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鳳江針灸美容講義

天津河西太湖聯合門診針灸科主任,胡光入室弟子序  頁前言……………………………………………………01              針法講解……………………………………………………02穴位講解……………………………………………………03陰陽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04臟腑之間的關係……………………………………………05臨床案例……………………………………………………06前    言經典醫案是吾師經過數十年的臨床實踐而總結出來的。吾師胡光,字德潤,祖籍山東慶去,1948年6月29日出生於一個教師家庭,少年喪父,12歲擔負起家庭重擔,先後拜李月樓、張鴻儒、王曾岳、韓汝訓等名中醫為師,學習中醫方脈及針灸。先生博學多才,集百家之長,臨證四十餘年,運用十四經的特定穴、有效經驗穴及部分各家獨門奇穴,針灸治療病人達80餘萬人次,中醫方脈治療內、外、婦、兒各科達10餘萬人次。自87年以來,每年以人大政協工作組名義向貧困下崗職工發放免費扶貧針灸卡16萬元,以解貧困患者燃眉之急。由於取穴少,見效快,療效神奇,因此患者源源不斷,並吸引諸多國內外臨床醫生上門求學,併網上尋求治療醫術。先生臨證數十載潛心研究中醫方脈、針灸及活血化瘀之法,形成一套獨特的針灸治療體系,將中醫針灸學發揚光大。為弘揚中醫傳統文化先生曾多次應邀前往美國、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及疑難病會診,並在國內各地高等學府舉辦各種類型的講座。先生歷任廠醫務室主任,公司專職及局專職醫務負責人等職,曾先後在中山醫院、天福慈濟醫院,天津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醫大二部門診出任專家門診,現任河西醫院針灸科主任。一九九八年八月,本人經友人介紹,拜湖光先生為師,成為先生又一入室弟子,承蒙恩師厚愛,大師兄張林傑抬愛,;言傳身教,將畢生所學悉心傳授,結合個人臨床實踐,思考感悟,本人對先生的治學方略及醫案的精髓有了較深的認識,真可謂「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得春光彌宇宙」。二、針法特色針法內容有四:1、倒馬針法;2、動氣針法;3、牽引針法;4、不定穴針法;另有左右、上下傳針法(類似平衡針法),最為精妙處,為刺血療法,瀉絡遠針,奏效神速,即顯反應,立除沉痾。總之,本針法極少在患側取穴,但能最大限度、最快速激發人體內在潛能,衝擊病灶,使諸多疑難雜病、頑症痼疾奇蹟般速愈。(一)倒馬針法採用兩針或三針並列之方式,加強療效的一種特殊針法。本講義奇穴有很多本身既是組穴,需要倒馬應用。如駟馬上穴、中穴、下穴倒馬針,正筋、正宗倒馬針。十四經穴亦可運用倒馬針,如內關、間使同時取穴。倒馬針法的應用乃是本針法的獨創,臨床療效非凡。(二)動氣針法在某個特定穴道進針得氣後,邊捻針邊令患者活動患處,病痛便可立即減輕,表示針穴與患處之氣相互通應,達到疏導與平衡作用於,……可停止捻針,視情況留針或出針。如果病程短,治療效果好,即可出針;若病程較久,則宜留針。中間必須捻針數次以行氣,同時令病人不斷活動患處以引氣,如果病在胸腹或在臟腑,或屬氣鬱、神志病變,則可同時配合按摩胸腹,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導,使針刺與患處之氣相引。,所謂動氣針未能,即動引其氣之義。(三)牽引針法先以健側遠端取穴為治療針,再於患處遠端取相關穴道為牽引針,然後兩端同時捻針,交互感應,遙遙相引,這樣患處必在兩穴之間,再配以動氣針法,通而調之,往往立見奇效。穴位講解(一)鎮逆組穴:此組穴是由攢竹穴和印堂上三分鎮靜穴組成。治療範圍:咳逆、喘息氣逆、頑固呃逆、一切氣機上逆諸症及憂鬱症、強迫症、疑病症、潔癖等。治驗應用:1.神經官能症、梅核氣加失音穴或梅核點2.喘息加重子穴、重仙穴、小間穴、大間穴、浮間穴、外間穴3.奔豚氣加膻中穴或開四關(二)同步組穴:此組穴分為小同步、中同步、大同步三部分。1.小同步為風池穴、完骨穴、天柱穴2.中同步為百會、風池穴、完骨穴、天柱穴3.大同步為百會穴、四神聰穴、風池穴、完骨穴、天柱穴、上星穴(或神庭穴)、頭維穴、率谷穴、印堂穴或加舌下三針。治驗應用:1.神經官能症(加中白穴、下白穴、腎關穴、心門穴)2.血管性痴呆:早老性痴呆;腦萎縮卒中後遺症;嗜睡症(加三重穴)3.帕金森病或症(加配靈骨穴、大白穴、三重穴或上三皇、下三皇)4.精神分裂症(加1.怪三針、2.豐隆穴、少澤放血)5.癲癇(臨症加減)(三)新老十針神闕上下左右1.5—2寸等分點加右日月穴和開四關。外老十針為以上穴位加子宮穴臨床應用及治驗疾病: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膽囊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1.治胃下垂、腎下垂加百會穴2.治腎下垂、膀胱下垂、子宮下垂改為外老十針3.治療不育症、不孕症:外老十針加婦科穴、還巢穴4.用於中風後遺症長期針灸調整期和久治不愈面神經壞死期面麻分為兩種刺法:1.重刺日月,輕刺中州(柴胡疏肝散症;逍遙散症)2.重刺中州,輕刺日月(補中益氣湯症;歸脾湯症)(四)華佗夾脊頸段、胸段、腰段、骶段,按宋冠生老師刺法,分為盤龍刺、花盆刺,28對穴之詳述。1.腦血管疾患、帕金森病、假球麻痹、真球麻痹:頸段挾脊配風池、完骨、天柱2.胸痹(胸痛及冠心病):胸段挾脊加中白、下白腎關、心門3.脾胃病:脾胃段挾脊加新老十針;足三里4.萎縮性胃炎、慢性胰腺炎、膽囊炎、膽結石5.婦科疾患:腰骶段挾脊加外老十針6.用於胃下垂消瘦或肥胖病,調節下丘腦腹內側核,腹外側核的飽食、餓食中樞;配風池、完骨、天柱及外老十針用於改善人體素質;調督脈、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加中白穴:腎關穴;心門穴。(五)三間穴、液門穴治療頭痛、偏頭痛(左右手交替取穴)(六)正脊穴肩骨需穴與曲池穴連線四分法入 骨後緣貼骨刺治驗應用:1.適用於一切類型頸椎病,肱穴為正脊、靈骨、大白、腎關(或下三皇)2.