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茶藝表演
06-16
茶藝表演編輯茶藝表演是在茶藝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通過各種茶葉沖泡技藝的形象演示,科學地、生活化地、藝術地展示泡飲過程,使人們在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中文名茶藝表演類 型表演節目基 礎茶藝載 體茶館出 現20世紀70年代後期分 類民俗茶藝表演等目錄1簡介2歷史3表演分類 民俗茶藝表演 仿古茶藝表演 其他茶藝表演4表演須知 表演的條件 表演的服裝 表演的環境 表演的音樂 表演中的禮儀 精(精品、精通、熟練) 凈(潔凈、凈化) 美(美好) 沏泡一壺好茶5茶藝表演用具6學術態度 茶學界對茶藝表演的學術態度 目前研究茶藝表演的內容傾向7美學分析1簡介編輯茶藝表演自從20世紀70年代,台灣茶人提出「茶藝」概念後,茶文化事業隨之興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藝館和大大小小的茶文化盛會則為茶藝表演的出現提供了平台。經過十多年的實踐,茶藝表演作為茶文化精神的載體之載體,已經發展成為非同一般表演的藝術形式,漸漸受到人們的關注。2歷史編輯中國古老的茶文化可以上溯到「神農嘗百草」、炎帝時期,茶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完善與茶藝是分不開的。從中國最早的茶道萌芽時期晉代開始,至茶道盛行的唐代,尚無茶藝表演的專職。但唐代因陸羽善於烹茗被太守請去試茗;另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代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時,曾請常伯熊表演煮茶,表演時,常氏手裡拿著茶壺,口中述說著茶名,逐一詳細說明,大家佩服異常。兩者與現在的茶藝表演有著相似之處。陸羽在茶經中對茶藝過程也有過深刻的描述,對選茗、蓄水、置具、烹煮、品茗各個環節非常講究,並制定了一整套茶藝程序,這已明顯帶有濃厚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內涵,推進了茶的技藝演化過程。宋代,人們興起鬥茶,賣茶水的人也相互間試論高低,被時人成為「茶百戲」,既能稱『戲」自然是一種表演內容了。無論是「試茗」還是「茶百戲」,但至少說明茶藝表演在中國古代的茶文化樣式中已漸呈現表演的意識。茶藝表演成為一種需要是近20年的事情。儘管茶文化源於中國,但將茶文化精神發揮到極致的卻是日本。隨著兩國茶事交流活動的增多,精湛的茶藝表演成了了解各自茶藝精髓,方便兩國進行學習與交流的重要樣式。加之人們在改革開放和物質生活日益滿足的條件下,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生活質量的提高,欲從滿足生理需要的大眾飲品中,重新品出古人早以傳承但在近百年的民眾生活中漸以消失的中國茶文化的內質。而林林總總的茶藝館中推出的茶藝表演,無疑成了普及茶文化精神、引導人們如何領悟中國茶道的最佳載體。因而,茶藝表演的出現由中國古代的雛形漸趨成為普及茶文化必不可缺的茶藝樣式,從可能性的存在變為一種實際需要。3表演分類編輯縱觀各種茶藝表演,大體可分為三類:民俗茶藝表演取材於特定的民風、民俗、飲茶習慣,以反映民俗文化等方面為主的,經過藝術的提煉與加工的,以茶為主體的。如「西湖茶禮」、「台灣烏龍茶茶藝表演」、「贛南擂茶」、「白族三道茶」、「青豆茶」等。仿古茶藝表演取材於歷史資料,經過藝術的提煉與加工,大致反映歷史原貌為主體的。如「公劉子朱權茶道表演」、「唐代宮廷茶禮」、「韓國仿古茶藝表演」。其他茶藝表演取材於特定的文化內容,經過藝術的提煉與加工,以反映該特定文化內涵為主體,以茶為載體的,如「禪茶表演」、「火塘茶情」、「新娘茶」。4表演須知編輯表演的條件茶藝表演的基本條件有許多,如服裝、場地、音響、茶器具、茶、輔助器物、水等。表演的服裝表演服裝的式樣、款式多種多樣,但應與所表演的主題相符合,服裝應得體、衣著端莊、大方,符合審美要求。