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皇帝列表及大事記

南北朝皇帝列表

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後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從公元420年開始,到589年結束,共169年。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59年。齊共23年,歷3代7帝。梁共52年,歷3代4帝。陳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在北方,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圭建立北魏,而後統一黃河流域。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此後,東魏為北齊所代替。西魏為北周所代替。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後都城洛陽。北魏立國一百多年,歷9代12帝。東魏以鄴城為都,歷1主16年,西魏都長安,經3帝,共享國22年。北齊是鮮卑化漢人高氏所建的政權,立國28年,有3代6帝。北周是宇文鮮卑人統治的王朝,歷3代5帝,計24年。歷史上把北方的五個朝代總稱為北朝。

南北朝皇帝列表,魏晉南北朝出現過哪些君王?宋武帝劉裕簡介 宋武帝劉裕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宋武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祖籍彭城縣綏輿里(今江蘇銅山),生於京口(今鎮江),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勛卓著。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劉宋開國之君。於隆安三年,參軍起義,對內平定戰亂,先後消滅劉毅、盧循、司馬休之等分裂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了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致力於北伐,消滅桓楚、西蜀、南燕、後秦等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土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并,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重大貢獻,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人物年表

  公元363年,劉裕出生。

  公元404年,劉裕平定桓玄叛亂,成為東晉最後一個權臣。

  公元409年,劉裕北伐並消滅南燕。

  公元405年---415年,劉裕消滅南方各大割據勢力,統一南方,實現了東晉南朝史無前有的大一統。

  公元416年,劉裕再次北伐,攻滅後秦。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建立劉宋。

  公元422年,劉裕病逝。

  人物簡介

  宋高祖武皇帝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生於興寧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其先祖舉家遷居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劉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鎮江。據《宋書:武帝本紀》記載,劉裕是漢高祖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第二十一世孫。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劉裕隆安三年(399年)參軍起義,413年,劉裕滅割據益州的譙縱。對內,南下擊潰盧循,收復廣州;攻克江陵,殺了割據者劉毅;力取成都,滅了割據者譙縱;直搗襄陽,趕跑了割據者司馬休之。於義熙十三年(417年)滅亡後秦,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劉裕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大宋,都建康,南朝開始。稱帝前後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進一步打擊了腐朽、黑暗的貴族、士族勢力,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雛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

宋少帝劉義符簡介 被殺害的南朝宋第二位皇帝

  宋少帝劉義符(406年-424年),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小字車兵,宋武帝劉裕長子,永初三年(422年)即位,次年改年號「景平」(自423年開始)。

  人物生平

  少帝劉義符(406年—424年),是南朝宋的第二位皇帝,字車兵,宋武帝劉裕長子,母曰張夫人。義熙二年(406年),生於京口。義熙十二年(416年)劉義符10歲時,拜豫章公世子。宋台建,拜宋世子。元熙元年(419年),進為宋太子。武帝劉裕受禪,立為皇太子。永初三年(422年),劉裕去世,由皇太子劉義符即皇帝位,時年17歲,下令大赦。次年改年號「景平」。尊皇太后蕭文壽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馬茂英為皇后。司馬茂英是晉恭帝司馬德文的女兒海鹽公主。

  劉義符為太子時,即好狎呢群小,在他父親劉裕生病時,無人管束,更好游狎。經常座龍舟移師天淵池,水上玩樂,笙歌妙舞,管弦悠揚,直到月落參橫,疲勞襲身,才在龍舟上過夜。

  劉裕臨終前囑咐顧命大臣太子義符繼位(即宋少帝),因他遊戲無度,被輔政的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等,詔曰:「後世如有幼主,朝事一一委以宰相,母后不煩臨朝。」

  劉義符在位時居喪無禮,又好為游狎之事。青春少年,童心未泯,但知玩耍嬉戲,什麼父喪,什麼軍國大事,更不放在心上。群臣諫言,一概不聽。魏兵犯境,作戰失利,將軍自劾,國人驚惶,他也不管,真箇是無憂無慮,得快樂時且快樂,不作杞人去憂天。

  公元424年6月,文武將官徐羨之、檀道濟等人帶兵殺入,將酣睡中的劉義符帶到岸上,收取了他的印璽,以太后的名義廢其為營陽王。不久被殺,時年僅十七歲。徐羨之又派人殺劉義真於新安,後立劉裕三子劉義隆為帝。

宋文帝劉義隆簡介 開創元嘉之治卻遭世人爭議

  宋文帝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小字車兒,中國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號「元嘉」,謚號「文皇帝」,廟號「太祖」。劉義隆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由是「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晨出暮歸,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無苟得。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於時可免。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史稱元嘉之治。軍事上,劉義隆繼承劉裕北伐的政策,於430年到431年之間乘北魏與柔然交戰之際征討河南,但是無功而返。

  人物生平

  登基為帝

  永初元年(420年)封宜都王。高祖劉裕病死後,太子義符繼位(即宋少帝),因他遊戲無度,被輔政的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於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廢黜(後被殺),迎立當時任荊州刺史的劉義隆為帝,改元元嘉,同時由謝晦出任荊州刺史,掌握重兵。

  元嘉之治

  劉義隆在其統治期間,採取抑制豪強的政策,努力推行繁榮經濟政策,重視農業生產,並使賦役均攤,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兩次下令免除農民的「諸逋債」,有元嘉之治之稱。

  自毀長城

  劉義隆博涉經史,善隸書,深沉有謀略,但體弱多病,好猜忌。他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廢立,元嘉三年(426)殺徐羨之、傅亮、謝晦,從此政由己出。元嘉六年,因病由其弟彭城王劉義康執政。劉義康任司徒、錄尚書事,後又加領揚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專總朝權,勢傾天下,曾擅殺名將檀道濟。

  元嘉十七年,劉義隆收殺擁戴劉義康的領軍將軍劉湛等人,罷斥劉義康,改授為江州刺史,出鎮豫章(今江西南昌)。元嘉二十二年廢為庶人,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大軍南下,隔江威脅建康,劉義隆怕劉義康在後方趁機作亂,遂下令將其誅殺。南朝王室的自相殘殺由此始。

宋元帝劉劭簡介 劉劭弒父篡位在位僅三月遭處斬

  劉劭(約426年—453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字休遠,劉義隆長子,母為皇后袁齊媯。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因巫蠱之事,劉義隆欲廢太子,劉劭知道之後,遂與其弟劉浚共謀,率兵夜闖皇宮,將其父殺害,自立為皇帝,史稱「宋元帝」,改元「太初」。劉劭因弒父篡位而導致眾叛親離,在位僅三月,即被率兵討逆的劉駿所擊潰,劉劭被俘後遭處斬,並被劉駿稱為元兇。

  生卒年考

  宋元帝劉劭其實並不是在元嘉三年生的,因為他出生時正值劉義隆在服父喪,於是一直到喪期結束,於元嘉三年閏正月時正式宣布長子誕生。因此其生年應當在永初三年(423年)以後一直到元嘉三年以前,應該略大記載上出生年份一到兩歲。

  「始生三日,帝往視之,簪帽甚堅,無風而墜於劭側,上不悅。初命之曰劭,在文為召刀,後惡焉,改刀為力。年六歲,拜為皇太子,中庶子二率入直永福省,為更築宮,制度嚴麗。年十二,出居東宮,納黃門侍郎殷淳女為妃。十三加元服。好讀史傳,尤愛弓馬。及長,美鬚眉,大眼方口,長七尺四寸。親覽宮事,延賓客,意之所欲,上必從之。東宮置兵與羽林等。十七年,劭拜京陵,大將軍彭城王義康、竟陵王誕、桂陽侯義融並從。」

  后妃子女

  妻妾

  皇后:殷玉英

  夫人:王鸚鵡

  兒子

  (至少有4子)

  劉偉之,嫡子、太子。被劉駿處斬,母皇后殷玉英。

  劉迪之,被劉駿處斬,母不詳。

  劉彬之,被劉駿處斬,母不詳。

  劉某(名不詳),被劉駿處斬,母不詳。

宋孝武帝劉駿簡介 繼位後劉宋王朝從此走向衰落

  宋孝武帝劉駿(430年―464年),南朝宋第五位皇帝。字休龍,小字道民,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寵,屢鎮外州。453年,太子劉劭弒帝之後,劉駿親率大軍討伐,很快便擊潰劉劭的勢力,奪取了皇位。年號「孝建」、「大明」,史稱孝武帝。

  人物簡述

  宋孝武帝劉駿(430年-464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字休龍,小字道民,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少聰穎,又長於騎射。元嘉十二年(435)立為武陵王。後遷雍州刺史、江州刺史。劉劭弒宋文帝,劉駿起兵討伐,誅劭,即帝位。年號「孝建」、「大明」,史稱孝武帝。在位期間,劉駿擔心各藩王會對自己不利,先後將宗室南郡王劉義宣,南平王劉鑠朔、竟陵王劉誕、武昌王劉渾、海陵王劉休茂等殺害,劉宋勢力更加削弱。大明八年甲辰(公元464年)閏五月病死。壽三十五歲,在位十一年。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祖」。在位11年(452-464)。劉駿是南朝宋諸帝中較有才華的皇帝和詩人。

  生平簡介

  劉駿奪取帝位後,劉宋王朝從此走向衰落。史書記載,宋孝武帝劉駿是一個荒淫腐敗的昏君。在位期間,劉駿擔心各兄弟藩王會對自己不利,便不惜骨肉相殘,先後將宗室南郡王劉義宣,南平王劉鑠朔、竟陵王劉誕、武昌王劉渾、海陵王劉休茂等殺害。劉氏宗室慘遭此大劫,劉宋勢力更加削弱。

  劉駿生性好淫,凡是閨房之內不論尊卑長幼,只要略具二三分姿色,看見合意的就引她入宮侍寢,免不了被劉駿強逼成歡。劉駿與自己的母親路太后有染,《魏書》載:「駿淫亂無度,蒸其母路氏,穢污之聲,佈於歐越。」以及「四年,獵於烏江之傍口,又游湖縣之滿山,並與母同行,宣淫肆意。」

  大明六年壬寅(公元462年)四月,劉駿寵幸的堂妹殷淑儀病死。劉駿哀傷過度而起病,自此少理政事,於大明八年甲辰(公元464年)閏五月病死。壽三十五歲,在位一十一年。謚為孝武帝。

前廢帝劉子業簡介 劉子業因過於荒淫無道而被廢

  劉子業(449年-466年),小字法師。南北朝時期南朝宋皇帝。宋孝武帝劉駿長子。劉子業因行為過於荒淫而被廢,史稱「前廢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子業,生於元嘉二十六年(449年)正月,生母為文穆皇后王憲嫄。宋孝武帝劉駿鎮尋陽時,劉子業留守京師。宋孝武帝即位後,立為皇太子。

  登基

  大明八年(464年)宋孝武帝去世,劉子業即位,改年號為「永光」、「景和」。大赦天下。以太宰江夏王劉義恭解尚書令,加中書監,驃騎大將軍柳元景加尚書令。又置錄尚書,劉義恭錄尚書事。柳元景加開府儀同三司。丹陽尹永嘉王劉子仁為南豫州刺史。

  去世

  劉子業某日夜間就寢時,恍惚夢見一個女子,渾身血污,指劉子業痛罵:「你悖逆不道,看你活得到明年否?」劉子業一驚而醒,回憶夢境,猶在眼前。第二天早起,向宮中巡閱,看見有一個宮女面貌,與夢中的女子相似,便命將她處斬。這夜又夢見所殺的宮女披髮前來,厲色相詬道:「我當殺汝!」說至此,竟捧自己的頭顱,擲擊劉子業,劉子業大叫一聲,暈了過去。醒來後劉子業很害怕,便帶了男女巫士,及彩女數百人,往華林園中的竹林堂用弓箭殺鬼。

  劉子業到了竹林堂,天色已經黃昏,先由巫覡作法,做召鬼的樣子,然後由劉子業親發三箭,再命侍從依次遞射。大家平白地亂射了一回,巫覡等齊拜御前,說是鬼已盡死。劉子業大喜,便命張筵奏樂,慶祝鬼已蕩平。這時拘禁在宮殿的湘東王劉彧,已串通了主衣壽寂之、內監王道隆、學官令李道兒、直閣將軍柳光世等共謀殺死劉子業。

宋明帝劉彧簡介 奢侈無度南朝宋王朝自此衰退

  宋明帝(439-472)即劉彧,漢族。小字榮期。廟號太宗。宋文帝第十一子。初封淮陽王,改封湘東王。前廢帝時為南豫州刺史,入朝遣人刺殺前廢帝,自立為帝。泰豫元年(472年)病卒。為藩王時好讀書,曾撰《江左以來文章志》、續衛瓘所注《論語》二卷。即位初任賢用能,故能平定四方叛亂,末年好鬼神,多忌諱,奢侈無度,民不堪命,宋王朝自此而衰。

  人物簡介

  宋太宗明皇帝(439-472)即劉彧(拼音:LiúYù)。南朝宋皇帝,公元466~472年在位。字休炳,小字榮期。廟號太宗。景和元年(465年)十二月,前廢帝被殺,立為帝,年號泰始。在位期間,寵臣阮佃夫等專擅威權,貨賂公行;府庫為空,百官並斷祿俸,而奢靡益甚。晚年多緯,忍虐好殺,慮太子稚弱,遂翦除諸弟殆盡。泰豫元年(472年)病卒。為藩王時好讀書,曾撰《江左以來文章志》、續衛瓘所注《論語》二卷。即位初任賢用能,故能平定四方叛亂,末年好鬼神,多忌諱,奢侈無度,民不堪命,大宋王朝自此而衰。

  人物生平

  宋太宗劉彧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七位皇帝。宋太祖第十一子湘東王,宋前廢帝劉子業叔父。

公元465年即位,年號「泰始」、「泰豫」。當侄兒劉子業還在當皇帝時,肥胖的劉彧被關到竹籠里去,封為豬王,每頓飯都把他的衣服剝光,叫他像豬一樣用嘴吞食木槽里的食物,並隨意拖行毆打。有幾次劉子業要殺他,都靠和他一同被關的弟弟劉休仁諂媚解救。然而劉子業被壽寂之殺掉後,劉休仁等人將劉彧拱上皇位,這個本來很敦厚的人,在受過無窮折磨後,突然得到無限權力,使他人性大變。

首先他把兄長劉駿(劉子業之父)的二十八個兒子全部殺掉,接著再把他同一塊在劉子業手中共患難的弟兄也全部殺掉,包括自幼感情最好有屢次救他性命的弟弟劉休仁。劉彧把劉休仁召入皇宮,強灌毒藥而死,接著下了一道詔書宣布罪狀。劉休仁結交禁軍,圖謀叛亂,我不忍當眾殺他,向他嚴厲詰問後,他慚愧恐懼,自行服毒。因為其殘暴無度,揮霍國庫使得民不聊生,天下載怨,使得宋朝步步走向滅亡。

宋後廢帝劉昱簡介 殺人成癮的劉宋第八任皇帝

  宋後廢帝劉昱,字德融,小字慧震,是劉宋第八任皇帝。雖然是宋明帝與貴妃陳妙登的長子,但是由於陳妙登曾經為李道兒的侍妾,所以劉昱的身世也一直被質疑。472年宋明帝死後,劉昱即帝位。雖然劉昱小時聰敏,但是個性相當殘虐,常常親手殺人,併到街巷中擾民,殺人成癮,一日不殺人,就悶悶不樂。而且劉昱喜怒無常,左右稍有不合心意,就拳腳相向。474年,桂陽王劉休范也以廢皇帝之名起兵,但被蕭道成平定。劉昱沒有因此醒悟,居然以蕭道成的肚臍為箭靶。最後在元徽五年七月七日被楊玉夫等人殺害,死時十五歲。死後被廢為蒼梧王。

  人物簡介

  劉昱(公元463年—公元477年),即宋後廢帝、蒼梧王。字德融,小字慧震,南朝宋明帝長子也。生於大明七年正月辛丑,崩於元徽五年七月戊子。昱在東宮,年五六歲時,始就書學,而惰業好嬉戲,主師不能禁。好緣漆賬竿,去地丈余,如此者半食久,乃下。史稱其「窮凶極暴,自取灰滅,雖曰罪招,能無傷悼。棄同品庶,顧所不忍。可特追封蒼梧郡王。」是個喪國亡家之主。

  奇聞異事

  即位第四年,劉昱就「無日不出」,常常是夜裡從承明門突出,夕去晨返,晨出暮歸,從人各執長矛大棒,路上凡遇見男女行人及犬馬牛驢立時殺死,致使人民驚擾,道無行人。——他簡直就是一個惡魔呀,誰碰上他就沒命了,真正是碰著就死,挨著就亡呀。

  小皇帝左右從人常攜帶鉗鑿斧鋸,每每施行擊腦、椎陰、剖心的刑罰以為樂趣,每日都殺死數十犯人。如果跟隨他的從人中在施刑時面有不忍之色,劉昱就讓那人立正站直,親自用長矛刺穿殺掉。

  這個少年還非常喜歡親自動手殺人,對朝廷捕獲的造反頭目常常親自殺死臠割。有一次,一個叫孫超的親信口中有蒜味,為了證明他吃過大蒜,劉昱讓左右抓住孫超使之不能動,用刀剖腹探視看看他肚子里到底有沒有大蒜頭。

宋順帝劉准簡介 幽禁而死,南朝劉宋的末代皇帝

  宋順帝劉准(467年—479年),字仲謀,小字智觀,父劉休范,母陳法容。泰始五年七月癸丑生,建元元年五月己未,殂于丹陽宮,時年十三。在位2年(477年—479年在位)。

