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語篇(四)

五常與五戒 學佛人起碼要守五戒,作為念佛的助行。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它與儒家所倡導的五 常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殺生就是仁;不偷盜就是義;不邪淫就是禮;不妄語就是信;不飲酒就是智。五戒持好了,世 間的五常也就做到了。為什麼世間需要五戒、五常呢?世間眾生之心無不希求仁愛,需要仁愛,反對殘忍;希求道義 ,反對強暴;希求禮讓,反對邪曲;希求信實,反對欺詐;希求理智,反對愚痴。正因如此,念佛人可養成仁愛、道 義、禮讓、信實、理智,如有此行,不但在社會上是個受人尊重的正人君子,又可作為凈土資糧。 萬緣與念佛 萬緣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多,它是造成生死輪迴不息的業因。業遇到種種緣而產生果報,每個人所造的業不同,所得的 果報亦不同。自作自受,共業共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改變不了。 萬緣分內外兩方面。外則宇宙萬有,人我是非;內則身心世界,妄想雜念。這些看不破放不下,則萬般煩惱掛心頭。 歸結就是外在的繁雜境遇和內在的煩惱,稱之為萬緣。 念佛心不清凈,就是業力作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得人身 太難太難了,必須下決心全身心地投入當生成就。念佛關鍵是一切放下,一心念決不能二心念,要一句佛號從心裡清 清楚楚念出來,要明明白白聽到心裡去,念念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才是會念。世尊滅度的後五百年是持戒成就, 像法一千年是禪定成就,末法一萬年是念佛成就。除念佛一法門外,再也找不到出三界的法門了。《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不易修的主要原因,障道因緣甚多。交通方便了,科學發展了,生活充實了,這些外界干擾太大。出家人更不易 修,衣食豐足,四事不缺,內心必煩躁不安,苦惱重重,又欠看開放下。所以唯有念佛才是對治散亂心的最好法門, 念佛修凈心,凈心由念佛生。 四 相 析 我、人、眾生、壽者:主宰名我,形相名人,眾緣和合名眾生,相似相續名壽者。 觸在自身內當家作主的是我相;一切可見的形象是人相;因緣和合生一切法,是眾生相;神識相似相繼是壽者相。四 相都從我相而生,「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般若就是要照破這四相,離開這四相,然而決不是 空無斷滅,而是修一切善法離四相修,決不是棄善法而不為,有為但無相,無相而為。正如經上講的「以無我、無人 、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要離相(有)、離空二邊不著契入中道,所以離一 切相、修一切善即得菩提。佛法無需外求,本性都具,上至佛下到蠢動含靈,本性都是平等的,是絲毫不差的大平等 。 藕益大師:「蓋不達無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生偽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上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 而資行惡法,則為闡提獄種;唯以無我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菩提。」大師一針見血的開示,勿疑勿忘,要認真在 修持中體會。 普 供 養 現僧人擇豐優居士而獨處,豈不知我佛啟教平等法門,不當一人獨自得福,身為佛子務要普化世人,名發善心,同修 福慧,共出苦輪。「寧受千家供,莫受一家恩」,經此乃是我出家人之願力也。 善信應知但凡積福,不拘多寡,可謂「稱家之有無,隨心而作福。」滴水雖微,漸盈大器。以財多而為勝,則富者可 作,而貧者永不能種善根,非也!若見人為善,發歡喜心,稱讚一言,即可同得其福,何況隨緣布施者乎。 面上無嗔心供養,口裡無嗔出妙香。 心上無嗔真實寶,無掛無礙是真常。 三寶門中福好修,一錢喜舍萬錢酬。 與君寄在堅固地,生生世世福不休。 積福普供養,切記要口對心,積福而非記福,積福必欲得福則世間茅草福。積福不攀福,小福生大福,福中慧具足, 此即菩提之道也! 警惕:法輪功是邪法 法輪功是斷人慧命的魔法,欲肉身成佛猶如拽自己頭髮離開地球似的不可能,純屬欺人之談。它是篡改密宗「虹光化 身」成佛的公案而編造的。修到任何境界肉身決不可帶走,不凈之物怎能與清凈本性為伍呢?純屬荒謬之談。另外它 的宗旨真、善、忍乃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我斷定久修此法,必得癔病。盼世人迷途速返。 凈心菩薩 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所以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為什麼?菩薩 常以軟語善和言,必饒益眾生。不嫉不恚,隨其直心,則能發行,得深心,意調伏,其生方便法,方成就眾生。土凈 、法凈、智慧凈,則心凈方一切功德凈矣! 如何持戒 學佛人所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了生死出三界。為達此目的,須要除掉無始以來身心惡習。身 :殺、盜、淫;心:貪、嗔、痴;口: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欲除掉此惡習,必須以持戒入手,持戒功深,惡習 漸除,一旦除盡,本性自現。「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凈。」