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經》 |
《般若經》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經典,也是大乘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類經典,由般若部類的眾多經典彙編而成。「般若」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略稱,是指一種大乘佛教的佛、菩薩所具有的不同於凡俗之人的智慧,它既是大乘佛教修行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觀察一切事物的準則。船若類經典在印度出現較早,大約在印度案達羅王朝中葉(約公元一世紀中葉),船若類佛經就已問世,龍樹時代(公元二或三世紀)流行的般若類經典有《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兩種。所謂「大品」、「小品」是指兩部《船若經》在篇幅上有大小長短的區分,而它們的中心內容是基本相同的。最早傳入中國的大乘船若經是東漢末年的支婁迦讖在桓帝中平年間(公元178—189年)所譯的《道行般若經》十卷。 此後,小品般若經又被七次翻譯,譯本分別是:東漢竺佛朔譯的《道行經》一卷;吳國康僧會譯的《吳品經》五卷;吳國支謙譯的《大明度無極經》四卷;西晉竺法護譯的《新道行經》十卷;東晉祗多蜜譯的《大智度經》四卷;前秦曇摩埤、竺佛念合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五卷;後秦鳩摩羅什譯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品般若經》譯介的要遲些,到南北朝時先後有三個譯本:西晉竺法護譯的《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十五卷;西晉無羅叉、竺叔蘭合譯的《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後秦鳩摩羅什、僧睿等合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四十卷。 《般若經》的中心思想就是「性空假有」。即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稱為「性空」。但「性空」並非虛無,虛假的現象仍然存在,這種虛假的現象就稱作「假有」。「性空」和「假有」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只有獲得般若智慧,才能在觀察事物時,不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能擺脫世俗認識的束縛,把握佛教真諦,達到覺悟的境界。以下將從幾個方面來介紹《船若經》的基本內容。 一、關於「緣起」說。「緣起」說是奠定「假有性空」思想的理論基礎。般若所述的「緣起」是在小乘緣起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乘佛教思想以「十二因緣」為中心,宣傳「業感緣起」。大乘般若由小乘所倡的「人無我」、發展到提倡「法無我」,並把「人無我」、「法無我」統稱為「無自性」,用「無自性」去表示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沒有可以自我主宰、自我規範的本性和規律,也就是沒有自己的本質屬性。般若所說的「性空」就是針對這種「無自性」而言的。由於用「無自性」的概念來說明一切事物現象,故既使小乘佛教所講的「無我」更徹底,也改造了小乘「緣起」說本身。 《般若經》將世界上一切生滅現象和體現生滅現象的主體,都看成是由因緣造成的,離開了「因緣」,就體現不出「性空」之所在。《船若經》還將小乘的講述以人生過程為核心的十二因緣說擴展為解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因緣說。般若還反對將十二因緣和涅視為實有其性的小乘理論,認為因緣本身就體現著無自性,故決不可當真地消滅一個世間世界和再生出一個涅世界。《般若經》認為凡是因緣所生法,也都是「有」,因這是一種「無自性」,不真實的「有」,故被稱為「假有」。根據「假有」理論,將他們所否定的一切,用另外一種形式全部肯定下來,既肯定現實社會一切秩序的「有」,也肯定了彼岸佛的世界的「有」。由於一切現象都可以歸結為「因緣法」,故一切現象都是「假有性空」;但主宰一切事物現象的「因緣法」不是「假有性空」,而是真實的存在。 二、關於「本無」說。「本無」,後來譯作「如」、「真如」與「實相」、「真實」等詞,在般若學中都表示「性空」的意思。小乘諸派將佛所說的一切法都看作實有其體的真實存在,這使佛教思想日益僵化,使宗教本身喪失適應社會需要的活力,呈現逐漸衰落的危機。大乘般若認為「經法本無」,否定了小乘把佛或佛經語言概念實體化的理論觀念。「本無」的原義,就是對視假象為真實的否定,人們對於「本無」的認識,只能通過對世俗的一切認識的徹底否定來獲得。這樣,「本無」就是事物現象的本質,這種本質只有在對現象的徹底否定中才能體現出來。當然,「本無」也不能離開現象去獲取,因為「本無」正是通過現象的不真實性得以體現的。《船若經》把「本無」思想應用於具體範疇,形成「無住」、「無得」、「無相」、「無生」等觀念。「無住」是指不住於「名言」;「無得」指思維對對象的「自性」無所得;「無相」指思維不執著於「事相」;「無生」指思維視現象無生滅變化。 三、關於「方便善巧」。佛教教義的宣傳與推廣,離不開「方便善巧」,即靈活應用。般若和「方便善巧」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般若是成佛之母;「方便善巧」是般若的具體運用;沒有般若,「方便善巧」就失去原則目標,而沒有「方便善巧」,般若就不易推行。故《般若經》甚為重視「方便善巧」,認為沒有它,就有墮入小乘的危險。「方便善巧」是連結世間與出世間的紐帶,也是大乘區別於小乘的重要標誌之一。 《般若經》在魏晉南北朝頗為盛行,並與同時期的玄學思想互相影響,互相推波助瀾,以至在上層門閥士族階層中更是風靡一時,當時的名士若不懂得一點般若學,就有失名士的派頭,若名僧不能談玄說理,也有損名僧的身分。《船若經》在玄學思想影響下,後來形成船若學的「六家七宗」,可見影響之大。《般若經》這部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和重要經典,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奠基之作,稍後出現的《華嚴經》、《法華經》及《涅經》等都是在它的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而各成體系的。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的六百卷本《般若經》,分為四處(集)十六會(編)二百七十五分(章),其中的第四會和第二會分別是《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的重譯。唐玄奘全譯《大般若經》的出現,標誌著中國佛學中大乘空宗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大小品《般若經》,在北魏與北周的兩度毀佛事件中難逃厄運,屬在禁之列。
|
|
|
|
推薦閱讀:
※??這五個人請「滾」出中國,馬上!
※盤點世界十大高壩,中國四座當選
※福澤諭吉對梁啟超說:中國完了
※科學網-中國大學一百年
TAG:中國 | 禁書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