如「唐代宮廷茶禮表演」,表演者的服飾應該是唐代宮庭服飾;如「白族三道茶表演」以白族的民族特色服裝;「禪茶」表演則以禪衣為宜等。表演的環境茶藝表演的環境選擇與布置是重要的環節、表演環境應無嘈雜之聲,乾淨、清潔,窗明几淨,室外也須潔凈,環境宜茶或氣爽神清之佳境,或松石泉下。還須預備觀看者的場所以及坐椅,奉茶處所等。如日本茶道在茶會前要洒掃庭院,室內懸掛簡單又令人沉思良久的字畫、插花以及布置小型花薈等,以利茶藝表演的進行,使各位進入茶藝表演的藝術創造之中。表演的音樂所配音樂與茶藝表演的主題應該相符合。正如服裝與茶藝表演主題相符合韓國茶藝表演是一樣的,均有助於人們對表演效果的肯定與認同。如「西湖茶禮」用江南絲竹的音樂;「禪茶」用佛教音樂;「公劉子朱權茶道」用古箏音樂等。表演中的禮儀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素有客來敬茶的習俗。茶是禮儀的使者,可融洽人際關係。在種種茶藝表演里,均有禮儀的規範。如「唐代宮庭茶禮」就有唐代宮庭的禮儀;「禪茶」中有敬茶(奉茶)之後,僧侶向客人的禮儀;日本茶道中有主人對客人的禮儀;客人對客人的禮儀;人對器物的禮儀。在「台灣烏龍茶茶藝表演」中,表演者對客人光臨的禮,感謝觀看的禮,助泡敬茶後向客人鞠躬致意的禮等等。在行禮時,行禮者應該懷著對對方的真誠敬意進行行禮。行禮應保持適度、廉合,是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敬意體現到這一禮儀中,包括眼睛的視角、動作的柔和、連貫、擺動的幅度等。茶藝表演中的位置、順序、動作茶藝表演中的位置、順序、動作,包括主泡、助泡的位置、出場進場的順序、行走的路線、行走的動作,敬茶、奉茶的順序、動作,客人的位置、器物進出的順序,擺放的位置,器物移動的順序及路線等。人們往往注意移動的目的地,而忽視了移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正是茶藝表演與一般品茶的明顯區別之一。這些位置、順序、動作所遵循的原則是合理性、科學性,符合美學原理及遵循茶道精神「和、敬、清、寂」、「廉、美、和、敬」,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茶藝表演的「精、清、凈、美」精(精品、精通、熟練)包括茶須名茶、特色茶、茶葉乾燥、質量上乘。水須好水,茶具質量上乘與茶相配。精,上乘也,沏泡出一杯上等茶湯,令人拍案叫絕。精包括精通、熟練茶藝表演,精通選茶、置具、選水、貯茶、熟練沏泡程序。清(純潔、純和、無邪、清醒、去雜念)清包括人、水、環境之清爽,茶可使之清醒頭腦,稱之謂提神醒腦,在茶藝表演的環境中,很難「清」,但追求「清」,不但茶藝表演者要「清」,通過茶藝表演要讓觀眾有所:「清」,清醒的頭腦,有助於人的思維,感受相聚一起享受品茗的不容易。「日本茶道」中的洗手、擦塵,「台灣烏龍茶」茶藝中的點香,「禪茶」中的燃香。各種素色樸實的茶器,飲茶的活動均在不知不覺中,拂去人們心靈上的塵埃,心清自然明。凈(潔凈、凈化)包括人、衣著、環境、茶、茶器、水等,人的潔凈,如手的潔凈,頭髮的梳理,衣服的清潔整齊,具體點如手指不應戴戒指,口紅、脂粉盡量不要讓觀眾感覺到,手指甲不能搽色彩等。桌椅、板凳無塵埃,場所無雜物、臟物。茶具應洗滌乾淨,水應乾淨符合飲用要求,茶葉應乾淨,無雜物。此外是人思想上、心靈上的凈化,無雜念、邪念。美(美好)美應符合茶道的美,符合觀賞美學的要求道家茶藝表演,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如服裝合身,衣著得體、大方,環境優美、清爽,如茶藝表演中的禮儀是否美?茶藝表演中的位置、順序、動作是否美?茶器具是否配套,環境布置選擇是否美等等。沏泡一壺好茶茶藝表演是在茶藝的基礎上產生的。運用選茶、辯水、選具、滌器、投茶等方法、技巧,沏泡出一壺好茶湯,是整個茶藝表演的基礎,學習沏泡技藝是茶藝表演的基本功。茶藝員應經常接觸茶、品嘗茶,通過實踐,對茶葉質量的好壞、水的選用,用水量、水溫、投茶量、浸泡時間、沖泡方法等經常練習,會喝好茶,鑒別得出茶湯質量的好壞,學會品茶藝術,成為茶藝員、品茶師、出色的茶藝表演員是可以期望的。