  姓名:劉准

  別名:宋順帝

  國籍:南朝宋

  民族:漢族

  職業:皇帝

  在位時間:477年—479年

  謚號:順皇帝

  年號:升明

  陵寢:寧陵

  生平概述

  史書記載「劉准為宋明帝劉彧的第三子」,但都說「劉彧無性功能」,其實,劉準是桂陽王劉休范之子,母親是昭華陳法容,劉准相貌出眾,性情乖巧。最早封為安成王。

  元徽五年(公元477年),後廢帝劉昱被弒之後,劉准在蕭道成的擁立下即位,是為宋順帝,並封蕭道成為相國、齊王;雖然劉准名義上是皇帝,但是權力都被蕭道成掌握。升明三年(公元479年),蕭道成要求劉准禪位,並且派部將王敬則率軍進宮。劉淮說出:「願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一句話說出了身為末代皇帝的悲哀。同年四月,劉准禪位與蕭道成,劉宋到此滅亡,劉宋的宗親都被幽禁而死。

  蕭道成即位之後,封劉准為汝陰王,遷居丹陽(一說丹陽宮)並派兵監管。建元元年(公元479年)五月己未日,監視劉淮的兵士聽得門外馬蹄聲雜亂,以為發生了變亂,便殺害劉准。劉準時年十三歲,謚為順帝。6月15日,葬末代皇帝劉准於遂寧陵(今南京江寧)。

齊高帝蕭道成簡介 誅滅劉宋,成為南朝齊建立者

  齊高帝蕭道成(公元427年~482年)字紹伯,小名斗將,漢族,南朝齊建立者,在位四年。《南齊書·高帝紀》載,齊高帝蕭道成乃「漢相蕭何二十四世孫」。先世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南齊書·武帝本紀》載:高祖蕭整於東晉初過江,寓晉陵武進(今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萬綏村),晉於此地僑置蘭陵郡,稱南蘭陵,故蕭氏遂為南蘭陵(今常州)人。少從名儒雷次宗受業,治《禮》及《左氏春秋》。仕宋,初為左軍中兵參軍,後領偏軍征仇池,進軍距長安八十里,以兵少,又聞宋文帝崩,乃還。

  齊高帝簡介

  宋明帝時為右軍將軍,先後鎮會稽(今浙江紹興)、淮陰(今江蘇清江西),以軍功累官至南兗州刺史。明帝卒,他與尚書令袁粲等共掌朝政,並領石頭戍軍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平江州刺史桂陽王休范的反叛,進爵為公,遷中領軍將軍,掌握了禁衛軍,督五州軍事。與袁粲、褚淵、劉秉號稱「四貴」。宋皇室成員爭權,自相殘殺,朝廷實權漸集於道成。升明元年(公元477年)七月,道成殺後廢帝劉昱,立劉准(宋順帝)。蕭道成封齊王,兼總軍國,次第誅滅忠於宋室的袁粲、荊州刺史沈攸之、黃回等。三年四月受宋禪即皇帝位,改國號大齊,改元建元,史稱南齊。道成懲宋之亡,務從儉約,減免百姓逋租宿債,寬簡刑罰,但對宋之宗室王侯,無少長皆幽死。次年下令擴大清理戶籍,按虞玩之的建議,設立校籍官,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版籍為準整理戶籍。但校籍工作弊端百出,貧苦人民常被巫為戶籍詐偽而「卻籍」(即從戶籍中剔除出來),同時也侵犯了庶族地主的利益。因而,在其死後不久,即因反對校籍而引發了唐寓之暴動。

  齊高帝生平

  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427~482年),字紹伯,小名斗將,出生於晉陵郡武進縣東城裡老宅(今常州市孟河鎮萬綏)。史書上記載,蕭道成「姿表英異,龍顙鐘聲,鱗文遍體」,絕非凡人貌相。

  傳說蕭道成小時候舊宅的門前,有一棵很大的桑樹,樹的形狀像皇帝出巡時的華蓋。蕭道成喜歡在樹底下與小夥伴們玩耍,他的堂兄蕭敬宗跟他開玩笑說:「這棵樹就是為你長的。」意為你以後是要當皇帝的,這話雖然有些牽強,但後來卻成了事實。

  元徽二年(474年),由於平叛有功,蕭道成晉爵為公,遷中領軍將軍,掌握禁衛軍,督五州軍事,但實際上已經形成蕭道成獨掌朝政的局面。當時,他與袁粲、褚淵、劉秉號稱「四貴」。在這裡,「四貴」有專權亂政的意思。此後,宋皇室成員為爭權自相殘殺,朝廷實權漸集於蕭道成。

齊武帝蕭賾簡介 與北魏通好,南朝齊第二任皇帝

  齊武帝蕭賾(440年—493年),字宣遠,小名龍兒,齊高帝蕭道成長子,母劉智容。南朝齊第二任皇帝(482年―493年在位),病死,葬景安陵。年號永明。

  人物生平

  武帝十分關心百姓疾苦,即位後,就下詔說:「比歲未稔,貧窮不少,京師二岸,多有其弊。遣中書舍人優量賑恤。」不久,再次下詔說,「水雨頻降,潮流薦滿,二岸居民,多所淹漬。遣中書舍人與兩縣官長優量賑恤。」

  第二年,他又下詔酌情遣返軍中的囚徒,大赦囚犯,對於百姓中的鰥寡和貧窮之人,要加以賑濟。他提倡並獎勵農桑,災年時,還減免租稅。

  永明十一年,皇太子蕭長懋病逝,謚文惠,遂立其長子蕭昭業為皇太孫,居東宮。同年,蕭賾病逝,傳位於皇太孫,謚號武皇帝。

  齊武帝時,還與北魏通好,邊境比較安定。

  歷史政績

  1.武帝還下令多辦幾所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人們的德行。武帝以富國為先,不喜歡游宴、奢靡之事,提倡節儉。他曾下令舉辦婚禮時不得奢侈。

  2.齊武帝時,還與北魏通好,邊境比較安定。高帝和武帝的清明統治使江南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社會也暫時安定。

  3.史家贊之曰:

  武帝丕顯,徽號止戈。韶嶺歇祲,彭派澄波。威承景歷,肅御金科。北懷戎款,南獻夷歌。市朝晏逸,中外寧和。

南齊廢帝蕭昭業簡介 南齊第三任皇帝荒唐失皇權

  蕭昭業(473年—494年9月5日),字元尚,小字法身,南朝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齊的第三任皇帝。文惠太子蕭長懋長子,母親為文安皇后王寶明。蕭昭業在位1年,被蕭鸞殺死,終年21歲,葬處不明。

  人物生平

  蕭昭業(473年―494年9月5日)即南齊廢帝,字元尚,小字法身,南朝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齊的第三任皇帝。文惠太子蕭長懋長子,母親為文安皇后王寶明。祖父南齊世祖蕭賾即位,蕭昭業被封為鬱林王,時年十歲。永明十一年(493年),父親蕭長懋去世,蕭昭業被齊武帝立為皇太孫。同年齊武帝去世,蕭昭業即位,改年號為隆昌。同時由蕭長懋的同母弟竟陵王蕭子良與宗室西昌侯蕭鸞輔政。追尊父親為世宗文皇帝。

  蕭昭業美容止,工於隸書,獲得祖父與父親的喜愛。聰明敏捷,接待賓客懇切周到,行止談吐為時人稱讚。但是蕭昭業本人多矯飾,即位之後本性顯露,與文帝幸姬霍氏私通,親近小人,濫發賞賜,奢侈無度,毫無一國之君的姿態,朝政都由蕭鸞處理。疑心蕭鸞有異志,曾與中書令何胤密謀誅殺蕭鸞,不果。最後蕭鸞派兵進宮弒殺蕭昭業,並且廢蕭昭業為鬱林王,卒年二十一歲。

  死亡原因

  蕭昭業沉湎遊樂,一切政事,都取決於西昌侯蕭鸞。蕭鸞欲廢蕭昭業,先跟鎮西咨議參軍蕭衍合謀。在地方大員中,他最放心不下的是荊州剌史、隨王蕭子隆和豫州剌史、高帝與武帝的舊將崔慧景。他採納蕭衍的計策,先將據守戰略要地荊州的蕭子隆,召還京師,任以侍中、撫軍將軍,免除對京師的威脅。接著以蕭衍為寧朔將軍,率兵戍守壽陽,奪取了崔慧景的兵權。對蕭鸞進行廢立之事起關鍵作用的,是衛尉蕭諶和征南咨議參軍蕭坦之。蕭諶是齊武帝蕭賾的族子,蕭賾任郢州剌史時,就以他為心腹。武帝即位以後,長期由他負責皇宮的宿衛,朝廷機密之事,無不預聞。蕭坦之是蕭諶的族人,曾任東宮的直閣將軍,亦為武帝所信任。蕭昭業認為他二人都是祖父的舊臣,甚為親信。有時,蕭諶因故外宿不回,蕭昭業會通宵無眠,直到蕭諶回來才安心。蕭坦之得隨意出入後宮,蕭昭業褻狎宴遊,他都陪侍在身邊。蕭昭業醉酒後,常袒裸身體,坦之便進行攙扶,並乘機進諫。他二人見蕭昭業行為狂縱已不可救藥,災禍的降臨只是早晚的事。為了避免受牽連,便主動向蕭鸞靠攏。而蕭昭業並未覺察到。

  有了蕭諶等人的參與,蕭鸞開始剪除蕭昭業的親信。他先列舉徐龍駒的罪惡,奏請將他處死。接著便向直閣將軍周奉叔開刀。這個周奉叔並不像徐龍駒那樣好對付。他很有勇力,常帶領二十人,身佩單刀,出入宮禁,並威脅人們說:「周郎刀不識君。」不過他有勇無謀,還是上了蕭鸞的圈套。蕭鸞先使蕭諶、蕭坦之奏請皇帝,以周奉叔出任青州剌史。當他率領部伍出發時,又假傳皇帝詔令,召他入尚書省。剛一進門,便被事先安排好的勇士毆殺。然後,啟奏蕭昭業,說周奉叔侮慢朝廷。蕭昭業不知就裡,也就承認了他們的作法。接下來,蕭鸞相繼收捕了綦母珍之和蕭昭業的另一親信溧陽縣令杜文謙。

南齊海陵恭王蕭昭文簡介 被權臣廢黜殘害而死

  蕭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南朝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齊的第四任皇帝,494年在位。文惠太子蕭長懋的次子,母親為宮人許氏,鬱林王蕭昭業之弟。隆昌元年(494年)四月,蕭昭業被輔政的宗室蕭鸞殺死,扶立蕭昭文即帝位,改年號為延興。十月,被蕭鸞廢黜為海陵王。十一月,被蕭鸞所殺,謚為恭王,年十五。

  姓名:蕭昭文

  別名:季尚

  國籍:南朝齊

  民族:漢族

  出生地:南蘭陵

  職業:皇帝

  在位時間:494年—494年

  謚號:海陵恭王

  人物生平

  蕭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南朝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齊的第四任皇帝,494年在位。文惠太子蕭長懋的次子,母親為宮人許氏,鬱林王蕭昭業之弟。

  永明四年(486年),被封為臨汝公,食邑五千戶。初為輔國將軍、濟陽太守。永明十年(492年),轉持節、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將軍如故。永明十一年(493年),進號冠軍將軍。文惠太子去世後,蕭昭文還都。同年,蕭昭業即位,被封為中軍將軍,改封新安王,食邑二千戶。隆昌元年(494年)四月,蕭昭業被輔政的宗室蕭鸞殺死,扶立蕭昭文即帝位,改年號為延興。十月,被蕭鸞廢黜為海陵王。十一月,被蕭鸞所殺[1],謚為恭王,年十五。

齊高宗明蕭鸞簡介 蕭齊的第五任皇帝蕭鸞生平

  齊高宗明皇帝蕭鸞,性格嚴明多疑。蕭道生之子,字景棲,小名玄度,蕭齊的第五任皇帝。蕭鸞自小父母雙亡,由蕭道成撫養,蕭道成對其視若己出。宋順帝時,蕭鸞擔任安吉令,以嚴格而聞名;後遷淮南、宣城太守,輔國將軍。齊高帝時任西昌候、郢州刺史;齊武帝蕭賾時升任侍中,領驍騎將軍。蕭賾死時,以蕭鸞為輔政,輔佐蕭昭業。蕭鸞在494年廢殺蕭昭業,改立其弟蕭昭文;不久又廢蕭昭文為海陵王自立為帝。蕭鸞任內長期深居簡出,要求節儉,停止各地向中央的進獻,蕭鸞晚年病重,相當尊重道教與厭勝之術,將所有的服裝都改為紅色,498年蕭鸞病故,葬於興安陵。

  人物生平

  齊高宗明皇帝蕭鸞(公元452年―公元498年9月1日),字景棲,小名玄度,南朝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齊的第五任皇帝(公元494年12月5日~公元498年9月1日期間在位),高宗。為始安王蕭道生之子、齊高帝蕭道成之侄。

  蕭鸞少年喪父,由叔父蕭道成撫養,蕭道成對其視若己出。劉宋泰豫元年(472年),蕭鸞擔任安吉令,以嚴格而聞名。補武陵王左常侍,不拜。元徽二年(公元474年),為永世令。升明二年(478年),為邵陵王安南記室參軍,未拜,後遷寧朔將軍、淮南、宣城太守。不久進號輔國將軍。齊高帝蕭道成即位,遷侍中,封西昌侯。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為持節、督郢州司州之義陽諸軍事、冠軍將軍、郢州刺史,進號征虜將軍。齊武帝蕭賾即位,轉度支尚書,領右軍將軍。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遷侍中,領驍騎將軍。轉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二年(公元484年),出為征虜將軍、吳興太守。四年(公元486年),遷中領軍,常侍並如故。五年(公元487年),為持節、監豫州郢州之西陽司州之汝南二郡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七年(公元489年),為尚書右僕射。八年(公元490年),加領衛尉。十年(公元492年),轉左僕射。十一年(公元493年),領右衛將軍。

  蕭賾臨終時以蕭鸞為侍中、尚書令,輔佐皇太孫蕭昭業。尋加鎮軍將軍,給班劍二十人。隆昌元年(494年),即本號為大將軍。自從文惠太子蕭長懋於永明十一年(493年)死後,蕭鸞便有爭奪帝位的野心。蕭鸞於隆昌元年(494年)廢殺蕭昭業,改立其弟蕭昭文。不久又廢蕭昭文為海陵王,自立為帝。

  蕭鸞即位後,猜忌宗室,信用典簽,監視諸王;並且在任期間屠殺宗室,蕭道成與蕭賾的子孫都被蕭鸞誅滅。蕭鸞任內長期深居簡出,要求節儉,停止邊地向中央的進獻,並且停止不少工程。蕭鸞晚年病重,相當崇信道教與厭勝之術,將所有的服裝都改為紅色;蕭鸞還特地下詔向官府徵求銀魚以為藥劑,外界才知道蕭鸞患病。永泰元年七月己酉(三十)日(498年9月1日),蕭鸞病死,年四十七歲,謚為明皇帝,廟號高宗,葬於興平陵。

南齊東昏煬侯蕭寶卷簡介 歷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

  蕭寶卷(483年―501年),原名蕭明賢,字智藏,南朝齊的第六代皇帝,齊明帝蕭鸞第二子,母劉氏,齊明帝死後繼位,時年16歲,在位4年(498年―501年在位)。被殺,年號永元,被殺後追貶為東昏侯,謚號煬。

  人物生平

  蕭寶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齊宣德太后的懿旨中指斥他:「凡所任仗,盡慝窮奸,皆營伍屠販,容狀險丑,身秉朝權,手斷國命,誅戮無辜,納其財產,睚眥之間。屠覆比屋……曾楚、越之竹,未足以言、校辛、癸之君,豈或能匹。」蕭寶卷之父蕭鸞以陰謀手段篡奪帝位後,濫殺高帝、武帝的子孫以鞏固帝位,臨死之時對蕭寶卷說:「作事不可在人後!」蕭寶卷稟承父訓,宰輔大臣,稍不如意,立即加以誅殺,逼得文官告退,武將造反,京城幾度岌岌可危。

  南朝皇帝多奢侈腐靡,蕭寶卷尤甚。後宮失火被焚,就新造仙華、神仙、玉壽三座豪華宮殿,又剝取莊嚴壽的玉九子鈴裝飾殿外,鑿金為蓮花,貼放於地,令寵妃潘氏行走其上,就是「步步生蓮花」。他還特別喜歡干屠夫商販之類的事情。曾在宮苑之中設立市場,讓太監殺豬宰羊,宮女沽酒賣肉。潘妃充當市令,自己擔任潘妃的副手,遇有急執,即交付潘妃裁決。蕭寶卷又極其吝嗇錢財。梁王蕭衍的軍隊已攻打到城外,太監茹法珍跪在地上請求他賞賜將士,他仍舊不肯,還說:「反賊難道就只捉我一個人嗎?為什麼偏偏向我要賞賜?」梁王蕭衍聯合齊將攻入建康城的那一夜,蕭寶卷在含德殿簽歌作樂才罷。還沒有睡熟,聽到軍隊闖進來的聲音,連忙從北門溜出,太監黃泰平舉刀砍傷了他的膝蓋,他摔倒在地,罵道:「奴才要造反嗎?」另一名太監張齊不由分說一刀砍下他的頭。蕭衍掌權後,授意宣德太后褫奪蕭寶卷的帝號,追封為東昏侯,但陵墓仍按皇帝的級別修築而成。

  東昏侯也是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昏庸荒淫的皇帝之一。蕭寶卷的生母劉惠端(蕭鸞的正妻)早亡,由潘妃撫養。他年少時不喜讀書,以捕老鼠為樂。

