕大部分是軒轅黃帝的後裔,因為其他M117、M134*等很難再有規模與F11相當、共祖五千年的下游分支。然而,從韓日尤其是韓國人的002611亦有相當比例的F11來看,他們似乎更有可能來自東夷而不是華夏族群,山東漢族F11比例高於甘肅漢族也暗示,東夷也是一個F11爆發區。也許F11從南方遷移至北方河南時,就有一部分東遷形成東夷(太昊族群),他們與黃河中上游的華夏族群沒有關係,而韓、日的F11有可能源自東夷支系或屬太昊裔。只是東夷F11分支與華夏F11分支混在一起的共祖年齡就不可能只有4.8±1ka,華夏、東夷要作為漢族F11的源頭只能是兩者挑其一。由於藏族002611稀少,其O3系統中90%為M117,可以判斷,作為藏族O3系統的源頭,中原西部大地灣、老官台等前仰韶文化期原始炎帝部落很可能是欠缺002611的(包括F11、F238),M134*亦相當低頻,後來中原西部002611的來源無非有兩個可能:一個是隨著黃帝部落沿黃河的西遷,另一個是隨著山東龍山文化向西傳播時的人群遷徙。根據炎黃華夏集團兼并東夷兩昊集團的傳說,認為與黃帝部落西遷的關聯性更大,如果是後者,意味著東夷吞併華夏,這與傳說不符。東夷人群後來可能被華夏削弱或替代了(被吞併),導致山東漢族F11高頻。如果漢族的F11是軒轅黃帝的後裔,就得承認韓國人、日本人的F11也是黃帝的後裔,搜索朝鮮半島的古代史,這種可能性也有,漢人征服及遷入朝鮮半島的歷史有「箕子朝鮮」、漢代設立漢四郡以及唐滅高句麗等。日本的F11有可能是傳說中徐福及三千童男童女的後代,再可能是來自於朝鮮半島。韓國人幾份數據002611的比例為6.8%(樣本數317)、14.2%(506)、10.2%(706),平均10.8%(1529);日本人有一份數據,002611佔6.05%(729),沒有細分出F11。王傳超、嚴實等從STR多樣性判斷,002611及F11大約在1.2萬年前似乎同時誕生於東南亞(指的應是中南半島)人群,然後進入東亞向北方遷徙。此似乎證據不足,可能性太小。1.2萬年前應屬中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時代再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嶺南的文化遺址要比中南半島多且年代更早,人群遷徙及文化傳播很可能是從嶺南往中南半島方向而不是相反,002611尤其是F11要穿越嶺南又不在嶺南留下大的痕迹幾乎是不太可能;再說多樣性,北方人群多樣性低很可能是由於戰爭引起的,是戰爭消滅了北方單倍群的多樣性;中南半島寮國人的多樣性也並非最高,青海藏族、甘肅藏族都比他們高,西南四川、廣西、雲南漢族的多樣性也不低甚至高於寮國人,如F11最高達0.471,再說寮國人002611及F11的比例也實在太低,更像是零星的南遷人群,他們的源頭可能在嶺南或北方。所以還是認為,002611及F11的誕生及初始擴張地應在湘南湘西一帶。可能是因為復旦對廣東人群的取樣太少(就那麼幾份),才導致東亞人群主要支系的起源地跑到雲南或中南半島去了。最近翁瑋霞、劉宏等對廣東漢族1000個男性無關個體的17個Y-STR基因座進行了收集與分析,

