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報任安書》的素材運用

今天學習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忽然想到歷年高考都有許多關於這篇課文的素材,經過一番搜尋,查到了以下內容:

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經典素材往往可以一材多用。操作辦法:

1、學會多角度分析材料。比如:從不同的人物(角色)尋找角度,從事件的幾個邏輯階段尋找角度(起因、本質、過程、結果、對策等)

2、根據命題(或話題)意圖,對所掌握的課文典例採取不同的表述方式。如上面的《談意氣》借司馬遷論述「堅強的意志和氣概」,《執子與通子》借司馬遷論述那種「稜角分明、堅守信仰」的執著的作用。《選擇,別無選擇》借司馬遷論述「生則可以踐志」,一種別無選擇的選擇。

二、高考鏈接

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題目]

有兩個圖形:一個是圓形,它誇耀自己的特點說:「我規範,我穩定,我周長短,我面積大。」

一個是有稜有角的不規則的多邊形,它也誇耀自己的特點說:「我新穎,我獨特,我周長長,我面積小。」

根據以上兩幅畫,結合你的聯想與感悟,寫一篇900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文體不限。

執子與通子

福建考生

  看到這樣的兩個圖形,一個沉穩而平滑,線條柔和;一個稜角鮮明,光芒四溢,不禁讓我想起了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兩種人:通子與執子。

  線條柔和者為通子。他們是通達主人,面對明主或昏君,他們或入仕為官,或隱逸山林。

  他們順應時局地選擇,該進時則進,該退時則退。於是面對亂世,他們或垂釣於濮水,或放歌於鄴下,或採菊於東籬,或幽居於竹林。他們行吟高歌,他們倚風長嘯。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莊子,他持竿不顧,寧「曳尾於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淵明,「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閑適者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通子們胸中釋然,他們圓如卵石。他們明白,面對亂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認真。於是他們游閑山樂水,以淥水清猿、曲徑通幽為伴,倚馬揮毫,信可樂也。

  然而,受命於危難,救民於水火的往往是執子們。他們胸中自有乾坤。

  披髮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國的落日染紅眼前的汩羅江,子蘭諂言,鄭袖內惑,人民如涸轍之鮒,喘息掙扎。屈子的堅持有用嗎?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搖頭嘆息。楚國滅亡之時,也是他命盡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遠置於詩人之上。「人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為詩人,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執著如屈子,你怎聽不進「聖人不凝滯於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當死降臨到司馬遷頭上時,他選擇了生,他隱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文采不表於後世」。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執著呢!他終成一家之言。

  稜角分明,無所謂懼者如執子。他們執著著他們的追求,無悔無怨。那個「投戎從筆」的辛棄疾,一生被棄用多達38次,僅剩一把軟羊毫,他也要書寫禦敵之心,縱把欄杆拍遍,也無人會。諸葛亮,執著於白帝託孤,積勞成疾,逝於五丈原……

  執子們執著著他們的執著,通子們通達著他們的通達。不論圓潤避世,明哲保身,還是稜角分明,堅守信仰,他們都成為了中華萬代的不朽財富。

  我們在通子們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中學會從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中學會包容。通子們教會我們學會適應,沉穩柔和如圓;我們在執子們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中學會堅持;從嵇康繞粱的琴聲與阮籍的慟哭而返中體會信念與力量。執子們教會我們閃亮自我,堅持信念,稜角分明如星。

  歷覽前賢,如果我們擁有了執子的執著與通子的包容,該會有另一種更美的圖形吧!

  [評語]這是2005年福建省高考作文01號優卷,讀後我佩服於作者的卓識、博學與靈動。一個考生,在高考考場上艱難跋涉了一個半鐘頭左右,還能夠面對兩個不期而至的圖形,立即聯想到「執和通」兩類人物,寫出一篇立意高遠、氣勢磅礴、橫征博引、開闔縱橫、思辨色彩濃、語言表達美的佳作,確實匪夷所思。儘管這篇高考奪魁作文源於一個異省學生在去年寫的同題習作,但這位考生能在看到題目的一瞬間,聯想到曾經讀過的文章,並把它靈活運用到高考作文上,以求在最短時間內發揮自己的最佳水平,真的具有「通子」的智慧,值得讚賞。(乙平)

2002年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風雪。他深知不儘快找到避風處,非凍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經邁不開了。就在這時,腳碰到一個硬邦邦的東西,他扒開雪一看,竟然是個快凍僵的人。登山者犯難了:是繼續向前,還是停下來援救這個陌生人?心靈深處翻江倒海之後,他毅然作出決定,脫下手套,給那人做按摩。經過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動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後,兩個人互相攙扶著走出了困境。

