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商業與藝術的共贏
影人相冊 |
影人相冊 |
影人相冊 |
影人相冊 |
近日,香港導演陳可辛指導的電影《中國合伙人》備受矚目,頗獲佳評。在當前國產電影持續打造中國夢想與懷舊風潮的情勢下,這部「心靈雞湯」式的勵志電影成功地喚起了本土觀眾的情感共鳴,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業績。該劇引發了人們對於青春、夢想與成功的熱議,同時,也讓我們再次將目光聚焦於該片的導演陳可辛——這位華語影壇極具影響力的電影人,以及一系列電影票房奇蹟的創造者。每當他長發銀絲、侃侃而談的形象出現在鏡頭前,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探尋這名頭響亮的「陳氏製造」背後的成長軌跡和心靈秘密。
不斷轉變創新
毫無疑問,香港電影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影工業基地之一,而陳可辛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電影人之一。更重要的是,陳可辛真正讓人欣羨之處在於,他是為數不多的、能讓電影的商業票房與藝術效果實現互贏的導演之一。初見他在媒體上的形象,似給人以其貌不揚、平和淡泊之感,但他執導的電影作品,卻像是不間斷變化翻新的風景,或者多聲部復調迴旋的樂曲,始終保持了一種不斷尋求轉變與創新的可貴激情。
陳可辛電影生涯的開始,或許源自家庭的影響。他的父親是一名電影編劇,葆有始終不渝的導演夢,但世事往往如此,父親的夢想終於落空,而兒子就在這一地破碎的夢想中出發,賡續父親當年未竟之夢。這個過程充滿了不為人知的艱辛,也需要百折不撓的毅力。1980年,18歲的陳可辛赴美留學,21歲返港後協助吳宇森拍攝《英雄無淚》。其後,他一邊監製電影,一邊尋找更好的導演機會。上世紀90年代,陳可辛迎來了自身電影事業的高潮時期,他憑藉導演處女作《雙城故事》給當時影壇一個令人驚艷的亮相,其後又有《風塵三俠》、《新難兄難弟》、《金枝玉葉Ⅰ》相繼問世。1996年的《甜蜜蜜》讓陳可辛收穫了更多閃光的榮譽和獎盃,該片獲得了9項香港電影金像獎,並被《時代》雜誌譽為當年十佳電影之一。
陳可辛的魅力即在於一種不斷尋求變化的寬廣視域,以及富有前瞻性的跨界思維。這或許和他不斷漂泊的身世相關——在香港出生長大,後來遷居泰國,遠赴美國念書,重返香港,如今北上京城。所以,我們看到陳可辛雖然強調自己的「香港導演」身份,但其工作方式和電影作品卻始終倡導一種跨文化的多向度思維。1998年,陳可辛為斯皮爾伯格的夢工廠執導了自己首部好萊塢電影《情書》,2000年他成立了ApplausePictures,其旗下《春逝》、《見鬼》系列、《三更Ⅰ》、《三更Ⅱ》、《金雞Ⅰ》、《金雞Ⅱ》以及《春田花花同學會》等知名作品都表現出一種亞洲化甚至國際化的合作模式與影響力。
其後,這個商業嗅覺靈敏、腳步永遠比別人快半拍的電影人,將新鮮的歌舞元素融入原本已經駕輕就熟的愛情時裝片里,在2005年攜《如果愛》進軍內地電影市場,該片是「陳氏製造」本土化的標誌性作品,全部取景於內地,成功營造出北京冬日凄迷的詩意氛圍。其後或執導或監製的數部大片在內容情感和藝術表現上都各有突破,如《投名狀》中之兄弟情義、酷烈戰爭,《十月圍城》中之亂世兒女、流血革命,以及新近的《中國合伙人》之青春夢想、創業奮鬥。這些電影也許並非完美,但每一部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亦取得了令人驚艷的票房成績。至此,「陳氏製造」成了口碑與票房的保障,陳可辛本人亦取得了令人咋舌的獎盃和榮譽,同時被譽為「最有價值的電影人」之一。
陳氏情感故事
不可否認,陳可辛雖然不斷尋求電影類型上的突破和轉變,但情感主題是他一以貫之,也最為得心應手的題材。在他所執導的十餘部電影中,愛與被愛、漂泊與駐留、別離與重逢、選擇與被選擇、背叛與忠貞……這些表現豐富人性、或喜或悲的情感故事,都折射出細膩動人的質地。
《雙城故事》用清新質樸的手法講述了二男一女志偉、阿倫和Olive三人的友誼與愛情。時光荏苒,真情永駐,劇中的張曼玉從眼角眉梢、一顰一笑都是戲,這年少愛過的容顏,經過時光的洗禮變成了優雅。《風塵三俠》則講述了一個合租公寓中三個男人各自的愛情故事,浪漫幽默,頗具巧思。好萊塢拍攝的《情書》,則講述一封匿名情書如何擾亂了小鎮的寧靜,電影突顯了一種細碎平淡中的美好與溫馨。此外,甚至在恐怖片《三更:回家》、歷史戰爭片《投名狀》中都穿插了男女情愛的元素。