  499年,蕭寶卷在蕭鸞死後即位,並且封潘妃之侄女潘玉奴為貴妃。蕭寶卷性格內向,很少說話,不喜歡跟大臣接觸,常常出宮閑逛,每次出遊都一定要拆毀民居、驅逐居民,並且興建仙華、神仙、玉壽諸殿,並且大量賞賜臣下,造成國家的財政困難。而且蕭寶卷也殺害不少的大臣,即位之後便殺害顧命大臣右僕射江佑、司空徐孝嗣、右將軍蕭坦之、領軍將軍劉喧等人。也由於蕭寶卷的昏暴,導致發生始安王蕭遙光、太尉陳顯達與將軍崔景慧先後起兵叛亂,但都兵敗被殺。

  蕭寶卷平定叛亂之後更加昏暴,除了與潘玉奴、宦官梅蟲兒等人日夜玩樂之外,並且派人毒殺平定叛亂最力的尚書僕射蕭懿,結果導致蕭懿之弟蕭衍發兵進攻建康,並且改立南康王蕭寶融於江陵稱帝;蕭寶卷就在蕭衍發兵進攻建康的動亂中,被將軍王珍國所殺。之後蕭寶卷被廢為涪陵王,蕭衍將其降為東昏侯。

  蕭寶卷在位的時候,他一月中有20多天要出外,有時白天,有時夜晚,「入富室取物,無不盪盡。」他又不願被人看見,誰遇上就要被格殺。因此地方官員時刻留意,每見他出宮立即奔走呼叫驅逐百姓,使道無行人,鋪存空屋,一時「工商莫不廢業」。

齊和帝蕭寶融簡介 被逼吞金自殺的南齊末代皇帝

  齊和帝蕭寶融(488年—502年5月2日),字智昭,南齊的末代皇帝,今江蘇丹陽人,齊明帝蕭鸞第八子。公元494年被封為隋郡王,499年改封為南康王並任荊州刺史,駐守江陵。公元501年3月,蕭衍發兵攻打蕭寶卷,並且立蕭寶融為皇帝;蕭衍進入建康後,便將蕭寶融於502年接入建康。同年,蕭寶融封蕭衍為梁王,不久蕭衍以蕭寶融名義殺害湘東王蕭寶晊兄弟,後來又殺掉齊明帝其他的兒子。不久蕭寶融便被迫禪位與蕭衍,南齊到此滅亡。蕭衍即位後封蕭寶融為巴陵王,在姑孰建立宮室供其居住;而不久蕭寶融也被蕭衍所殺。

  人物簡介

  登帝位

  1.封王:公元494年(7歲),齊明帝蕭鸞篡位稱帝,封蕭寶融為隋郡王,食邑二千戶。

  2.為官:公元496年(9歲),齊明帝蕭鸞任命蕭寶融為冠軍將軍,領石頭戍軍事。

  3.出鎮江陵:公元499年(12歲),齊殤帝東昏侯蕭寶卷改封蕭寶融為南康王,持節,督荊、雍、益、寧、梁、南北秦七州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出鎮江陵。

  4.受擁為帝:公元501年3月(14歲),蕭衍發兵攻打齊殤帝東昏侯蕭寶卷,並且擁立蕭寶融為皇帝,是為齊和帝。

  帝王作為

  1.入主建康:公元501年(14歲),蕭衍攻入建康,公元502年(15歲),蕭衍將齊和帝蕭寶融迎接入建康。

  2.傀儡皇帝:公元502年(15歲),齊和帝蕭寶融封蕭衍為梁王,不久蕭衍以齊和帝蕭寶融的名義殺害湘東王蕭寶晊兄弟,後來又殺掉齊明帝蕭鸞其他的兒子[1],齊和帝蕭寶融實為傀儡皇帝。

  3.南朝齊滅亡:公元502年4月(15歲),齊和帝蕭寶融被迫禪位予蕭衍,南齊到此滅亡,旋即蕭寶融被梁武帝蕭衍封為巴陵王,在姑孰建立宮室供其居住。

  帝王之死

  1.死亡時間:公元502年4月(15歲)。

  2.地點:姑孰。

  3.死亡方式:被梁武帝蕭衍所逼,吞金自殺。

梁武帝蕭衍簡介 在位政績顯著 南梁的建立者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今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萬綏村)人。南梁政權的建立者,廟號高祖。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丹陽尹知事,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謚為武帝,廟號高祖。

  生平

  在古今開國帝王裡面,梁武帝蕭衍算是銜著金湯匙出生的。他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為蕭齊代宋及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深為蕭道成與蕭賾所倚重。

  蕭氏一族的興起與宋武帝有莫大幹系,劉裕的繼母蕭文壽當年待劉裕如同己出,所以劉裕也非常孝順,自然對蕭家人有所照顧。加上蕭道成與其父親蕭承之皆為一代名將,這些都為蕭道成最終控制朝政,取代劉宋建立蕭齊政權奠定了基礎。

  在魏晉南北朝那樣的門閥政治時代,蕭衍顯貴的出身無疑預示著他今後的富貴前程。這麼一位有影響的帝王,自然有不同常人之處,「帝生而有異光,狀貌殊特,日角龍顔,重岳虎顧,舌文八字,項有浮光,身映日無影,兩骻駢骨,項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所居室常若雲氣,人或過者,體輒肅然」。這是史家作傳時的一貫筆法,不過以後來蕭衍的素質才華,給他這點描敘也不為過。只是「帝為兒時,能蹈空而行」,看來從小就是龍行虎步,是做跳遠運動員的好苗子。

  出身好自然有條件接受高規格的教育,而且蕭衍不同於當時那些世家豪族的紈絝子弟,他自小就很好學,「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習,長大後的蕭衍:「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就蕭衍一生的表現看,這些評價並非虛誇之辭。可以這樣說,拋開功業作為不談,就個人的綜合素質而言,蕭衍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裡面最高的。

  出生在這樣的家族裡,蕭衍長大之後的工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做官。他剛開始在衛軍將軍王儉手下任東合祭酒。這個王儉做過國家總理,非常自負,「自比*才相謝安」,就這麼一個人卻對蕭衍格外器重,曾經對人說:「蕭郎三十歲內當作侍中,再往後貴不可言。」這種評語在政治上的影響,就相當於物理學上愛因斯坦給某個學生鑒定為天才,所以等著蕭衍的便是仕途坦蕩,聲譽鵲起。很快蕭衍就做到了隨王蕭子隆的參軍,父親去世守孝三年後,馬上官復原職。

南梁臨賀王蕭正德簡介 通賊叛父的南梁皇帝

  蕭正德(548-549年8月8日),字公和,今江蘇常州人,南梁臨賀王,為梁武帝蕭衍之侄,臨川王蕭宏的第三個兒子。

  蕭正德之子蕭見理,在蕭正德稱帝後被封為太子;但是蕭見理卻在搶劫商賈時被流矢射死。

  履歷

  蕭衍由於早年無子,便收蕭正德為義子;但是在蕭衍稱帝之後,蕭衍封昭明太子蕭統為太子,引發蕭正德的不滿。而蕭正德也長期行為偏差,品德很差,曾經有過在建康殺人越貨的行為;而且蕭正德也一度投奔北魏,但因不得志才回到南梁,每一次蕭正德的錯誤行為,都得到梁武帝的寬宥,並沒有得到很嚴厲的懲罰。

  侯景發動叛亂時,蕭正德被梁武帝任命防守建康;但是蕭正德卻與侯景勾結,結果蕭正德派船支援侯景的軍隊,侯景便攻至台城,包圍梁武帝;侯景便於548年擁立蕭正德為皇帝,改元正平元年。但是在549年台城被攻陷之後,蕭正德便被侯景廢為侍中、大司馬。蕭正德也因此對侯景有所批評,並秘密跟堂兄弟鄱陽王蕭范通信,請蕭范攻擊侯景,最後侯景便矯詔殺害蕭正德。

  蕭正德與妹長樂公主私通,放火燒其宅,將一婢女綁起來加以金玉裝飾,詐稱長樂公主被燒死,稱長樂公主為「柳夫人」,並生下二子。另有一女嫁侯景為妻。

  姓名:蕭正德

  字型大小:字公和

  生卒:(548-549)

  籍貫: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西北)人

  家庭出身:王室,臨川王蕭宏第三子。

  主要經歷:少粗險,不拘禮節。初封西豐縣侯。普通六年,以黃門侍郎為輕車將軍,置佐史。不久逃奔魏,

梁簡文帝蕭綱簡介 文學成就大於政治成就的皇帝

  蕭綱(503―551),梁代文學家。即南朝梁簡文帝。字世纘。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第三子。由於長兄蕭統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551年)為侯景所害。

  梁簡文帝蕭綱,字世贊,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初封晉安王,昭明太子卒,立為皇太子,後嗣位。謚曰簡文帝,廟號太宗。蕭綱在政治上的成就遠沒有在文學上的成就大。蕭綱自幼愛好文學,因為特殊的身份,以他的幕僚為主,圍繞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主張鮮明的文學集團。隨著蕭綱於中大通三年被立為皇太子,這一集團的文學影響逐步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公開宣布並倡導文學史上著名的宮體文學,形成風尚,影響於文學史不止一個時代。

  蕭綱四歲封晉安王,七歲為雲麾將軍,領石頭戍軍事,量置佐吏。此時是蕭綱「有詩癖」之始。

  (1)而其「詩癖」的養成及其後來「宮體」詩的形成,又與此時如幕的徐擒和張率有直接關係。

  (2)徐擒為蕭綱侍讀,而他「屬文好為新變,不拘舊體」。其新變之體,其實就是宮體詩。

  (3)張率「年十二,能屬文,常日限為詩一篇」,與陸、任昉等友善,曾得沈約讚賞。天監初,他曾經被敕「使抄乙部書,又使撰婦人事二十餘條,勒成百卷……以給後宮」。可見,他早就具備寫作宮體詩的基本條件。而且其今存詩中不乏艷情的內容。他「在府十年,恩禮甚篤」,對於蕭綱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

  (4)蕭綱11歲為宣惠將軍、丹陽尹時,有庾肩吾等人入幕;18歲為南徐刺史時,又有王規等人入幕,從而使蕭綱文學集團初具規模。

  (5)從普通四年至中大通二年(523~530),蕭綱在雍州刺史任上七年。此間其幕府中又有:

  劉孝儀、劉孝威等人入幕。其文學集團已自然形成,並且詩歌創作也日漸繁榮。

  (6)至蕭綱入主東宮後,文學才士更是濟濟一堂。(徐擒、張率、庾肩吾、王規、劉孝儀、劉孝威……)

  蕭綱的文學主張,在當時也具有代表意義。他既反對質直懦鈍,又反對浮疏闡緩(《與湘東王書》),正面提出「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誡當陽公大心書》),和蕭繹主張的「情靈搖蕩」互為呼應。《南史·梁簡文帝紀》記其有文集100卷,其他著作600餘卷。存世的作品,經明代張溥輯為《梁簡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蕭綱的著述事業,除了文學、玄學外,還精醫道,著有《沐浴經》三卷、《如意方》十卷,均佚;還對雜藝、陰陽五行兩方面的較多興趣。

梁豫章王蕭棟簡介 南朝梁朝的第三代皇帝

  蕭棟(?—552年),字元吉,南朝梁朝的第三代皇帝。史稱豫章王、淮陰王。

  南朝梁豫章王

  蕭棟為昭明太子蕭統之孫,豫章王蕭歡之子。蕭統去世後,梁武帝曾經有一度想立蕭歡為皇太孫,但最後沒有,而改封蕭統三弟梁簡文帝蕭綱當太子。

  551年,侯景廢簡文帝之後,立蕭棟為皇帝,改元天正;四個月後侯景廢蕭棟為淮陰王並自立為漢皇帝,並將蕭棟與其弟蕭橋、蕭樛囚於密室之中。梁元帝收復建業後,蕭棟與其弟都逃出密室,但之後都被梁元帝派人將其沉入水中殺害。

  南朝梁豫章王個人檔案

  姓名:蕭棟

  生於:不詳

  卒於:公元552年3月

  死因:被殺

  皇帝工齡:4個月

  在位時間:公元551年8——11月

  年號:天正

南梁後廢帝蕭紀簡介 被部將俘殺的南梁皇帝

  南梁後廢帝蕭紀(508年—553年8月5日),字世詢,又字大智,為梁武帝蕭衍第八子,梁元帝之弟。

簡介

  蕭紀自小勤學,不好輕華。後封武陵郡王、彭城太守、揚州刺史等職,後出任益州刺史;侯景之亂時,蕭紀坐擁四川軍政資源,不前往平亂;梁武帝死後,蕭紀在世子蕭圓照的提議下,於西元552年於成都即帝位,年號天正。

  蕭紀稱帝之後就面臨西魏的進攻與梁元帝的討伐;最後蕭紀被被梁元帝的部將樊猛所俘,與其第三子蕭圓滿被殺於硤口,蕭紀享年四十六歲。

  武陵王蕭紀不舍金餅的故事

  公元552年4月,時任益州刺史的武陵王蕭紀抓住侯景之亂後梁國無主的機會,搶先在成都稱帝。同年8月,他統率大軍順江東下,準備殲滅在江陵也宣布登上皇帝位的七哥蕭繹,以奪取天下。

  為了激勵將士們勇往直前,蕭紀在出征前將他在蜀地經營多年積攢下來的金銀財寶全都拿了出來,命人鑄成一斤重的金餅1萬個,銀餅5萬個,每一百個裝一箱,共裝了金餅100箱,銀餅500箱。在出征前的誓師大會上,他讓人把這些金餅和銀餅懸掛起來,慷慨激昂地表態說:「人這一輩子,無非就是為了榮華富貴,將來能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現在機會就在眼前,我們要平定亂賊侯景,希望大家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勇敢作戰,凡立功者,皆有獎勵。」那些金餅、銀餅像一面面獎牌,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看得人眼睛也放出光來,將士們被刺激得熱血沸騰,群情激昂地要求馬上出發。蕭紀滿意地微笑著,把手中的寶劍一揮,剎那間,千帆競發,戰船把寬闊的長江江面都填滿了。

  蕭繹聽到弟弟蕭紀出兵的消息,著實嚇得不輕。蕭紀是梁武帝的第八個兒子,自小勤奮好學,寫文章很有文采,全然沒有紈絝子弟的輕浮習氣,凡事很有主見,深得武帝喜愛,他7歲時就被封為武陵郡王,18歲以前就先後擔任過將軍、郡守、刺史等官職,是武帝眾多的兒子中唯一因為功業而不斷得到升遷的。30歲時,蕭紀任職益州刺史,統管益、梁等十三個州。他的確很有才能,在四川勵精圖治,對外和周邊搞好關係,發展貿易,在內鼓勵農耕,支持農業生產,四川成了名符其實的天府之國。當江南因為連年戰亂,以至「人跡罕至,白骨成堆」的時候,益州卻因為地理上的封閉性而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可謂兵精糧足,難怪元帝蕭繹對這個八弟要懼怕三分呢。怕歸怕,但也不能束手就擒,蕭繹迅速採取了兩項措施。一是派人封鎖瞿塘峽口,不讓戰船東下,二是請求西魏出兵,進攻成都,直搗蕭紀的老巢。

  戰爭首先在瞿塘峽口展開,梁元帝蕭繹的部隊在峽口南北兩岸修築城堡,運石填江,用鐵索將江面橫斷。蕭紀的戰艦無法通行,他也命令在大江南北兩岸修築了十四個城堡,步步為營,突破鐵索阻隔。蕭紀還是很懂心理學,每次戰鬥前,都讓人把金餅和銀餅從箱子里取出來,張掛在桅杆上,宣布立下戰功,這東西就是你的了。將士們在金餅的激勵下,士氣高漲,作戰果然十分賣力氣,幾次戰鬥打下來,都取得了勝利。得勝回營後,大家都盼著能將金餅掛在自己的脖子上,然而蕭紀那裡卻沒了動靜。

梁元帝蕭繹簡介 南梁才子皇帝卻一生頗受爭議

  梁元帝蕭繹(508―554),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南北朝時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於畫域外人的形貌。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

  生平簡介

  蕭繹歷任會稽太守、江州刺史、荊州刺史。大寶三年(552),擊敗侯景,稱帝於江陵(今湖北荊州)。曾做過將軍、太守、刺史等官職,公元552年登基做了皇帝,稱梁元帝。梁元帝是一個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有大量學術著作,如《孝德傳》、《忠臣傳》、《注漢書》、《周易講疏》、《老子講疏》、《全德志》、《江州記》、《職貢圖》等。《梁書·元帝本記》稱讚他:「既長好學,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像李後主和宋徽宗一樣,藝術的成就難掩其政治的弱智,這既有與當時時代混亂的局面有關,更主要的也是他個人的性格使然,史載其「稟性猜忌,不隔疏近,御下無術,履冰弗懼,故鳳闕伺晨之功,火無內照之美。」所以王夫之說:「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或問之,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於讀書者,曰書何負於元帝哉。」

  在位三年。初封湘東郡王,後任侍中、丹陽尹。普通七年(526)出任荊州刺史,都督荊、湘、郢、益、寧、南梁六州諸軍事,控制長江中上游。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圍建康,梁各路援軍集結於建康城外有二三十萬之多。而蕭繹只派兒子蕭方智等率軍萬人往救,後又派王僧辯率舟師萬人增援,次年三月,景攻破台城,王僧辯舟師盡沒。不久,又命王僧辯擊潰在郢州(今湖北武昌)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六兄蕭綸;並向西魏稱臣,襲殺益州刺史蕭紀(蕭衍第八子)。蕭繹翦除兄弟的目的達到後,便於天正元年(552)在江陵即位稱帝。年號承聖。但當時梁州、益州已並於西魏,襄陽也在西魏控制之中。江陵形勢十分孤立。承聖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謹、宇文護率軍五萬南攻江陵。十一月江陵城陷,蕭繹被俘遭害。次年其子蕭方智在建康稱帝,追尊為元帝。蕭繹盲一目,少聰穎,好讀書,善五言詩,但性矯飾,多猜忌。藏書十四萬卷,於江陵城破時自己燒毀。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種,四百餘卷。