  也許不是人人都會碰上這種生死抉擇,但是每個人卻常常遇到、見到、聽到一些觸動心靈需要作出選擇的事情。那時,我們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呢?又應該如何選擇呢?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範圍之內。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體自選  ③題目自擬  ④不少於800字  ⑤不得抄襲。

·例文1·

選擇,別無選擇

山東考生(2002年)

兒時讀史,不曉得「史是史,我是我」,總將自身帶入其中,試想倘我當此情此景時如何如何。其實這種思考非我獨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歷史就是為這種思考存在的,當時最使我感興趣的,當為屈原和司馬遷兩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物。他們同為人傑,但選擇卻大相徑庭,一死一生。這讓兒時的我迷惑。

如今,兒時的迷惑在我成長中釋懷。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存於傑出的生之中,也生存於傑出的死,也正因為如此,中華歷史並不是簡單的出土的竹簡。

大多數人將屈原看作是一個詩人,而不是政治家,我卻認為並非如此。作為詩人,「國破山河在」也可以繼續放吟悲歌,作薪火傳人而並不一定選擇死亡。但作為三閭大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楚國的屈辱就是屈原本人的羞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的抉擇是惟一的。這也是政治家與政客最大的區別,對政治家來說,國家政治是一生的事業和心血。馮友蘭教授曾說過:中華文化與西方有個最大的不同,當個人的努力無以拯救民族國家時,為尋找內心愧疚的解脫,他們就選擇了蹈死。這也不難理解抗戰時許多中國軍人的悲壯行為。

死,可以明志;生則可以踐志。司馬遷受累於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個錚錚諫烈之臣,但他選擇生,讓朋友親人都感到難堪的生。也許只有那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才能證明這一行為的價值:雖斗轉星移,仍不失為與日月爭光的鴻著巨篇。有一個流傳的「退麝臨岩」的故事,當麝鹿被獵人追趕至岩邊時,麝鹿會將麝香取出,還與大地。司馬遷隱忍痛苦,開後世史書先河,無異於將自身寶貴的「麝香」交還中華文化。而在近代,在民族危亡的「岩邊」,西南聯大的一群教授們將自身視為民族命運上的一環,出離生死,傳承了民族文明之火。

「生存,還是死亡」,莎士比亞使哈姆雷特成為選擇的代表人物,但畢竟中西文化有差異,西方更注重於個人自由,所謂「不自由,毋寧死」。而中國人不僅僅是活在生命的百年里,還注重於活在千年的歷史沉澱中,做民族脊樑的願望,使他們在面臨魚與熊掌時來不得輕鬆。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人迂得可愛,卻又使他們深深敬服,就像對屈原和司馬遷,他們不理解卻崇拜。

其實,這在他們還小時就決定了。中國的試題不像西方的答案那樣不是惟一的,而是在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所以中國人在成長後明白,所謂選擇,其實別無選擇,而是原則。

·例文2·

無愧於天,無悔於心

湖南考生(2002年)

智者積蓄著純樸寬忍以選擇真誠;信仰著桀驁不馴以選擇堅強;雕塑著至死不渝以選擇忠貞,於是,人類才得以掙脫一張張蒼白的羅網,繼而蔓延到整個時代廣闊的背景里。

巾幗不讓鬚眉

在張騫浩浩蕩蕩地走出了一條絲綢之路後,王昭君便在下一個世紀里毅然選擇懷抱著祈願,捧拾著浪漫的心情,獨自踏上了這條優美的征程。她僅僅憑藉一紙婚約,便換來了兩個民族長久的安定與發展,這是任何一個將士終生蹣跚仍無法企及的玄妙。而一切大概都是源自昭君在黃沙四起中,那足以震撼蒼穹的溫柔。「青冢有情猶識路,平沙無處可招魂」。今天,昭君墓已成為一座燦爛的豐碑,記敘著匈奴與中華萬古長青的友好。

巨匠打造經典

古往今來,多少風流人物在逆境中選擇精美,選擇深刻,選擇自身心志的完善與圓滿。正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如此愁苦而悲憤的遭遇,成就的是他們熠熠生輝的選擇:呼喊出發自於心靈的聲音,以抗爭世之不公,表達對真理的膜拜,對文明的追求。也正如魯迅,選擇棄醫從文,立志救國圖存,做一名堅強的文壇醫師:為麻木療傷,為革命就診,向賣國求榮宣布死期,面對帝國主義發出輕蔑而不屈的冷笑。於是,「鐵屋子裡沉睡的人們」被喚醒了,「刑場上冷漠的示眾材料與看客」被賦予了新生,中國現代文學更是一躍千里。