為持戒應戒八惡,亦可稱八端:一、心口不一;二、殺盜邪淫;三、兩舌惡口;四、貪戾慳吝;五、嗔恨嫉妒;六、 自大輕人(貢高我慢);七、信心不堅;八、我執煩惱。此八端為學佛人時時事事在心防犯之旨,日常可根據自己易 犯者快除,不易犯者放後,為使信心久長,藉助佛菩薩加被,在佛前立持戒誓願,痛自懺悔。 懺,即自咎既往;悔,痛絕將來。這樣的決心愿力,使易犯者不再犯,難犯者自然消除。如不依此修,何時能深入心 地,無非利他無我,明純印之法門也! 自約法則 諸師弟凡隨我出外結緣者必須嚴守此五條:1、不收供養(錢、款、物、名聘);2、齋以清淡為宜,每餐一飯一菜一湯;3、道場除請法人一禮外,諸人均問訊禮;4、萬萬不得稱師父,可稱犟牛居士;5、去不接,走不送,一人陪足矣,免擾道心。 念念彌陀休背覺,心憶極樂願還鄉。 何時拋棄污穢體,壽極河沙不可量。 凈土以念佛為主 念佛若能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不旁雜,諸罪障可消,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經典雖多,但只要倡導「以憶念佛,稱彌陀號,願生極樂」,即可視為同類經典,修凈土持之無妨,但宜以五經為主 。 念佛修凈心,無念而又念。 念念不間斷,久習必成片。 佛法在哪裡 佛在自心,法在自身。佛要自己作,功要自己修(功即誦佛號的功夫深淺),所以佛法靠自修、自證勿外尋。學佛學 的是一種境界,決不是神通,也決不是練成什麼功夫,有人看似沒有用功,實際境界很高,能說他修得不正嗎?境界 是內在的,但能表現出來,待人接物、舉止言談,此即內外一如,諸法空性。「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生無滅無形無相的才是真如法身佛,萬物有壞有變,虛空無變無盡,永恆如 是如是。 佛號一直念下去 本覺佛號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若然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 可得;若然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應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 一心清凈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此層次較高,乃達理一心不亂也!達此境界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 同時分證常寂光土,乃佛矣。 真修不住經論章,愚人處處覓諸方。 一朝明了諸相假,信口彌陀皆真章。 心正不招邪 心若虛,則神自明,性自靈而命自強,虛乃靜也。此即學佛之根本在修心,若心不能虛,則神與性命亦難保全。心中 有念,有念則非虛,便會被鬼神測度而淪為異物、異念。一次去大連講法,幾個邪教首面人物,在道場以邪術干擾, 不能起用,為什麼?殊不知我所講法乃本性流露,心始終處於靜,無念而有聲。正因心虛無物,不僅鬼神難測,自己 亦不知有心了,神識自然靈明,即可超越生死……心為道之體,道為心之用(道、經、法)。人若能察心返觀自性,則圓融之體便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設功,頓超 彼岸。 陰德長久 世人致命的弱點就是貪,爭名爭利是貪的表現形式。不禁想起四十多年前看《西遊記》,詩中的話,很值得人深思:「爭名爭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想駿馬,官封宰相望封侯,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 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給子孫積財富,他能守住否?積文章典籍他能學否?只有積陰德子孫方受益。 人佛一如 大地萬物,佛與眾生都是平等無二無別,因都是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因素所和合而成,內要保持如來法 身相應也就是佛了。此相應方法,佛家稱三密相應(三業相應),即身、口、意三密,與如來一如。此外應從三理起 修,即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菩提心是成佛的因素,有此心即是佛心,常有此心與法身佛無二。大悲 心是根本之佛心,因佛心廣大,慈悲為懷,才是佛之本心,也就是有眾生心、方便心,即是善巧之心、機緣自然之心 ,只要三心相合,三密相應,自身即是佛身。從這裡講生佛一如,學佛之根本主要在修心。 心 現 法 眾生皆具佛性,其中包括惡鬼、邪魔、壞人乃至畜生,為什麼?因眾生皆有一靈佛性。性,真極無變,無有生。因性 是本體;物質和法,因無自性,無自性則空。這皆是有生有滅的,若明心不滅,性不滅,唯此是永恆不變是恆常的。 格物致和,窮理盡性(理體——心性)。色是相,空是本性,色顯於空,空含於色,色空不二,理事無礙。一切法惟 心現,無別自體,是故隨心迴轉,即入無礙。 萬法心生「一切法皆惟心現,無別自體,是故隨心迴轉,即入無礙。」因為一切物質(色)都由性表現,此外決無任何本體, 所以只要一念心迴光返照,就進入了無礙自在的心性體中。就連一切法,所有諸佛也總在眾生之中,離眾生則無佛德 。佛的德性體現,包含在眾生之中,因而佛法佛性,即是眾生之心。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眾生心,就是佛心 ,佛心就是眾生心。千燈一光本無二致,平等一體。只因是迷悟不同,方有差別——佛、眾生。覺即佛,迷即眾生。 但心體一如,毫無差別,若認此心,識此體,關鍵在於破迷正悟,背塵合覺。欲達此唯回心轉意,照徹自性。騎牛找 牛,找遍十法界也無牛,但若迴光返照,當體即是。這就是直指本心,見性成佛。應明了「見性成佛」的性是佛性, 而化性卻在「人心」中,即心即佛嘛!如何修此佛心呢?念佛!一念佛一念心,念念佛念念心。