梁閔皇帝蕭淵明簡介 "撿到"皇位來坐的傀儡皇帝

  蕭淵明(?―556年6月2日),也作蕭明、蕭深明,字靖通,為長沙宣武王蕭懿之子,梁武帝蕭衍之侄,梁貞陽侯。公元555年,被北齊立為傀儡皇帝,不久病死。

  人物生平

  蕭淵明最早封貞陽侯,甚為梁武所親愛。太清年間,擔任南豫州刺史。在侯景背叛東魏投降梁時,蕭衍命蕭淵明率十萬水陸軍隊接應侯景,並趁機北伐,攻打東魏,結果蕭淵明兵敗被俘。在侯景的試探下,蕭衍流露出用侯景從東魏贖回蕭淵明的想法,終於激起侯景叛梁。

  後來,西魏攻陷江陵殺害梁元帝時,北齊文宣帝高洋與上黨王高渙便於承聖四年(555年)送回蕭淵明,準備讓蕭淵明成為北齊支持的傀儡皇帝,並且令上黨王進軍,江表危急,梁將領王僧辯被迫表示支持。蕭淵明於是即帝位,定都建鄴,以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為太子,改年號為天成,以王僧辯大司馬。當年,陳霸先誅殺王僧辯,並且廢蕭淵明,改立蕭方智為皇帝。555年9月29日,貞陽侯蕭淵明退位。蕭淵明被任命為太傅、封建安公。同時,派人通報北齊仍然請求向北齊稱臣,永遠當北齊的附屬國。

  之後,北齊要求梁送回蕭淵明,陳霸先也準備將蕭淵明送還北齊,但還沒有出發蕭淵明便病故。梁元帝之孫蕭庄稱皇帝後,追謚其為閔皇帝。

  史書記載

  梁書記載

  《梁書·卷六·本紀第六·敬帝》:

  (太清三年)三月,齊遣其上黨王高渙送貞陽侯蕭淵明來主梁嗣,至東關,遣吳興太守裴之橫與戰,敗績,之橫死。太尉王僧辯率眾出屯姑孰。四月,司徒陸法和以郢州附於齊,遣江州刺史侯瑱討之。七月辛丑,王僧辯納貞陽侯蕭淵明,自採石濟江。甲辰,入於京師,以帝為皇太子。九月甲辰,司空陳霸先舉義,襲殺王僧辯,黜蕭淵明。[2]

  南史記載

  《南史·卷八·梁本紀下第八》:

  三月,齊遣其上黨王高渙送貞陽侯蕭明來主梁嗣,至東關,遣吳興太守裴之橫拒之。與戰,敗績,死之。

  四月,司徒陸法和以郢州附齊,遣江州刺史侯瑱討之。

  七月辛丑,僧辯納貞陽侯蕭明,自採石濟江。甲辰,入建鄴。丙午,即偽位。年號天成,以帝為皇太子。司空陳霸先襲殺王僧辯,黜蕭明而奉帝焉

梁敬帝蕭方智簡介 南梁滅亡,南朝梁的末代皇帝

  梁敬帝蕭方智(543年―558年),字慧相,小字法真,南朝梁皇帝,梁元帝蕭繹第九子。公元555年即位,公元557年,梁敬帝禪位於陳霸先,南朝梁滅亡。

  人物生平

  太清三年(549年),蕭方智被封為興梁侯。承聖元年(552年),被封為晉安王。承聖二年(553年),被封為平南將軍、江州刺史。

  承聖三年(554年)十一月,江陵被西魏攻陷,梁元帝及太子蕭方諸遇害。次年,陳霸先、王僧辯擁立蕭方智以太宰承製於建康,但是之後北齊將貞陽侯蕭淵明(梁武帝之侄)送回,王僧辯被迫擁立蕭淵明為皇帝,以蕭方智為太子,改元天成。當年陳霸先誅殺王僧辯,擁立蕭方智即位,改元紹泰。在位期間「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於己」,受陳霸先控制。太平二年(557年),蕭方智禪位於陳霸先,梁滅亡。陳霸先將他安置在江陰,並以江陰郡建江陰國,作為梁王朝最後的封地。

  陳霸先封蕭方智為江陰王,後薨於外邸,時年十六,追謚敬皇帝。

  家庭

  父:梁元帝蕭繹

  母:夏貴妃

  兄弟:

  大哥蕭方等:武烈世子

  二哥蕭方諸:貞惠世子

  四哥蕭方矩:愍懷太子

  十弟蕭方略:始安王

  皇后:王皇后

西梁宣帝蕭察簡介 南朝西梁的開國皇帝蕭察簡介

  人物簡介

  蕭察,梁武帝之孫。又作蕭詧,西梁宣帝(519年—562年),為西梁的開國皇帝,梁武帝之孫、昭明太子蕭統之第三子。

  廟號中宗

  555年蕭詧為梁皇帝,廟號中宗。

  蕭察資料

  叔侄相殘

  蕭詧,於531年被封為岳陽郡王與東揚州刺史,鎮守會稽;546年又以雍州刺史之名鎮守襄陽。549年,蕭詧與河東王蕭譽聯合攻打湘東王(之後的梁元帝)蕭繹,結果蕭詧兵敗,逃亡西魏,被西魏於550年封為梁王。554年西魏攻打江陵,梁元帝(蕭詧之叔)開門投降,被蕭詧以土袋悶死。

  抑鬱而死

  之後西魏於555年立蕭詧為梁皇帝,年號大定;而西魏除江陵附近八百里之地外,將襄陽等地皆併入西魏,並且將江陵一帶的人民財產擄掠一空。即位八年後,562年,蕭詧在抑鬱中病故。

西梁孝明帝蕭巋簡介 南北朝西梁的亂世賢君

  蕭巋(542年-585年),字仁遠,西梁宣帝蕭詧第三子,南北朝時代西梁的第二位君主。西梁是南梁的一個分裂王朝,它的地盤主要在今天湖北襄陽、荊州地區,首都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蕭巋在位二十三年,為人孝悌慈仁、節儉,有君子的雅量,是個亂世賢君,且御下有方,境內稱治,去世之時,臣民盡皆悲慕流涕。

  簡介

  蕭巋,蕭衍之後,蕭統之孫。其父親蕭詧與梁元帝蕭繹不和,蕭繹繼梁帝位後,蕭詧就投靠西魏,被西魏皇帝封為梁王,在他的統治地區內他自稱皇帝,但實際上後梁的「皇帝」在他們的疆域上並沒有真正的主權,很長時間裡北朝在後梁設有江陵總管,一方面用來監督後梁的君主,另一方面這些總管擁有兵權來保護後梁不被南朝攻擊。蕭詧死後,他的兒子蕭巋於562年以太子繼帝位。

  蕭巋的年號是天保,他繼續他父親的政策,聯合北朝(北周)來抵抗南朝(南朝陳)的威脅。北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後蕭巋親自赴長安祝賀,因此深得宇文邕的信任。隋文帝楊堅登基後再次親自赴長安祝賀,又贏得了楊堅的信任。後來蕭、楊兩家又通婚,蕭巋的一個女兒還嫁給了楊廣,後來成為隋煬帝的皇后。由於蕭、楊兩家的關係如此親密,因此後來隋將它駐紮在後梁的江陵總管撤回,使得後梁獲得了自主權。

  蕭巋是一個相當有學問的皇帝,他曾著《孝經》、《周易義記》、《大小乘幽微》等十四部書。

  蕭巋死後被謚為孝明帝,廟號世宗。

南朝後梁後主蕭琮簡介 西梁被隋文帝所滅亡

  蕭琮(558―607),字溫文,西梁後主(惠宗靖皇帝),漢族,為西梁明帝蕭巋之子。

  基本介紹

  蕭琮最早封東陽王,後被立為皇太子。蕭琮博學有才,善於弓馬,個性倜儻不羈。西元585年即位為西梁皇帝,改年號為廣運。蕭琮即位之後,隋文帝設立江陵總管監視蕭琮的行為;公元587年,隋文帝徵召蕭琮入朝,並且并吞後梁。之後隋文帝廢除西梁國,蕭琮亦被廢為莒國公。西梁也因此滅亡。蕭琮的叔父蕭岩等人並且帶了一部分居民逃入陳朝。

  蕭琮在隋朝時仍然受到器重,隋煬帝即位後又封蕭琮為梁公、內史令,蕭琮的親族也有不少被提拔入朝廷為官。當時有童謠說:「蕭蕭亦復起」,導致隋煬帝對蕭琮的猜忌,最後蕭琮被免職,不久後在家中過世。

  有集七卷,佚。今存《奉和御制夜觀星示百僚詩》一首,見《初學記》卷一,逯欽立輯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文一篇,清嚴可均輯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蕭琮死後被贈左光祿大夫。隋末割據勢力之一的蕭銑,為蕭琮之侄。追謚蕭琮為惠宗靖皇帝。

  南朝後梁後主個人檔案

  姓名:蕭琮

  生於:不詳

  卒於:公元607年

  死因:病死

  葬於:不詳

  在位時間:2年

  在位時間:公元585年5月——587年9月

  年號:廣運

順武皇帝侯景簡介 侯景之亂中被部將殺害慘死

  侯景(503~552),字萬景,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南)鮮卑化羯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穩,但是擅長騎射,因此被選為懷朔鎮兵,後又被提升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級官職。北魏末年邊鎮各胡族群起反抗鮮卑族的統治,侯景開始建立功勛,後來侯景投靠東魏丞相高歡。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亂起兵進攻南梁。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為皇帝。江州刺史王僧辨、揚州刺史陳霸先先後發難,率領軍隊進攻侯景,侯景軍隊一觸即潰。侯景死後,屍體被分成好幾份,被人搶食。

  人物簡介

  侯景簡介

  小名狗子(從他這樣的小名看來,他的字明顯是後來發跡後起的)。少年時就頑劣不羈,橫行鄉里,是當地著名的惡少。成年後身高不滿七尺,但深受邊鎮剽悍好武風氣影響,驍勇有膂力,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穩,但是擅長騎射,因此被選為懷朔鎮兵,後又被提升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級官職。

  赫赫戰功

  北魏末年邊鎮各胡族群起反抗鮮卑族的統治,響應者不計其數。侯景與懷有天下之志的懷朔鎮隊主高歡奸雄識奸雄,惺惺相惜,同圖建功立業。528年四月,爾朱榮乘孝明帝元詡被胡太后毒死之機,舉兵入洛,發動河陰之變,攫取北魏軍政大權。爾朱榮權勢熏炙,各地豪強紛紛投奔,侯景亦率私兵歸爾朱榮。為開闢前程,又向爾朱榮麾下名將慕容紹宗學習兵法。由於機警敏捷,侯景迅速提高了作戰指揮能力,沒多久連慕容紹宗倒要反過來求教他,甚得爾朱榮器重。

  六鎮起義

  六鎮起義之火剛被撲滅,河北變民軍之火又燃燒起來。528年八月,變民軍首領葛榮率軍圍鄴,號稱有百萬之眾。爾朱榮受詔討葛榮,任侯景為前鋒,同率精騎七萬,倍道兼行,東出滏口,與葛榮決戰。葛榮自詡久歷戎陣,威行河北,以眾敵寡,勝券在操。他驕傲輕敵,在數十里平野上箕張平推迎戰,分散了兵力。爾朱榮與侯景利用了葛榮的嚴重錯誤,腹背夾攻,突破薄弱處,大敗義軍、生擒葛榮。河北起義軍從極盛而一戰敗亡。侯景戰功卓著,擢為定州刺史、大行台,封濮陽郡公,嶄露頭角。

陳武帝陳霸先簡介 南陳開國皇帝,千古賢明君主

  陳霸先(公元503年—公元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實之後。通過平定「侯景之亂」,滅絕羯族,功高一世的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太平二年(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稱帝後平叛之戰主要有三:平王僧辯余部之戰、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霸先飲馬,揮師千里,亂舞群魔立克。侯景伏誅,翦除僧辨,民族除壓迫。身經百戰,臨危受命,鼎立三分踐祚。澤華夏,英謀雄算,大公無我。以太平元年十月受禪,改元永定,在位三年,謚曰武皇帝,廟號高祖。養子陳茜即位。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出生,自幼家境貧寒,卻好讀兵書,同時打魚練武,興趣廣泛。正史對他青少年時有這樣的評價:倜儻大度,志度弘遠,不理家產,「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又稱陳霸先「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初仕鄉為里司,後到建康為油庫吏,之後又為新喻侯蕭映傳教。蕭映很看重陳霸先,曾說:」此人方將遠大「。由於受到蕭映器重,蕭映任廣州刺史,授陳霸先為中直兵參軍,因陳霸先平亂有功,被提任為西江督護,很快又因平交州李賁之亂有功,封為交州司馬兼領武平太守(越南永福省永安市附近),後任振遠將軍、高要太守。梁武帝蕭衍曾命使臣將陳霸先畫像帶回,並授予直閣將軍一職,封號新安子。

  大破侯景

  侯景叛亂,陳霸先於梁大寶元年(550年)正月,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討侯景,次年與征東將軍王僧辯會合共進。天正二年(552年)三月,領軍圍石頭城(在今南京),大敗侯景。因功授征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司空,領揚州(非今日之揚州市)刺史,鎮京口(今江蘇鎮江)。

  平王僧辯

  梁承聖三年(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殺。陳霸先與王僧辯請晉安王蕭方智以太宰承製,又遣長史謝哲奉箋勸進,晉安王入居朝堂。承聖四年(555年),王僧辯屈事北齊,迎立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梁帝,陳霸先苦勸無效,遂誅王僧辯,立蕭方智為帝。王僧辯被殺後,其餘部起兵反陳霸先。紹泰元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龕與義興太守韋載、吳郡太守王僧智等據城抗陳霸先。杜龕遣杜泰率精兵5000攻長城(今浙江長興東),擊陳霸先子陳倩不克而退。陳霸先派部將周文育攻義興(今江蘇宜興),戰不利,陳霸先遂自率軍東討,攻拔其城外水柵。譙(今安徽和縣)、秦(今江蘇六合)二州刺史徐嗣徽以州降北齊,乘陳霸先東討義興之機,秘與豫州刺史任約,以精兵5000襲建康(今江蘇南京),佔據石頭城。陳霸先說降韋載還救建康,遣周文育攻杜龕,以救長城。又命裴忌助黃他攻吳郡(今江蘇蘇州),王僧智棄城逃吳興。十一月,北齊遣兵5000渡江佔據姑孰(今安徽當塗),以援徐嗣徽、任約。陳霸先於冶城(今江蘇南京朝天宮一帶)立柵以阻絕援軍。北齊又命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士榮、淮州刺史柳達摩領兵萬人於胡墅(今江蘇南京長江北岸)渡江,向石頭城送米3萬石,馬乾匹。陳霸先得知,卷甲還建康,命侯安都夜襲胡墅,燒北齊船隻千餘艘,斷其糧運,並在大航(今南京鎮淮橋東)修繕侯景故壘,派兵據守。北齊軍亦於石頭城南秦淮河南岸築兩柵,與梁軍相拒。徐嗣徽等攻冶城柵,陳霸先親率鐵騎精甲出明門襲擊。徐嗣徽軍大敗,遂以柳達摩留守石頭,自往採石迎接北齊援軍。十二月,侯安都敗徐嗣徽,俘數百人,陳霸先攻克北齊軍石頭。水南二柵,大敗北齊兵。徐嗣徽、任約等領北齊水步軍萬餘人準備進入石頭,陳霸先派兵據江寧阻擊,北齊軍不敢進,駐屯浦口(今江蘇南京北)。陳霸先派侯安都率水軍襲擊,大破北齊軍,徐嗣徽、任約等單舸逃走。陳霸先圍攻石頭城,斷其汲水道路,城中無水,北齊將柳達摩遣使向陳霸先求和,陳霸先遂與齊結盟,簽訂和約。徐嗣徽、任約隨柳達摩奔北齊。陳霸先隨即遣將攻佔姑孰。次年正月,遣陳蒨、周文育攻克吳興(今屬浙江),杜龕敗死。王僧智等奔齊。二月,攻克會稽(今浙江紹興),斬揚州刺史張彪。至此,除江州刺史侯填佔據江州、豫章外,王僧辯余部悉平。

陳廢帝陳伯宗簡介 南陳被玩弄掌心間的傀儡皇帝

  陳伯宗(554年—570年),即陳廢帝。南朝陳朝的第三代皇帝,陳文帝嫡長子,字奉業,小字藥王,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陳武帝永定三年立為皇太子。陳文帝死後即位,在位2年(566年―568年在位)。陳伯宗年少即位,叔父陳頊專朝政,被以皇太后令廢為臨海郡王。

  生平經歷

  永定二年(558年),陳伯宗為臨川王世子。次年文帝即位,立為皇太子。天康元年(566年)四月,陳文帝去世後,太子臨海王陳伯宗即皇帝位,大赦全國。五月初三,尊稱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以叔父安成王陳頊為司徒、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光大元年(567年)正月初三,陳伯宗改年號為光大。七月二十二,立妃子王氏為皇后。立皇子陳至澤為皇太子。

