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思維方式里,藏著你的幸福

《優秀的綿羊》

慈懷為你讀的第一百七十四本書 來自慈懷讀書會 15:43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韓丹朗誦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優秀的綿羊》。

小時候,父母老師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並給我們灌輸只要上了大學,生活就會全然不同的觀念。

然而很多人上了大學,第一感覺是迷茫。之前的十幾年我們走的每一步路都或多或少有明確的目標,但在大學這座寬鬆沒有約束的象牙塔里,我們迷失了自己。

我們並不滿意這樣的現狀。我們焦慮,我們無奈,我們沮喪,我們想要改變。而改變的途徑是什麼?

答案是依靠正確的學習方式,在認清自我的基礎上,發現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而這樣一切又要怎麼做呢?答案就在《優秀的綿羊》這本書里。

《優秀的綿羊》的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常春藤名校工作了24年,其中在耶魯大學教書10年。

從耶魯離職之後,他開始演講、著書立說,全面系統地反思盛行的精英教育弊端。

在《優秀的綿羊》一書中,作者曆數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常春藤學校學生的「數宗罪」,並提出了一名學生在大學裡最應該做的事,以及人們自我提升的正確途徑。

《優秀的綿羊》一經出版,就掀起熱議,迅速成為《紐約時報》《新共和》《洛杉磯時報》等各大媒體追捧的話題,在國內也得到了南方周末、鳳凰衛視、澎湃新聞網、環球時報等媒體的報道。

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我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說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第一,優秀的綿羊從何而來;第二,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第三,正確的學習方式是怎樣的?

優秀的綿羊從何而來?

當我們聽到常春藤盟校,也就是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布朗大學及康奈爾大學這8所高校時,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群頭頂光環的精英。

他們渾身上下都洋溢著自信,他們很擅長應對學校里的那一套——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考試得高分。

但我們卻忽視了,在那層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無缺的光鮮外表之下,這群年輕人身上寄居著令人窒息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

從小獲獎無數、聽讚美聽到耳朵生繭的尖子生,終於用名校錄取通知書來向世界展示,自己已經成為精英的一份子。

他們以為頂尖大學的錄取給自己的奮鬥畫上了句號,殊不知這才是遊戲的序幕。這場遊戲中的籌碼是GPA、獎學金、哈佛商學院、高盛等等。

一項以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大規模調研發現,大一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評估已經跌落至25年以來的最低谷。

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心理上出現了輕重不等的問題,例如自卑、沮喪、焦慮、精神分裂症和自殺傾向等等。

造成這個局面也是有跡可循的,對一直是佼佼者的他們來說,一旦被貼上「精英學子」的標籤,就要做合乎標籤的事情,例如擁有高績點、拿到獎學金、找到高薪工作等等。

這就是精英教育的弊端,也是當今精英學子的無奈。優秀的外衣下,其實是軟弱的綿羊。

如果想讓自己成為贏家,他們就要接受這樣的結果,這是大環境及普遍性賦予他們的,他們無法簡單地Say No。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能做什麼來緩解這樣的無奈和焦慮呢?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人生是一場發現自我的旅程,

你終會明白自己想要的

如果你常刷微博或知乎,你就會發現年輕人的焦慮大同小異。無非是「我應該做什麼?」「我應該學什麼專業?」「我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等等。

但這些問題是一個外人就可以解決的嗎?如果你自己都沒搞清楚自己,還指望誰能更清楚呢?

似乎不少人年紀越大,就越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幾年的教育經歷,學校、老師和家長讓我們「指哪打哪」的做法,讓我們迷失了自己,或是看不清自己。

所以,如果你也有不知道做什麼的類似困惑,你需要做的是花時間休整或者放慢腳步,跳出永無止境的名利追逐的陷阱,去探索更寬廣的世界,去找到真實的自己。

近些年,「間隔年」一詞越來越常被提及,即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甚至有不少美國的大學在錄取通知書中直接建議了間隔年項目。的確,適當的放慢步伐確實會解決一些問題。

作者在書中建議,如果你正在上大學並且錯過了「間隔年」,而你想要提升自己,那你要做的是注意與父母的交流頻率懂得自己做決定,別超過一周一次,最好是一個月一次。

正如斯坦福教授特里·卡塞爾在他的論文中建議的那樣:要過上有意義的成年人生活,一個人有必要成為一次孤兒。

你想要弄清楚你究竟是誰,就要盡量減少他人的干預,這件事只能你來做,別人幫不了你。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採取休學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方式來整頓自己,重裝上陣。如果覺得這種方法不太妥當,那你就充分利用你的寒暑假吧。

不要為你的暑假安排實習機會,而是背上行囊,去呼吸新鮮的空氣。你也許會擔憂,這樣會不會浪費了一個暑假,讓自己在個人職業發展的道路上落後於其他同學。

但要知道沒有比找到自己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更重要的事了。如果方向錯了,跑得再快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你已經大學畢業,那你要做的就是把生活過成自己的,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去做更多的嘗試,別讓他人成為你生活的主角。

你還可以選擇做一些自發的純粹的事情,做一些即使沒有外在獎勵你也會選擇做的事情,以及讓你可以廢寢忘食地專註去做的事情。

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迷茫,你會搖擺,但就這麼做吧。

畢竟二十多歲就是「帶著問號生活的十年」,只有決定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並付諸行動,你才能看清你自己。

總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而不是你認為自己喜歡或者應該喜歡的。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方向會漸漸清晰,直到你完全明白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

在你看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之後,你就可以朝著那個方向努力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並非能把所有不可能變成可能。因為現實中有很多事是不可能的。

人的天賦各有不同,再加上體能、個人魅力、外表、智力等與生俱來的特點,就決定了現實的差異。

因此,你應該著重自己擅長的能力,也就是你擁有的特長,然後圍繞它去進行拓展。在這個過程中,不要以為自己可以一步到位。

要知道人的變化在兩三年內都是巨大的,而且時刻會產生新的想法,你真正可以做到的是,就是想好現在要做什麼,然後努力去做。

正確的學習方式是怎樣

影響我們的一生的?

