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要做的三件事:定方向、遇貴人、建團隊
1「屌絲中的屌絲」:弱勢抱團容易陷入失敗者循環
2對於「屌絲中的屌絲」,家族期望是把雙刃劍
3遇貴人、定方向、建團隊,是年輕人關係成功的法則
獨家對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
(羅家德,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導,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合聘教授)
撰稿:張弘毅
「屌絲中的屌絲」:弱勢抱團容易陷入失敗者循環
鳳凰網評論:最近復旦投毒事件一度成為新聞熱點,繼而還有對朱令鉈中毒事件的再度關注。一些地方媒體也隨之報道出更多的有關大學生人際關係的新聞,例如針對廣州大學1500名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學生對宿舍內部人際關係不滿意。看起來年輕一代的同輩關係越來越充滿著張力。這是否說明著年輕人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缺失?
羅家德:我覺得將類似的事件簡單歸結於年輕人的情緒管控問題是不夠的,而是需要放到更大的社會環境中去審視。這樣極端的舉動關聯的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從社會背景的角度分析,我想可以用「anomie」,可譯為「時亂」這個詞,來解釋。時亂就是指因為時代而產生的社會狂亂,正是社會所經歷的這種狂亂,讓個人產生了極端的心理。
鳳凰網評論:這種狂亂由何而來?
羅家德:如果將世俗意義上的不成功者,追求錢、權、名的路上的受挫者稱為「屌絲」的話,我覺得我身邊的「屌絲」可以分出四類,第一類是他/她有能力在世俗的競爭中成功,卻「不屑」於此,而是另外在追求他/她的價值與意義。他們很可愛,如果將來我們社會轉型成功了,成為一個多元包容的社會,大家不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地追求單一價值,他們不但會被認為是這個時代最成功的人,而且成為改變這個社會的推手。
第二類,是那種安於作「屌絲」的人,在別人眼中的「貧窮」和「無望」中找到自己「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小生活,也很可愛。
第三類是那些出身太差,一心追求成功,但卻在今日環境中很難出頭的人,他們在努力改變自己,卻受制於不公的體制,境遇讓人同情。
最後一類,我稱為「永遠的屌絲」,或「屌絲中的屌絲」,他們是時代狂亂的代表性人群,這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現象,而在我身邊就能看到一些這樣的年輕人,所以這不是一個個體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現象。。這類人或許擁有不錯的學歷,但身上充滿了失敗者的氣息。他們在白天極盡鑽營地去攀爬體制內的高階,追求世俗意義的成功;在晚上則肆意宣洩自己失落、憤懣的情緒,即所謂白天的孫子,晚上的憤青。
鳳凰網評論:他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兩種鮮明分別的狀態?
羅家德:第一個社會性因素就是成功學的宣傳讓他們渴望成功,但在現有社會環境下,憑藉自身努力之外的一些因素,他們的一部分同齡人能夠相對輕鬆地獲得更多的資源,這便讓他們感到很大的不公和落差。一方面,他們的青春可以說已經被體制綁架了,因為無論體制如何,他們不敢也不願改變它,而是夢想自己也分到一杯羹,所以只能與之妥協。另一方面,他們其實活得很尷尬,在不公體制中很有挫折感,因此有很多情緒需要發泄。
鳳凰網評論:是誰讓他們這樣的?
羅家德:我想首先便是成功學的邏輯。成功學只問最後的結果是否符合世俗的「成功」,不問過程。它讓人們充滿了對「成功」的渴望,並且可以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現在不少出版物、媒體宣傳、社會輿論都在向人們灌輸著成功學的觀點。
鳳凰網評論:所以「屌絲中的屌絲」可能並非個體現象,而是群體的聚集?
羅家德:不少「屌絲中的屌絲」喜歡抱團。管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受迫害者循環」。是說當個人將自己的不幸統統歸咎於外界因素,他越是怨天尤人、撇清自己的責任,他越容易有更多的失敗。新的失敗會讓他們更加埋怨體制、埋怨別人,從而陷入一種失敗者的循環。加上成功學不容許失敗,這些「屌絲中的屌絲」便為了相互取暖聚集在一起,互相傳播負能量,加強了消極的心態。
鳳凰網評論:那麼「屌絲中的屌絲」完全是體制的悲哀產物嗎?