治療淋巴結炎、淋巴結核、肺癌(七)大間穴部位: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向大指外開三分主治:心臟病、膝蓋痛、小腸氣、疝氣(尤其特效)、眼角痛、睾丸墜痛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節中央偏向大指三分是穴(八)小間穴部位:食指第一節外上方,距大間穴高二分主治:支氣管炎、吐黃痰、胸部發悶、心跳、膝蓋痛、小腸氣、疝氣、眼角痛、腸炎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節外上方,距大間穴上二分是穴(九)浮間穴部位:食指第二節中央外開二分主治:疝氣、尿道炎、小腸氣、牙痛、胃痛取穴:食指第二節正中央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三分三處是穴(十)外間穴部位:食指第二節正中央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六分六主治:疝氣、尿道炎、小腸氣、牙痛、胃痛取穴:當食指第二節正中央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六分六是穴(十一)木穴部位:在掌麵食指之內側,計有二穴點主治:肝火旺,脾氣躁取穴:當掌麵食指之內側,距正中央二分線之直線上,上穴距第二節橫紋三分三,下穴距第二節橫紋六分六,共二穴(十二)還巢穴部位:在無名指中節外側(靠近小指之側)正中央主治:子宮痛、子宮肌瘤、子宮炎、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輸卵管不通、子宮不正、小便過多、陰門發腫、安胎取穴:當無名指外側正中央點是穴(十三)眼黃穴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節之中央點主治:眼發黃取穴:當掌面小指第二節之中央點是穴(十四)膽穴部位:在中指第一節兩側中點主治:心驚、小兒夜哭取穴:當中指第一節兩側中點,共二穴(十五)二角明穴部位:在中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主治:閃腰岔氣、腎痛、眉棱骨痛、鼻骨痛取穴:當中指背第一節中央線,距第二節橫紋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十六)心膝穴部位:在中指背第二節中央兩側主治:膝蓋痛、肩胛痛取穴:當中指背第二節兩側中央點,共二穴(十七)婦科穴部位:在大指第一節之外側主治:子宮炎、子宮痛(急慢性均可)、子宮肌瘤、小腹脹痛、婦人久年不孕、月經不調、痛經、月經過多或過少取穴:(十八)制污穴部位:在大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主治:久年惡瘡、惡瘤開刀後刀口流水不止,不結口取穴:當大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十九)五虎穴部位:在大指掌面上第一節之橈側主治:全身骨痛取穴:當大指掌面上第一節之外側,每二分一穴,共五穴(二十)小節穴部位:手大指本節掌骨赤白肉際上主治:踝扭傷、踝痛、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腰痛、通風、下肢痛取穴:當手大指本節掌骨旁赤白肉際上是穴(二十一) 重子穴部位:虎口下約一寸,即大指掌骨和食指掌骨之間主治:背痛、肺炎(特效)、感冒、咳嗽、氣喘(小兒最有效)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和食指掌骨之間,虎口下約一寸處是穴(二十二)重仙穴部位:在大指骨和食指骨夾縫間,距虎口二寸,與手背靈骨穴正對相通主治:背痛、肺炎、退燒、心跳、膝蓋痛取穴:當大指骨和食指骨之間,距虎口二寸處是穴(二十三)靈骨穴部位:在手背拇指與食指叉骨見,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與重仙穴相通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脹大、婦女經脈不調、經閉、難產、耳鳴、耳聾、偏頭痛、痛經、腸痛、頭昏腦脹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距大白穴一寸二分,與重仙穴相通(二十四)中白穴(又名鬼門穴)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連接處五分主治:腎臟病之腰痛、腰酸、背痛、頭暈、眼散光、疲勞、坐骨神經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腫取穴:拳手取穴,在手背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連接處五分是穴(二十五)下白穴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連接處一寸五分主治:牙齒酸、肝酸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取穴:拳手取穴,當手背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連接處一寸五(即中白穴後一寸)是穴(二十六)其門穴部位:在橈骨之外側,手腕橫紋後二寸處主治:婦科經脈不調、赤白帶下、大便脫肛、痔瘡痛取穴:當橈骨之外側,手腕橫紋後二寸處是穴(二十七)其角穴 部位:在橈骨之外側,手腕橫紋後四寸處 主治:同其門穴取穴:其門後二寸處(二十八)其正穴部位:在橈骨之外側,手腕橫紋後六寸處主治:同其門穴取穴:其角後二寸處(二十九)心門穴 部位:在尺骨鷹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 主治:心臟炎、心跳、胸悶、嘔吐、乾霍亂 取穴:手撫胸取穴,在下尺骨肉側陷處,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三十)肩中穴 部位:當後臂骨之內側,去肩骨縫二寸五分 主治:膝蓋痛(特效)、皮膚病、小兒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三十一)雲白穴部位:在肩尖前約二寸,背面穴向胸方向斜下開二寸主治:陰道炎、陰道癢、陰道痛、赤白帶下、小兒麻痹取穴:垂手取穴,當肩關節前方,肩骨縫去尖約二寸許處是穴,即背面穴向胸方向下開二寸(三十二)李白穴部位:在雲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主治:狐臭、腳痛、小腿痛、小兒麻痹取穴:在臂外側,在雲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是穴(三十三)門金穴部位:在第二 骨與第三骨連接部之直前陷中主治:腸炎、胃炎、腹脹腹痛、盲腸炎取穴:當第二 