尤值得一提的是深受國人喜愛的電影《甜蜜蜜》,該影片講述了一對從內地來港的青年男女之間跨度十年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依然採用了陳可辛擅長的開放式三角結構,除了黎小軍和李翹這固定的兩端,另外一端則隨著劇情的需要加入了黎小軍的未婚妻、豹哥,然而他們都如流水一般或隱或逝,歲月最終成全了黎李情緣。影片成功地將時代之感和兒女之情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如同鄧麗君歌聲般婉轉飄忽、如夢似幻的詩意氛圍。觀看之時,真有「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之嘆。說起來,也許這部電影是陳可辛作品裡瑕疵最少、最流暢完整的一部,它帶著一種駕輕就熟的圓融之感,就像影片的最後,鏡頭重新回到了十年前黎小軍赴港的火車上——那似乎象徵著命運循環的起點。相較之下,《如果愛》則帶有更多滯重蒼涼的悲情色彩。影片講述的明星孫納、林見東以及導演聶文之間的愛情糾葛,仍是典型的陳氏三角戀故事,但在形式上卻頗費了一番巧思,增添了許多吸引人的元素:戲中戲、音樂劇、以及典型百老匯風格的歌舞。電影的鏡頭不斷在舊日北京三里屯和上海片場之間逆挽閃回,很巧妙的是,中間又隔著十年時空,十年之間,人事倥傯,愛恨茫茫。電影突顯了愛情之痛,戲裡戲外,全是愛而不得的無奈、掙扎與決絕。雖然該片有形式大於內涵之訾議,但那華麗詭譎、細膩傷感的影像語言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式合伙人
當然,「三人行」故事在國外電影中不勝枚舉,如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名作《祖與占》、諾夫·舒貝爾的《布達佩斯之戀》、伍迪·艾倫的《午夜巴塞羅那》等。陳可辛之所以喜歡用這樣的三角結構表現男女情愛糾葛與戲劇張力,實在是淵源有自。除此之外,在表現兄弟情誼時,依然有如定律一般存在的陳氏三角結構。
如新近上映的電影《中國合伙人》,與以往的男女三角故事不同的是,這次表現的是以夢想創業為基調的男人鐵三角——成東青、孟曉駿和王陽的奮鬥歷程。這令人想到《投名狀》這個故事裡的兩個三角結構:一個是龐青雲、趙二虎和姜武陽,另外一個是龐青雲、趙二虎和蓮生,也許姜武陽竟像是另外一個女人?不得不說,《投名狀》雖然硬傷頗多,裡面有些陰森詭譎的場面也因用力過猛而顯得矯揉造作,但在戰爭背景下表現生靈盡遭塗炭、人性極端扭曲等思想方面,仍有它閃光而獨到的一面。
但這次的《中國合伙人》則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向中國式世俗理想價值的全面擁抱。這是一部有關青春、夢想與創業的電影,且不論它帶給我們的那種歲月如歌的溫馨感動——這本來就是陳氏一貫擅長表現的。單單這部電影中有關成功的價值觀念就令人懷疑,所謂家國之夢、個人尊嚴,難道就是用財富的積累和金錢的獲取來衡量的嗎?不可否認,金錢與物質是當代成功學的重要標準之一,但如果它越來越成為一種單向度的準繩,那將是可怕的。電影的前半部分表現了在「美國夢」激勵之下的三個年輕人的努力奮鬥史,但後半部分明顯沒有建立起一個能與之相抗衡的「中國夢」,因而這個由成麻袋人民幣構築起來的成功夢境,因為沒有相應令人信服的價值觀的支撐,而顯得蒼白疲軟。反觀那些真正優秀的電影如《公民凱恩》、《了不起的蓋茨比》等,它們對於世俗意義上成功人士的塑造,都有一種更接近複雜深廣人性的揭示:任何成功都是相對的,你可以無限獲取財富,但無法獲得真正圓滿的心靈慰藉。誠如里爾克的詩一樣:「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
儘管如此,這部電影里的舊日情懷還是感動了我。當我坐在影院里,聽著熟悉的羅大佑老歌,看著屏幕上滑過的熟悉面孔,才驚覺:「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祝福那些在歲月風聲里逐漸靜默的面孔,也期望導演能帶給我們更多感動的電影作品。(作者系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