「心生種種法生,心 滅種種法滅。」「佛知見,只汝自心,更無別佛。」塵中見法界「感與應俱適,心與境兩忘。」寂然不動,感而通;有感有應,感應不窮。心自如如,境自如如,心境交融,物我兩 忘,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水窮雲起,心隨自然。若有此心,便是不合情理的悖論,在禪的境界中也仍然究竟解脫,一無掛執。如禪宗有違背常 理的一首詩:「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如此「荒唐」,卻成了禪的一種境界,「手 可指月,月不在指。」修行人只要能達到「念佛念心,念心念佛」的地步,心佛不二,即是「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心佛一如。」念佛人有 兩種,迷人事相求佛法,智者自心取凈土。因佛土就在心上,心凈西方不遠,心染碌碌難到。 偶然聽人讀了張伯端的《即心即佛頌》,真乃妙極,短短數語,即統歸佛法。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 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迴向。無異無同無有無,難捨難取能聽望。內外靈光到處同 ,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間。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凈業。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 南無釋迦葉。 娑婆樂少苦憂多,欲斷生因可若何。 浪子還家真樂事,原來慈父是彌陀。 我法二空 菩提為正覺,明心乃修持方法和手段。學佛就是要徹悟心性可證涅槃,長生不死。 空寂隨變化,真如任為之。 與天齊壽體,凈心大法師。 明心見性即明本源凈心,見本來面目。人人皆具佛性,佛學是內學是內修,所以不能外求。應直指人心,見性即見自 己的本來佛性,卻是諸法空性,因諸法性空無我、無常,所以眾生與佛平等、無差別,明此性即頓悟成佛。 正信非迷信 對本師釋迦佛,有三點值得信: 一、他是太子出家修道成佛,他是一活生生的人,歷史有記載不是虛構的,他能修成,我們與他條件相同,一定也能 修成。這讓我們感到誠服、親切; 二、釋迦覺悟了宇宙的真諦,並且自我得到了解脫而得大自在,這讓我們感到信服; 三、他把悟到的真理,用智慧表達出來度眾生,許多人依教奉行而得解脫自在,感到安樂。如果不符合這三個條件, 連他自己都度不了,卻要度別人,讓人信奉他,這樣盲目的信,就是迷信。所以信佛是信自己與佛無別,信法是信依 教修行當生定能成就,這樣的人就是大丈夫。 為吉林眾居士題語 日常念佛好修身,四大之中哪有真。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月明恰三人。空房漸朽應難住,凈土雖遙尚易生。何時如 蟬脫假殼,蓮花胎里產金身。 菩 提 心 學佛在自心,成佛在凈心。心佛眾生不二,菩提心從大悲心生,大悲心是眾生心。由此可知菩提心即眾生心。一心、 一切為眾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如何為眾生呢?成佛之願即是。 欲成佛應有善根福德,能看破放下,三個條件具足必當生成就。看破是善根,對佛的教誨信解;放下是福德即願行, 必能一向專念,念佛成佛。否則怎能夠眾生無邊誓願度呢? 聲聞修四諦「苦集滅道」,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佛修清凈平等。 學佛人「五不」名利不可求,傲心不可長,有志不可顯,貪慾不可縱,歡娛不可極。 阿彌陀佛入心,一切隨緣為真智慧。北京楊居士、張居士、於居士三位來梅講五台山北台的師父,酷似濟公佛,他說 的話奈人尋味:「年年朝拜年年拜,年年拜年年來, 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 處處無家處處家,死了拉倒!」 「我是凡夫身,只能說凡夫話,可不敢以凡濫聖。」最後風趣地說:「我找不著媳婦,在這混飯吃,你們都給我回家老實念佛去!」福壽等同 記得小時候,純印老人家常教導我們要一生惜福,她說:「十分福用三分,留下七分送給人。」她一生省吃儉用,新 衣送給別人穿。現在才明白,福壽等同,福若過早過多地享用完了,壽命將至。誠看社會老壽星無一不惜福。 無希望心施法乃凈業遠離利養乃真智 佛門應以無事為興,香火盛旺有廟無法乃信眾迷未覺也!乃佛法運微弱之表現。行者,少為人知乃大德。持戒嚴謹, 生活清苦,真修也!吾人小有「名氣」,有名有氣實非修行,接訪絡繹,實不願也,奈何,奈何! 十法界的因——煩惱 妄想中包括分別,有妄想就是無明煩惱;有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有妄想就有四十一品無明。有分 別才有十法界,執著就有六道,執著嚴重的貪嗔痴就是三惡道。 對五欲六塵執著最嚴重的財色名食睡,出不了欲界;對財色名食睡、聲香味觸法看淡了,但對色相執著就脫離不了色 界;兩方面都淡泊了,但還有習氣就出不了無色界。六道輪迴是怎麼形成的?是自己業力牽引,與外界毫無聯繫。猶 如做夢,決沒有第二因素參與。這就是諸法緣生,緣起性空,了不可得。 佛法無人說,念佛成佛,雖智莫能解。佛菩薩只能告訴你成佛的方法,能否成就全憑自己,所以佛未給我們什麼,自 己本來具足的。欲成就無上菩提達一切種智,要親近善知識,它是一切種智的因。「遇緣不同,成就亦不同。」對凈 空法師,有些出家人不相信他的話,這些人身雖出家,心卻不凈,無成佛的緣。念佛成佛法門,實在說是佛為末法在 家二眾講的,善根福德欠缺的人又怎能相信呢? 任你多聞達古今,有相皆假無相真。 佛法世法求不得,往生全賴佛接引。 怎樣擺脫所知障 入名相,出名相;入法,出法。悟性從自性生,即萬法圓融,橫說豎說全是理,一定要破所知障。 念佛就是銷歸自性,就是修戒定慧,用聖號熏修自己,在實修上漸漸入理。 末法不能往生的障緣,是有見地,知見重誤人,不能如實知,知見立知是所知障。無知無不知,如實修必往生,大開 圓解。