骨與第三骨連接部之直前凹陷中,與火主穴並列(三十四)水曲穴部位:在六完穴後一寸處主治:腰痛、四肢浮腫、腹脹、頸項神經痛、子宮疾病取穴:當第四趾骨與第五趾骨之間,距六完穴後一寸處是穴(三十五)正筋穴部位:在足後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取穴:當足後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三十六)正宗穴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處主治:同正筋穴取穴:當足後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二寸處是穴(三十七)一重穴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膜炎取穴:當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是穴(三十八)二重穴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主治:同一重穴取穴:當一重穴直上二寸處是穴(三十九)三重穴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主治:同二重穴取穴:當二重穴直上二寸處是穴(三十八)天皇副穴(腎關)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棱骨痛、鼻骨痛、頭暈取穴:當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脛骨之內側(三十九)地皇穴部位:在脛骨之內側,距內踝骨七寸主治:腎臟炎、四肢浮腫、糖尿病、淋病、陽痿、早泄、遺精、滑精、夢遺、蛋白尿、小便出血、子宮肌瘤、月經不調、腎虧之腰痛取穴:當脛骨之內側後緣,距內踝尖上三寸處是穴(四十)人皇穴部位:在脛骨之內側後緣,距內踝上三寸主治:淋病、陽痿、早泄、遺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腎臟炎、腎虧之腰痛取穴:當脛骨之內側後緣,距內踝尖上三寸處是穴(四十一)外三關穴部位: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之直線上主治:扁桃腺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種瘤取穴:當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連線之中點一穴,中點與該高骨之中點又一穴,中點與外踝之中點又一穴(四十二)明黃穴部位:在大腿內側之正中央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脹大、脊椎骨膜炎、疲勞、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取穴:當大腿內側之中央點是穴(四十三)天黃穴部位:在明黃穴上三寸主治:同明黃穴取穴:當明黃穴直上三寸處是穴(四十四)其黃穴部位:在明黃穴直下三寸主治:黃疸病及明黃穴主治各症取穴:當明黃穴直下三寸處是穴(四十五)駟馬中穴 部位: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向前橫開三寸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擊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神經麻痹、眼發紅、哮喘、乳房疼痛(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癬、皮膚病、下肢扭傷取穴:直立,兩手下垂,當中指尖所至之處向前橫開三寸處是穴(四十六)駟馬上穴 部位:在駟馬中穴直上二寸 主治:同駟馬中穴 取穴:當駟馬中穴直上二寸處是穴(四十七)駟馬下穴 部位:在駟馬中穴直下二寸 主治:同駟馬中穴 取穴:當駟馬中穴直下二寸處是穴(四十八)水通穴 部位:在嘴角之下四分主治:風濕病、腎虛引起的疲勞、頭昏、眼花、腎虛、腎虧腰痛、閃腰岔氣 取穴:當嘴角直下四分處是穴(四十九)水金穴 部位:在水通穴向里橫開五分主治:風濕病、腎虛引起的疲勞、頭昏、眼花、腎虧腰痛、閃腰岔氣 取穴:從水通穴向里橫開五分處是穴(五十)玉火穴 部位:眼中央直下之顴骨下陷處主治:坐骨神經痛、肩臂痛、四肢痛、膝蓋痛、顴骨痛、腮骨痛 取穴:當眼中央正下方之顴骨直下凹陷處是穴(五十一)鼻翼穴 部位:在鼻翼上端之溝陷中主治:眉棱骨痛、頭昏眼花、腎虧之各種神經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面麻痹、舌痛、舌硬、舌緊、偏頭痛、喉痛 取穴:當鼻翼中央上端之溝陷處取穴(五十二)鼻炎穴 位置:此穴位與顴骨下緣的中點 取穴:交叉取穴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酸麻脹為主 功能:退熱,止痛,消炎,調節神經,抗過敏。主治:鼻炎,過敏性鼻炎。臨床還可用與治療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下頜關節炎,上呼吸道感染,眼角下一條線,迎香向外一條線,兩線交叉點,下針向迎香方向刺(五十三)痤瘡穴 位置:此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 取穴:定位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經為主針刺方法:點刺放血法,局部常規消毒,採用三棱針快速點刺,擠出三至五滴血用消毒棉球壓迫即可 針刺方法:一/中心點刺法:即在相對的中心點進行快速針刺,或用拇指、食指將局部肌肉捏起再點刺放血;二/一線三點點刺法:即在中心點左右兩側一厘米各點刺一針。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局部微痛為主功能:調和陰陽,清熱解毒,消炎,抑菌,退熱,增加機體代謝和機體免疫功能。主治:痤瘡穴臨床還可用於治療脂溢性皮炎,面部腫,面部色素沉著,毛囊炎,濕疹,尋麻疹,急性結膜炎,口腔炎,副鼻竇炎,扁桃體炎,急性淋巴結炎,上呼吸道感染。(五十六)頸痛穴位置:此穴位於手背部,半握拳第四掌骨與第五掌骨之間即指掌關節前凹陷中(液門)。取穴:交叉取穴功能:疏筋活血,清利咽喉,消炎止痛,退熱,調節神經。主治:頸部軟組織損傷,落枕頸肩綜合症,頸肩肌筋膜炎,頸性頭痛,頸性眩暈。臨床還可用於治療肋間神經痛,眶上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足底痛臨床應用:用一手抓住病人的四個手指,這樣剛好病人半握拳,然後用三寸針向陽谷方向一直刺進,然後提出,不出皮,再向旁兩方向刺入提插,如再沒針感再回第一個點進行捻針,它和肩痛穴配合用,先針肩痛穴,平衡針的規矩是從下向上。(五十七)婦科一穴位置:在胸骨柄正中線二分之一處,相當於第四肋間隙。取穴:定位取穴針刺特點:以針刺第四肋間神經間皮支的內側支出現的針感為宜針刺手法:一步到位針刺法:待針體進入一定深度後即可出針,不提插不捻針 針感:以局部酸麻脹為主並向腹部或下腹部放射。功能:止痛,退熱,抑菌,消炎,溫中散寒,活血化淤。