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讀前思考】

你了解自己身處的宇宙嗎?

物理學的進展怎樣影響著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黑洞是什麼,有些什麼特性?

【作者簡介】

史蒂芬·霍金,英國物理學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榮獲英國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席,這是自然科學史上繼牛頓和狄拉克之後榮譽最高的教席。

【內容介紹】

本書出版與1988年,已被翻譯成40多種文字,銷量近千萬冊,本書是霍金寫的一本關於宇宙、時間、空間的通俗讀物。共12章,今天我們將分三部分來解讀這本書。

第一部分講講人類對於宇宙認識的歷史

第二部分的是講述物理學發展的歷史,這是我們理解現代宇宙學的基礎

第三部分,霍金介紹了他對黑洞性質的研究

(一)

第一部分,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史

在人類對宇宙認識的變遷當中依次出現了四個主要學說,分別是地平說、地心說、日心說和無限宇宙論。

最初人類認為地球是平的也就是地平說。這符合我們對世界的直觀印象,但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逐漸認識到地球是圓的,於是地平說不再成立。

在2000多年前誕生了地心說,地心說的支持者以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代表的哲學家,他們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圍繞著地球旋轉,這種觀點是符合當時人類的天文觀測水平的。

直到十六世紀哥白尼發現了地心說的邏輯錯誤,地心說跟天文觀測有誤差,從而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太陽產生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太陽的一顆行星。伽利略和開普勒又對日心說進行了證實、修正和擴充。

一百多年之後,牛頓繼承了哥白尼以來的宇宙討論,他發現萬物運行靠引力,從而解決了太陽系和恆心的動力學問題,從引力性質出發牛頓推測,這個世界是無窮無盡的,也就是無限宇宙論。

人類對宇宙的理解是基於物理學的發展,宇宙學研究的是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物理學研究的是物體運動的本質規律,所以在第二部霍金用四個章節講述物理理學知識的進展。

(二)

在這一部分,我們會講到一亞里士多德和牛頓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和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我們發現物理學和天文學是互相影響的,物理學的發展改變著我們的宇宙觀念。

在經典物理學的世界,亞里士多德的運動學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不受力的物體就保持著靜止,所以在他的地心說宇宙模型看來,地球靜靜地躺在宇宙中心,日月星辰分成各個圈層,圍繞著地球運動,但是什麼在推動著日月星辰運動呢?

亞里士多德設想,在恆星那一層之外又一個不動的推動者,這就是著名的第一推動。推動者是誰?不知道。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個運動定律,想必你在高中物理課堂上被他們所謂難過,它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第一次定量的解釋了物體的運動規律,也把宇宙的討論範圍擴展到了太陽系之外。

在討論宇宙的時候,牛頓認為恆星組成的宇宙應該是穩定不變的,因為數千年來我們看到的星空幾乎行。因而宇宙群星整體上應該是處於靜止狀態,牛頓認為萬有引力定律同樣適用於恆星之間,引力會引起蘋果落下來,也會引起一切有質量的物體向中心下落,所以宇宙應該是無限大的不存在中心,因為假如宇宙大小有限,恆星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聚集、坍縮,從而就無法保持靜止不動,宇宙就會在並不太長的事件當中毀滅。

在無限大的宇宙當中,對於任何一個物體來說,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引力保持平衡,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安靜的夜空,這就是牛頓的靜止無限宇宙觀。它主要包括下幾點:

1、空間平直且無窮無盡

2、時間均勻流動,且各處都相同。

3、物質在空間和時間的剛性舞台上運動。所謂剛性舞台,時間和空間是固定不變的。

當時人類還不知道恆星壽命竟然長達數千萬,甚至百億年,對於我們來說,恆星看起來似乎確實是永恆的。另外當時的人類也沒有發現一個物體的運動速度如果超過了光速,時間就不再是均勻流動的。畢竟光速是超出人類日常經驗。

牛頓的宇宙觀持續了200年,當物理新思想、天文新發現接踵而來的時候,牛頓的無限宇宙論也就隨之瓦解。這個新理論就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20世紀初愛因斯坦認真考慮了光速問題,愛因斯坦把光速不變作為了狹義相對論的基礎,把時間和空間聯繫起來,從而改變了人類的時空觀念。

經過十年努力,愛因斯坦又把引力擴大到了相對論當中,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時空不是牛頓認為的那樣是平直的,而是受到大質量天體影響發生彎曲。

牛頓告訴我們空間是平直的,由於引力作用地球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運動,愛因斯坦的則是認為太陽巨大的質量把時空的彎曲,宇宙時空結構本身就是個曲面,愛因斯坦的引力的本質進行了重新解釋,他認為時空的彎曲產生了引力,這也是廣義相對論最核心的思想。

利用廣義相對論,物理學家弗里德曼和勒梅特發現,空間不可能一直保持靜止。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了宇宙確實是處於膨脹的狀態。