不了生死,所知障障道。只有凈心念佛,修一分,得一分,傻傻地,獃獃地,不怕吃虧,一句佛號念念入心, 必獲大益。 智者了知無二法,乃自性即佛性,佛性本具足,何須身外求。念佛心不亂,自性即顯。 持戒,凈心念佛生般若,世人本具菩提般若智,只緣心迷六塵障自悟。可見佛性無差別,迷悟分覺愚。 口念彌陀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石板栽禾,無果可得。身外求法,此乃學佛人之大忌也! 口念彌陀,心行不著一物,則心口相應,佛性自顯。離性無別佛。功德即持名「阿彌陀佛」,老實念,老實念,善惡 都不見,閉口不論是非,心不找煩惱,老實念。 瞎子摸象,得一部位即真,一真一切真,只要摸著不放手,老實鑽研,必趨精通之路。此喻一經通,一切經通。貪象 整體,則很難精純專一,是謂旁雜。所以應視自己因緣、根性,選一門深入,道業可成。但要從心念上轉,老老實實 修,勿求花架子,給別人看是假,修自心是真。 般若無形無相,離相即相,認相為實,心無般若,無般若,必歪解世出世法。心不轉念,人云亦云,學佛無益。 一念迷心著境必生煩惱,即凡夫;一念心離境緣必生菩提,即佛菩薩。凡聖無差別,全在心上起分。所以學佛人要盡 全力修心、轉心,這才是真功夫,即看破放下之理。 真學佛者,必須破五蘊色受想行識、斷煩惱,遠離塵勞、憒鬧、名利、惡緣修凈心,息妄念佛,佛性可顯,佛道可成 ! 無明煩惱全由妄想執著生,若明此理,無念、無憶、無著、無妄,不取不舍,隨緣處事,心必凈、佛自成! 心開意解,自性般若非言說、文字、心緣起用,凡夫欲從經典解般若,猶如自拽耳離地之荒唐。念佛達一心不亂,般 若即顯,千萬不可有求,無求可至,有求即無。 學佛就是生活,究竟圓滿的生活就是佛菩薩,離開生活沒有佛法,佛法是讓我們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隨緣勿攀,隨遇 而安,常發菩提,佛號不斷。 看自己不要看別人 自心起正見,方顯事事無礙,外境外緣好醜,全憑自心現。「蒼蠅不抱無縫雞蛋」,貪財者必受騙失財,因在內不在 外。輕浮者必受邪人擾,應從自身找原因,還是我心我行有染著,這就是要自心起正見,煩惱塵勞離。看自己毛病則 為開悟見性,這樣才能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法無礙,學佛才會得大自在。 心生六道 世尊講法四十九年,其中講般若二十二年,般若總的精神是什麼?就是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可見眾生業障深重,喚 不醒啊!二十二年仍然喚不醒妄想分別執著,始終不覺悟。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 別才有十法界,執著才有六道。有貪心就是餓鬼道,有嗔心就是地獄道,不明事實真相、不明道理就是畜生道。其實 都是自己業障變現的,猶如做夢一樣。 若能求心不求佛,則知三界空無物。 若見彌陀但求心,方悟此心即是佛。 (勿心外求法) 向某居士進一言 雖持彌陀號,若不識自性般若,猶石板栽禾,無果可得,倘遇外境相擾,必墮心外求法之途,此乃學佛人之大忌也! 切記、切記,勿攀心外緣。 悟 理 純印老人每逢家裡煮餃子(素)或煮麵條、元宵等,都要喝一碗湯,她說:「原湯化原食最能治病,外面抓的葯治不 了自己的病,本湯本水才是靈丹妙藥。世人有病亂投醫,是不明這個理!心外求法治表不治本,若除病根就要自己刀 削自己的把。」其九孫劉剛七、八歲時向老人要錢,老人總是喊最小的孫女劉妍(五、六歲):「妍頭!你要不要?」小孫女總是伸 小手說:「奶奶,我要。」老人拍打一下她的小手並笑著說:「回回你都要,沒有一回不要的,可見貪的習性生就帶 來了。古人說『人不斷貪不能成仙』,要斷貪可真不容易呀!」說得大家都哈哈大笑。 念 佛 倓虛法師:「佛法是漫漫長夜的明燈,無幽不照;是茫茫大海的救艇,無人不載;是焰焰火宅的淋雨,無熱不息。只 要真信,可使每個人離熱惱而得清涼,離苦海而達彼岸,出幽暗而得光明。」念佛可轉煩惱為清凈,方法:念而無念 ,無念而念,以無念之心為真念也。此為念佛三昧。此三昧可攝無量無邊三昧,即念即佛,非念非佛。 此法門直超十地等覺獲大圓鏡智,證無上菩提。 念佛無差別,三昧有深淺,三昧之深淺則念佛之差別也! 贈三寶弟子 學佛非多聞、多見、多游、多看為宗旨。此乃執心作怪,未離凡夫心,實以妄修妄,不得成就……應以修心為根。此念一生,當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離佛無心,離心無佛。此乃心佛不二也! 學佛之人,舍此心求佛,欲升反墜,轉增甚遠,窮劫修,不得佛道。我學佛人,可悟出此理否?念佛為何?念自本尊 也!願有緣善信借吾此語,頓悟成道,同證菩提。 念佛人若能了悟人我、法我二空,對境心無取捨,空色不二,善惡一體,即入聖境地!欲達此地,必從心上修,勿從 相上求。 境界無順逆,無念心安然;境緣任由去,心不隨境轉。 佛與眾生本無異,迷悟分別有殊途,「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老實念佛。 心佛眾生本一體 無始劫來未相離 此心無形無相無生無滅,無起無坐亦無覓處,覺當下便是。動念即乖,有思即迷。猶如虛空,萬法由此生,無邊又無 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老實念佛 心勿外緣 純印老人說:「心即佛,佛即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佛與眾生無別異,但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一無 所得,尚不醒悟。自家有佛,又身外覓佛;不生不滅之心本具,又盲然十方捉此心,空極終無所得……不知息念亡慮 佛自現前,只有老實念佛,乃絕妙之方也。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性,性即是心。佛性眾生性,性無二異。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佛時此心不添。