英雄愛國無敵

披髮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閭大夫一聲悲嘆「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後便投身汨羅。那「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的無奈,「燕雀烏鵲,巢堂壇兮」的憤懣,令他只有選擇以死亡來樹立良知的威嚴與人性的雍容氣度。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變徵悲歌,同樣唱出了另一位絕命英雄荊軻的深沉選擇;「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更是「永剩丹心照古今」。

無愧於天,無悔於心的選擇,塑造的是千秋萬代的典雅與理智。所以,巾幗才能負載著神聖的使命,成全「雙贏」的和平與發展的空間;巨匠才能依靠著寬廣的心胸,撰寫國人的覺醒與中華文化的博大深邃;英雄才能演繹著千年不滅的精魂,照亮自己國家的生存與整個人類道德旅途中的異常生動的方向。因此,他們澤被後世的光輝從未消褪過,也永不會消褪。

課文材料運用之感悟:

多角度挖掘素材的內涵,尋找材料之間的交叉點,對材料進行邊緣化處理,寫出個性化的材料。例如司馬遷受累於李陵一案,現有兩種分析:

  (1)死可以明志,生則可以踐志。司馬遷受累於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個錚錚之臣,但他選擇生,讓朋友親人都感到難堪的生。也許只有那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才能證明這一行為的價值:雖斗轉星移,仍不失為與日月爭光的鴻篇巨製。有一個流傳的「退麝臨岩」的故事,當麝鹿被獵人追趕至岩邊時,麝鹿會將麝香取出,還與大地。司馬遷隱忍痛苦,開後世史書先河,無異於將自身寶貴的「麝香」交還中華文化。

  (2)面對李陵被俘降敵的消息,朝堂上下瞬間凝固了。「你們還有什麼話說?」朝堂上,劉徹目掃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覷,諾諾唯唯:或言李陵該千刀萬剮,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當劉徹對這樣的看法眯目點頭的時候,我們的太史公站了出來。他敢在萬眾一聲的局面下說公道話,他敢在眾口一詞的局面下講出真話,劉徹震怒了,結果一個血性鬚眉變成一個不男不女的「太監」,可在我們老百姓的心目中,你依然是一個敢說真話的男子漢,一個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男子漢!

  同是寫司馬遷受累於李陵一案的素材,但不同的是例(1)寫出了司馬遷「死可以明志,生則可以踐志」,例(2)寫出了司馬遷「敢說真話」,同一個素材是可以多角度分析的。

(3)文中「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段文字提出了「憤怒出詩人」的觀點,飽經憂患的人才能真正認識社會,清醒的面對人生,才能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文字;像南唐後主李煜,在淪為階下囚之後,發出的聲聲吶喊與嘆息才化為了文學上不可磨滅的珍珠而熠熠生輝,光照千秋。

同時,這段文字還與「逆境」「挫折」「不幸」這些話題為伍。正如巴爾扎克所說:「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我國的孟子說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逆境是人傑的搖籃,磨難是成功的良伴,挫折是英才的乳汁,悲痛是奏凱的琴鍵。磨難是把雙刃劍。它對於目光短淺、思想懶惰、意志薄弱的人來說,殘酷無情、吝嗇至極。因為遭遇磨難,多少希望半途夭折,多少可能化為烏有,多少智慧頹廢凋謝,多少生命失去光澤……然而,磨難對意志堅強的人來說,則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這正如一位哲人所說:磨難是成功的良伴,逆境是人傑的搖籃,挫折是英才的乳汁,悲痛是奏凱的琴鍵。成功者大都多磨難。左丘雙目失明著《國語》,屈原遭放逐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撰《史記》,曹雪芹滿腔辛酸寫《紅樓夢》……這些傑出人物如真金遇烈火,似紅梅披風雪,飽經磨難志愈堅,最終使平凡的生命放出了奪目的色彩。


推薦閱讀:

素材分享 | 一步到位的設計師字體庫,免除收集的煩惱
軍事小說寫作素材 秦始皇時代的堅甲利兵
蘆葦情思<第3季>〖蘆葦戀歌系列素材〗
唾沫(四):夢蝶公&amp;《他們在島嶼寫作》
杏花春雨 2組梨花素材

TAG: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