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走近一個真實的魯迅
走近魯迅(16)
筆者之前寫過很多關於魯迅的文章,但五四新文化中的魯迅一直沒動筆寫,這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百度百科中記錄的五四運動,介紹魯迅的身份當時是北京大學的一名教員(周樹人,教中國小說史)。就為這,我查找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事實證明,百度百科的記載是錯誤的,魯迅是在1920年秋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的。我們不可否認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在那個年代,象胡適、魯迅這樣能擔得上「中國人」的人,真是可親可敬!五四人可稱之為中華之魂,是為了警醒沉睡的中國人而奮鬥的志士!魯迅作為五四運動的旗手,我一直是很敬仰的,也在研究魯迅,走近魯迅。今年是五四運動92周年,值此之際寫下此文,「五四」—走進一個真實魯迅。
1919年的五月四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齊集天安門舉行學界之大示威。學生們群情激憤,他們衝破軍警阻撓,打出「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並且要求懲辦交通總長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學生遊行隊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併火燒曹宅,引發「火燒趙家樓」事件。隨後,軍警給予鎮壓,並逮捕了學生代表32人。後來,學生組織「護魯義勇隊」,但在6月3日,學生舉行大規模街頭演講,被逮捕170多名學生。緊接著各大城市罷課、罷工、罷市,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被監禁的學生獲釋。在6月28日簽約之日,中國代表團駐地被留學生包圍,代表團發表聲明,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規模之大,參加的學校和學生之多,可是毛澤東曾經遺憾地說:「五四時期在北京,弄新文學的人我見過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周作人,就是沒有見過魯迅。」當時毛澤東只在北京呆了幾個月,雖然與魯迅未曾謀面,但是他對魯迅充滿了尊敬和敬仰之情,因為毛澤東多次表明:「我跟魯迅的心是相通的」。大家肯定會很奇怪,那麼這個時期的魯迅在哪呢?
毛澤東是在1918年8月的時候,來到北京的,當時是為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第一次來到北京,在生活無著落的情況下,走進北大做了一名圖書管理員。毛澤東曾回憶說,「我從前的師範學校的倫理教師楊昌濟當時是國立北京大學的教授。我請他幫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紹給北大圖書館主任,這個人就是李大釗。」毛澤東也就在這個時候認識了蔡元培,留美歸來的北大年青教授胡適,還同許多著名的新文化運動人物,傅斯年、羅家倫等人有了交往。由此可見,當時的魯迅並不是在北京大學任教。
其實這個時候的魯迅,一直是在自由寫作,自1918年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狂人日記》對中國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吃人」本質的徹底揭露,具有了與當時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要求及其政治運動、文化運動發展方向相一致的現實意義。在1919年3月,五四運動前夕,北京《晨報》全文轉發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抨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五四運動前後,周樹人用唐俟和魯迅兩個筆名所發表的幾十篇文字,在青年思想界所起的影響是深遠而廣大,他對於青年們的一舉一動是無時無刻不在關懷著的。
孫伏園和魯迅是紹興同鄉,當時是《國民公報》副刊的編輯,他與魯迅的關係不但密切而且悠久。據他回憶說,「五月四日,我參加天安門大會以後,又參加了示威遊行。遊行完了,我便到南半截衚衕找魯迅先生去了,我並不知道後面還有火燒趙家樓的一幕。晚上回到宿舍,才知道今天這後一幕是轟轟烈烈的,而且有一大批同學被反動軍警捕去了,運動這才開始呢。」魯迅先生詳細問我天安門大會場的情形,還詳細問我遊行時大街上的情形,他對於青年們的一舉一動是無時無刻不關懷著的。一九一九年他並沒有在大學兼任教課,到他那裡走動的青年大抵是他舊日的學生。他並不只是關懷某些個別青年學生的一舉一動,他所無時無刻不關懷著的是全體進步青年、大部分是他所不認識的、也是大部分不認識他的那些進步青年的一舉一動。他怕青年上當,怕青年吃虧,怕青年不懂得反動勢力的狡猾與兇殘,因而敵不過反動勢力。其實魯迅就住在學校附近,在8月份的時候,才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
被學生燒掉的趙家樓學生遊行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各界人士給予關注和支持,抗議逮捕學生,北京軍閥政府頒布嚴禁抗議公告,大總統徐世昌下令鎮壓。魯迅是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和支持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那個時候的魯迅,穿著西裝,留著往上翹的鬍子,一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姿態。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已經不只是一個人的名字,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徵。
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它是一次深刻的反帝反封建愛國主義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它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中國的新文化,就以五四運動為分水線。《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新青年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也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回望五四,無論是蔡元培、李大釗、魯迅、周作人等,他們對中國日後的政治、文化、思想、學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麼,這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科學,民主。1949年後,中共闡述為:愛國,自救,科學,民主。一說:不屈不撓、憂國憂民、敢於奉獻、敢於鬥爭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的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確切的說,五四是一代人的共同價值理念。魯迅對五四的貢獻和意義是肯定的,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但不是全部。就如魯迅說的,文學革命的倡導者是胡適。魯迅是非常誠實的,就如五四的前驅者陳獨秀所說,魯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周作人,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作者,都是《新青年》的作者之一。如此看來,魯迅和周作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才會有不同的價值體現。
魯迅很率真的說,他的寫作基本上是啟蒙主義,當初錢玄同請魯迅參加五四《新青年》寫作的時候,魯迅曾經提出懷疑,內心充滿了矛盾,既堅持又質疑。對民主和自由,他也提出質疑,不僅民主,還要自由,還要平等。他還說過,五四運動不僅僅是一場年輕人的滿腔熱情運動。魯迅曾接受過西方文化,他的做法貌似暗合中庸之道,一方面要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嚮往西方文明,另一面也看到了西方社會暴露出來的許多文明病。魯迅的這種既堅持又質疑的複雜態度,使他陷入極度矛盾之中,同時也敢於正視自己的痛苦。魯迅是愛憎分明的,大家都知道魯迅沒有什麼朋友,因為他的思想經常受到反駁,但總體行動和五四新文化運動保持了基本一致。但也正因為這種非常獨特的、既堅持又質疑的態度,才鑄就了永遠的魯迅!
毛澤東認為魯迅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是青年的良師益友,他一生愛護青年,認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他創作了一系列驚世駭俗的文學名著,為新文化運動發展和現代文學思想的進步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他以高尚無私的人格,淵博的學識被尊為「青年導師」,成為進步青年的精神領袖。他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不畏艱險、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戰鬥精神,鞭笞保守、勇於改革的創新精神,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向五四人致敬!向魯迅致敬!
老狼 2011年5月1日08點57分。
推薦閱讀:
※熊孩子出沒,魯迅、周作人和張天翼怎樣對付?
※魯迅妙語20則,深刻剖析中國社會。
※(二十)
※魯迅小說中的「魯鎮」
※永恆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