念佛即 念此心。學佛人若不明此理從修自心入手,縱然無量劫修行,終不入道,枉受輪迴。 學佛根本修自心,念茲在茲成佛道。 造作善惡業因,得勞苦輪迴果,非解脫道。莫如自認本心,心即法,法即心,一切即在默契中。凈心念佛,隨緣作善 ,當生可成就。 凡夫執有,不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實幻有,了不可得。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明此理乃妙智慧也! 真如本體,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佛立面前。 諸法性空,了不可得,若有少法可得,亦即著相,窮劫不得見性。 如來性本具足,自度非依他。悟由迷中生,正從邪中修。可見經典實為指路標,所學佛乃自學、自證、自修,實無眾 生如來度者。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除此心外,終無別佛。猶如離水無冰,離冰無水。心即佛,佛即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離 心覓菩提、證涅槃無有是處。 本性空寂湛然,不生不滅,纖塵不染,一法不立,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此即至性中人。 三藏十二部,千經萬論只是明心的藥方。心本明,奈垢染,明心即見本性,本性明徹,無染無垢,全知全覺,德能具 備。修見性之法,末法時唯凈土法門適於三根行者,帶業可往生。但得見彌陀,何愁不明心見性呢? 智者修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佛性非從心外得,心生動念即造惡。 真修行,應以「寂滅為體,離相為宗。」寂滅生菩提,離諸法相故,著相修行者,實修輪迴墮落六道之因。 三毒即貪嗔痴,反之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若能返照,三毒返三慧三學,可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同是一 性空。舍此不得,轉化成般若,心如如無所去來,即入大涅槃。何以故?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可 見三界由心生,一念心具足十法界,萬法有無皆由心。內不起心,外不動念(開口便錯,舉念皆乖),境不生有,心 不生定,心境俱凈,乃名正見。 悟時無法,迷時著法。無法法成法,著法法無法。人著法時法皆妄,法著人時法皆真。 心生佛滅,心滅佛生。凈心常寂佛即現,心生法生邪見生。佛斷煩惱盡,無心佛自生。有求不得,無求可得。 生死根源在三毒六賊,此若凈,生死何在?真如與妄想,涅槃與生死,菩提與煩惱,解脫與輪迴,皆出一心生。心若 無生無滅,即圓證菩提。三世諸佛無不以自心為本師,所以守心為修道者第一要義,省時省力直通涅槃。 無憂惱第一修,無疾苦第一利,無貪著第一智,明實性(佛理)第一慧,真四眾第一親,念彌陀第一善,開發自性第 一富,證涅槃第一樂。 學佛人最易著相,開光法會總好東張西望,盼佛菩薩顯靈,應該知道若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形類等,皆墮邪見 。若執著於此,欲見性成道,無有是處。因為執著心障道,有執著心必然出不了六道,「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外面境界如何都不要理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嘛! 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無希望心施法乃凈業也!遠離利養乃真智也! 佛門應以無事為興旺,少受人知乃大德,吾人修持難矣! 修行應解行相應,說食數寶,說葯去病,行而不解,多入歧途。若只知念佛多向果上攀緣,所念如法否?因力、緣力 忽略能成佛否?經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緣謂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正因,切不可不深長思之。 凈土,實為無逆惡煩惱之清凈果也,念佛者無逆惡煩惱之清凈因心也,作之眾善即此因果之助緣也。因與緣猶如鳥之 兩翼,因緣必同修方能感應道交,成其果也! 古德所以提要因上起修,「自凈其意」、「心凈土凈」,欲證凈果須植凈因,「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明此理 ,如理如法修,方萬人修萬人去,否則因力不育果焉得乎? 當今學人,右手掃地,左手揚塵,邊修邊造孽,念佛何益?凡欲當生成就,老實念佛者無不警惕因緣。因緣不凈,實 不老實,解行何有?《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無量壽經》「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觀經》提倡修三福,都講因緣關係,不可偏廢。學人焉能不明此理? 學佛人慾當生成就,隨緣不攀。 勿於心上著一物,則真智真修也! 智者了知無二法乃自性即佛性,佛性本具足,何須身外求。念佛一心不亂,自性即顯。 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 欲成就無上菩提,達一切種智,要親近善知識,他是一切種智的因。若無大德說法,雖具大智者亦理解不了佛法。現 今有凈空法師指路,乃學人之幸也! 凈心念佛生般若,世人本具菩提般若智,只緣心迷六塵障自悟。可見佛性無差別,迷悟分覺愚。 迷人口說法,智者心行作。說空亦非空,說有亦非有,空有本不二,摩訶證菩提。 般若智,自性生,依外法,不得成。如何修?凈心無求念佛即是。 一真一切真,一經通一切經通。千萬勿雜修,視自己因緣根性選一門深入,道業可成。 般若無形無相,離相即相,認相如實。