主治:原發性痛經,繼發性痛經,經前期緊張綜合症。臨床還可用於治療盆腔炎,陰道炎,附件炎,非特異性結腸炎,泌尿系感染。臨床運用:本穴在臨床中應用較少,重要取穴不方便,可用胃痛穴代之。(五十八)胃痛穴位置:此穴位於口角下一寸或下頜正中點旁開有寸半處。 取穴:男左女右取穴 針刺手法:採用滯針手法。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局部酸麻脹痛為主功能:健脾養胃,調節腸胃,平衡心理,活血化淤,疏肝理氣,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進潰瘍癒合。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急性胃痙攣,膈肌痙攣。臨床還可用於治療暈車,暈船,暈機,小兒消化不良,原發性痛經,糖尿病,還可作為一切慢性疾病的輔助穴和保健穴,在進針位置上針尖向對側方向平刺,進針深度二寸左右,男患者由左向右進針,女患者由右向左進針。臨床運用:胃痛穴治肚臍以上所有疾病,暈車時針胃痛穴特好;痛經時用胃痛穴配過敏穴,腹痛穴,腎病穴,這四個穴治痛經每次來時針三天(次),針三個三次一共三個月九次就能根治。(五十九)膝痛穴位置:手心向下,上臂伸直,肩關節至腕關節連線的中點(曲池向上一點凹陷處)。 取穴:交叉取穴。 針感:以局限性出現的局部酸麻脹為主或想腕關節放射主治:膝關節軟組織損傷,骨性膝關節炎,髕骨軟化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用於治療神經性皮炎,急性尋麻疹,牛皮癬,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網球肘。(六十)胸痛穴位置:此穴位於前臂背側尺橈骨之間,腕關節與肘關節連線的下三分之一處取穴:交叉取穴,右側胸病取左側穴位,左側病邊取右側穴位。針刺特點:以針刺前臂背側皮神經或骨間背側神經出現的針感為宜。針刺手法:採用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現相應的針感要求即可出針,對重症病人可實施滯針手法。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局部酸麻脹為主。功能:擴張冠狀動脈,消炎止痛,調節神經,調節內臟,調節心律,調節血糖,血脂,血壓,調節內分泌。主治:胸部軟組織損傷,肋間神經痛,非化膿性肋軟骨炎,胸膜炎,心絞痛,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律不齊。臨床還可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甚病綜合症,經前期緊張綜合症,帶狀皰疹,急性胃炎,帶狀皰疹後遺症(即皰疹性神經痛),慢性胃炎,膈肌痙攣。臨床運用: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特定穴位,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胸部疾患為主,特別用於胸部急症、痛症效果尤佳,亦可作為臨床急救穴位之一。採用三寸毫針,針尖向上呈四十五度斜下直刺,進針深度為二寸左右;出現前後胸腰背疾患也可配胸痛穴。(六十一)牙痛穴 位置:此穴位於耳垂前正中處。 取穴:交叉取穴。針刺手法:採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針體刺入要求深度後,病人疼痛沒有緩解可上下提插三次即可出針。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局部酸麻脹痛為主。 功能:通牙關,開竅祛風,止痛抑菌消炎。主治:有齲齒,牙外傷,牙齒過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的各種牙痛。臨床還可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流行性腮腺炎,下頜關節炎,三叉神經痛,中風性失語,流蜒。 臨床運用:此穴是臨床治療牙痛的特效穴位,不分上下牙,各種原應引起的牙痛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門牙為界,分為左右兩側,對過敏性牙痛在治療該病的同時,還必須配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相關穴位從全身進行調整,才能從根本上達到治癒的目的。此穴臨床還稱為失語穴,用於中樞性失語;牙痛穴也可治療失眠症。我遇牙痛患者用同側頸痛穴留針二十分鐘效果特別好,就用一穴。(六十二)咽痛穴 位置:此穴位於第二掌骨橈側緣的中點。取穴:交叉取穴,慢性咽炎左右交替取穴,輕者男左女右取穴。針刺特點:以針刺指掌側固有神經或橈神經淺支產生的針感為宜。針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針體刺入一定要求深度時即可將針體退出。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局部酸麻脹痛為主或向食指中指放射。 功能:消炎退熱,鎮靜止痛,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主治:急慢性咽炎,急慢性喉炎,急慢性扁桃腺炎。臨床還可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單純性甲狀腺腫大,滯產,急性乳腺炎,產後缺乳,上呼吸道感染,牙痛,面神經麻痹。 臨床運用:咽痛穴其實就是合谷穴向後溪方向刺。(六十三)腰痛穴位置:此穴位於前額正中,將前額人為地劃一個十字,十字交叉即為此穴(印堂上一寸)。 取穴:交叉取穴。針刺手法:採用上下提插手法。單側腰痛為平刺手法,不提插,如病人不發生暈針的情況下可以留針一到二小時,以局限性強化性針感出現酸麻脹為主。 功能:活血化淤,調節神經,止痛消炎。主治:腰部軟組織損傷,腰椎間盤脫出,強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不明原應的各種腰痛。特別對腰部軟組織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症。臨床運用:因炎症引發的坐骨神經痛還需配合針刺相關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為理想(平衡穴一般都在三秒鐘見效)。如左側腰痛進針後針尖向右側攢竹方向刺,不要提插。腰痛穴向上星穴方向刺治腰椎以上(胸椎)的病變。(六十四)痔瘡穴位置:此穴位於前臂伸側面尺橈骨之間,前臂背側腕光節至肘關節連線的上三分之一處。 取穴:男左女右取穴或左右交叉取穴。