當你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之後,就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去,同時不斷精進、不斷學習。

作者認為學生為了得高分、拿獎學金而學習的方式是不對的,這讓我們不禁想問,想要跳出「優秀的綿羊」的陷阱,正確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呢?

答案是學會獨立的思辨能力。

獨立的思辨能力,是一項貫穿我們一生的可遷移技能。很多人把「學習」狹隘化了,認為學習就是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擁有高收入。

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雖說在當今社會,金錢依舊重要,它支撐著職業發展、生活保障和國民實力等等。

但是,對我們個體影響更大的,或是決定我們每個抉擇是非對錯的,是思辨能力。而想要培養思辨能力,我們就得多去思考以及學會不妄下定論。

作者說,我們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論證。

所以,對我們來說學會收集論據、分析現有的權威觀點、預見駁論、合成新的論點、最後義正詞嚴地表達結論,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思考並不是簡單地為某個領域服務,比如如何解決方程式或者如何分析文章。思考實質上是培養出思辨的習慣,並把這一習慣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簡單來講,學會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身邊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枉下結論。

如果你想要你的思考速度更快,在每次學習之前,你要先把自己放空。現在的我們,不論學習什麼,都不再是一張白紙。

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包括現實故事、虛幻神話、固有認知、價值觀等已形成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以及對世界的感知。

所以在學習新知識前,我們應該把自己當做一張白紙,儘可能不受過往經歷的影響。

在學習一項新知識後,我們要找到自己的觀點本質,然後以嚴謹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觀點,以批判式邏輯來檢查自己的思想,這樣我們的思維才會越來越縝密。

如果放空自己、刻意思考的方式對你來說太過抽象,那你還可以嘗試去學習人文藝術。

現在不少人提起學習,想到的就是實用主義,大家學商科、金融、法律、醫學,期望的是學完馬上就能用。

這樣的想法不能說錯誤,但它不利於完整的思考方式的培養。

就像我們在職場上所從事的工作是具體的、專業的,例如文案就專門寫東西,建築設計師就專門負責建造建築物,然而,我們的思考方式並沒有那麼具體,它可以是超越領域範疇的、觸類旁通的。

人文藝術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它包括歷史、哲學、宗教學、文學以及其他形式的藝術。

它所探究的是知識的生產過程,而不是去接受現有的知識,這對我們的思考方式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同時,人文藝術的最大特點在於廣度。也許你只鑽研某一領域,但是你同時會接觸到一系列其他科目,這還會讓你的知識面變得更寬。

通過這種多角度的思考和比較,你的頭腦才會變得更加敏銳,更加靈活;你也因此變得更加善於求知,思想更加嚴謹。

有調研表明,很多大公司更看重軟實力。因為硬能力是可以教出來的,但是軟實力需要培養。而人文藝術就是培養軟實力的不二途徑。

所以想要更好地學習成長,那就不要那麼功利,試著去接觸人文藝術。當然,如果你實在對人文藝術不感興趣,那你可以保持開放的心態,儘可能嘗試更多的新事物,避免只專註於自己原有的興趣領域。

  • 好比你讀但丁的詩,會明白愛與恨並非對立,而是二者相輔相成。

  • 你去讀福斯特的小說,又會明白開放式心態所掩蓋的是虛榮和無知。

  • 你再去讀瑪麗·蓋茨基爾的作品,又會明白靈魂在肉體上的體現方式。

  • 你看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都會深刻地鑄成你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認知。

    因此,放空自己、刻意思考和嘗試不停學習,是幫助你培養思辨能力的兩大法寶。

    說到這,我們明白了優秀的綿羊是精英教育下的必然產物,對我們來說,想要跳出「優秀的綿羊」的陷阱,我們就要找到學習的正確方式以及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

    可以說,「認識自我」才是我們不論在哪個階段都必須要做的事。在這個人生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 首先,學習人文藝術時,不要糾結於自己真正學到了什麼。

  • 就像我們在閱讀文章或者欣賞藝術品時,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我是否看明白了,而是該篇文章或該件藝術品是否能引起我的共鳴,從而幫助我更懂得自己。

  • 其次,認識自我是每個人必須要為自己做的一件事,過程將充滿挑戰和困難。

  • 因為當一個人不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而奮鬥時,他是迷茫的,也將得不到滿足感。

    如果你覺得探討「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過於抽象,脫離實際生活,那你可以換成用提問的方式來找尋答案。

    如此一來,你會發現「自我了解」是一件最實用的工具,它幫助我們找到自我的價值所在並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

  • 最後,找到自己想要的並不意味著世界圍繞著自己轉動。

  • 沒有人可以魚與熊掌兼得,因此每個人都必須權衡取捨。但反過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找到自己,找到夢想的原因,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願意為自己的理想或熱愛去忍受那些繁雜無聊的事情。

    當然我們可以妥協,但是妥協不是投降,因為總會離那個最好的自己更近一點。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一百七十四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心靈捕手》劇照

    *文:林小白,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有書智庫領讀達人/多平台認證講師,出版《每天多出一小時》。


    推薦閱讀:

    家是什麼 說的太精闢了 關心尊重 忍讓包容 有愛有幸福
    幸福靠隨緣??每日禪話?1077
    事業有成、婚姻幸福的生命線長這樣
    幸福在哪裡?
    基督徒夫妻為什麼更幸福

    TAG:思維 | 思維方式 | 幸福 | 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