5茶藝表演用具編輯1、 置茶器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②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③ 茶漏(斗):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干香。⑤ 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2、理茶器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③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3、 分茶器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4、 品茗器①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②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5、 滌潔器①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② 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⑤ 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⑥ 茶巾:主要用於干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凈桌面水滴。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6、 其它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② 壺墊:紡織品。用於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⑤ 茶拂:置茶後用於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⑧ 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6學術態度編輯茶學界對茶藝表演的學術態度目前,茶學界關注熱點,一是精神層面的,即熱衷於「茶道」和「茶藝」的概念區分、彼此互為依存關係的探討,茶文化精神內核的深層分析或中日茶文化的比較;或茶文化與宗教關係的探討等等。二是關注物質層面的,如從茶(藝)館的湧現,探討文化與經濟如何實現「雙贏」的問題』;以及對茶館如何定位的思考等;另有對特色茶程式方面的介紹說明文。當然,也不乏對於茶文化宏觀層面的研究:對於茶藝表演的更深層的學術研究,茶學界少見專著,每所提及均作為闡述茶道和茶藝的附屬,以內容與形式、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加以論述。也許是人們認為茶藝表演的形式重於內容,是一種浮於「機巧」的樣式,因而疏於對茶藝表演本身更深層內涵的探討。更有學者,從形而上觀點出發,認為茶藝精神即茶道,是「道,可道,非常道」,認為「中國品茗藝術是不能表演的」 ,而在於品飲者「自悟」。持此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品茗藝術加之於表演會破壞茶道「順應自然」的宗旨。在對茶藝表演方面的研究中,華南農業大學的鄭永球老師發表了論茶藝的演示技藝與文化內涵 系列文章,對置茶、烹泉、懸壺高沖、潤茶等技藝進行了較為具體的深層探討,充實了茶藝表演研究領域的內容。此外,當引起注意的是范增平先生的茶藝美學論 ,他從美學的角度試論了茶藝的美學基礎和美學形式,並提出的「三階十八步的茶藝美學程式」 ,實則是針對茶藝表演的沏泡茶技巧及步驟而言的。這篇論述也為今後研究茶藝表演本身的美學特質,提供了一種思路。目前研究茶藝表演的內容傾向當人們將喝茶提升到品飲的層次,為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時,泡茶就成為了一門藝術,至於茶藝表演,其藝術性自然更強,也更具觀賞性。