針刺手法:採用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現相應針感要求後即可出針。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局部酸麻脹為主。 功能:解毒瀉火,退熱通便,消炎止痛。主治:內痔,外痔,肛裂,便秘。臨床還可用於治療嗜睡,中風失語,急性腰扭傷,肋間神經痛,胸部軟組織損傷,暴震性耳聾。臨床運用:腕關節到肘關節分三份兩點,外關面上一寸為一點是胸痛穴,另一是痔瘡穴,在它們對面是降糖穴和肺病穴。中醫對美容的認識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整體的各個臟腑組織有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他們在生理上相互聯繫,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面部僅是身體的一部分,而皮膚也僅是身體的一個器官,它的榮衰與各個臟腑、各條經脈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只有臟腑經絡功能正常,氣血旺盛,才能青春常駐。如果任何一個臟腑或經脈功能發生障礙,導致氣血不足或失調,必然要反映到面部,引起面色晦暗、蒼白或發黃,或皺紋滿布,皮膚彈性減弱。試想,;一個脾胃虛弱得貧血患者,即使濃妝艷抹,也掩飾不了營養不良的病態。相反,一個臟腑功能正常、身體健康的人,必然是紅光滿面,神采奕奕,青春常駐。由此看來,欲使青春常駐,容顏不衰,必先強身健體以固本,打好美容的身體基礎。針灸之所以對美容有效,全在於其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氣血,使人體達到持久、穩定的陰陽平衡,通過改善人體的內在因素,從而美化容貌,常葆青春,這是一條科學的途徑。一、五臟與美容五臟,即心、肝、脾、腎、肺,他們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中醫認為,面部皮膚是內髒的一面鏡子,它能反映五臟氣血的盛衰和功能的正常與否,也就是說,五臟氣血的盛衰,功能的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顏面的榮枯,而五臟與面容的關係主要通過經脈、絡脈、陽氣、陰血和津液等的聯繫體現出來。五臟通過經絡,將陽氣、陰血、津液運送和散佈於面,滋補潤養皮膚,抗禦外邪的侵襲,從而使面部榮潤,容貌不枯。隨著人的年齡增長,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開始由盛轉衰,所以腠理疏鬆,顏面漸枯,鬚髮漸白。中醫還將面部不同的部位和顏色分屬五臟,即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頭額屬心,下頜屬腎,鼻屬脾;心色赤,肺色白,肝色青,脾色黃,腎色黑等。下面具體談談五臟與美容的關係。1、 心與美容心主血脈,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作用。心能推動血液運行,滋養面部肌膚,使面部紅潤光澤,所以,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與否,可以反映面部色澤的變化。由於面部的血脈分別較為豐富,所以,心臟的功能是否正常,與面部容顏的榮潤關係極為密切。如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面部皮膚因血液的滋養而紅潤,富有光澤。如果心氣不足,心血虧少,則面部血供不足,皮膚得不到足夠的滋養,則面色晄白,暗淡無華;氣血瘀滯,血脈受阻,則面色青紫晦暗;若心血失之過多,則面白如紙。2、 肺與美容肺的功能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通調水道。肺與面部的關係在於肺的主氣和宣發衛氣功能,將津液輸布全身(包括面部),以溫潤肌腠皮膚。津液由肺宣發布散於全身,具有滋潤皮膚毛髮、滑利關節、潤養孔竅(眼、耳、鼻)等、充養骨髓和腦髓的作用。若肺的宣發功能正常,則可宣發津液與皮膚,使皮膚柔潤光澤;相反,若肺的宣發功能失調,不能宣發衛氣和津液於皮毛,可使皮毛憔悴枯槁。3、 脾與美容脾的生理功能為主運化,升清降濁,統攝血液,主肌肉四肢。脾與美容的關係主要體現在脾能將水谷化生為氣血,滋養榮潤皮膚。中醫認為脾的運化功能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運化水谷:脾能將水谷消化吸收,變化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滋養皮膚的必需物質—氣血,只有脾運化水谷功能正常,源源不斷地化生為氣血,生命才得以維持,肌肉皮毛才得以滋養,人才能精神抖擻,榮光煥發。反之,脾運障礙,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榮潤於顏面,則出現精神萎糜,面色萎黃,或色如塵垢,枯暗不華,毛髮稀疏,肌膚乾燥,形體消瘦等病症。(2)運化水液:脾能運化水濕,即在運輸水谷精微的同時,將水液也輸布到全身臟腑各組織器官。如果脾運化水液功能減退,水濕停於體內,形成濕、痰、飲等病理產物,則可導致水腫、肥胖;水濕停聚,久則化熱,濕熱邪氣沖於面,則可導致痤瘡、酒渣鼻等面部疾病的發生,從而影響面部美容。另外,由於脾主運化,將水谷中的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肌肉中去,使肌肉發達豐滿。所以,如果脾運化失常,肌肉缺乏水谷精微的營養,則會出現肌肉瘦削、萎縮,從而使面部鬆弛,過早出現皺紋,影響美容。西醫學認為,返患有消化系統病的人,因為腸胃功能不好,維生素和蛋白質吸收障礙,無法保持肌膚的潤滑,故其面色晦暗,皮膚粗糙。此外,口唇也為脾所主,若脾氣健運,氣血充盈,則唇的形態豐滿,色澤紅潤。若脾氣虛而不健運,日久則氣虛血少,唇失充養,則形態瘦薄,其色亦淡。4、 肝與美容肝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主疏泄,藏血,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肝與美容的關係主要在於肝有疏泄藏血的功能。中醫認為,肝臟功能正常,則面部血液供養豐富而面色紅潤,如果肝藏血不足,則面部皮膚缺少血液的滋養而表現出面色不華。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血液淤滯於面,則出現面青黑或黃褐斑,從而影響美容。5、 腎與美容腎的功能表現在:主藏精,主發育生殖,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其華在發。腎與美容的關係集中表現在腎主藏精化氣而滋養面部肌膚上。