除了廣義相對論,20世紀物理學新大廈的另一支柱是量子力學,他也支撐著宇宙學的新發展,講量子力學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光子、電子、原子核這些小夥伴兒,他們都叫微觀粒子。一起構成的宏觀世界的物質。比如說光子構成了光,電子圍繞著原子核旋轉組成分子,而分子是構成實物的基本粒子。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微觀粒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不連續的。微觀粒子遵循的規律,跟宏觀世界的規律大相徑庭,宏觀物質的運動雖然複雜,但是只要測量精確,數據完善,就可以做出準確的預測。就像如果街頭上遍布探頭,我們就能夠記錄一個人的日常行蹤,判斷他的行動目標,所以牛頓經典物理學是確定論。

但是在量子世界的發現打破了確定論,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無論如何努力也都無法準確測量一個微觀粒子的所有的物理性質。比如說位置、速度。為了探測粒子的性質,我們必須用另一個已知的粒子。比如說光子作為探針,但是這個探針本身就會干擾粒子的狀態,這種不確定性本質上不是有干擾造成的,而是微觀粒子本身的性質,也就是說光子、電子、原子這些粒子的位置分布本來就具有隨機性。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聯手成就了我們對宇宙的新理解。關於量子力學的研究,讓我們探索到星體內部微觀世界的規律,比如說在恆星的中心,氫原子核通過核聚變形成氦原子核,這個過程當中釋放的能量以光的形式發射出來。

相對論則為我們展示了宏觀世界的規律,大質量的星體一起時空彎曲,時空彎曲是引力之源。各宇宙天體在這樣的引力空間當中運行著,於是,科學家們預測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而後不斷的膨脹,在這個過程當中誕生了宇宙當中的微觀粒子,形成了恆星和星系,進而在恆星演化過程當中形成各種元素,這些元素在宇宙當中重新聚集,形成了新的恆星,行星,包括地球,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

物理學新知識的產生,改變了人類對於天文學的認識,現代宇宙學誕生了,我們甚至認為這一次的宇宙學才脫離了哲學思辨,進入到科學研究的範疇。

上世紀60年代,天文觀測的新發現,有力的支持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天文學家觀測到非常遙遠的星體,這種類似恆星的天體簡稱「類星體」,它其實是正在吸收物質的大黑洞。它存在於遙遠的過去,這說明宇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確實存在演化。

微波背景輻射,是瀰漫在宇宙中所有方向的低頻電磁波,它來自宇宙形成初期,性質符合大爆炸理論的預言,這些證據的支持,讓宇宙大爆炸理論得到科學界的承認,取代了牛頓的禁止無限宇宙觀,而霍金對於黑洞的研究也正是由此開始的。

(三)

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三部分,一起來說一說黑洞,當一個大質量恆星的燃料耗盡之後,會發生猛烈的爆炸,沒有了熱量的支撐核心處的物質會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發生坍塌,形成緻密性體,這就是黑洞。

如果說太陽下要成為黑洞,就得把現在140萬公里直徑壓縮到三公里大小,如果要把直徑1萬公里的地球變成黑洞,那麼地球的直徑就只有兩厘米。因為坍塌處的引力非常大,連光線都無法逃脫,從外表看來就是個黑窟窿,所以說稱為黑洞,這是「裸黑洞」。

黑洞周圍如果沒有任何物質我們是看不到它的,因為它是黑的,宇宙也是黑的,但是如果黑洞周圍有物體正在往裡邊掉,黑洞強大的引力場會加速物質的運動,讓它變得能量很高,從而發光發熱,在進入黑洞之前,發出強烈的輻射,也就是說正在吞噬物質的黑洞,算得上宇宙當中最明亮的天體。

1965年在天鵝座發現了一個強烈輻射x射線的天體,叫做天鵝座x1,被認為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個黑洞。對於宇宙學特別是黑洞的研究,可謂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大的一個腦洞。

基於愛因斯坦天才的想像力和數學推理,在完全看不到黑洞的情況下,霍金等人竟然推導出來關於黑洞的許多性質:

第一黑洞起點問題。1960年代,霍金開始研究黑洞起點問題,所謂起點,就是我們在數學上把零放在分母上出現的無限大情況。霍金和另一位英國物理學家彭羅斯在研究當中發現,根據廣義相對論,黑洞當中必然存在著這樣無限大密度的空間,這就是起點。然而我們所有的物理學定律都處理不了無限大的情況,也就是說,人類已知的科學定律在起點上是失效的,起點在科幻領域是非常熱門的詞,2014年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當中描述人類可能通過起點進行時間旅行。