  光大二年(568年),又進陳頊為太傅、加殊禮。國家大事皆決於陳頊。尚書僕射到仲舉、中書舍人劉師知等謀奪陳頊權,不成,均被殺。陳頊遂專政。後陳頊於公元568年十一月,以陳伯宗個性太軟弱,難以當大任為由發動政變,用慈訓太后名義下詔廢了陳伯宗,將其廢封為臨海王,遷同藩地居住。公元569年正月,陳頊自立為帝。同年,陳伯宗不明不白地死去,年僅16歲,史稱廢帝。

  歷史評價

  1.帝仁弱無人君之器,世祖每慮不堪繼業。既居冢嫡,廢立事重,是以依違積載。及疾將大漸,召高宗謂曰:「吾欲遵太伯之事。」高宗初未達旨,後寤,乃拜伏涕泣,固辭。其後宣太后依詔廢帝焉。

  2.史臣曰:臨海雖繼體之重,仁厚懦弱,混一是非,不驚得喪,蓋帝摯、漢惠之流也。世祖知神器之重,諒難負荷,深鑒堯旨,弗傳寶祚焉。3.懦弱愚蒙空握權,被人玩弄掌心間。終究一日人翻手,稀里糊塗下九泉。

  ⒊懦弱愚蒙空握權,被人玩弄掌心間。終究一日人翻手,稀里糊塗下九泉。

陳宣宗陳頊簡介 廢掉陳廢帝自立為王的有為君主

  南朝陳宣宗陳頊(530年—582年),字紹世,小字師利,南北朝時期陳朝第四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在位14年,年號太建。他是陳武帝陳霸先的侄子,陳文帝陳蒨的弟弟。他本來是陳廢帝陳伯宗的輔佐大臣,後廢掉了陳伯宗,自立為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陳頊,生於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年),是陳武帝陳霸先的弟弟始興昭烈王陳道譚次子,陳文帝陳蒨的弟弟。

  陳頊初為直閣將軍、中書侍郎。永定元年(557年),襲封始興郡王,食邑二千戶。永定三年(559年),其兄陳蒨即帝位,改封陳頊為安成王。天嘉三年(562年),授侍中、中書監、中衛將軍,置佐史。尋授使持節、都督揚南徐東揚南豫北江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進號驃騎將軍。天嘉四年(563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天嘉六年(565年),遷司空。天康元年(566年),授尚書令。陳蒨去世後其子陳伯宗即位,拜陳頊為司徒,進號驃騎大將軍,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光大二年(568年)正月,進位太傅、司徒,食邑增加至三千戶。

  登基

  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陳頊以陳伯宗個性太軟弱,難以當大任為由發動政變,用慈訓太后名義下詔廢了陳伯宗,自立為帝,改年號為太康。

  去世

  太建十四年正月甲寅日(582年2月17日),陳頊去世,享年53歲,謚號為孝宣皇帝,廟號高宗。葬於顯寧陵(在今江蘇南京郊區)。

  為政舉措

  陳頊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民生產,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573年(太建五年),派大將吳明徹乘北齊大亂之機北伐,攻佔了呂梁(在今江蘇省的徐州市附近)和壽陽,一度佔有淮、泗之地,但最後被北周奪走。總的來說,陳頊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政治也較為清明。

  人物評價

  《陳書》評價:高宗器度弘厚,亦有人君之量焉。世祖知冢嗣仁弱,弗可傳於寶位,高宗地居姬旦,世祖情存太伯,及乎弗悆,大事咸委焉。至於纂業,萬機平理,命將出師,克淮南之地,開拓土宇,靜謐封疆。享國十餘年,志大意逸,呂梁覆軍,大喪師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嗚呼!蓋德不逮文,智不及武,雖得失自我,無禦敵之略焉。

陳後主陳叔寶簡介 南朝陳最後一位荒唐皇帝

  陳後主陳叔寶(553—604),字元秀,南朝陳最後一位皇帝。公元582年—589年在位,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游宴,製作艷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禎明三年(589年),隋軍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後在洛陽城病死,終年52歲,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謚曰煬。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梁元帝承聖二年(553年)十一月出生於江陵,是陳宣帝陳頊的長子,母為皇后柳敬言。

  天嘉三年(562年),立為安城王世子。天康元年(566年),授寧遠將軍。光大元年(567年),為太子中庶子,尋遷侍中。太建元年(569年)正月,立為皇太子。

  登基

  陳叔寶雖然身為太子,但是其皇位卻來得十分不易。陳宣帝的次子——即陳叔寶的弟弟陳叔陵一直有篡位之心,謀劃刺殺陳叔寶。宣帝崩後,陳叔寶在宣帝靈柩前大哭,叔陵趁機用磨好的刀砍擊叔寶,擊中頸部,但沒有造成致命傷害,叔寶在左右的護衛下逃出,派大將蕭摩訶討伐叔陵。最後叔陵被殺。

  叔寶即皇帝位,就是陳朝末代皇帝—陳後主,冊封沈婺華為皇后,張麗華為貴妃。當初叔陵做逆時,後主脖頸被砍受傷,在承香殿中養病,屏去諸姬,獨留張貴妃隨侍。後主病癒,對張麗華更加愛幸。

  自武帝開國以來,內廷陳設很簡樸。後主嫌其居處簡陋,不能作為藏嬌之金屋,於是在臨光殿的前面,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閣高數十丈,袤延數十間,窮土木之奇,極人工之巧。窗牖牆壁欄檻,都是以沉檀木做的,以金玉珠翠裝飾。門口垂著珍珠簾,裡面設有寶床寶帳。服玩珍奇,器物瑰麗,皆近古未有。閣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植以奇樹名花。每當微風吹過,香聞數十里。後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龔、孔二貴嬪,居望仙閣,其中有復道連接。又有王、季二美人,張、薛二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都以才色見幸,輪流召幸,得游其上。張麗華曾於閣上梳妝,有時臨軒獨坐,有時倚欄遙望,看見的人都以為仙子臨凡,在縹緲的天上,令人可望不可即。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簡介 遇刺身亡,北魏開國皇帝

  北魏道武帝(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鮮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明帝拓跋寔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爺爺。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人物生平

  魏道武帝拓跋珪(360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什翼圭、翼圭、開,字涉珪,後魏開國皇帝(386—409年),鮮卑族人。魏昭成帝拓跋什翼鍵的孫子,魏獻明帝拓跋寔和賀蘭氏的兒子。

  大事年表

  登國元年(386年),鮮卑什翼犍之孫拓跋珪東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會諸部,復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國號代。二月,遷都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稱魏王,國號大魏。是為北魏建國之始。

  登國初年,拓跋珪在其統治地區的腹地(今內蒙古西部地區)推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政策。

  登國二年(387年),北魏打敗獨孤部劉庫仁之子劉顯和劉衛辰。登國三年(公元388年),拓跋珪進攻庫莫奚(駐牧於今赤峰北部地區),獲雜畜10餘萬。

  登國六年(390年),拓跋觚奉命出使後燕,被後燕扣留,以求名馬。此後兩國關係僵化。北魏開始聯合西燕對付後燕。同年北魏徵服了佔據陰山北麓的賀蘭部。

  登國七年(391年),又征服了佔據河套以西的匈奴鐵弗部。隨後又兼并庫莫奚、高車等部落,實力大大增強。

  登國九年(394年)六月,慕容垂出兵滅西燕,攻陷長子,殺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將三十多人,西燕亡。華北一帶只剩下北魏與後燕兩國。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簡介 勤政愛民北魏第二任皇帝

  北魏拓跋嗣明元帝(392-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鮮卑族人。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父親。403年被立為太子,409年誅殺謀逆的拓跋紹後,登基為帝,改元永興。410年,北伐大破柔然。423年,親征劉宋,闢地三百里。423年,由於御駕親征,積勞成疾而終,享年32歲。謚號為明元皇帝,廟號太宗。拓跋嗣文武雙全,在位期間,勤政愛民,拓展疆土,勵精圖治,在北魏歷史中處於承上啟下的樞紐地位。

  人物生平

  魏明元帝拓跋嗣(392-423年),也叫拓跋嗣。後魏第二任皇帝。403年,拓跋嗣被立為太子後,拓跋嗣的父親道武帝拓跋珪為防止外戚專權,仿照漢武帝殺鉤弋夫人之制,將拓跋嗣的生母劉貴人處死(即子貴母死制)。拓跋嗣日夜啼哭,被拓跋珪訓斥,出逃宮外。409年,拓跋珪被其子清河王拓跋紹殺害,拓跋嗣平息謀亂,誅殺拓跋紹,即位登基,改元永興。即位後,內遷民眾,整頓流民。410年,派大軍北伐柔然,取得勝利。後又將後魏實力範圍拓展到河南,與東晉接壤。拓跋嗣勵精圖治,整飭內政,為南征作準備。422年,立長子拓跋燾為太子後,親率大軍南征,在次年攻克虎牢等黃河南岸要地和山東青兗等地,闢地三百里,進逼劉宋領土。但是,在親征中,拓跋嗣積勞成疾,舊病複發,在返回平城不久就去世了,年僅32歲。

  歷史評價

  魏明元帝拓跋嗣文武雙全,治國有方,內遷民眾,外衛邊疆,重用崔浩等魏臣,使北魏更快的像封建社會轉變。雖英年早逝,但上承開國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國,下啟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在北魏開國歷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樞紐地位。

  《魏書》評價:帝禮愛儒生,好覽史傳。以劉向所撰《新序》、《說苑》於經典正義多有所闕,乃撰《新集》三十篇,采諸經史,該洽古義,兼資文武焉。

  史臣曰:太祖英雄,北驅朔漠,末年內多釁隙。明元抱純孝之心,逢梟鏡之禍,權以濟事,危而獲安,隆基固本,內和外輯。以德見宗,良無愧也。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簡介 一同北方的卓越軍事家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年),字佛狸,鮮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423-452年)。422年,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在位期間,親率大軍滅亡胡夏,北燕,北涼等諸多政權,統一北方。北伐柔然,使之「不敢復南」;南敗劉宋,佔據河南之地。452年,被中常侍宗愛殺害。在位29年,謚太武皇帝,廟號世祖。拓跋燾率軍講求戰法,指揮靈活,為南北朝時期傑出的騎兵統帥。

  為政舉措

  政治

  拓跋燾即位後,雄心勃勃,南征北戰,主要是通過戰爭手段來解決對立政權間的矛盾。但拓跋燾不是一個魯莽的武夫,而是—個善於審時度勢的有策略思想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在採取戰爭手段的同時,根據形勢,也力爭通過通使、貢賜、聯姻,緩和與敵對政權間的矛盾,建立友好關係。拓跋燾統治的30年間,後魏和柔然、劉宋、胡夏,北燕、北涼,互通使節,相互貢賜財物的事實不勝枚舉。相互聯姻,也不乏其例。

如神元年(428年),拓跋燾把俘虜的夏國主赫連昌迎至首都平城,不僅供奉豐厚,封爵為王,並以其妹始平公主妻之。在此之前,拓跋燾已納夏主昌的三個妹妹為貴圮,並立其一妹為皇后。延和二年(433年),拓跋燾派使臣冊封北涼主沮渠牧鍵為王,並以妹武威公主妻之,納北涼主之妹為昭儀。延和三年,拓跋燾以海西公主嫁柔然汗吳提,並納其妹為夫人。太平真君十一年,拓跋燾率軍伐宋,直抵瓜步。在勝利形勢下,他主動遣使求和、請婚。他以其孫示宋使曰:「吾遠來至此,非欲為功名,實欲繼好息民,永結緣援。宋若能以女妻此孫,我以女妻武陵王,自今匹馬不復南顧。」表示了他要通過聯姻,建立友好關係的願望。當然拓跋燾採用聯姻、通使、貢賜等手段的動機,並不是很純正的。但在戰亂年代,即使是短期的和平,對恢復社會生產,減輕人民痛苦都是有好處的。拓跋燾為了完成統一大業,能有效地使用戰爭和和平手段,足見他是拓跋燾對經濟,思想文化建設也很重視。他說:「財者,軍國之本」。他懂得物質財富是關係到戰爭勝負,政權存亡的大事。

《魏書》記載:「世祖繼位,開拓四海,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故倍其教不改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納其方貢以充倉廩,收其貨物以實庫藏,又於歲時取鳥獸之登於俎用者以牣膳府。「他根據其統治區民族眾多,生產方式不一等情況,堅持實行不改變各族人民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政策。既重視漢族人民農業生產,也重視少數民族的畜牧射獵習慣。通過發展農牧業生產,徵收人民租調,接受各族朝貢和通過戰爭掠奪等手段來增加物質財富,保證軍國費用。

  軍事

  拓跋燾特別重視軍隊建設。蒙古大草原的游牧射獵生活,鍛煉了鮮卑人健壯的體魄,剽悍的性格和高超的騎射技藝。軍隊,特別是騎兵,是北魏克敵致勝的重要工具。拓跋燾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屢下詔令,申明紀律。他對戰爭中「盡忠竭節」,「蹈鋒履難」的將士,或陞官進爵,或賞賜以人口、牲畜及金銀、古玩、繒帛等物質;對違犯軍紀者,則給予嚴懲,雖親貴重臣,也不寬貸。

北魏南安王拓跋余簡介 在位僅八月的短命皇帝

  南安王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子。北魏皇帝,在位僅八月。

  人物信息

  姓名:拓跋余

  謚號:南安隱王

  政權:北魏

  在世:5世紀―452年

  在位:452年三月―452年十月

  年號:承平

  人物經歷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獲封為吳王,後於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待宗愛弒太武帝,矯皇太后令,殺東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即位後厚待群下,但徹夜暢飲,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國庫空虛,又多次出獵,即使邊境有事,亦不加理會,百姓皆憤怒,而他不作改變。

  另外,宗愛自拓跋余登位後掌權日久,朝野內外皆忌憚他,而拓跋余則懷疑宗愛另有所圖,密謀削奪宗愛權力,宗愛於是殺拓跋余。

  人物結局

  452年10月丙午日夜間,拓跋余在平城去東廟祭祀,宗愛暗令小黃門賈周等乘拓跋余不備,用匕首將他刺死。葬處不明。

  同期年號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元嘉(424年八月―453年十二月):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

  承平(443年―460年):北涼政權沮渠無諱、沮渠安周年號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簡介 在位期間北魏恢復佛教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40年-465年),廟號高宗,字烏雷直勤,北魏太武帝(即世祖拓跋燾)的孫子,拓跋晃長子,北魏孝文帝的祖父。452年,宗愛暗殺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再弒之,殿中尚書源賀等擁立拓跋濬即位為文成帝,殺宗愛。文成帝在位期間,北魏恢復佛教,始建雲岡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長子拓跋弘即位。

  生平概述

  少年時期

  拓跋濬少年時聰慧明達,深受祖父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喜愛,常隨祖父左右巡遊;公元444年(5歲),拓跋濬隨祖父出巡,遇到邊將解壓俘虜而過,當即以王者口氣命令邊將釋放俘虜,因而深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器重;拓跋濬年長之後,風格異常,每有大政,常參決可否,開始參於政治決策。

  年少即位

  公元452年(13歲),宗愛暗殺魏太武帝拓跋燾,立南安王拓跋余,後又弒之,殿中尚書源賀等即擁立拓跋濬即位,殺宗愛,改元興安,是為魏文成帝。追尊其父景穆太子拓跋晃為景穆皇帝。

  魏文成帝拓跋濬稱帝後,鮮卑貴族與漢族平民的矛盾逐漸突出,雖然魏文成帝拓跋濬多次下詔制止鮮卑貴族的腐敗行為,但是由於百官腐化之深,詔令不能有效實行,未能減輕百姓痛苦,致使百姓反抗統治者的鬥爭,越演越烈。

  魏文成帝拓跋濬時,北魏內部鬥爭激烈,被魏文成帝拓跋濬處死的大臣不計其數;另一方面謀權奪位的鬥爭更是接連不斷,公元452年11月(13歲),隴西屠各王景文叛,魏文成帝拓跋濬詔令統萬鎮將、南陽王惠壽討平之;公元453年2月(14歲),司空京兆王杜元寶謀反,被誅,建寧王拓跋崇與兒子濟南王拓跋麗為杜元寶所引誘參與謀反,俱被魏文成帝拓跋濬賜死;7月,濮陽王閭若文,征西大將軍、永昌王拓跋仁謀反,事泄被殺,其他大小謀反事件數不勝數,北魏王朝開始衰落。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簡介 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在位465年-471年)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是文成帝拓跋濬長子。456年被立為太子,465年繼位。他崇文重教,興學輕賦,喜玄好佛。469年就將襁褓中的長子立為太子。皇興五年(471年)傳位於太子拓跋宏,自為太上皇,專心信佛。476年,由於殺了嫡母馮太后寵愛的大臣,被對方毒死,時年23歲。

  3歲封儲,12歲登基,14歲生子,18歲禪位,23歲暴卒。這一連串的人生數字,清晰直白地勾勒出了少年天子拓跋弘輝煌而又悲憤的一生。拓跋弘是不是中國歷代皇帝中最年輕的父親,筆者沒有作過專門考證;但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也是中國皇帝中一位極其偉大的父親,卻是毋庸置疑的。

  拓跋弘(454~476年),文成帝拓跋濬長子,北魏第五任皇帝。執政初期,拓跋弘先是受到了權臣乙渾的百般欺凌,後又受到了太后馮氏的長期壓制。儘管拓跋弘「幼而神武,聰睿機悟」,但在權力慾望極強的馮太后的左右掣肘下,他的才智得不到發揮,能力得不到施展,造成二者之間的關係形同水火,且愈演愈烈。

  皇興四年(470年)十月,拓跋弘因為反感馮太后淫亂後宮,便借故誅殺了其最寵愛的面首李奕。李奕之死,瞬間激化了拓跋弘與馮太后之間本來就不可調和的矛盾,惱羞成怒的馮太后揚言要廢掉拓跋弘。為了逃避和自保,平日對黃老之學和佛經義理研習頗深的拓跋弘一時間看破紅塵,心灰意懶,被迫決定主動禪位。