結果表明廣東人單倍型的多樣性高得驚人,1000個廣東男性無關個體竟然沒有發現相同的單倍型,而其他地區的數據樣本量在一兩百人中就可能出現完全相同的單倍型(據風虎雲龍)。李輝最近在《Y染色體與人類譜系學術報告》中講,近半的中國男人共祖於三個祖先:一個是單倍群為O3a4-002611的祖先,共祖年代大約在6700年前,推測是伏羲;另一個是單倍群為O3a3c*-M134的祖先,共祖年代大約在6100年前,推測是神農氏;再一個是單倍群為O3a3c1-M117的祖先,共祖年代在5000年前,推測是軒轅黃帝。李輝還說,華東南人群O1a1-P203的共同祖先可追索到大約4000年前,應為夏代的禹帝;陝北神木縣石峁遺址有與良渚文化相同的玉文化,人骨特徵與華南人群相近,可能與禹帝部落擴張、與良渚人群北遷有關;當今甘肅裕固族有大約10%的O1a有可能源自新石器時代的東部沿海。但也有網友指,李輝的判斷具有一定的娛樂性質。從2005年至今,李輝都堅持O3從雲南走西線,一支M117、M134*北遷黃河中上游地區,後來發展成華夏族群,另一支主體是002611的族群沿長江而下,再遷河南山東(形成東夷),見2013年調查遺傳學.王傳超,李輝《通過Y染色體研究推測東亞的人類歷史》(譯文>>>)當中的Figure2-c(如右圖中的O3路線)。不解的是,至少是1.5萬年前已經分開的M117、M134*及002611兩大族群,在語言上必是差異巨大,他們後來又是如何能廣泛地融合在一起?漢藏語系是如何形成的?漢語是什麼?002611的東夷語成分跑到哪裡去了?還有原始華夏族群的農業文化源自哪裡?華中的M117與北方的M117在點位上有較大差異,兩者共祖難道也不出五千年嗎?南方苗瑤、侗台、孟高棉的M117源自哪裡?如果當初沿長江而下的一支也混有M117,他們必定也隨002611到達河南山東一帶,並與華夏族群相混,其勢必造成北方的M117的共祖年代遠早於五千年前,002611在北方都能很好地發展,M117與他相隨沒理由全部死光。再有,既然O3走雲南西線,沿長江而下的一支大約在1.5萬年前才分出,台灣原住民當中的O3a3*-P201又來自何處?假如不是盛冰期低海平面時的移民而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渡海者,為什麼只見O3a3*-P201而沒有該支系的主體成員002611?假如是來自於盛冰期繞行北部灣的另一支,為什麼海南黎族沒有包括O3a3*-P201在內的O3成員?回復突變會導致採用STR變突估算的年齡偏小hercules網友認為:「一旦出現重複突變,那麼觀察到的突變數就會小於實際突變數」。因為歷史上曾發生過漢武帝遷閩越至江浙一帶的強制性移民事件(見2007年3月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李輝《分子人類學所見歷史上閩越族群的消失》一文),當今江浙一帶的O1a1-P203至少是兩個古族群的後代,一部分是江浙一帶的原住民、良渚族群的後人,另一部分是福建閩越的後代。良渚族群P203與閩越P203的共祖年齡不可能只有4千年,從考古年代上看,他們分開至少在1.5萬年以上。有網友(以同樣的方法?)算得江浙一帶的O1a1-P203與台灣原住民的O1a1-P203也有近的、約4千年的共祖年齡,甚至在2千年以內,這現象恰好說明估算方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台灣原住民獨有的母系單倍群的年齡已達萬餘年,台灣原住民作為盛冰期移民從大陸分出至少有1.5萬年之久。與網友調侃中引出一句戲言:族群間單倍群真實的共祖年齡大致為STR估算年齡的4倍。即說江浙一帶的O1a1-P203、台灣原住民的O1a1-P203共祖年代大概在1.6萬年前,北方算得共祖於5000年前的M117等O3系單倍群實際上共祖於2萬年前,跟他們誕生的年代已差不多了。足夠大的共祖年齡意味著F11、M117、M134*(F444)在北方可以有多個爆發中心,如華夏、東夷與荊蠻等。來源>>>來源:YFull YTree v4.05
推薦閱讀:

將佛經、咒語印於紙上燒給祖先、亡靈如法嗎?
人類祖先曾目睹銀河系黑洞
【學佛問答】家人有供養祖先和觀世音菩薩的習慣,過節有肉怎麼辦
讀讀我們老祖先留下的訓言!!!

TAG:時代 | 新石器時代 | 石器 | 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