人的發育與衰老關鍵在於腎氣的盛衰。中醫學認為,腎氣不足,腎之本色上泛於面,會導致面生黃褐斑;若腎精早虧,腎氣先損,必定要影響五臟化生氣血的功能,出現面色黧黑、未老先衰的癥狀。二、針灸美容的特點1、 操作簡便,安全可靠針灸美容一般不需要更多的器械設備和美容設施,既適合於公共美容場所,如醫院、美容院,也適合在家中自行操作,只要掌握要領,其方法並不難,隨時可行,節約時間。2、 療效確切,作用持久針灸美容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注重整體調節,故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整體美容是針灸美容方法的指導思想,也是針灸美容的一大特色。3、 適應廣泛,無副作用針灸美容可使面部皮膚紅潤白嫩,又能減少皺紋,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抗病防病,特別適合於老年人和體弱之人使用。而且,針灸美容只是用針刺和艾灸的方法治療,這些外用的物理方法對人體皮膚無害,更沒有毒副作用,並具有操作簡便,安全可靠,效果穩定持久,用途廣泛的特點。 三、針灸美容的原則1、 局部治療,整體調節2、 補虛瀉實,平衡陰陽3、 清熱溫寒,注重表裡標本兼治,分辨緩急臟腑之間的關係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它是由臟腑、經絡等許多組織器官所構成的。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在生理功能上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關係;而且還以經絡為聯繫通道在各臟腑組織之間相互傳遞著各種信息,在氣血津液環周於全身情況下,形成了一個非常協調和統一的整體。1、臟與臟之間的關係(1)心與肺心與肺的關係,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氣,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肺主宣發肅降和朝百脈,能促進心行血之作用,因氣為血之帥.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環,才能維持肺的呼吸功能正常進行.因此無論是肺的氣虛或肺失宣發肅降,均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而導致血液的運行失常,澀遲,而出現胸悶,心率改變,甚則唇青,舌紫等血淤的病理表現.反之,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淤阻心脈等導致血行異常時,也會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失常,出現咳嗽,氣促等肺氣上逆的病理現象。(2)心與脾心主血,脾統血,脾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心與脾的關係至為密切.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則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則心有所主.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化方面.在病理上心脾兩臟亦常互為影響,如思慮過度,不僅暗耗心血,且可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若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則氣血生化無源,可導致血虛而心無所主.若脾不統血而致血液妄行,也會造成心血不足.以上種種,均可形成眩暈、心悸、失眠、多夢、腹脹、食少、體倦、面色無華等為主要癥狀的「心脾兩虛」之病理變化。(3)心與肝心主血,肝藏血。人體的血液,生化於脾,貯藏於肝,通過心以運行全身,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則血運行正常,肝有所藏.如肝不藏血,則心無所主,血液的運行必致失常。由於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關,所以臨床上「心肝血虛」也常常同時出現。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雖由心所主,但與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關.由於情志所傷,多化火傷陰,因而在臨床上心肝陰虛,心肝火旺常相互影響或同時並見。(4)心與腎心在五行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在五行中屬水,位居於下而屬陰;以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所以理論上認為心火必須下降於腎,腎水必須上濟於心,這樣,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才能協調,而稱為「心腎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濟」。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於腎而獨立,腎水不能上濟於心而凝聚,那就會出現「心腎不交」的病理表現.臨床常見於,失眠、心悸、心煩、腰膝酸軟或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5)肺與脾肺與脾的密切關係,主要表現於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兩個方面。機體氣的生成,主要依賴於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肺吸入的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是組成氣的主要物質基礎,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是否健旺,與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在津液輸布代謝方面,肺之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有助於脾之運化水液的功能,從而防止內濕的產生;而脾的傳輸津液,散精於肺;為肺通調水道的前提,以及肺維持其生理功能之營養;故而肺與脾在津液輸布代謝方面互相為用。