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員上網收集民意 網路將成民主建設新通道

中國官員上網收集民意 網路將成民主建設新通道2008年08月27日 09:49半月談【大 中 小】【列印】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網民已達兩億多,寫博客、發帖子、上網交流已成為許多民眾關注社會、表達訴求、反映社情民意、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網路在我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前不久,胡錦濤總書記視察人民網,並在線與網民交流,希望從網上了解網民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表達了黨中央對網路民意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官員上網收集民意,這意味著政府開始重視網路民意,網路表達將成為民主建設的新通道。

廣納網路民意,完善政府決策

近期,不少地方的政府官員紛紛在網上露面,與廣大網民進行零距離接觸。今年5月,江西省委書記蘇榮通過網路等媒體發表公開信,徵求省內外朋友對江西發展的建言和意見,迄今已收到各類建言4.2萬條,網路跟帖6萬餘條,他本人對網路建言作了38次批示。7月中旬,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及全市三級法院共46名院長同時向社會公布了各自的個人電子郵箱,網民可通過電子郵件與各級法院院長直接對話。海南省澄邁縣委發文,要求全縣各級領導幹部,每兩天至少一次登錄縣黨政網,了解民意,關注民生。

本刊不少讀者來信表示,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網路已成為各級政府了解信息、收集社情民意,讓群眾實現利益訴求的重要渠道,通過互聯網了解民情、匯聚民智應該逐步成為政府官員的必修課。而上網關注民生,回復網民,更是實現政府與百姓互動的重要形式。

江蘇讀者池墨說,江西省委書記蘇榮向網友問計求策,並接受廣大網友的「拍磚」、「灌水」、提問,這種官民共商政事,彙集民智的做法,體現了官員的民主意識和作風。網路作為公共交流平台,彙集了很多民間智慧,蘇榮書記通過回答網民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利用網路為載體掌握新的輿論空間,無疑增強了社會意識和官方話語的耦合,對於執政者來說可以防止思想僵化,對於民眾來說,則增強了參政議政的意識。

江蘇讀者倪洋軍認為,隨著互聯網路的廣泛應用,網上辦公、網上辦事,網上回復群眾意見,已經成了黨和政府改善工作作風、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一種重要方式,成了老百姓參政議政、訴求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大家期盼的服務型政府、開放型政府、陽光型政府、責任型政府,也逐漸在互聯網路上得以塑造。特別是一些政府高層領導開始關注網路、重視網路、利用網路,使得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網上參政議政中來。

福建讀者陳開冬說,將網路作為平台,開門納諫,與民眾實現雙向互動式溝通交流,省去了群眾向政府機關反映問題奔走等待的不便,方便了群眾享有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

重視網路舉報,開闢反腐新途徑

最近,湖南省株洲市紀委書記楊平成了網民熱議的人物,他揭開自己頭上的神秘面紗,實名上網,每天定時在網上與網民溝通交流,並通過網路帖子獲取線索。近兩個月來,他從網上的簡訊通道收到30多封投訴信。他說,「網路成了我的第二辦公室」。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慕平前不久也透露,北京檢察機關重視從博客、論壇和媒體上篩選有關職務犯罪線索。特別令廣大網民鼓舞的是,近期,備受矚目的河南「最牛局處級別墅群」經網民爆料後,當地迅速拿出處理意見進行查處,讓民眾感受到了「網路反腐」的強大力量和效果。

近年來,被網民們稱為「反腐新途徑」的網路舉報呈上升趨勢,與有關部門重視網路舉報,並根據相關線索查處、打擊腐敗和犯罪不無關係。對此,許多讀者給予肯定和贊同。他們說,聞「網民爆料」而動,應該成為有關部門反腐敗的新手段和新途徑。

湖北讀者葉祝頤指出,在一些地方,由於相關部門的工作不到位,或者說公眾向相關部門申訴存在時間長、耗費精力等方面的問題,普通公民反腐渠道並不暢通,而網路反腐具有快捷方便、影響面大、成本低廉的優點。所以,這是百姓自發維權的一條重要渠道。同時,把他人行賄受賄等腐敗證據放在網上暴晒,有利於把單薄的個體力量匯聚起來,形成更大的集體力量抵制腐敗行為,從而引起有關部門與社會公眾的注意,提高舉報效率、降低舉報成本。

浙江讀者吳杭民認為,或許,網民爆料有時候會有所偏頗,但這並不影響有關部門對待網路舉報的態度,因為惟有直面網民舉報,並經過公權力的深入細緻的調查核實後,才能滿足民眾對案情或公共事件的知情權、監督權,也才能釐清事實的真相,給民眾和涉及的部門或個人一個說法。

疏通網路渠道,建設民主新通道

網路是一個開放的、也是相對自由的輿論空間,自然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夾雜其間,也難免有一些不實傳聞,如何正確對待並妥當處理網路信息,是對各級政府政治智慧的考察和檢驗。就像本刊讀者來信指出的那樣:是否將網路表達看作民主建設的新通道,一條重要的標準是,官員在開闢這一通道的過程中,是否認真採納民意。

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地方的政府領導已經意識到網路輿情的重要性,有的地方還在網上開設了「民生投訴辦公平台」;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員視網路如洪水猛獸,視民意而不見,有的甚至加大監控力度,來封堵網路民意的表達。

福建讀者黃琳斌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企圖將一個突發性事件的知曉範圍控制在一個限度內的做法都是徒勞和得不償失的。江蘇讀者池墨表示,有的地方政府對網路輿論進行封堵,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加深了官民之間的隔閡,讓官民無形中形成了對立,這種做法是錯誤和愚蠢的。一個社會是否民主、進步,關鍵要看這個社會的民意是否能夠得到充分表達。

不少讀者來信指出,當前,各級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任重道遠。近些年來,各地礦難、群體性事件、公共衛生事件頻發,有不少是責任事故,這其中有一個長長的、複雜的利益鏈條,甚至涉及不少地方官員甚至要員。但往往是地方政府可能承擔的失職責任越大,牽連的利益因素越多,相關信息就越不容易被公開。而網路的開放性為普通民眾監督政府開闢了一條可行的通道,它突破了制度門檻,使輿論監督更加方便、快捷。

應該說,在某種程度上,網路對於疏通民意,表達民情,建設民主新通道,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面對日益興起的網路監督,正成為各級政府亟待破解的新課題。


推薦閱讀:

論文大燜鍋:AJPS 社交媒體大數據能反映民意嗎?
網路與民意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擯棄了民意?
[正義與善 24] 只要是民意,就是對的嗎? - Legal High辯護詞
後「一刀切」時代已至移民意願何處安放?·每日商報

TAG:中國 | 上網 | 民意 | 收集 | 官員 | 建設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