人們對茶藝表演的關注是隨著國際間茶文化的交流、本土茶文化的普及、現代茶館業的興起而始受重視的,特別是近年對茶藝師職業技能的鑒定,也促成了人們對茶藝表演的關注。作為一種新興藝術樣式,當然對它的知識性介紹相對較多,如茶藝表演的概念、分類 、表演的細微程式解釋說明,表演所需的客觀條件(服裝、環境、音樂等等)、茶藝表演的原則等成了茶藝表演研究初期的主要內容。此外,由於中國茶風茶俗自古有之,泡茶樣式存在地域、民族之別,也不乏特殊樣式的茶藝表演文字介紹,如洞庭茶俗、白族三道茶、禪茶、太極茶道、擂茶等。茶藝表演目前正處於「群芳爭艷」的繁榮時期,各類主題茶會、茶文化節、茶(藝)館都欲根據自身特點表演適宜的茶藝,欲通過茶藝表演訴諸各自的功利目的,因而茶藝表演出現了較為含混的、違背茶藝精神的狀況,陳文華先生在論當前茶藝表演中的一些問題一文中,對茶藝表演中有待商榷、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了很有見解的看法,這為扶正茶藝表演的宗旨、規範茶藝程式提供了參考。「茶藝表演是茶藝師展示茶藝技巧、方法和品飲藝術的一種方式」。作為一種藝術,它當是高於技巧的,應該在獲得視覺、聽覺、嗅覺淺層享受的同時,進入到藝術審美的層次。因而拘於茶藝表演的淺層內容的分析,遠遠不能闡盡它本身具有的藝術樣式的美學內質。在目前茶藝表演漸趨成熟的階段,理應對它本有的文化、生活、藝術的深層內質進行分析。7美學分析編輯目前,在茶學界已形成了這樣的共識:茶藝是源於生活但已藝術化了的概念。它既指沖泡技藝的審美要求,也包括整個飲茶過程的美學意境。它是「茶文化哲學層面的、觀念層面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但這種表現形式應該是外在與內在的一致、和諧。」那麼,作為茶藝審美特徵外在表現形式的茶藝表演,則是茶藝規範性和藝術化的集中體現。因而對它的研究當立足於它傳達茶文化精神的同時,更應該把它作為藝術的存在對它進行美學的分析。對茶藝表演的審美生成機制進行分析茶藝表演是將日常沏泡茶技巧進行藝術加工後,展現出來的具有表演性、觀賞性的藝術活動,它已不是生活的原生態。在茶藝表演活動中,茶藝師與品飲者是共處在同一審美活動中,通過茶藝解說員,將茶藝表演行為藝術潛隱的茶道精神用藝術化的語言傳達給品飲者,在這一審美流程中,茶藝師們賦予文化象徵意義的行為藝術給飲者的是聽覺、視覺的享受;解說者則是通過語言藝術給予飲者聽覺的享受,為飲者領悟茶藝要旨提供引導,她在這一過程中具有雙重身份。飲者在前兩者的合力表演中,調動全部的審美感覺,經過感知、體味、領悟,最終將這些物質的東西內化為一種精神愉悅,完成對茶藝表演的審美欣賞。因而,成功的茶藝表演需要飲者的參與互動,才能達到應有的表演效果和領悟茶道的目的。這一審美生成機制是完成茶藝表演欣賞活動的關鍵,因而在研究茶藝表演中,不可忽視對這一深層問題的探討。對茶藝表演的語言藝術進行美學剖析茶藝表演中茶藝師的動作、布景等是一種無聲語言,這種語言表達秉從中國茶道「和」、「敬」、「美」、「真」的精神要義,通過具有豐富象徵意義的肢體動作、符號語言等向品飲者營造一種虛靜恬淡的審美主客體環境,表達有道無儀,天人合一的品飲境界。此外,茶藝表演過程中,清悠的傳統音樂、適時精闢的茶藝解說這類有聲語言更與前者的無聲語言形成了動靜和諧的審美意境。僅以解說語言為例,它作為藝術語言,在選詞的結構(齊整對稱)、音韻的搭配(柔美和諧)、語詞的修辭(運用修辭豐潤意象)等方面都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內容,對拓展和深化審美意識具有輔助功用,可成為繼表演技巧的審美欣賞後,茶藝表演美學分析的又一重點。對茶藝表演「道法自然」的分析「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茶藝表演的審美特徵是通過外觀來追逐內在美,其內在美即「物我兩忘」、「自然和諧」的茶道。茶道是茶藝的靈魂,在茶藝表演中,茶藝師的技藝、解說員的茶藝說明以及茶室的意境共同傳達的是一種人生表達。欣賞茶藝表演實則是在動靜之間洞察萬物玄妙、領悟人生哲理、感受人文精神,是審美主體無形的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化為有形物境與物感的過程。