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美並非害死楊家將元兇 系被「借刀殺人」|潘美|借刀殺人
潘楊有過愉快的合作
980年,遼國發動對宋的雁門之戰,發兵十萬攻雁門。楊業領數千騎兵,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大敗遼兵,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
楊業因此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依然兼任鄭州、代州的職務。潘美則在之後被提升為忠武軍節度使,升封為韓國公。潘美是從二品,楊業是正五品,官職還是比楊業大。
這段歷史證明,楊業和潘美有著一種微妙的關係。他們有著相對愉快的合作,但潘美作為楊業的遏制者仍存在著。在潘美和楊業共事的7年里,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潘楊不和的記載。
雍熙三年(986年),為收復後晉石敬塘割讓給遼的燕雲十六州,宋太宗派20萬大軍分兵四路伐遼。這正是民間流傳潘美害死楊業的一場戰役。
這場戰爭中,楊業是潘美的副將,統帥著一路大軍。不巧的是,在潘美和楊業搭檔的軍隊里,皇帝安排了一個叫王侁的都監,就是監軍,相當於皇上在軍隊里派了一個欽差大臣,替他看著指揮官。
在中國的歷史上,監軍大多沒幹什麼好事兒。一有監軍,准打敗仗,要不就是沒起到什麼作用。這就像你在外面談生意,你已經想好了怎麼談,突然老闆派了一個人過來,看著你,他不親自談,你說一句話他就給老闆打電話彙報一句,這生意到最後,你說還能談成嗎?
楊業最後的計謀
雍熙北伐戰役最初,東中西3路大軍進軍很順利。隨著西北路軍米信部新城會戰失利,以及東路軍曹彬在岐溝關被遼名將耶律休哥擊敗,宋太宗慌了,趕緊喊四路大軍撤退,並命潘美、楊業統率的西路軍護送百姓隨軍內遷。
《宋史》中關於楊業的列傳,詳細記載了這段歷史: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命業副之,以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護其軍。諸軍連拔雲、應、寰、朔四州,師次桑乾河,會曹彬之師不利,諸路班師,美等歸代州。
未幾,詔遷四州之民於內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護之。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餘萬,復陷寰州。
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
侁沮其議曰:「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贊成之。業曰:「不可,此必敗之勢也。」侁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非縱敵不擊,蓋伺其便,將立尺寸功以報國恩。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於敵。」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
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陣於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邏台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
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扞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真正的元兇不是潘美
從歷史上記載的楊業之死來看,楊業是信任潘美的,他定下了分路出擊且戰且退的計謀,又甘願以自己為誘餌保全勝利。但王侁繼承了監軍混蛋的光榮傳統,領兵冒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