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論市民社會之克服

馬克思論市民社會之克服
伍俊斌焦麗萍
2008年04月22日10:48來源:學習時報
  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是市民社會理論發展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其中最富原創性之處是,馬克思在深入探究市民社會的發展規律時,找到了理解市民社會的鑰匙,揭示出政治解放的限度,從而把克服市民社會與超越政治解放、實現人類解放緊密聯繫起來。  (一)從政治經濟學中探求市民社會和人類歷史發展規律  馬克思和黑格爾都覺察到了市民社會的局限,但對於怎樣克服其局限卻有著不同的路徑。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的成員「以自身為目的」、「以利己為原則」,它首先表現為「倫理的喪失」。市民社會所導致的分裂狀態在君主立憲制的「理性國家」將得到揚棄,此類「國家是自由的現實化,是地上的精神」(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258頁)。「理性國家」是現實世界中最高的倫理實體,它既把家庭和市民社會統攝其中,同時又超越並提升了家庭和市民社會。「理性國家」的建立是「歷史的終結」。  馬克思對黑格爾這種克服市民社會的路徑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批判,「黑格爾覺得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的分離是一種矛盾,這是他的著作中比較深刻的地方。但是,錯誤在於:他滿足於這種解決辦法的表面現象,並把這種表面現象當作事情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94頁)。馬克思指出,理解市民社會和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鑰匙只能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法的關係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的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係,這種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頁)恩格斯在闡述馬克思的歷史觀時更明確地指出,「馬克思從黑格爾的法哲學出發,得出這樣一種見解:要獲得理解人類發展歷史過程的鑰匙,不應該到被黑格爾描繪成『大廈之頂』的國家中去尋找,而應當到黑格爾所那樣蔑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關於市民社會的科學,也就是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409頁)。  (二)政治解放不是歷史的終結  與黑格爾視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建立為「歷史的終結」不同,馬克思認為,「國家還是讓私有財產、文化程度、職業以它們固有的方式,即作為私有財產、作為文化程度、作為職業來發揮作用並表現它們的特殊本質。國家根本沒有廢除這些實際差別,相反,只有以這些實際差別為前提,它才存在,只有同自己的這些要素處於對立的狀態,它才感到自己是政治國家,才會實現自己的普遍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72頁)政治解放導致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現實分離,使市民社會擺脫了政治國家的駕馭,獲得了自主的領域。這是政治解放的積極意義之所在,但政治解放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市民社會的內在矛盾,歷史遠未終結。  政治解放後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使現實的人也發生了分離,過著雙重生活。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清晰地闡明了人的這種雙重生活,即人不僅在思想意識中,而且在現實生活中,過著雙重生活——天國的生活和塵世的生活。被兩重化的人自身呈現出四種對立:①類生活與個人生活的對立。類生活就是作為政治國家的成員的生活,「在這裡,人,不僅一個人,而且每一個人,是享有主權的,是最高的存在物」,但是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由於物質生活的利己傾向,他同時又是「喪失了自身的人,外化了的人,是受非人的關係和自然力控制的人,一句話,人還不是現實的類的存在物。」(同上,第179頁)②公人與私人的對立。由於政治解放的局限性,「人分為公人和私人」,人在政治國家裡是關注公共利益和被公共事務左右的公人,在市民社會裡則是只關注私人利益被利己主義支配的私人。③目的與手段的對立。政治生活「宣布自己只是一種手段,而這種手段的目的是市民社會生活」,但「這個政治生活的革命實踐同它的理論還處於極大的矛盾之中。」(同上,第185-186頁)④普遍利益與私人利益的對立。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裂還表現為普遍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衝突。政治國家注重的是普遍利益,市民社會注重的則是私人利益。這些對立將伴隨市民社會發展的始終,消融這些對立是政治解放難以承受之重,要從根本上克服市民社會的局限、消融這些對立,就必須超越政治解放。  (三)實現人類解放是對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揚棄  在馬克思看來,以「人權」為標榜的政治解放並沒有克服市民社會,它不過是使市民社會擺脫了政治桎梏,完成了市民社會從政治中的解放而已。歷史遠未終結,市民社會之克服與政治解放之超越是同一個過程。基於此,馬克思提出了實現人類解放的目標。「政治解放不是徹頭徹尾、沒有矛盾的人類解放方式」,「政治解放本身並不就是人類解放」(同上,第170、180頁)。對於實現人類解放,馬克思做過多次精闢論述。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將人類解放的基本特徵界定為:「只有當現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於自身,並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係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並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同上,第189頁)  人類解放是國家作為公共權力機構回歸社會的過程,是政治國家的消亡過程。馬克思提出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把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結合起來進行批判,表現出對無論是洛克式還是黑格爾式市民社會理論架構的超越特徵。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存在都是階級社會的產物,以階級對立為前提,當舊的生產關係被消滅、階級對立被消滅、階級本身存在的條件被消滅時,人的兩重性將不復存在,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對立也將不復存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將同時消亡。消滅階級社會既是政治國家消亡的現實途徑,也是市民社會消亡的現實途徑。取代它們的將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將真正實現從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

推薦閱讀:

怎樣克服婚變中的鴕鳥心態
害怕給別人打電話,是什麼心理,該怎麼克服?
如何克服「吃什麼」?
老人克服五關吃得好
男人克服男性經絕期綜合症

TAG:社會 | 克服 | 馬克思 | 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