因此,對茶藝表演過程中透露出的哲理觀的分析,能更好的說明茶藝表演與茶道之間形與神的關係,也能為目前某些違背茶道要義,一味追求新奇的茶藝表演提供方向指導。作為茶藝表演的參與者,對於這一過程的諸多審美有過親身體驗,正因如此方才覺得,對於茶藝表演的研究應有立體縱深的研究必要,它作為茶文化普及的中介,既已存在,當讓它存在得更完美。茶藝表演解說詞——花茶花茶是詩一般的茶,它融茶之韻與花香於一體,通過"引花香,增茶味",使花香茶味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從花茶中,我們可以品出春天的氣息。所以在沖泡和品飲花茶時也要求有詩一樣的程序。第一道:燙杯我們稱之為"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蘇東坡的一句名詩,蘇東坡不僅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大文豪,而且是一個至情至性的茶人。藉助蘇東坡的這句詩 描述燙杯,請各位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看一看在茶盤中經過開水燙洗之後,冒著熱氣的、潔白如玉的茶杯,像不像一隻只在春江中游泳的小鴨子?第二道:賞茶我們稱之為"香花綠葉相扶持"。賞茶也稱為"目品"。"目品"是花茶三品(目品、鼻品、口品)中的頭一品,目的即觀察鑒賞花茶茶坯的質量,主要觀察茶坯的品種、工藝、細嫩程度及保管質量。如特極茉莉花茶:這種花茶的茶坯多為優質綠茶,茶坯色綠質嫩,在茶中還混有少量的茉莉花乾花,乾的色澤應白凈明亮,這稱之為"錦上添花"。在用肉眼觀察了 茶坯之後,還要干聞花茶的香氣。通過上述鑒賞,我們一定會感到好的花茶確實是"香花綠葉相扶持",極富詩意,令人心醉。第三道:投茶我們稱之為"落英繽紛玉杯里"。"落英繽紛"是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先生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描述的美景。當我們用茶導把花茶從茶荷中撥進潔白如玉的茶杯時,花乾和茶葉飄然而下,恰似"落英繽紛"。第四道:沖水我們稱之為"春潮帶雨晚來急"。沖泡花茶也講究"高沖水"。沖泡特極茉莉花時,要用90度左右的開水。熱水從壺中直泄而下,注入杯中,杯中的花茶隨水浪上下翻滾,恰似"春潮帶雨晚來急"。第五道:悶茶我們稱之為"三才化育甘露美"。沖泡花茶一般要用"三才杯",茶杯的蓋代表"天",杯托代表"地",茶杯代表"人"。人們認為茶是"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靈物。第六道:敬茶我們稱之為"一盞香茗奉知己"。敬茶時應雙手捧杯,舉杯齊眉,注目嘉賓並行點頭禮,然後從右到左,依次一杯一杯地把沏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最後一杯留給自己。第七道:聞香我們稱之為"杯里清香浮清趣"。聞香也稱為"鼻品",這是三品花茶中的第二品。品花茶講究"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聞香時"三才杯"的天、地、人不可 分離,應用左手端起杯托,右手輕輕地將杯蓋揭開一條縫,從縫隙中去聞香。聞香時主要看三項指標:一聞香氣的鮮靈度,二聞香氣的濃郁度,三聞香氣的純度。細心地聞優質花茶的茶香,是一種精神享受,一定會感悟到在"天、地、人"之間,有一股新鮮、濃郁、純正、清和的花香伴隨著清悠高雅的花香,沁入心脾,使人陶醉。第八道:品茶我們稱之為"舌端甘苦入心底"。品茶是指三品花茶的最後一品:口品。在品茶時依然是天、地、人三才杯不分離,依然是用左手托杯,右手將杯蓋的前沿下壓,後沿翹起,然後從開縫中品茶,品茶時應小口喝入茶湯。第九道:回味我們稱之為"茶味人生細品悟"。人們認為一杯茶中有人生百味,無論茶是苦澀、甘鮮還是平和、醇厚,從一杯茶中人們都會有良好的感悟和聯想,所以品茶重在回味。第十道:謝茶我們稱之為"飲罷兩腋清風起"。唐代詩人盧仝的詩中寫出了品茶的絕妙感覺。