羅家德:不全然是,但社會因素很重要。第二個社會性因素就是這個不公平的體制,戶籍的限制、特權單位的裙帶關係、城鄉的差距、教育資源的不公,都使得這類屌絲深感挫折。富二代、官二代起點那麼高,不用太努力就有那麼多資源,一比之下,就覺得社會太不公平了,晚上上網,一慝名,就把情緒肆意宣洩。
第三個社會性因素就是體制的僵硬性。我們還是一個審批型的體制,這段時間來又漸漸少了過去改革開放所有的自由闖拚的空間,年輕人不去創業了,反而搶著考公務員、進國營單位、事業單位,在體制內,處處要蓋章,時時有審批,所以他們想在這環境中「成功」,就要學著裝「孫子」,謹小慎微,人前馬後,備感壓抑。個性得不到發揮,又沒自信也沒膽量去改變什麼,更生出不平之感。
另外還有兩個方面的社會性因素可供分析。一是中國傳統里的「面子」觀念,就是俗話說的「人比人,氣死人」。「屌絲中的屌絲」將自己與一些比他更具優勢的人比較,越比較越有落差感和不公感。目前中國社會的價值觀還比較單一,成功學的單一邏輯給人帶來了過大期望與壓力。他們為自己和別人比,也會為家族榮譽比東比西。但人外有人,一個人除了努力外,還需要時勢、機緣,總有比不過的地方,追逐世俗的流行比東比西更會徒然增加挫折感。所以我常勸年輕朋友要看遠看長,在一個坑兢兢業業佔三十年,這個坑就是你的。挖不挖的出自己的「坑」,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要自己負責,但坑大還是坑小則是緣,是命,是時勢,當然也有自己的努力,但卻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因此不要強求。在漫長的人生中,一年兩年的挫折不算什麼,不要急,不要求速成,更不要比東比西。
最後一個社會因素就是社會上的不誠實之風。到處是潛規則,到處有三聚氰胺產品,「屌絲中的屌絲」白天笑面講假話,晚上假面講真話,生活在強大的認知失衡中久了,心理能不扭曲嗎?暗中投毒當然是比較極端了,但我們生活中造謠、發黑函、設局坑同學同僚、「斗後宮」的事還少嗎?鳳凰網評論:社會能對「屌絲中的屌絲」現象作出什麼改變嗎?
羅家德:關於社會怎樣能將這樣的群體引向一個相對積極的方向,社會學家常常從社會現象的成因上尋求辦法。具體說來,例如提倡多元價值、降低社會不公平的程度、打破戶籍限制、給更多年輕人自由發展的空間如私營經濟或民間組織等,都是可供嘗試的途徑。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社會改善上做一點事,先不要去做成功學的跟風者,再來就是從身邊的小事作起,保護一條小河、改善鄰里關係、向身邊的人展現你的專業倫理,在小生境中創造出誠實、和諧、正能量的環境。社會改善不是頂層設計和強人推動的,而是每一個人一點一滴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不要歸因於個人,而要問社會如何改善,才能減少「屌絲中的屌絲」,進而降低這類極端事件的機率。社會價值的多元化正是靠第一類「屌絲」來推動的。有朝一日人們或許會承認他們的成功,這類人之中或許還能出現聖嚴法師、特蕾莎修女這樣了不起的人物。而當人們能認同多元價值的時候,這些所謂的屌絲就可能會被認為是時代里最成功的人。
對於「屌絲中的屌絲」,家族期望是把雙刃劍
鳳凰網評論:個人對人際關係的改造通常是在小環境中進行的,而家庭可能是每個人接觸到的最直接的小環境。年輕人極端心理與極端行為的產生想必也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吧?
羅家德:家族期望是把雙刃劍。「屌絲中的屌絲」其實很多都背負著家庭的極大期望,成功學的泥淖並非只有個人才會陷進去。回顧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家族期望曾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少出色的企業都是家族經營的,因此家族壓力往往也是個人最大的動力。然而當整個家庭傾其所有把個人送到了更好的發展平台上,個人卻最終仍未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時,個人心裡承受的情緒是難以估量的。
鳳凰網評論:但我們也看到了不少年輕人對家庭期望的反抗,他們能改變多少?
羅家德:在中國的社會結構里,小孩有能力叛逆,卻很難實現改變。這幾十年來,年輕一代越來越有抵抗上一代的能力,但他們能真正改變的還是不多。或許當新一代年輕人成長起來以後,他們會給下一代營造一個嶄新的成長環境,雖然這並不容易。因為年輕人的壓力不僅來自上一代,也同樣來自同輩,並且有可能延續到下一代。當他們逼著小孩上奧數班時,他們自己便已經變成了當初自己所反抗的樣子,那他們還怎麼去改變。
鳳凰網評論:家庭關係一直以來是中國人建立人際網路的基礎。費孝通就此提出了差序格局的說法,這在現在的社會結構里恐怕有所變化吧?