心無般若,必歪解世出世法;心不轉念,學佛無益。 一念迷心著境有煩惱即凡夫,一念悟心離境生般若即佛菩薩。凡聖無別,迷、悟上起分。要修心,轉心! 真學佛者,必須打破五蘊斷煩惱,遠離塵勞、憒鬧、名利,凈心修持,佛性可顯,佛道可成!「塵勞八萬四,遠離自性生。」若明此理,無念、無憶、無著、無妄,不取不舍,隨緣處事,隨遇而安,心必凈,佛 自成。 心開意解,自性般若非言說、文字、心緣起用。凡夫欲解般若猶如系發離地,荒唐之至。念佛達一心不亂,般若即顯 。 自心起正見,煩惱塵勞離。則如見性,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法無礙,必得大自在。 念佛方法:一句佛號從心起,口出入耳須分明,都攝六根本無念,無念而念真念佛。 學佛有三種人不得受用: 一、迷於相(像),理昧然無知,念佛拜佛有所求,不精進; 二、在修行中投機取巧,讀大經,夸夸其談,誤已知佛法,有所知,障了自己的悟性; 三、貪嗔痴習性毫無改變。 若無此三點,勿小看不懂佛法之人,一旦豁達不知比一般人高出幾倍,頓成上根利智之人。 若開智慧非經論,全憑悟性用功夫。一切法無性為性,隨緣無性,無性隨緣為妙智。 如何用智慧「舍識用根」,六根正常用,不用第六識(意),將第六識轉化為智慧,不起分別用即轉化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即 《般若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離兩邊不住中,方稱妙,即不執有,又不執空, 二諦圓通三昧印。 性出陀羅尼,世世永不忘。外得的可忘可失,死法不如法,得不到三昧故(正受用),所以不要鑽紙棺材。 真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則無。真心寂然不動故。 無住生心,離一切相為無住。修一切善為生心。 前為空,後為有,空有不二。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轉 識 成 智 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有分別必迷,無分別則悟;有分別凡夫,無分別聖人。依識則染,依智則凈。染,沉浮輪 回生死中;凈,超越十法界。 但識與智本不二,迷時稱識,悟時稱智。猶如手心手背也。無迷亦無智,離智亦無迷,迷悟皆心之運用。只要一心念 佛,精專修持必破迷開悟,入手點應破我法二執。 為何學佛多年難入法 有求之心作怪,我法二執障道。平常做事待人應用智不用識,六根凈無煩惱,即入法性。 一切境緣無一不包涵事理,所以應以無所住心契無所得法,此即隨緣無性,無性隨緣。 道 心 道:是法,是修行之法。心:是性,以方法修自性。 如何修道心?孔子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對外境要馬虎不要認真,心不在即無分 別。無分別即無障礙。道在何處?吃屙坐卧無時無處不是道。上殿誦經為凈,入廁方便為穢,其實無凈亦無穢,凈穢 出一體,苗秧無分別,無執著則與道相應——無煩惱。「境緣無善惡,煩惱起自心。」所以修道就是修心,順逆統統拿來作自己的增上緣為真修、會修。 高峰老人插秧偈: 手執稻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低頭即迴光返照,水清見天(性)。心清則見自性之天,六根與六塵相應即無道。事事本空,何必求真,退步海闊天 空,道心進兩尺,若能退得急則進得快,不動不成,根不緣塵,「情不附物,物豈礙人。」近日謗我、污我、疑我者 猶甚,非他人之過,自愧德性大虧,善緣消吾業也! 阿彌陀佛! 道向自心求,莫向外緣覓。 如何開啟智慧之門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著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可開發智慧。佛說應「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著相造十種 業(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痴),不著相就造十善業了,不著相就是波羅蜜。如受罵不生 氣,被打不動氣,被殺無痛苦氣……這就要修布施不著相,持戒不著相,忍辱不著相,精進不著相,禪定不著相,般 若不著相,念佛不著相……無相持戒真持戒,無相修行真修行,無相念佛真念佛……修無相菩提,「穿越萬花叢,身不沾一葉。」會修者悠哉! 快哉! 開智慧有兩個條件:一理,二事。理是靠自己悟性,外緣只能作助緣;事是廣學多聞。精即多,深即廣,一經通一切 經通,一點通點點通。「純印」為我們指明了修行的方法,「悟得純印理,何愁不開悟。」障悟性的第一大敵是我慢,我慢破壞清凈心,破壞功德,有此心障善根。不貪不嗔不痴是三善根,貪法之人(法執) 必增我慢心。 樺甸幾位居士打電話請法,殊不知我有何法?除了說閑話就是講廢話,誤人誤己。法在哪裡?生活中每一件小事無不 含法。 佛本自心,法本自身,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外覓無真法,觀照法皆真。 若明吃、穿、睡之理即見性也。吃時想佛講四念處。此身不凈,來時帶病,犯病以食飲治之,食飲即便,污穢之極, 此身無常生老病死,無一能免,明此理應以假身修真身。穿衣即劣物品包裝後見面好莊嚴些,實際是掩蓋本相——裝 相。此身三苦難免,睡即假死,每日死一次,尚不醒悟,睡時可有所得?看不開,放不下,一覺不起又如何?若明此 理,你爭我奪,值得否?若不生不死只有往生。老實念佛,才是大智慧……請什麼法?真法鼻尖過,卻看不到,對胡言亂語反倒津津有味,真是顛倒之極! 君問犟牛道,犟牛道不通;境緣本不二,修證勿朦朧。 似我一心念,君修誦大經;法法平等智,統攝歸一心。 明自心 見自性 佛說法,不離眾生明自己的心見自己的性。「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眾生無量劫迷於物轉,總不離心外見法, 執心外法,則邪知邪見。