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氣君來骨肉臣,怎麼理解?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文 |孟憲超
編輯 | 鹿鳴
王宗岳《十三勢行功歌訣》中有一句"意氣君來骨肉臣"。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要解》中對該句解釋為:"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
有拳家對此持不同觀點,認為"意氣君來骨肉臣",是一句隱語,君臣是諧音,不是比喻從屬關係的理論,而是一個實際練功的口訣。認為「意氣均來骨肉沉」是正解,即行拳走勢的一個要求:"意氣均勻和緩,骨肉沉穩有勢"。
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有言:"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
"棉里裹鐵"這一形象比喻,正好應了"骨肉沉"的說法。如果按"意氣君,骨肉臣"來講,強調的是練拳要用意不用力,以意氣來指揮骨肉運動的道理。那麼,按"意氣均,骨肉沉"來講,強調的則是行拳時要意氣均勻,骨肉鬆沉,是練熟拳架後的要求,也是產生內勁的必要條件。
初練太極,不能發勁,當然也不會發勁。拳架子盤好,身體各處的關節練得鬆開,全身肌肉不用力,會自然產生一種松沉的勁,可謂「內勁」。不發勁時,看似溫柔,但卻蘊含著能量。人們所說的「花架子」,就是缺少這種勁的內涵。
看動物世界,老虎、獅子、獵豹或熊走路的姿態,慢慢悠悠,肌肉根本不用力,好像掛在骨頭上一樣,特別的松沉,但發勁卻異常迅猛。那是先天的自然發生的一種本能。其實,太極拳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拳,是用骨頭架子練的,而不是用肌肉練的。
結語:
個人觀點,還是覺得把"意氣君來骨肉臣"看作諧音隱語,說是古人智慧也好,保守也罷,實則"意氣均,骨肉沉",作為一練拳口訣,更有指導意義。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推薦閱讀:
※不同臉型怎麼分發線 臉型和分發線方式
※韓雪的氣質怎麼來的?丨人有多自律,就能多美麗!
※燕麥片除了沏水煮粥還能怎麼吃?
※見地尚未投胎,無論你怎麼修,都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