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應拋棄「受害者心理」
隨著美國「重返東亞」,國內媒體和學界出現了比較悲觀的認識和看法,認為美國在加大對中國的壓力,中國周邊環境惡化,戰略機遇期不存在了,甚至提出在戰略上採取措施予以回擊。筆者認為,矛盾確實有增加勢頭,但從歷史角度看,當前中國的周邊環境仍然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過於消極地評估中國周邊和國際環境,高估美國和西方目的和能力,反映了對中國外交和國際環境的認知過程中的一種思維慣性。中國需要擺脫受害者心理的影響,避免被西方牽著鼻子走。 筆者認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攻勢,反映的恰恰是其處境的被動局面,而非主動境遇。雖然美國仍然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但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國和整個西方經濟和制度的弊端,中東混亂局勢則反映了美國乃至西方力量的衰微。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美國在東亞地區的攻勢是戰術上的,而非戰略上,實際上是美國在力量相對衰弱的背景下,採取戰術上的攻勢來彌補其戰略上的不足。 美國重視中國,實際上是對中國崛起不得不做出的被動反應,是對中國這個競爭對手的重視。如果說中國外交史上常常根據大國對華政策做出被動反應的話,那麼當下美國對亞太的政策應該是少有的一次對中國變化的被動反應。從這個意義上說,原本是美國擔心我們,過於悲觀則會造成我們擔心美國,在勢頭上失去了主動。中國人應該表現得更加自信和樂觀,而不是緊張和悲觀。 自信,就是要在國際問題上敢於大聲說出自己的利益,在維護自己利益時當仁不讓,該出手的時候就出手,而不是除了「核心利益」外,在其他利益上唯唯諾諾,「猶抱琵琶半遮面」。當然,自信不是得理不讓人,而是在維護自己利益的時候,尊重別人的利益,顧及別人對中國崛起的擔憂,採取適當措施消除這些疑慮。否則,誇大美國的優勢和能力,將周邊和世界發生的一切都看作是西方叵測之心的表現,低估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影響估計不足,總是消極被動,聽風就是雨,過於敏感,意氣用事,就成了受害者心理的受害者,恰好陷入了別人的陷阱。 外交要採取主動,就是改變外交圍繞西方大國轉的思維慣性。在新中國外交史上,曾經面臨一個或另一個大國的威脅,我們將這個國家當作戰爭「策源地」,是中國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脅,因此在發展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關係時,總「以敵劃線」。這是被動反應外交的顯著表現。如今形勢不同了,做「負責任的大國」已經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個目標。在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中,也應該以自己的利益為坐標,從中國與這些國家雙邊關係的角度處理與他們的關係,而非根據中國與西方大國關係,或這些國家與西方大國關係的角度來確立中國的政策。 當前,國際形勢正進行冷戰結束以來最大的調整和重組,中國處於歷史上少有的有利地位。抓住這次機遇,應該跳出從中國與大國或西方國家關係角度考慮外交的藩籬,尋求突破點,在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之外開闢新的陣地。在處理與發展中國家關係的時候,始終根據中國的國家利益,以及中國與這些當事國,或當事地區雙邊關係的角度考慮。在此基礎上,尋求中國與西方大國,乃至整個國際社會在相關問題的利益交匯點。只有這樣,我們在處理地區熱點問題上,在發展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關係的時候,才能不被西方政策牽著鼻子走,變被動為主動。▲(作者張清敏: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中國最美的十大風景勝地(下)
※49集《中國算命術剖析》
※日本女人床上一語嚇壞中國男人(組圖)
※湖北291人成「中國超級富豪」 平均身家18.2億元
※中國門口狼煙起 美韓軍演在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