  皇興五年(471年)八月,18歲的拓跋弘把皇位傳給兒子拓跋宏,自為太上皇,馮太后再次臨朝聽政。為了把幼小的拓跋宏培養成對甘心受其擺布的傀儡皇帝,馮太后多次通過殘酷手段消磨和改造他。有一次,馮太后竟然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把拓跋宏一個人關在一間黑矮的小房子里,三天三夜不讓他吃喝。這一切,拓跋弘看在眼裡,恨在心裡。

魏孝文帝拓跋宏簡介 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大融合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後改為元宏。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4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生平事迹

  魏北孝文帝拓拔宏於公元467年10月13日(皇興元年八月二十九日),生於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宮,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3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5歲時受父禪即帝位。由於子貴母死制度,拓拔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后撫養成人。

  拓拔宏即位時年紀太小,由祖母馮皇太后執政。公元490年(太和十七年),24歲的拓拔宏開始親政。由於拓拔宏深受祖母馮皇太后漢化改革的影響,親政後繼續推行漢化改革。

  他先整頓吏治,頒布俸祿制,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然後於494年,以「南征」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漢化改革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中興」。公元499年初(太和二十三年),拓拔宏引兵南征,染疾北返,途中卒於谷塘原行宮。謚孝文皇帝,廟號高祖。

  大事年表

  公元467年10月13日,拓跋弘長子拓跋宏出生於平城。公元469年,年僅三歲的拓跋宏被立為太子。

北魏宣武帝元恪簡介 擴展北魏使國勢盛極一時

  北魏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孝文帝元宏次子,母高氏。太和七年(483年)閏四月,生於平城宮。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甲午,立為皇太子,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十二即位,在位16年。死於延昌四年(515年)春正月,終年33歲。廟號世宗,謚號宣武皇帝。

  生平事迹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病死,元恪即位,是為北魏宣武帝。即位之後的元恪,首先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擴建新都洛陽。拒絕鮮卑族[2]遺老們雨返故里的建議,鞏固了孝文帝元宏[2]的改革。隨後,元恪趁南朝正處於齊末帝蕭寶卷的昏暴統治下,於公元500年開始南伐。戰事直到公元508年才告結束。此時,北魏已經佔領了揚州、荊州、益州等地,北魏的國勢盛極一時。

  元恪躊躇滿志,回身將精力放在治理國家的內政中。但此時北魏已經出現貪官污吏這些蛀蟲。顧命大元恪的叔父元禧昏庸無能,侵吞了大量田地和鹽鐵產業。另一輔政親王元詳,則大搞「官倒」生意。上行下效,加上元恪沒有及時嚴懲,使得朝廷上貪污腐敗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帶了元恪統治的後半期,外戚高肇專權,朝廷更加腐敗。出身卑微的高肇對皇族親王們滿懷嫉恨,利用外甥皇帝的寵幸,逼殺了北海王元詳。又將諸親王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兆王元愉不滿,遂起兵謀反,在信都宣布即位,不久被元恪派大兵鎮壓。隨後高肇又誣陷彭城王元勰暗通元愉謀反[2],元恪於是下旨賜毒酒給元勰,逼他自殺。

  到了元恪統治末年,人民起義已是此起彼伏,元恪花了大量的精力才將這些起義一一鎮壓。公元515年,元恪因病死去。

北魏孝明帝元詡簡介 被自己母親胡太后毒殺

  北魏孝明帝元詡,是宣武帝元恪的二子,也是宣武帝元恪唯一沒有夭折的兒子。曾有傳言說元恪的前皇后於氏及其所生皇子都被高皇后謀害,元恪雖半信半疑,但為了給元氏皇朝留下血脈,所以還是格外小心,這才讓元詡長大成人。但元詡的生母在元詡即位後,開始擅權亂政,直接導致北魏土崩瓦解。公元528年,已經19歲的元詡對胡太后的專權非常不滿,於是法密詔命爾朱榮率兵前來幫忙。不了密詔被查出,胡太后看後大怒,於是毒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元詡。

  大事年表

  515年,殺大臣裴植等。免高陽王雍太傅官,解除事權。

  516年,太后造永寧寺,又增築伊闕石窟。

  523年,六鎮起義始此。

  526年,朔州民鮮於阿胡起義,破平城。魏財政困難,預征六年租調稅。

  528年,帝召爾朱榮兵,以威脅太后。太后毒殺之。立幼主釗,年三歲。

  太后專權

  鮮卑族曾經有很多極其野蠻的傳統,其中最奇怪也是最殘酷的一種,就是一旦哪個皇子被立為太子,這個皇子的生母就必須被賜死,目的是防止出現太后專權的事件。

  這個傳統確實很野蠻,但是似乎挺有用的,北魏的大部分時期都堅持了這一傳統,即使是改革家魏孝文帝,也沒有改變這一傳統。

  當然,這種野蠻的傳統最後還是被廢除了,可惜的是,一經廢除,北魏的國運也開始走下坡路,你說這事兒邪不邪?

  宣武帝第一個兒子當了太子,其生母卻沒有被賜死,她是宣武帝的妻子——胡充華胡貴妃。宣武帝在立了他的兒子元詡為太子之後,並沒有像從前那樣賜死兒子的生母,反而在臨終時把太子託付給她。於是,元詡繼位成為北魏孝明帝,胡充華便成為北魏歷史上第一個以生母身份臨朝稱制的太后。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簡介 被亂臣縊死的傀儡皇帝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07年—531年;在位528年—531年)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北魏獻文帝之孫,彭城王元勰(的嫡子(第三子),母親為王妃李媛華。姿貌很俊美,有勇力。自幼在宮為孝明帝擔任伴讀,與孝明帝頗為友愛,527年,被特封長樂王。528年5月15日(農曆四月十一日),被爾朱榮擁立為皇帝,實際上是傀儡。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生於公元507年,528年即位,530年被殺,在位三年,年號:建義、永安。

  河陰之變爾朱榮擁立孝庄帝後,把胡太后和幼主元釗帶到河陰(今河南孟津東),投入黃河淹死。然後又以新主引見百官、祭天為名,誘使2000多人齊集淘渚(孟津西北),在眾多騎兵包圍下,爾朱榮曆數百官罪狀,將他們全部殺死。這次事變,稱為「河陰之變」。事變之後,北魏朝廷官員,除了一些倖存的舊人,絕大部分都由爾朱榮部將任職。

  爾朱榮的女兒,原為孝明帝嬪妃。爾朱榮執政後,便讓孝庄帝納為皇后,孝庄帝無奈,只好答應。孝庄帝外逼於爾朱榮,內迫於爾朱後,處處受制,心中怏怏不樂。

  擊敗葛榮孝庄帝即位不久,葛榮所領導的起義軍,號稱百萬,繼續南下,北魏國都洛陽受到嚴重威脅。孝庄帝派大將軍、太原王爾朱榮率七萬騎兵,以侯景為前鋒,在鄴城圍攻葛榮。葛榮以為兵多將廣,麻痹輕敵,被爾朱榮一舉擊敗,被俘身亡。葛榮死後,爾朱榮收用葛榮舊部宇文泰,將其餘20餘萬起義群眾分散到各州郡,歸地方管理。因爾朱榮鎮壓葛榮有功,孝庄帝封其為大丞相。都督河北京外諸事,並封爾朱榮的兒子為王。從此,爾朱榮集團擁有強大的兵力,完全控制了朝廷大權。

  爾朱氏亂政孝庄帝即位後,內亂外患不止,葛榮剛被擊敗,南梁又來干擾。永安元年(528)十月,梁武帝派軍數千人護送降梁的北海王元顥去洛陽爭奪帝位。次年五月,孝庄帝聞訊,恐京城陷落,逃往河北,梁兵攻入洛陽,元顥稱帝,改年號建武。

  此時,爾朱榮在晉陽,聽到國都陷落,皇帝北逃的消息,與元天穆起兵,護送孝庄帝南歸。元顥急忙派兵抵禦,兩軍相持了三個多月,最後,終因元顥失去民心,被爾朱榮擊敗,元顥被殺。由此,爾朱榮的地位進一步得到加強,開始了攫取北魏政權的活動。他以晉陽為根據地,命其弟弟爾朱世隆在洛陽監視傀儡皇帝。永安三年(530)八月,孝庄帝不甘心做傀儡,利用朝見的機會,殺死爾朱榮。爾朱榮長子菩提、爾朱陽者等三十人隨榮入宮,也被伏兵殺死。

  同年十月,爾朱榮的從子汾州刺史爾朱兆和和從弟爾朱世隆共謀,推戴太原太守兼并州事長廣王元曄即皇帝位。孝庄帝隨即被送到晉陽拘禁,不久被縊死。時年二十四歲。

北魏長廣王元曄簡介 在位四月就廢掉的北魏皇帝

  北魏長廣王元曄,即惠哀皇帝(509年-532年),字華興,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530年-531年在位。元曄的曾祖父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皇太子拓跋晃,祖父南安惠王拓跋楨,父扶風王元怡。530年12月5日(農曆十月三十日)被爾朱兆與爾朱世隆擁立。531年4月1日(農曆二月廿九日)被廢為東海王。次年12月26日(農曆十一月十四日)被北魏孝武帝賜死。

  人物生平

  扶風王元怡的兒子,也是爾朱榮的妻侄,公元508年生,530年十月即位,次年二月被廢,532年十一月甲辰(十四)(12月26日)被殺。在位四個月,年號:建明。

  元曄即位後,爾朱兆進入京城,縱兵搶掠,並且,又一次大殺北魏諸王和百官,接著返回晉陽,命令爾朱世隆,爾朱度留鎮洛陽,爾朱世隆更為殘暴,人民對他恨之入骨,元曄在爾朱世隆的控制下整日惶惶不安,公元531年2月,爾朱世隆又廢黜元曄,降封為東海王。元曄被廢后,爾朱世隆擁立他們的近親廣陵王元恭為帝,是為節閔帝。

帝王檔案

  姓名:元曄

  別名:長廣王、東海王

  國籍:北魏

  民族:鮮卑族

  出生地:洛陽

  出生日期:509年

  逝世日期:532年十一月

  職業:皇帝

  在位時間:4個月

北魏節閔帝元恭簡介 裝聾作啞8年的悲催皇帝

  北魏節閔帝元恭(498年―532年),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廣陵王元羽之子。元恭被爾朱氏集團擁立為帝以前,曾經裝聾作啞地渡過了8年。公元530年,爾朱兆在廢掉元曄後想改立元恭為帝,但又擔心他真是啞巴,於是派人向元恭轉述他們的意圖。裝啞多年的元恭聽說自己能當皇帝,大喜過望,巧借孔夫子的話說:「天何言哉!」表明自己並沒有真啞,並表示願意當皇帝。公元531年,元恭被擁立為帝,爾朱氏掌握了北魏的軍政大權。公元531年,高歡擁立元朗為帝,起兵反對爾朱氏,一年後攻入洛陽,爾朱氏垮台,元恭同時被廢,一個月後被毒死。

  人物簡介

  北魏節閔帝元恭,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字修業。廣陵王元羽之子。永安三年(530年)爾朱榮堂弟爾朱世隆殺元曄,立元恭為帝。532年被高歡所廢,其後毒死。謚號節閔帝,又稱廣陵王或前廢帝。

  姓名:元恭

  別名:元修業

  國籍:北魏

  民族:鮮卑族

  出生日期:498年

  逝世日期:532年

  職業:皇帝

  在位時間:531年―532年

  年號:普泰

  廟號:烈宗

  謚號:節閔帝

  別稱:廣陵王、前廢帝

北魏安定王元朗簡介 在位六個月被殺的短命皇帝

  元朗(513年―532年),字仲哲,北魏皇帝,章武王元融第三子。531年十月即位,次年四月被殺,年二十歲。在位六個月。年號:中興。

  姓名:元朗

  別名:安定王或後廢帝

  國籍:北魏

  民族:鮮卑族

  在位時間:531年—532年

  人物生平

  531年三月,爾朱榮部將晉州刺史高歡統帥六鎮流民來山東,得到殷州趙郡大族李元忠、冀州大族高乾、高敖曹兄弟等人協助,分餘眾佔據殷、冀二州。高歡本是葛榮部下,統率葛榮敗後的鮮卑流民,深得流民擁戴。高歡嚴肅流民紀律,規定他們第一,要與漢人和睦相處,第二,要聽從自己的命令。高歡成為鮮卑流民和漢族大姓聯合勢力的領袖。為了討伐爾朱氏集團,高歡接受孫騰的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立魏太武帝景穆太子元晃的玄孫、安定王元朗在信都城西為帝,與爾朱氏所立的節閔帝相對抗。

  爾朱兆和聽說高歡要與自己爭天下,又立了一個皇帝,非常氣憤,與爾朱仲遠、爾朱度律等率大軍二十萬攻打高歡,高歡率騎兵二千、步兵三萬迎戰。高歡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沉著應戰,巧施反間計,促使爾朱氏之間互相猜忌,分散力量,從而佔領鄴城,擊敗爾朱氏。532年四月,高歡攻入洛陽,先後殺死元恭、元朗二帝,又立孝文帝孫、廣平王元懷第三子平陽王元修為帝。

  元朗的陵墓位於鄴西南野馬岡。安定王本是北魏宗室,任職冀州渤海太守。高祖父是太武帝拓跋燾的皇太子拓跋晃,曾祖父拓跋太洛(其實是南安惠王拓跋楨,元彬過繼給拓跋太洛)、祖父章武王元彬、父章武王元融、母親是程氏。前廢帝東海王元曄被廢,高歡擁立元曄的族子、章武王元融的兒子元朗繼位。531年被高歡立為皇帝,532年被廢,隨後被殺。他的陵墓位於鄴西南野馬岡。

北魏孝武帝元修簡介 北魏最後一位皇帝孝武帝

  北魏孝武帝元脩,字孝則,北魏最後一位皇帝(532-534年),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母親李氏。永安三年,封為平陽王。普泰初年,轉任侍中、鎮東將軍、儀同三司、兼為尚書右僕射,後又改加侍中、尚書左僕射。532年被高歡立為帝。534年與高歡決裂,高歡帶兵從晉陽南下,孝武帝率眾入關中投奔宇文泰,十二月被泰毒殺。同年十月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北魏從此正式分裂成東西魏。他死後,其謚號為孝武皇帝或出帝。

  簡介

  北魏顯宗孝武帝,名元修,一說元脩(510年-534年),字孝則,是北魏最後一位皇帝(532年-535年),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母親是妾李氏。遍體有鱗文,好武術,性格強硬膽大,為人無禮。

  他曾被封為汝陽縣公、通直散騎侍郎、中書侍郎。建義年間,辭散騎常侍一職,為平東將軍、太常卿,後來又為鎮東將軍、宗正卿。530年封為平陽王。普泰初年,轉任侍中、鎮東將軍、儀同三司、兼為尚書右僕射,後又改加侍中、尚書左僕射。河陰之變後政局一片混亂,諸王大多各自逃生,元修逃亡民間,隱為鄉農。

  中興二年(532年)高歡擊敗爾朱氏,欲立元悅為帝,因無法服眾,只得退而選擇元修。斛斯椿從元修的心腹好友王思政輾轉尋到元修,元修道:「這該不是把我出賣了吧?」高歡遂親自前來陳誠,泣下沾襟。元修方才入京,四月廿五日(6月13日)即位。

  元修即位後與高歡的長女結婚,夫妻彼此都沒有感情。元修與三個堂姊妹姘居,將她們都封為公主。534年與高歡決裂,高歡帶兵從晉陽南下時,元修於七月廿八日(8月22日)率一部分兵眾,偕同情婦元明月及元明月的哥哥元寶炬等入關中投奔其妹妹的未婚夫宇文泰。

  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8日),高歡以元修棄國逃跑為由,遙廢其帝號,另立元善見為帝,十日後遷都鄴。閏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宇文泰以元修淫及從姊妹有傷風化為由,把元明月和元修都給殺死,改立元寶炬為帝。北魏從此正式分裂成東西魏。

  元修死後被宇文泰下令埋進草堂佛寺,十餘年後才得正式落葬。西魏上謚號為孝武皇帝,東魏則稱他為出帝。

魏孝靜帝元善見簡介 歷史上最屈辱的傀儡皇帝

  元善見,鮮卑族,孝文帝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也。元善見文武雙全,美容儀。力能挾石獅子以逾牆,射無不中。從容沉雅,有孝文風。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十月,經高歡和百僚的詳細商議後,決定立元善見為皇帝,即位於鄴城東北,改元天平,東魏正式建立,年僅十一歲。由於年幼,由權臣高歡輔政。高歡權傾朝野,令孝靜帝如坐針氈。高歡死後,其子高澄承繼父職,權勢更大。公元549年,高洋再繼任父兄之職,他見篡魏之時機已到,於次年迫帝禪位於己,改國號「齊」,東魏亡。禪位後次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終年僅二十八歲,謚號孝靜帝。

  人物簡介

  魏孝靜帝元善見(公元524年—公元552年1月21日),曾祖父是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祖父是清河王元懌,父親是清河王元亶。北魏末年,高歡操控了生殺予奪大權。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決裂,於是逃離洛陽,投奔了宇文泰。元修走後,高歡任命清河王元亶為大司馬,全權處理國家政務。元亶還沒即位,就「出入已稱警蹕」,而且剛愎自用,惟我獨尊,不把高歡放在眼裡。鑒於此,高歡把元亶趕下台,另立元亶的世子元善見為帝,改元天平。這樣以來,北魏同時出現了元善見和元修兩位皇帝,從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魏孝靜帝說過一句話:「寧為高貴死,不為獻帝生。」意思就是,寧願像魏高貴鄉公(魏平帝)曹髦那樣血腥的死去,也不願意像漢獻帝那樣受盡屈辱。可見魏孝靜帝也是有些血性的。