第二黑洞無錨定理。1971年,霍金證明了旋轉的黑洞必須是軸對稱的,其他科學家把這個證明發展成黑洞無錨定理,處理個錨,是指多餘的性質,也就是說,黑洞的性質僅僅是由它的質量 攪動量和電荷決定的,所以也可以叫黑洞三錨定理。不管形成黑洞的物質究竟是什麼,黑洞究竟是什麼形狀,黑洞都沒有複雜的性質,黑洞是一個極其簡單的物體。

第三黑洞面積不減定理,霍金還發現,只要有東西掉進黑洞,黑洞面積就會增加。兩個黑洞合併成一個合併而成的新黑洞,面積就會等於或者是大於兩個黑洞之和。也就是說黑洞的面積永遠不會減少,這就是黑洞面積不減定理。當兩個黑洞合併成一個大的黑洞,虧損的質量會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到宇宙空間,傳遞到地球上,這就是引力波事件。2015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測到了引力波,因此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四是黑洞不是黑的,黑洞面積不減的性質,讓我們聯想到熱力學當中的熵增定律,那什麼是熵增定律呢?在熱力學中一個系統,如果沒有外力做功,他的混亂程度總是在增加的。就像那些熊孩子的房間,玩具繪本總是越來越亂,不會自行回到擺放的位置上去,這就是熵增。

然而這一類比就意味著黑洞如果數據有熵,它就會對應一定的溫度,因此具有輻射,但是黑洞是黑的,連光都逃不出來,怎麼還會有輻射呢?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霍金提出了他最有名的貢獻,也就是把量子力學應用於黑洞研究,這就是黑洞的霍金輻射。

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謂的真空,其實並不是真的空無一物,而是隨時會產生許多動態的正反粒子對,也就是量子力學允許存在一個過程,暫時從真空當中借出部分的能量,當然能量不能無中生有,所以說這樣的量子對一個具有正能量,一個具有負的能量,而且它們只能暫時存在,從宏觀上看,它們的能量總和仍然是零,因此,霍金提出在黑洞附近產生的正負能量粒子對,負能量粒子會落到黑洞裡面去,而正能量粒子會逃逸出來,在我們看來,就會等效於黑洞具有這種形式的輻射。從這個意義上霍金提出黑洞不是黑的。

黑洞質量越大,溫度越低,一般的黑洞,霍金輻射會非常微弱,比如幾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輻射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還要微弱,我們目前發現的黑洞都不足以判下到這樣的輻射,所以目前來看,想要證明霍金輻射理論的正確性,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四)

在這本書的最後,霍金對科學與哲學的關係發出感慨,科學領域的逐漸擴展,實際上侵奪了許多原本屬於哲學討論的命題,比如對宇宙的研究,在20世紀以前,哲學家們對這個話題發表的意見更多,但是20世紀以後呢,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科學家們能夠討論整個宇宙的誕生和演化,它也就變成了一個科學問題,雖然哲學家和科學家分享了許多共同話題,但是他們的共同語言似乎越來越少了,終於出現了人文和科學之間的隔閡。

霍金指出,大部分科學家太忙於發展描述宇宙的理論,卻很少去問為什麼?而哲學家們雖然說是想尋根問底,卻無法跟上科學理論的腳步,霍金認為在為科學層出不窮的新發現而激動的同時,不能忘記去追問深層次的問題。宇宙為什麼能夠存在?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問題。

最後我們在來一起總結一下,《時間簡史》這本書為我們展現了宇宙觀念的變遷和物理學的大發展,以及關於黑洞的一些發現,人類宇宙觀念的變遷,經歷了地平說、地心說、日心說、無限宇宙論,再到現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論。

宇宙科學的進步,得益於物理學大發展,亞里士多德和牛頓建立了經典物理學體系,人類認為萬有引力讓星體見相護之約,過著平靜的晝夜,進入20世紀後,物理學新大廈的兩大支柱,打破了這一平靜,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引力來自於彎曲的時空,量子力學則是探索了微觀世界的規律,微觀粒子的運動是不確定性的,因為物理學的新發現,現代宇宙學應運而生。

早期,霍金對現代宇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黑洞,成果有四個:

1.因為黑洞無限大會引發黑洞起點問題讓時空穿越成為一種可能。

2.黑洞無錨定理決定它是一個簡單的物體。

3.黑洞面積不減定理。黑洞合併之後,面積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4.黑洞不是黑的,科學家們正在探測黑洞的輻射。

人類天然的好奇心決定了對宇宙的追問,不會停止,我們正處在新發現層出不窮進展迅速的時代,《時間簡史》這本書之所以受到廣大讀者的追捧,是因為它向公眾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讓我們知道宇宙正在以一種我們不可思議的方式運行著。。。

推薦閱讀:

天津爆炸死亡4個消防大隊?
把大量冰塊放入滾油當中會發生什麼?
胸肌想不長都難?充滿爆炸感的訓練3
宇宙膨脹及其爆炸循環

TAG:爆炸 | 黑洞 | 時間 | 解讀 | 時間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