不知自性,本無一物,萬法了不可得。既然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為何佛說許多法?對治眾 生心故。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眾生執心甚重,有的邪教雖被國家取締,但入此功者,受邪魔 侵擾極不易悔悟,自覺心中有「輪」。「輪」何來?非魔頭施魔法所致,乃他從邪說誤導自心生輪,久思久盼而成魔 輪。 清凈心即佛,稍知佛理,對此決無異議,心裡有輪轉動,本無一物的心,突然生一個輪子,焉有福在,執心不除焉能 解悟。明自心,見自性,即凈心是也!「極樂」非樂 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所有學佛人,一心嚮往之地,是一真法界的聖地。正因如此,不單純有樂,因有樂必有苦,苦 樂一如,若認為光有樂而無苦,即落邊見非正見也!極樂世界無樂無苦方為極樂,若有樂無苦必有苦因,非聖解也! 非凈土也!正因學佛人慾求樂而離苦心切,執邊見,生妄念,求往生,結果以凡心求凡法,亦難免輪迴,反不得往生 。佛法有求不得,無求而得。凈心修世法,世法成佛法;執心修佛法,佛法成世法。念佛亦然,凈心念佛,老實念佛 ,隨緣作善,所願必成。 修 行 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頓斷無明,立地成佛,一念不起即佛,一心不亂可見佛。「道向己求,莫從他覓。」發菩提心,發心有兩種:真發心發於行;假髮心發於口。發於行而心安喜樂,發於口則煩惱叢生;發於行可消業,能 帶業生安養國,發於口增無明必墮惡趣。 純印老人講修行猶如和面,性急不成,是慢功夫,火候一到,面、手、盆三凈。入佛門方悟面為體、手為用、盆為相 ,修行就是要修這個體相用一如,修這個本體實凈而被客塵染污不凈的「心」。 心要像明月清凈無染,清涼遍照,有感皆應,有水即現月;心要像太陽,光暖遍施,平等布施,無生無滅亦無分別; 心要像水,洗污垢染自身而無怨,潤萬物而不傲,處低塘不居高坎,體柔和割不斷,應六和之表帥也! 論 時 間 時間對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說,猶如寶石般珍貴。有限的時間對智者,可換來無惱害、無苦痛、無量壽命;但對愚者, 時間如一把泥土,隨意拋在麻將桌、娛樂場、舞廳、酒桌上。人的生命有多長?佛說在呼吸間,我們怎能不珍惜?保 護它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真正價值,為眾生、為社會、為佛法創利益,這樣的人才是有道德會生活的人。 學佛必須有定力,心勿外緣,若四處徘徊必無止所。一個真修行者不怕別人毀謗,境緣若左右自己心,還念佛修心干 什麼?口業任由他人造,消業逆緣實難求。對此不但不應惱恨,反之應感謝為自己造修行、忍辱的境緣者。應當明白 ,平坦的路上練不出鐵腳板,不磨不成佛。真誠的心是不怕別人誹謗的,只要做得正,何懼他人譏?不但無損修者, 反會升華他的人格。 知見起念非波羅蜜 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羅蜜;見相非相非非相,即 見般若波羅蜜;不見有相亦不住空相,即見般若波羅蜜;無分別佛法、世間法、邪正法即見般若波羅蜜;無念無見空 寂圓融,即般若波羅蜜;放下經論不執法有、不落法空,自性悟證即得般若波羅蜜。 智慧雖尊 非定莫深 定從何來?持戒。要遠離看淡五法,憂喜苦樂舍。「我」念重的人舍不掉。無憂無喜是心上修,無苦無樂是相上修, 統統舍掉就自在了。舍是非心非相,一切看淡,一切全得。所以要遠離「憂喜苦樂舍。」佛講法從二諦說,必有理有相有用。若無理單有事相即為邪說、外道書,因俗諦有,無真諦。 明二諦是明理,尚不能了生死,只有老實念佛,才能了生死。但理不明,心難顯,被業拖住,當生不易成就。二諦本 在一心,一心念佛,凈心念佛,必覺二諦。 生智慧三種緣 一、守心持戒;二,收心不散亂得定;三、心凈開慧。 六智佛(六種佛) 理皆佛:(本性)生佛平等,生佛不二,萬法平等,平等心即佛。 名字皆佛:三歸五戒後有名有實發心學佛,聞法修行者。 觀行皆佛:觀照自心,念佛成片,有觀有行入佛理。 相似皆佛:事一心不亂,凡聖同居土,證方便有餘土。 分證皆佛:理一心,塵沙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菩薩,實報莊嚴土。 究竟皆佛:常寂光土,功夫圓滿了。 讀經要有出名相之心 見幻即離,離幻即覺。無所離處,當下圓覺。不必外求,性空成道。 佛法與世法相反,學佛要一心二用。一心就是無知,二用就是無所不知;一心就是根本智,二用就是後得智;一心就 是精專,二用就是廣學多聞;一心就是不變,二用就是隨緣;一心就是洞達法性,二用就是分別法相;一心就是無住 ,二用就是生心;一心就是如如不動,二用就是離相即相;一心就是本,二用就是末;一心就是理,二用就是事;一 心就是體,二用就是相;一心是真諦,二用是俗諦……此即萬法不出一心之理。 經文有文有理,文以顯理,理以成文,文理相合即佛經。讀經只注重文,必死於文下,不能開悟。因為文靠廣學多聞 ,理靠自己的悟性,理明文忘可聞一知十。所謂悟性,就是人們常說的聯想力。 文為末,理為本;末以顯本,本以成末。猶如樹枝葉顯根干,根干成就枝葉。 開智慧靠什麼 開智慧靠清凈心。清凈心是因,廣學多聞是緣;經典是緣,自悟是因。修行非是修慧修神通,神通與智慧本來具足何 須用修!是修迷惑顛倒之心,是修妄想、分別、執著,是修貪嗔痴的習性,這些本無的污垢修掉了,四智即顯。 大道表空並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 心念若起則取著,有取怎謂真修行。 什麼是清凈心 無住就是清凈心,純印老人講「凡事不走心」就是清凈心。清凈心是智慧種,一念不生般若生。 戒定慧是了生死、得解脫的因。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戒定慧功德,雖弱必強,雖愚必智。 佛講,生死煩惱要「以戒捉,以定縛,以慧殺」,戒定慧具足心得解脫。 不持戒而得定者無有是處,不得定而開慧者無有是處。生智慧必有因有緣,因是清凈心,緣是廣學多聞。