  東魏初期,時局動蕩,烽煙四起。東面兗州、青州的起兵,西面西魏的宼掠,南面蕭梁的進攻,這種複雜的局勢,是十一歲的孝靜帝所無力應付的。再者,父親的廢立遭遇,也讓他學會了隱忍,一切惟高歡之命是從。不久,東魏都城從洛陽遷到了鄴城。當時,鄴城出現了一首童謠:「可憐青雀子,飛來鄴城裡。羽翮垂欲成,化作鸚鵡子。」青雀,暗指孝靜帝;鸚鵡,暗指高歡。這首童謠,形象地道出了北魏皇權的一敗塗地和少年天子的艱險處境。孝靜帝從即位的那一天起,就註定無法擺脫傀儡皇帝的屈辱命運。

  高歡的野心很大,但他是靠討伐叛逆、復辟君位起家的,所以不敢輕易篡位稱君。孝靜帝自幼聰明,幾年的傀儡生涯使他更懂得人情世故。為了拉近與高歡的距離,天平四年(538),孝靜帝主動提出立高歡的二女兒為皇后。對此,高歡「前後固辭」,孝靜帝死纏硬磨。直到興和元年(539)五月,孝靜帝才如願以償地成為高歡的女婿。此後,高歡表面上對孝靜帝還算恭謙,孝靜帝也成長得有膽有謀,文武雙全,《魏書》稱他「好文學,力能挾石獅子以逾牆,射無不中」,大有「孝文之風」。

  武定五年(547年),高歡去世,高澄承襲父職,繼續把持著東魏朝政。如果說高歡還算有點良知的話,那麼,高澄簡直就是蠻夫,就是野獸。在高澄看來,東魏的江山是高家打下來的,皇帝也應該姓高。高澄的目的,就是要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為了控制孝靜帝,高澄提拔心腹崔季舒當黃門侍郎,監視孝靜帝的一舉一動,並隨時彙報。有一次,高澄寫信問崔季舒:「痴人比復何似?痴勢小差未?宜用心檢校!」意思是說,皇帝比以前如何?痴癲情況好些了沒?你可得給我用心盯著!此後,孝靜帝處處受高澄掣肘。

西魏文帝元寶炬簡介 西魏的開國君主生平簡介

  元寶炬(507年—551年3月28日),即西魏文帝,鮮卑族,是西魏的開國君主,北魏孝文帝之孫。535年,他由宇文泰擁立為帝,改元大統,定都長安,史稱西魏。在位17年,551年駕崩,太子元欽嗣位。葬永陵(在今陝西富平縣東南)。

  相關介紹

  父京兆王元愉,孝文帝第三子,母楊氏。508年愉宣稱宣武帝被權臣高肇所殺,據冀州稱帝,兵敗被擒,自縊而死,楊氏生下遺腹女兒(即平原公主元明月)後也被處死。寶炬與兄弟寶月、寶暉、寶掌及妹明月皆幽禁於宗正寺。515年宣武帝死後才重獲自由,並附於宗室屬籍。正光年間,拜直閣將軍。時北魏孝明帝在位,胡太后臨朝攝政,寵信奸佞,穢亂宮禁。寶炬與孝明帝謀誅之,事泄,免官

  登基之前

  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封南陽王。532年,北魏孝武帝即位,拜太尉,加侍中。永熙二年(533年),進位太保、開府、尚書令。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與權臣高歡決裂,以寶炬為中軍四面大都督。高歡帶兵從晉陽南下,孝武帝率眾入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遂立清河王元亶之子元善見為帝,從洛陽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北魏從此正式分裂成東西魏。寶炬隨孝武帝入關,拜太宰、錄尚書事。孝武帝閨門無禮,堂姐元明月即大受寵幸,封為平原公主。丞相宇文泰使元氏諸王取明月而殺之,孝武帝對此忿忿不平,「或時彎弓,或時槯案,由是復與泰有隙。」十二月,宇文泰酖殺孝武帝。群臣多贊成立孝武帝兄子廣平王元贊,侍中濮陽王元順勸宇文泰勿效仿高歡立幼主以專權,而應反其道而行之,擁立長君。宇文泰於是擁立元寶炬為帝,寶炬三讓而許。

  登基之後

  535年正月,寶炬即位,改元大統,是為西魏文帝,追尊父愉為文景皇帝,母楊氏為皇后。立妃乙弗氏為皇后,立長子欽為皇太子。文帝在位十七年,大權盡歸於宇文泰,文帝但拱手而治,與宇文泰維持微妙的君臣關係。是時柔然強盛,對西魏構成極大威脅,宇文泰勸文帝納柔然頭兵可汗阿那瑰之女為皇后,結好柔然。乙弗皇后生性節儉,平日穿舊衣、吃蔬菜,從不配飾珠玉羅綺,為人仁恕且沒有嫉妒心,帝後二人情愛甚篤。宇文泰苦勸文帝為社稷計廢后。

西魏廢帝元欽簡介 史上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元欽(525年―554年),西魏第二任皇帝,西魏文帝元寶炬之子,公元525年生於范陽(今北京),大統十七年(552)中進士,551年即位,沿用文帝年號,552年去年號,稱元年。元寶炬在位17年,551年病死,元欽嗣位。元欽時期,宇文泰獨攬朝政,與東魏多次激戰。西魏軍政多所革新。554年被宇文泰所廢,不久被毒死。

  生平經歷

  元欽,西魏文帝元寶炬長子,母乙弗皇后。大統元年(535年)立為皇太子。大統十七年(551年)即位,立妃宇文氏為皇后。後,權臣宇文泰之女也,志操明秀,品行端淑,深受元欽愛重,兩人十分相愛。為此元欽不置嬪御。終西魏之世,大權皆掌於宇文泰之手,元氏皇權名存實亡,不少元氏宗親對此憂憤不已。廢帝二年(553年)底,尚書元烈密謀殺宇文泰,事泄,被宇文泰所殺。次年正月,廢帝對於元烈之死憤憤不平,密謀誅殺宇文泰,奪回大權,臨淮王元育、廣平王元贊垂涕切諫,不聽。時宇文泰諸婿清河公李基(李遠次子)、義城公李暉(李弼次子)、常山公於翼(于謹次子)分掌禁軍,於是謀泄,被宇文泰所廢,置於雍州。改立齊王元廓為帝。四月,被宇文泰酖殺,皇后宇文氏亦以忠於魏室罹禍。無謚號,史稱廢帝。

  史上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元欽——北魏京兆王元愉之孫,西魏文帝元寶炬長子,西魏第二任皇帝。元欽自幼聰明可愛,非常討人喜歡,深得北魏大將宇文泰的欣賞。從七歲開始,元寶炬便將元欽託付給宇文泰,希望他在軍營中得到歷練。「是子也,才由於公;不才亦由於公,公宜勉之」(《北史·周本紀》)。元寶炬對宇文泰說這番話的意思是,元欽這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就看你宇文泰了,你可要好生帶他。這段軍旅經歷,塑造了元欽勇猛果敢的性格,進而引發了他日後被廢被殺的悲劇。永熙三年(534)底,宇文泰毒死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寶炬為皇帝,建立西魏政權,北魏由此正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由高歡獨掌大權,西魏則由宇文泰把持朝政。西魏大統元年(535)正月,11歲的元欽以嫡長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雖為開國皇帝,但國家大事由宇文泰一個人說了算,元寶炬實際上是一個傀儡。好在元寶炬能認清形勢,在位期間與宇文泰長期配合默契,君臣相安無事。為了將來能繼續把持朝政,宇文泰未雨綢繆,主動將女兒宇文雲英嫁給了元欽。元欽與宇文雲英自幼青梅竹馬,情趣相投,感情非常好。大統十七年(551)三月,元寶炬病逝,元欽即位,冊立宇文雲英為皇后。宇文雲英從小就對烈女很感興趣,「好陳列女圖,置之左右」,當了皇后更加「志操明秀」,元欽對她不但「專寵後宮」,而且「不置嬪御」(《北史·后妃傳》)。不置嬪御,就是除了皇后,不設置其他嬪妃御女,這既有懼怕岳父宇文泰的因素,也是元欽對宇文雲英「深重之」的體現。在中國歷史上,明確記載一生只守著一個女人的皇帝,恐怕也只有元欽了。

西魏恭帝元廓簡介 死因不明的西魏政權末位皇帝

  元廓(537年―557年),又名拓跋廓,即西魏恭帝,西魏文帝元寶炬第四子,廢帝元欽之弟。554年即位,557年禪位於北周孝閔帝宇文覺,西魏滅亡,不久被殺。

  人物簡介

  西魏恭帝拓跋廓(537年—557年)鮮卑族,漢名元廓,魏文帝第四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西魏政權末位皇帝恭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554~558年為期四年,終年歲數待考。即位前封齊王,魏廢帝三年農曆1月即皇帝位,去年號,稱元年,恢復原姓拓跋氏。公元557年農曆12月,宇文泰之侄宇文護逼迫魏恭帝拓跋廓讓位於宇文覺(宇文泰嫡子),改封拓跋廓為宋王,後又尋個理由殺之,至此西魏政權滅亡。

  基本信息

  姓名:拓跋廓

  謚號:恭帝

  政權:西魏

  在世:537年-557年

  在位:554年-556年

  拓跋廓,鮮卑族,漢名元廓,魏文帝第四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西魏政權末位皇帝恭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554~558年為期四年,終年歲數待考。

  即位前封齊王,魏廢帝三年農曆1月即皇帝位,去年號,稱元年,恢復原姓拓跋氏。

  公元557年農曆12月,宇文泰之侄宇文護逼迫魏恭帝拓跋廓讓位於宇文覺(宇文泰嫡子),改封拓跋廓為宋王,後又尋個理由殺之,至此西魏政權滅亡。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授予太學助教。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掌握軍事大權的宇文護廢掉西魏恭帝,立宇文覺為帝建立北周政權。

北齊文宣帝高洋簡介 建立北齊政權,北齊開國皇帝

  北齊顯祖文宣皇帝高洋(529-559),字子進,因生於晉陽,一名晉陽樂。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的開國皇帝。他是東魏權臣、北齊神武皇帝高歡次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母親為婁氏。出生時有異兆,相貌奇特。幼時其貌不揚,沉默寡言,其實大智若愚,聰慧過人,深沉有大度。雖常被兄弟嘲笑或捉弄,但其才能甚得父親欣賞。在位初期勵精圖治,但後期卻變得暴虐無度,極盡奢侈。

  幼時其貌不揚,沉默寡言,其實大智若愚,聰慧過人,雖偶然被兄弟嘲笑或玩弄,但其才能甚得父親欣賞。高澄被奴隸刺殺以後,高洋便牢牢地掌握了大權。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只好封他為丞相、齊王。高洋不甘當傀儡皇帝的大臣,就於550年就廢掉了元善見,自立為帝,改元「天保」,建都鄴,北齊建立,年僅二十歲。

  他在位初年,留心政務,削減州郡,整頓吏治,訓練軍隊,加強兵防,使北齊在很短的時間內強盛起來。高洋便出兵進攻柔然、契丹、高麗等國,都大獲全勝。同時,北齊的農業、鹽鐵業、瓷器製造業都相當發達,是同陳、西魏鼎立的三個國家中最富庶的,可謂中國歷史上少見年輕有為之君。可是他沒過多久就腐敗起來,整日不理朝政,沉湎於酒色之中,他在都城鄴(今河南安陽)修築三台宮殿,十分豪華,動用了十萬民夫,簡直是奢侈至極。高洋在位後期對人民的壓迫更重。他雖然是漢人,但是他大肆屠殺漢族人民,維護鮮卑貴族利益,因此北齊便成為了一個黑暗無比的「人間地獄」。朝政的腐敗,國勢的衰落,使軍隊也日益削弱。腐化的生活縮短了高洋的壽命。北齊天保十年(559年),高洋死,時年僅31歲,他的謚號為文宣皇帝,廟號為顯祖。

  高洋死後,北齊統治階級內部愈來愈混亂了。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天平二年,封太原郡公,累遷尚書左僕射。武定五年,為尚書令、中書監、京畿大都督。高澄被奴隸刺殺以後,高洋處變不驚,指揮若定,繼高澄之後控制了大權,時年二十歲,為使持節、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齊郡王,食邑一萬戶。又進封齊王,邑十萬戶。後任相國,食邑二十萬戶,加九錫。

  登基

  高洋於550年逼迫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禪位,自立為帝,定國號為大齊,改元天保,建都鄴,年僅二十一歲,為北齊顯祖文宣帝。

北齊廢帝高殷簡介 勵精圖治的明君卻死於政變

  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小字道人。北齊第二任皇帝,559年―560年在位。齊文宣帝高洋長子,生母為李皇后。

  簡介

  性敏慧。天保元年(550年)六月丁亥,立為皇太子,時年六歲。高殷自幼溫裕開朗,禮士好學,關覽時政,甚有美名,高洋認為他「得漢家性質,不似我」,想廢他另立太子,在楊愔的勸阻下沒有實行。天保十年(559年)十月癸卯即位,時年十六歲,楊愔、燕子獻、宋欽道等一同輔政。他即位後勵精圖治,對民生極為關心,曾分命使者巡省四方,求政得失,省察風俗,問人疾苦;整頓吏治,政治清明;武官年逾六旬皆放免,軍事上淘汰老弱,留下精壯,軍力大增;下詔減徭役,使由天保朝國勢的危急有舒緩,實為一代明君。文宣帝臨終前委託自己的六弟高演照顧他。乾明元年(560年),高演發動政變,八月壬午,太皇太后下令廢高殷為濟南王,出居別宮,高演即位為帝。皇建二年(561年)九月,高演殺死高殷,時年十七歲。

  先前文宣帝登金鳳台,曾召太子高殷親手殺死囚徒,太子很同情,面有難色,再三不斷其首。文宣帝發怒,親手以馬鞭抽打太子三下。以後高殷的精神偶爾會有昏亂。

  人物事迹

  天保十年(559)十月,高洋駕崩,15歲的高殷按遺詔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市)登基為帝。

  高殷祖父高歡、父親高洋都是完全鮮卑化的漢人,但是常常輕視漢人,侮謾儒經。高殷卻大相徑庭,是一個儒化很深的少年皇帝。還是孩童時,便由國子博士李寶鼎和邢峙輔導學習儒經。高殷天資聰慧,不幾年便對各種經義十分熟稔。天保七年(556)冬,高洋在宮廷舉行了一次儒經辯論會。12歲的高殷在眾多宿儒中間,一會兒口若懸河闡發微言大義,一會兒四齣詰難,辯駁群儒,令人驚嘆。天保九年(558),高洋外出晉陽巡察,太子高殷監國。高殷不失時機,親自主持了一次《孝經》討論會。

北齊孝昭帝高演簡介 北齊難得一見的明君孝昭帝

  高演(535年~561年11月23日),字延安,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景縣南)。北齊第三位皇帝(560年9月8日~561年11月23日在位),孝昭帝。他是東魏權臣高歡的第六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同母兄弟。

  基本概述

  北齊孝昭帝高演(535年—561年;在位560年—561年),字延安,北齊第三任皇帝。

  他是北齊神武帝高歡第六子,文宣帝同母弟。美姿貌,有氣度。

  肅宗高演長於政術,善於理解事情的細節;天保朝起開始參預朝政,政治經驗逐漸成熟豐富,眼見次兄文宣帝沉湎酒色,大臣趨炎附勢,惟高演滿臉憂愁,不時直諫。其兄文宣帝臨終時,表示必要時皇位可以相讓,唯不可傷害高殷。廢帝即位,獨攬朝政。560年,高演發動政變,廢高殷為濟南王。高演登上皇帝寶座,改元皇建,時年二十六歲。

  肅宗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兼盛,"帝留心於政事,積極尋求及任用賢能為朝廷效力,政治清明;帝關心民生,輕徭薄賦,並下詔分遣大使巡省四方,觀察風俗,問人疾苦,考求得失。並親征親戎北討庫莫奚,出長城,虜奔遁,分兵致討,大獲牛馬。』,在北齊六帝之中,只有肅宗稱得上是德才兼備,可惜他在位時間不長,即位翌年,高演便因墜馬事故重傷而死,在位僅兩年,終年僅27歲。

  高殷被廢的時候,婁昭君命兒子高演發誓決不傷害孫子高殷性命,但最終高演還是慮有後患,於次年將高殷秘密殺害。不久高演即出了意外,傳說是文宣帝的厲鬼復仇。婁昭君亦對此深感悲憤,不肯原諒高演。為了保住兒子高百年,臨終時候高演宣布廢掉年幼的太子,傳位於弟弟長廣王高湛。他的謚號為孝昭皇帝,廟號肅宗。

北齊武成帝高湛簡介 不思國事沉湎美色的昏君

  高湛(537年-568年),小字步落稽,河北景縣人,北齊第四任皇帝(561年-565年在位),東魏權臣高歡第九子,高洋同母弟,母婁氏。皇建二年(561年),受遺詔即位。河清四年(565年),傳位於太子高緯,自為太上皇帝。天統四年(568年),因酒色過度而死,時年三十二。年號太寧、河清,謚號武成帝,廟號世祖。武成帝在位時殘害宗室,昏庸無能,沉湎於美色之中,寵信小人,不思國事,北齊岌岌可危。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高湛幼時儀錶瑰傑,深得父親高歡喜愛。東魏元象年間,封長廣郡公;北齊天保初年,進爵長廣王。與兄長常山王高演一起謀劃誅殺楊愔等人,廢掉皇帝高殷。高演繼位後,高湛進位為右丞相,權傾朝野。