肺脾二臟在病理上主要於氣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謝失常,如脾氣虛損時,常可導致肺氣的不足;脾失健運,津液代謝障礙,水液停滯,則聚而生痰,成飲,多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可出現咳喘痰多。反之肺病日久,可致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或使脾氣虛,而出現納食不化、腹脹、便溏或水腫等現象。(6)肺與肝肺與肝在生理關係上主要體現肺主降肝主升二者相互調節,為全身氣機調暢重要環節。若肝升太過,或肺降不及,則多致氣火上逆,灼肺傷津,出現脅痛易怒咳逆、咳血等症,稱之為「肝火犯肺」,反之,肺失清肅,燥熱內盛,亦可影響及肝,肝生條達,疏泄不利則在咳嗽的同時,出現胸脅隱痛脹滿,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等症。(7)肺與腎主要表現於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兩個方面,腎為主水之臟,肺為水上之源,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與腎的蒸騰氣化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若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失職,必影響腎,而致尿少,尿閉,甚至水腫,腎的氣化失司,關門不利,則水泛為腫,甚則上為喘、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腎為氣之根,二者相協助才能使氣經肺之肅降下納於腎,若腎的精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於上,或肺氣欠虛,久病傷及腎,均可導致腎不納氣,動則氣喘等症。此外,肺腎之陰液也是相互資生的,腎液為一身陰液之根本,所以肺陰虛可損及腎陰反之腎陰虛亦不能上滋肺陰。肺腎陰虛會出現 紅、潮熱盜汗、乾咳音啞、腰膝酸軟等症。(8)肝與脾肝藏血,主疏泄,脾流血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脾兩臟在生理上有著密切的關係,脾的運化有賴於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脾的運化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從而形成肝脾不和,臨床常見,精神抑鬱,胸脅脹滿,腹脹,腹痛,泄瀉便溏等症,反之,脾痛也影響肝痛,如果脾氣不足,消化呼吸功能不健,血無生化之流,或脾不流血,均要影響於肝,形成肝血不足,此外,若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日久蘊而成熱,濕熱鬱蒸,是肝膽疏泄不利。可形成黃疸,由此而見,肝病傳脾,脾病及肝,肝脾兩臟在病變上常是互為影響的。(9)肝與腎肝藏血,腎藏精,肝血有賴於腎精的滋養,腎精也不斷得到肝血的滋養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腎同源」說法.肝主疏泄,腎主封藏,若二者失調,則可出現月經周期的失常,經量過多或閉精、遺精、滑泄或陽強不泄等症,肝腎陰陽,息息相通,相互制約,協調平衡,如腎陰不足可引起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而致肝陽上亢,如肝陰不足,可致腎陰的虧虛,而至相火上亢,反之,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腎陰,形成腎陰不足。(10)脾與腎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它們的關係是先天與後天的關係,脾主運化精微,須藉助於腎陽的溫煦,腎臟的精氣亦有賴於水谷的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的充盈和成熟.因此在生理上,脾與腎,後天與先天是相互資助,相互促進的,在病理上互為影響互為因果,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可見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水腫等症,若脾陽久虛,進而可損及腎陽而成脾腎陽虛之病症。二、臟與腑的關係臟與腑的關係,實際上就是陰陽表理的關係,由於臟屬陰,腑屬陽,臟為里,腑為表,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表一里,相互配合,並有經脈相互絡屬,從而構成了臟腑之間的密切關係。1、心與小腸心的經脈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而絡心,二者通過經脈相互絡屬構成了表裡關係。病理關係為:心有實火下移小腸(病症:尿少,尿熱赤,尿痛等症)小腸有熱循經上炎心(病症:心煩、舌赤,口舌生瘡等症)2. 肺與大腸肺與大腸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係,肺的肅降功能與大腸的傳導功能相互協助。病理關係:大腸實熱腹氣不通肺失肅降(病症:胸滿,喘咳等症)肺失清肅津不下達大腸燥實(病症:大便困難等症)肺氣虛推動無力——大便艱澀失於固攝——大便溏瀉大腸傳導功能失常3. 脾與胃脾與胃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裡,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氣的輸布,胃氣主降,脾氣主升,胃降糟粕得以下行,脾升精氣才能上輸,胃屬燥為陽腑,喜潤惡躁.脾屬濕為陰臟,喜燥惡濕。兩臟腑燥濕相濟,陰陽相合,才能維持人體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若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即可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可見食少、嘔吐、噁心,脘腹脹滿等症。,反之,若飲食失節,食滯胃脘,胃失和降,也要影響脾的升清與運化,可見腹脹、泄瀉等症。4. 