羅家德:現在的人際關係與傳統的人際關係其實沒有太大不同。差序格局依舊存在。今天的人際關係還有另外幾個特點,一是情感性和工具性關係的混合十分緊密,情感的帶入讓關係更加複雜。二是中國人習慣的長線思考,而不是短線交換,人們在心理上有長期社會交換的期許,因而在交往中會付出一定的人情,吃點小虧,賣對方一個人情。三是抱團和依賴圈子的社會結構,這是從差序結構出發,產生的親疏之分。
鳳凰網評論:關係圈子形成的原因應該有些變化吧?現在影響圈子形成的因素似乎更多了,除了費孝通強調的家庭關係之外,還有了校友、生意夥伴等多種關係。
羅家德:其實中國歷史中上述關係的基本結構沒什麼變化,但關係網的內涵卻一直在變,並不是今日才有變化。自古以來就不單單是靠家庭關係來建立人際網路的,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會有好幾層的變化與層次。這就包括家倫理本位制,就是說雖然實際上不是家庭成員的關係,但彼此間卻用處理家庭事務的原則來對待圈內人。現代化、全球化與互聯網化後,所認識的人的來源變多了,範圍變廣了,但如何從圈外認識的人變成圈內人,如何對待這些不同的關係方式,中國人的變化其實不大。
遇貴人、定方向、建團隊,是年輕人關係成功的法則
鳳凰網評論:那什麼決定了一個人能否被納入圈子?
羅家德:幾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將圈子的概念擴大了。除了夫婦、父子、兄弟家庭關係之外,漢代還有君臣、朋友的關係。到了宋代,宗親關係被提出,隨後又有了幫鄉關係,直到明清時候的會黨關係。全球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社會裡,圈子的概念當然會有所改變。同學、生意夥伴、校友往往比發小、親戚、鄉黨更重要。另外,信息化時代里,網路也引發了不少改變。個人擁有的弱連帶的數量大大增加,並且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但是要由弱連帶進入內部圈子,還是需要見面、交談、加深情感,這倒與以前是一樣的。
鳳凰網評論:這是否意味著個人對自己圈子的改造能力有所增強?
羅家德:網路確實擴大了個人弱連帶的來源,但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對人際關係的掌控量仍是有限的。圈子是需要維護的,尤其是熟人圈子,它需要時間和感情的投入。所以熟人圈子始終不會太大,大概一兩百人的樣子。信息化之下的新的工具會帶來一些改變,但它或許不會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劇烈,個人改造的能力還是有限的。
鳳凰網評論:那強關係與弱關係的相對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嗎?
羅家德:強關係還是沒有被削弱,仍是最核心的。弱關係可能帶來更多的機遇和信息,但它與強關係扮演的角色並不一樣。弱關係收集關係來源的渠道多了,但弱關係變成強關係的途徑還是沒變。當人需要在極度不確定的環境中做出重大決定時,就需要以相互信任作為基礎。而信任還是要在強關係中建立。
鳳凰網評論:年輕人在現有的社會環境下怎樣搭建一個更優質的人際關係網路呢?
羅家德:我有一位朋友曾經歸納過成功者要做的三件事,定方向、遇貴人、建團隊。我把這句話也送給年輕人。具體來說,遇貴人是指尋找機遇,進行戰略布局。找到願意幫你的人,良禽擇木而棲,就好像蜘蛛在好的枝頭上去織網,好的地方織出好的網會決定你將更多地捕獲哪種好獵物。不要亂捕一通,更不要認定一個目標就非它不可,而是好好擇木,好好織網,一定能等到好機會的。你會遇到很多人,如何判斷誰是貴人,就跟自己定的方向有關。尋找一個好枝頭,在過程中一定會犯錯,也有很多冥冥之中的因素不可控。但最後最重要的,如《中庸》中所謂的「誠意正心」,這就是定方向,了解自己,了解時勢,了解別人,找到可以努力的方向,而不是非達到不可的目標,並且誠實地與貴人相交。現在的社會中便是誠意太少,造假太甚,偏行己意,相互利用,所以關係不再是美事,而成了特權、後門、腐敗。而最後,需要組建一支自己的團隊,他們主要是與你意氣相投、方向一致,這樣再大的獵物也能一起去捕捉。除此之外,也要有一些「純」的東西,純親情、純友情、純愛情,它們不一定會是你的貴人或團隊,但卻提供了最重要的情緒性支持,是你心理保持健康的關鍵基石。少了誠,少了定方向,隨著世俗的流行追逐「成功」,是一生關係失敗的開始。
推薦閱讀:
※♀『赤道往北三十度☆·心的方向』♂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該怎麼辦
※測配偶所在方向法
※【買房風水】屬牛買房住方向與位置
※MOOC:未來教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