他寫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咕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江南碧螺春茶藝表演 茶藝師不但要熟練掌握茶葉鑒別、泡茶用水和器具的選擇以及沖泡的水溫、時間等技術問題,還要講究整個沖泡過程中操作的藝術美感等問題,通過茶藝表演,讓客人(觀眾)不僅能欣賞到不同茶類科學地沏泡和品飲的整套技藝,而且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和藝術的熏陶。因此,茶藝從業人員不同於演員,更不同於一般餐飲服務人員,必須認真學習茶葉科學和茶文化知識,經過長期鑽研和領悟,熟悉茶性,熱愛茶藝,真心地泡茶、奉茶。通過純熟的技能調理出色香味俱佳的茶湯來,讓人們領略到飲茶的樂趣,普及茶文化知識;並通過自然優雅的動作和沉靜友善的表情等,展現自己的個性,愉悅和感化客人(觀眾),使他們走向與自己一致的心境,美化人們的心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碧螺春的茶藝的12個程序。、焚香通靈我國茶人認為「茶須靜品,香能通靈。」在品茶之前,首先點燃這支香,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以便以空明虛靜之心,去體悟這碧螺春中所蘊含的大自然的信息。、仙子沐浴用玻璃杯來泡茶,晶瑩剔透的杯子好比是冰清玉潔的仙子,「仙子沐浴」即再清洗一次茶杯,以表示對各位的崇敬之心。、玉壺含煙沖泡碧螺春只能用80℃左右的開水,在燙洗了茶杯之後,我們不用蓋上壺蓋,而是敞著壺,讓壺中的開水隨著水汽的蒸發而自然降溫。請看這壺口蒸汽氤氳,所以這道程序稱之「玉壺含煙」。、碧螺亮相「碧螺亮相」即請大家傳著鑒賞干茶。碧螺春有「四絕」—「形美、色艷、香濃、味醇」,賞茶是欣賞它的第一絕:「形美」。生產一斤特級碧螺春約需採摘六萬多個嫩芽,你看它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多像民間故事中嬌巧可愛且羞答答的田螺姑娘。、雨漲秋池唐代李商隱的名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個很美的意境,「雨漲秋池」向玻璃杯中注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滿,留下三分裝情。、飛雪沉江即用茶導將茶荷里的碧螺春依次撥到已沖了水的玻璃杯中去。滿身披毫、銀白隱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紛紛揚揚飄落到杯中,吸收水分後即向下沉,瞬間白雲翻滾,雪花翻飛,煞是好看。、春染碧水碧螺春沉入水中後,茶里的營養物質逐漸溶出,清水逐漸變為綠色,整個茶杯好像盛滿了溫暖的春天的氣息。、綠雲飄香碧綠的茶芽,碧綠的茶水,在杯中如綠雲翻滾,氤氳的蒸汽使得茶香四溢,清香襲人。這道程序是聞香。、初嘗玉液品飲碧螺春應趁熱連續細品。頭一口如嘗雲玉之膏,方華之液,感到色淡、香幽、湯味鮮雅。、再啜瓊漿這是品第二口茶。二啜時茶湯更綠、茶香更濃、滋味更醇,並開始感到了舌根回甘,滿口生津。、三品醍醐醍醐直釋是乳酪,在佛教典籍中用醍醐來形容最玄妙的「法味」。品第三口茶時,我們所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氣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機,在品人生的百味。、神遊三山古人講茶要靜品、茶要慢品、茶要細品,唐代詩人盧仝在品了七道茶之後寫下了傳頌千古的《茶歌》,他說:「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品了三口茶之後,請各位嘉賓繼續慢慢地自斟細品,靜心去體會七碗茶之後:「清風生兩腋,飄然幾欲仙」。神遊三山去,何似在人的絕妙感受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茶藝館裡靚麗高雅的女服務員!
※武夷山工夫茶茶藝(十八道)
※茶的分類與審評-茶藝師培訓網
※紅茶茶藝表演步驟
※茶藝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