  不久高演患重病,高湛與族侄高元海及高歸彥等人密議,準備發兵篡位,巫師占卜,說「不利舉事,靜則吉」,高湛才未舉事篡逆。高演臨死時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高百年落得高殷的命運(高殷乃高洋之子,因父死而繼位,高洋臨終前命高演輔助高殷。不久,高演通過發動政變,廢殺侄兒高殷),決定傳位於弟高湛。

  登基

  皇建二年(561年),高演駕崩,高湛遺詔入繼大統,改元太寧,是為武成帝。封孝昭帝太子高百年為樂陵郡王。立妃胡氏為皇后,子高緯為皇太子。

  誅殺功臣,寵信奸佞

  文宣帝高洋在位時,囚禁了兄弟永安王高浚與上黨王高渙。文宣帝親臨獄所,高浚與高渙為歌,高洋愴然而泣,將要赦免他倆。時為長廣王的高湛因與高浚不和睦,趁機說:「猛獸安可出穴。」文宣帝默然。高浚呼高湛小字:「步落稽,皇天見汝!」後來高浚與高渙遇害。

  即位初,高湛把迎立他有大功的族叔祖平秦王高歸彥外放為冀州刺史。不久,高歸彥在冀州造反,高湛派大軍圍城,擒獲高歸彥,押至鄴城,「載以露車,銜枚面縛,並子孫十五人皆棄市」。

北齊後主高緯簡介 在位期間朝政敗壞,北齊滅亡

  北齊後主高緯(556年―577年),字仁綱,漢族,南北朝時期北齊第五位皇帝(565年―577年在位)。父親是北齊武成帝高湛,母為胡皇后。生於并州的王邸。少年時容儀美好,為父親寵愛,拜為王世子。武成帝即位,562年,立為皇太子。565年,武成帝禪位於他。568年親政。576年,禪位於長子高恆。高緯好文學,但言語澀訥,無志度,不喜見朝士。信巫覡,祈禱不加節制。寵任陸令萱、和士開、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鸞等人。殺害宗室,大臣,如高長恭、斛律光等。好奢侈,大起宮殿。在位期間朝政敗壞。北周武帝宇文邕伐齊,北周軍隊攻至青州,高緯準備逃往陳國,中途被周將尉遲迥抓獲,送往鄴,被封為溫國公,北齊滅亡。577年,被誣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與北齊文襄帝高澄第五子高延宗等數十人無論少長皆賜死,高歡的子孫十存一二。大象末,葬於長安北原洪瀆川。

  高緯即位時,腐朽的北齊政權已經搖搖欲墜。

  北齊皇室骨肉相殘的事時有發生,他自己仍然荒淫無道,政治越來越腐敗。這位齊後主,是個不學無術、不務正業的昏庸皇帝。他每天都和后妃、宮女在一起廝混,只顧吃喝玩樂,十天半個月不上一次朝。在他的心裡,從來就沒有「國家」和「百姓」。哪個大臣勸他勤於政事,輕則被罷官、重則被殺頭。那些阿諛奉承的人,有的四處為他物色美女,有的為他修建富麗堂皇的宮殿,供他遊樂。這樣的人都得到了他的提拔和重用。他在位不到十年,豪華宮殿建了十幾處,鄴城裡的寺院比他父親高湛在位時多了將近一倍。有一次大臣們有重要的事情向他上奏,走了很多寺院才找到他。底層已是民不聊生,上層卻是一天比一天腐敗。整個國家已經到了隨時就被吞併的地步。

  可他渾不知覺這導致北齊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尤其最大致命傷是誅殺名將斛律光,這使得北齊失去得以抗擊北周侵略的將領。北周來攻,齊軍大敗,周軍不久破北齊京師鄴(今河南安陽),高緯慌忙將皇位傳於自己8歲的兒子高恆,然後帶著幼主高恆等十餘人騎馬準備投降南方的陳朝,但他們剛逃到青州(今山東益都)就被周軍俘虜了,不久被殺,終年21歲。

  中文名:高緯

  別名:北齊後主

  國籍:北齊

  職業:皇帝、太上皇

  在位:565―576年

  年號:天統、武平、隆化

北齊幼主高恆簡介 北齊最後一位皇帝,北齊亡國

  北齊幼主高恆(570年8月9日―578年11月),南北朝時期北齊最後一位皇帝,北齊後主高緯之子。高恆即位25日後,北齊亡國。他是中國一位十歲以下的皇帝,在位25天便退位。

  人物簡介

  北齊幼主高恆(570年8月9日—578年11月),南北朝時期北齊最後一位皇帝,北齊後主高緯之子。當時北周不斷進攻腐朽的北齊,齊軍屢戰屢敗。高緯便禪位於自己的兒子高恆,改元「承光」,是為北齊幼主。高恆即位25日後,北齊京師鄴(今河北一帶)淪陷,幼主等10餘人騎馬欲逃往南方的陳朝。高恆見北周大軍緊追不捨,這身黃袍他也不敢穿了。便發布文書,將皇位禪讓給駐守在瀛州(今河北省河間)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高恆自稱守國天王,高緯稱無上皇。高緯父子委派侍中斛律孝卿將禪文和璽紱送給高湝,斛律孝卿卻沒有將它送給高諧,而是送給了北周武帝宇文邕,以此作為賣身投靠的資本。跟隨高緯多年的心腹大臣高阿那肱與北周裡應外合,使高恆、高緯一行數十人全被北周俘虜。建德七年(578)十月,高緯、高恆等人被北周武帝宇文邕處死。

  政治生涯

  高恆出生不滿百日在鄴都(今河北臨漳鄴鎮一帶)便被冊立為太子。武平七年(576)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親自率領10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向北齊進攻。由於後主高緯昏憒、荒淫,北齊邊防重鎮——晉州(今山西臨汾)不到兩天被北周攻陷。北周大軍如洪水猛獸長驅直入北齊腹地,太子高恆跟著高緯倉皇東遁。為了推卸亡國之責,高緯於承光元年(577年)正月匆匆忙忙禪位給他8歲的兒子高恆,滿臉稚氣的高恆就這樣糊裡糊塗地披上了皇袍。高恆登位不幾天,便隨著高緯往東逃到濟州(今山東平陰西)。高恆見北周大軍仍然緊追不捨,這身黃袍他也不敢穿了。便發布文書,將皇位禪讓給駐守在瀛州(今河北省河間)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高恆自稱守國天王,高緯稱無上皇。

  高緯父子委派侍中斛律孝卿將禪文和璽紱送給高湝,斛律孝卿卻沒有將它送給高湝,而是送給了北周武帝宇文邕,以此作為賣身投靠的資本。不久,高恆、高緯一行數十人逃到青州(今山東青州)。準備南下投奔陳朝,當個流亡國君。但局勢的發展,將高恆、高緯的夢想碾得粉碎。跟隨高緯多年的心腹大臣高阿那肱與北周裡應外合,使高恆、高緯一行數十人全被北周俘虜。建德七年(578)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以高緯、高恆等人企圖謀反為名,將他們全部處死。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簡介 廢西魏恭帝後稱帝建北周

  北周孝閔帝,名宇文覺(公元542-557年),字陀羅尼。宇文泰第三子。宇文泰死後他襲職,後廢西魏恭帝,稱帝,史稱北周。

  人物背景

  宇文覺(542年-557年),即北周太宗孝閔帝。字陀羅尼。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鮮卑族。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三子,母親為北魏孝武帝之妹馮翊公主。大統八年,生於同州。

  人物經歷

  立帝

  周孝閔帝宇文覺是西魏宰相、北周奠基者宇文泰第三子。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以嫡子被宇文泰立為世子;四月,拜為大將軍。十月,宇文泰去世,宇文覺嗣位為太師、大冢宰。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開始扶持15歲的宇文覺承襲父位,由宇文護輔政。十二月,魏恭帝又下詔以岐陽之地封覺為周公。次年(557年)正月在其堂兄宇文護的扶持下,宇文護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把皇位禪讓給宇文覺,宇文覺即位稱帝受禪位,正式即位稱天王,國號大周,史稱北周,是為北周的開始。追尊宇文泰為文王,母元氏為王后。立妃元氏(魏文帝之女晉安公主)為王后。

  鏟奸

  閔帝稱帝後,軍政大權實際上全部掌握在他的堂兄大司馬宇文護手中,宇文護專橫跋扈,一部分元老大臣對他心生不服。太傅趙貴密謀刺殺宇文護,找太保獨孤信商議,獨孤信阻止了他,但也沒有告發他。後來有人告發了這件事,宇文護立刻殺了趙貴,獨孤信也被罷官,不久又被賜死。

  宇文覺雖然尚未成年,但也想親自執政,對宇文護的專政十分不滿。公元557年四月,宇文覺聯絡李植、孫恆、乙弗鳳等大臣,準備借宴請公卿的機會捕殺宇文護,被宇文護髮覺,但宇文護這次沒有大開殺戒,只是把為主的兩人從宇文覺身邊調離,貶到地方做官。

  遭誅

  僥倖留下來的乙弗鳳卻不死心,加緊謀劃,準備由宇文覺設御宴招待群臣,乘機幹掉宇文護。此事又被宇文護獲知,這次宇文護不再心慈手軟,立即召集心腹,將乙弗鳳等人一一捕殺。然後逼迫宇文覺退位,廢封他為略陽公。一個月後,宇文護又批派人暗殺了宇文覺。

  封謚

  後來北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下令為宇文覺上謚號。於是派遣蜀國公尉遲迥在南郊上謚其為太宗孝閔皇帝,稱其陵墓為靜陵。

北周明帝宇文毓簡介 政績顯著卻權臣弒殺的賢君

  宇文毓,突代郡武川人,生於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卒於武成二年,年二十七歲。大統十四年,(公元五四八年)封寧都郡公。累授大將軍,鎮隴右。周孝閔帝踐阼,進位柱國。轉岐州諸軍事,歧州刺史。治有美政,黎民懷之。及宇文護廢孝閎帝,乃迎立毓。武成初,以稱王不足以威天下,始稱皇帝,建年號。毓明敏有識量,護頗畏憚,遂進毒弒之。在位三年,560年被宇文護毒死,謚明帝。

  生平簡介

  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累授大將軍,鎮隴右。周孝閔帝踐阼,進位柱國。轉岐州諸軍事,歧州刺史。治有美政,黎民懷之。

  宇文護廢孝閔帝,羽翼尚未豐滿,他不敢不按有諸多大臣和各自擁兵一方的六大柱國監視下的老規矩辦事:「立嗣以嫡不以長,以長不以賢」。於是,扶立了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為新帝。武成初,以稱王不足以威天下,始稱皇帝,建年號。

  宇文毓表面看來溫弱,其實內里極是明敏有主見。他不肯處處聽命宇文護,宇文護假意歸政後,宇文毓開始行使一部分的權力處理國事、進行改革,但是兵權還是牢牢掌握在宇文護的手裡,宇文護見宇文毓不好控制便設法暗害宇文毓。在一次國宴上,宇文護指使一個叫李安的宮人,在進獻世宗宇文毓的糖餅中下了毒,宇文毓因食遇毒,臨終前,當著群臣的面,用最後的力氣,大聲口傳遺詔:傳位於自己的四弟宇文邕為嗣帝。北周第二個皇帝宇文毓死後,因先帝口傳遺詔,宇文護沒辦法即刻改變,於是,只得遵宇文邕為第三位傀儡皇帝,史稱武帝。辛丑,崩於延壽殿,時年二十七,謚曰明皇帝,廟稱世宗。五月辛未,葬於昭陵。

  政治生涯

  北周明帝宇文毓從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他16歲開始從政,先後被封為寧都郡公,開府儀同三司、宜州刺史,並以大將軍身份鎮守隴右。三弟宇文覺稱帝後,他進位柱國,擔任岐州刺史。在任期間,勵精圖治,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

北周武帝宇文邕簡介 早逝而無緣一統中國的明君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漢化鮮卑人,字羅突,公元560—578年在位。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

  生平

  武成二年(560),權臣宇文護毒死明帝宇文毓,護立時為大司空、魯國公的宇文邕為帝。仍掌朝政。天和七年(572),宇文邕誅殺宇文護,始親自處理國務。

  建德二年,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門、道士並令還俗,為歷史上三武滅佛之一。使寺院佔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

  建德四年,他獨與齊王宇文憲等少數人策劃,力排眾議,決定伐齊並親自統軍圍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陽),因病還師。次年又率大軍伐齊,幾路並進,攻克平陽(今山西臨汾)。圍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時軍事失利,自己僅得免。其後聽從宇文忻「死中求生,敗中取勝」的建議,終於攻克晉陽。六年,入鄴,滅北齊。從此擁有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為後來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宇文邕生活儉樸,諸事希求超越古人,對宇文護及北齊所修過於華麗的宮殿一律焚毀,對下嚴酷少恩,但果斷明決,耐勞苦,征伐時躬親行陣,得士卒死力。

  齊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為廝役的雜戶,周境有從東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虜的良人沒為奴婢,他都豁免為良人。突厥強盛,目北齊、北周為在南兩兒。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為後,滅齊之後,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軍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其長子宇文贇即位。不久贇讓位於子宇文闡。又兩三年,楊堅逼闡禪讓,篡周,建立隋朝。

  評價

  宇文邕是我國歷史是一位少數民族傑出的英才之主,歷史看似要賦予他機會,卻最終沒有給予他時間。

北周宣帝宇文贇簡介 史上立過五位皇后的暴君

  北周宣帝宇文贇(559年-580年),字乾伯,鮮卑族,北周第四代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長子,母李太后。宣政元年(578年)即位,年號大成。即位後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裝飾宮殿,且濫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北周國勢日漸衰落。大象元年(579年)禪位於長子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權。次年病逝,時年二十二歲。謚曰宣皇帝,葬定陵。

  生平介紹

  宇文贇即位前,父親武帝對他管教極為嚴格,在東宮禁止他喝酒。在率軍伐吐谷渾因為在軍中作亂,被大臣王軌上告而受到懲罰。建德二年(573年),迎娶隋國公楊堅的長女楊麗華。宣政元年(578年)武帝去世後,遺詔太子宇文贇襲統大寶。宇文贇即位,史稱「周天元」。宇文贇在父親死後,面無哀戚,撫摸著腳上被打的杖痕,大聲對著武帝的棺材喊道:「死得太晚了!」。宇文贇即位後,沉湎酒色,史稱:「宣帝初立,即逞奢欲。」,最後甚至五位皇后並立,此舉打破劉聰的「三後並立」的記錄,又大肆裝飾宮殿,且濫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大成元年(578年),殺皇叔齊王宇文憲。北周國勢日漸衰落。大象元年(579年)宣帝禪位於長子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楊麗華為天元皇后,住處稱為「天台」,對臣下自稱為「天」。大臣朝見時,必須事先吃齋三天、凈身一天。又於全國大選美女,以充實後宮,大將軍陳山提的第八女陳月儀,儀同元晟的第二女元樂尚最受寵愛。由於縱慾過度,嬉遊無度,宇文贇的健康惡化,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宇文贇病逝,時年二十二歲。次年,楊堅廢靜帝宇文衍自立,改國號為隋,北周滅亡。

  皇后

  天元大皇后,楊麗華;天大皇后,朱滿月;天中大皇后,陳月儀;天左大皇后,尉遲熾繁;天右大皇后,元樂尚

  大事年表

  武成元年(559年),出生於同州。

  保定元年(561年)五月,封魯國公。

  建德元年(572年)四月,立為皇太子。

  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即皇帝位。

  大成元年(579年),立長子宇文衍為為皇太子。

  大象元年(579年),禪位於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

  大象二年(579年),去世,時年二十二歲。

北周靜帝宇文闡簡介 北周滅亡成為北周末代皇帝

  北周靜帝宇文闡(573年-581年),原名宇文衍,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北周末代皇帝(579年―581年在位),是北周宣帝宇文贇長子,母親朱滿月。

  人物生平

  大成元年(公元579年)二年,受宣帝內禪即位,改元大象,時年七歲,當時劉昉,鄭譯決定以楊堅為輔政大臣(後在李德林提議下成為大丞相)。七月,立司馬消難之女司馬令姬為皇后。大象三年(公元581年),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楊堅登基。至此北周滅亡,隋朝建立。楊堅封宇文闡為介國公,食邑一萬戶,車服禮樂仍按周朝天子的舊制,上書皇帝不稱為表,皇帝回復不稱詔。雖有這樣的規定,實際上未能實行。5月9日,楊堅又暗中派人害死介公宇文闡,年僅九歲,後表示大為震驚,發布死訊,隆重祭悼,謚為靜皇帝,葬在恭陵;另找一位族人宇文洛繼嗣。

  人物簡介

  北周靜帝宇文闡,鮮卑族人,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孫子、北周宣帝宇文贇的長子。579年,受宣帝內禪即位,時年7歲,由隋國公、外祖父丞相楊堅輔政。大象三年(581年)楊堅篡位,自立為帝。至此北周滅亡,隋朝建立。

  同年,也是隋文帝開皇元年,宇文闡去世,時年9歲。他的謚號是靜皇帝。

  姓名:宇文闡

  別名:宇文衍

  國籍:北周

  民族:鮮卑族

  在位時間:579年―581年

  謚號:靜皇帝

  年號:大象

  父親:宇文贇

  母親:朱滿月

結語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推薦閱讀:

六國領導人將趕赴湄公河聚首,商量什麼大事兒?
只有在大事面前,才能看清一個人
南懷瑾:改變命運成就大事,記住這六個字
重磅!明天,中國或將有大事發生!
面對小事,要開心;遇到大事,要寬心

TAG:皇帝 | 南北朝 | 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