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六章 北朝詩歌

自西晉滅亡,晉室南渡,文化重心也隨之南移。以後,南北政權持續對峙,北朝文人詩逐步接受南朝文化影響,而從單純模仿到形成自己的特色,卻是南北文風初步融合的過程,促進南北文風融合貢獻最大、成就最高的人是庾信。

第一節北地三才

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覺學習南朝文化,對南北文學的合流起到推動作用的作家是被稱作「北地三才」的溫子昇、邢劭和魏收。

溫子昇(495—546),字鵬舉,太原(今屬山西)人。晉大將軍溫嶠的後人。今存詩11首,文27篇,在北朝享有盛名,曾被梁武帝譽為「曹植、陸機復生於北土」(《魏書》本傳)。一部分詩風格清婉,辭藻華麗,講究對偶,近似南朝,但有些詩也受到北朝民歌的影響。代表作《搗衣詩》寫秋夜閨中女子思念遠戍親人的深長情思及對和平團聚的渴望。既情景交融,含蓄蘊藉,又兼有民歌般的自然流暢,風格直逼唐人。

邢劭(496—561?),劭,一作「邵」,字子才,河間鄚(今河北任丘縣北)人。《北齊書》本傳載:「邵雕蟲之美,獨步當時,每一文初出,京師為之紙貴。」今存詩8首,文29篇。詩文皆以模仿魏晉或南朝人為主,風格不一。

魏收(506—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人。作詩不如溫、邢,主要成就在文。今存詩16首,文14篇。曾撰《魏書》130卷。

第二節庾信、王褒

庾信(513-581),字子山,一生以出使西魏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是宮體詩的代表作家,詩風傷於輕艷,但也有大量奉和應景之作,如《奉和山池》後四句:「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日落含山氣,雲歸帶雨餘。」借荷上清風,橋上人影,驚動游魚浴鳥,襯托出山池的安閑幽靜。以摹景生動,造句新巧,聲韻諧調,風格清新顯示出個人的特色。

庾信42歲奉命出使西魏,因魏軍南侵,江陵陷落,遂無家可歸。歷仕西魏、北周,先後官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職,故世稱「庾開府」。他念念不忘故國,「雖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周書》本傳)。由南入北的特殊的生活經歷,深切的鄉關之思和亡國之恨,雄壯肅殺的戰爭氣氛、迥異於江南的北方景色,加上他高度的藝術修養和成熟於南朝的藝術技巧,使庾信的詩文達到「窮南北之勝」的高度,形成剛健豪放的氣骨和蒼涼悲壯的意境。《擬詠懷》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賦》是其中的代表作。

組詩《擬詠懷》明顯追步阮籍《詠懷》詩,集中抒發了他的鄉關之思和種種複雜的人生感受。如其七「榆關斷音信」,借流落胡地、心念漢朝的女子,反覆渲染自己與南方斷絕的痛苦,精衛填海、華山斷河兩個典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南歸的渴望和綿綿無盡的長恨。其十一「搖落秋為氣」連用八個典故寫梁江陵陷落的歷史變故,渲染出兵敗城陷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的悲慘氣氛,使事極為貼切。其十八「尋思萬戶侯」寫身為羈臣、功業無望,又不能樂天知命,因而連琴書也無法解憂。其中「殘月如初月,新秋似舊秋。露泣連珠下,螢飄碎火流」四句,吸收南朝民歌的句調聲情,以歲月的不斷更新反襯自己年年如舊的心境,字裡行間流露出連綿不絕、無法排遣的煩愁。

庾信另有一些小詩同樣以強烈的感情和工緻的技巧動人,如《寄王琳》:「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重別周尚書》:「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唯有南來雁,秋來南向飛。」均融和了南朝絕句體的精緻蘊藉及北朝文學蒼涼開闊的意境,構成深摯動人的藝術境界。杜甫稱「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又說他「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迹》),概括了庾信詩歌的獨創性和高度成就。

庾信對近體詩形式的發展也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貢獻。他使詩歌進一步律化和駢儷化。有不少詩從句數、章法、對仗、聲律上看,已成為唐代五言律絕和長篇歌行的先驅。庾信的成就,使他成為集漢魏六朝詩歌藝術之大成的一代大家,在詩歌由六朝轉向唐代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重大作用。

王褒,字子淵,原為梁朝重臣,梁亡被羈,遷往北方,與庾信並受重用。他雖然也有鄉關之思,卻不似庾信來得那麼深重強烈。但因同樣有由南入北的生活體驗,詩歌中也表現出融合南北文風的特點。《渡河北》寫初入北方面對黃河的感受:「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心情複雜,真切動人。一些五言小詩也構思獨特,意余言外,如《入關故人別》:「百年餘古樹,千里暗黃塵。關山行就近,相看成遠人。」

推薦閱讀:

「主日學」兒童詩歌視頻
2013屆詩歌鑒賞教案
古代詩歌鑒賞---「形象鑒賞」能力形成性訓練學案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