清凈心是體 ,廣學多聞是緣,廣學多聞一定要依附清凈心,否則必然背道而馳,不能了生死。清凈心就是智慧,清凈心就是一切 法,如《心經》講的:色即智,空即慧;若無一法可得即智慧,認為有一法可得即凡夫。 沒有貪嗔痴就是佛法,否則就是外道,就是邪法。 明 佛 理 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佛。佛居何處?彩繪木雕佛懼火,金屬之佛畏於爐,泥灰之佛難入水,真佛安居自性 心。心生法生佛亦生,心滅法滅佛亦滅,此即常寂湛然物,稱號撫拭見本尊。 一句佛號具足三種般若 一、文字般若——四字或六字在心中生,口中出,耳中入,循環不休故。 二、觀照般若——心不外馳,句句降伏亂心,使自性顯露即迴光返照,久之智慧即生,明心也。 三、實相般若——能念所念為體即空,性相一如。所以一句佛號可圓滿「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般若波羅蜜從一句 佛號生。能死守一句佛號即上上根性人。 善 惡 析 佛陀講的善惡與世人直覺感官有天壤之別。善者發於真心,發於假心為惡;為他人之行者善,為私己者為惡;有益社 會者善,有礙社會者惡。真善默默,假善揚揚;真善恭下,假善媚世;真善依佛教誨行,假善逆理自信作;真善濟世 度人,假善欺人入泥犁。 當代人修行「三要」現代人修行法門以精純為要,此即百年前來娑婆示法「純印」名號也!因現代人貪心甚重,一經一號恰對治貪心故。 若龐雜博覽群經,統稱諸佛菩薩名號與貪法相應,凈心難現,焉有成就之理。 道場以寂靜無憒鬧為佳。信徒絡繹非佛門之興,乃佛法衰相也,因無人攝心守念真誠求道,當生難成就故。 稱名以專稱彌陀名號為殊勝。因法界聖賢無不嚮往極樂稱讚阿彌陀佛故。 世人若能接受此理者,絕非等閑人,乃善根、福德深厚,歷劫精修而未成就者。 萬法不離「三學」正法能否久住,眾生能否蒙度,全憑戒定慧有無。眾生背覺合塵,必輪迴六道,隨逐塵境,起惑造業。欲使眾生背塵 合覺,非戒則不能攝心,非定則心波泛泛,非慧則本具妙明真心怎能證悟?妄念不息何能無住,般若智焉有顯時,常 樂我凈、寂照圓融之本體焉能了知?所以無論修任何法門,依戒定慧三無漏學為行資,與清凈(戒)、平等(定)、 正覺(慧)相應。凈土宗念佛法門則一心不亂,佛號相繼不斷,「三學」普被矣!「福自我求,命自我立」 ——人定勝天 佛學有超前生命管理意識,其整個學說無不是圍繞改造生命而立說而體證,所以佛學是真實的生命科學,它對探索人 體生命奧秘有著很高的價值。在佛學中指出,人不能達到健康長壽,升華生命質量,主要是「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此,學佛首要入手點就是「破妄證真,顯耀真如靈光」,使意念純化,肉體超脫,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 佛學一方面勸人改惡從善,強調精神境界的修養,同時亦利於社會之精神文明建設。學佛最好沒有病痛苦,有病痛苦 會妨害你往生,所以最好沒有病痛苦。 般若智,自性生,依外法,不得成。若作聖解,皆受群邪。無知生般若,一念不生般若生。放下,放下皆得。放下前 際則無生,放下後際則無滅,放下中際則無住。三心即不得,何必枉求之,世法不可得,佛法亦不可得。 文字只是表達真理的工具,就像示月的指,也僅是引導入境的助緣,執著文字,正如只見指不見月一樣的不智。讀誦 經論千萬不可死在經論里,開智慧是清凈心,經典是助緣。 不但文字是陷阱,我們的思惟也是陷阱,若陷文字、念頭裡很難自拔。「何其自性,本無一物。」純印示現凈土蓮,無來無去佛現前。 念佛念心心生去,雖去無去事宛然。 三際不生滅 何有來去路 心無前際則不生,無後際則不滅,無中際則無住,無生無滅無住,佛也!此即三心不可得。 贈××居士 口念彌陀,應識自性般若,勿求進貪法,戒世法中的煩惱、執著戒律,勿著兩邊(佛法、世法),勿身外求法,此乃 修行人之大忌也。 應明「無法為真法,無念為真念」——請善思惟。 贈××善友 切記末法,以凈心念佛,從念佛中生般若。我人人本具菩提般若智,只緣人迷六塵、六障。自覺、自悟,佛性無差別 ,迷悟分愚智。老實念,老實念,一直念下去……贈××蓮友 口念彌陀,若能心行不著一物,則心口相應,佛性自顯。離性無別佛,應從此入手起修,功德即持名——阿彌陀佛! 起始不改轍,不換鏡頭,久之殊勝,因緣可至,老實念佛。 贈××小友 欲成就無上菩提,達一切種智,必親近身邊古今善知識,他是一切種智的心田。無此助緣難結善果,修持應攝心念佛 ,勿雜、勿躁,不求成片,先可連片,此乃修凈土之要訣也! 老實念下去——贈××居士 口念彌陀,心行不著一物,則心口相應,佛性自顯,離性無別佛。迷人口說法,智者心行作。說空亦非空,說有亦非 有,空有心不起,不二乃成佛,欲達此境界,摩訶證菩提。凈心無求念佛,當生可成就,視自己因緣。 贈扶余××念佛以修心為根本,若不明自性般若,猶如石板栽禾。應以行為,心勿為,方為真智真修。老實念佛,事來則應,事 過則凈,明理可當生成就。 笑看塵間事,知者有一君,待度諸苦眾,自證在其中。統萬法唯一理,貫萬古唯一心。智者不求廣多聞,般若在心誦 佛號,若能悟得真實理,當體即能證大身。 無所求老實念佛是心力,彌陀四十八大願是佛力,心力與佛力相應、感應道交即法力。三力凝聚其力無窮,行者焉有 不往生之理。 贈××師兄 汝虔誠學佛實為難得,但尚有一誤必須明了,否則難受益。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門無內外,法無上下,心無大小,但切忌有求有念有想之心。萬法求不得、貪不得、學不 得,悟得、修得、證得。 切記,以有所求之心修一切法,一切法均不可得;以無所求之心修一切法,一切法均可得。只要一心老實念佛,必得 大益。 此即吾三年學佛之體會。 攤開雙手不積財, 敞開心扉不結怨。 以佛法啟迪群萌, 了悟人生脫苦輪。
推薦閱讀:

法語入門必備介詞&片語
你們以為的留學生活和我真實的留學生活【微笑】
華嚴法語1
強烈推薦:虛雲大師戒淫法語
詩歌翻譯 | 你眼睛的弧度 La courbe de tes yeux

TAG: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