肝與膽膽附於肝,有經脈互為絡屬,構成表裡的關係,膽汁來源於肝氣,膽汁排泄與肝主疏泄有關,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會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反之,膽汁排泄不暢,也會影響肝的的疏泄,因此,肝與膽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關5. 腎與膀胱腎與膀胱經脈互為絡屬,構成表裡關係,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取決於腎氣的盛衰,腎氣足有助與膀胱開合有度,從而維持水液的正常代謝,若腎氣不足,氣化失常,固攝無權,則膀胱之開合失度,可見,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遺尿,尿頻等症.三、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陰陽學說,貫串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髮展規律,並指導著臨床診斷和治療。人體的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聯繫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知臟腑陰陽屬性(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五臟中里心、肺屬陽,肝、脾、腎屬陰)等.1.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對於人體的生理功能,中醫學也是用陰陽學說對立統一的關係來加以說明的。如功能屬於陽,物質屬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2.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1)陰陽偏勝(a)"陽勝則熱,陽勝則陰病」指陽邪致病,是陽的絕對偏亢,表現為實熱證,陽勝必然導致傷陰,所以陽勝則陰病。(b)「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指陰邪致病,是陰的絕對偏盛,表現為實寒證,陰偏勝必然導致傷陽,所以陰盛則陽病。(2) 陰陽偏衰(a)」陽虛則寒」 陽氣虛衰不能制約陽,則陰相對偏盛;出現寒象,表現為虛寒證。(b)」陰虛則熱」指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則陽相對偏盛,出現熱象,表現為虛熱證。(c)陰陽互損:陰損及陽陽損及陰 均可導致陰陽互損(出現偏陽虛,或偏陰虛)(3)陰陽轉化在一定的條件下,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同樣一定條件下,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作用1.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a.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由於人的五臟分別歸屬於五行,所以五行的特性可以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例如:木有曲直,枝葉條達,有生法的特性,肝屬木,則具有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溫熱,其性上心陽有溫煦之功能,所以心屬火。土性敦厚,具有承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有運化水谷,輸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能,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屬土。金具有清肅潔凈,收斂的特性,肺具有清肅之性,肺氣以肅降為順,所以肺屬金。水具有滋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具有藏精以字樣機體和主水液的功能,所以腎屬水。b.說明五臟之間的關係b-1五臟相互資生的關係:用無行相生來說明五臟相互資生的關係。

b-2五臟相互制約的關係:用無行相剋來說明五臟相互制約的關係

(c)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響,臟有病可以傳至它臟,它臟有病也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稱之為傳變,以無行學說來說明五臟疾病的傳變可以分為相生關係和相剋關係的傳變。c-1相生的關係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個方面。木火土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傳變,從母臟傳及子臟。如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腎為母臟,肝為子臟,腎病及肝,即是母病及子,臨床常見的「肝腎精血不足」和「水不涵木」,都屬於母病及子。這是由於先有腎精不足,然後累及肝臟,而致肝血不足,而形成肝腎精血不足,由於腎水不足,不能字樣肝木,而形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的病症。子病犯母,即指疾病的傳變,是從子臟傳及母臟,如脾為子臟,心為母臟,脾病傳及心,即是子病犯母。臨床中先見到脾氣虛損,運化不及,氣血生化之源乏竭,則可導致心氣、心血不足,形成心脾雙虧之症。c-2相剋的關係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悔」(即「反悔」)兩個方面相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木土木土水(過於強盛) (正常水平)相悔(反悔)金木金木(正常水平)(過於強盛)(十分虛弱)(正常水平)相乘和相悔的區別金木土(過於強盛)火金木(過於虛弱)相乘如以木和土為相剋的關係而言,「木乘土」或「土虛木乘」這類相剋太過的原因雖然不同但其結果均可導致一方太過和一方不及,臨床可見,肝氣橫逆犯胃,犯脾等症。相悔(反悔)以金和木為相剋關係而言,肺屬金,肝屬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肺金的肅降有制約肝氣,肝火上升的作用,所有金克木,如在肺金不足或肝的氣火上逆情況下,臨床可見肝氣;肝火犯肺的反克病理變化。臨 床 治 療一、養顏駐顏人體的衰老是由自然的因素和非自然的因素兩方面造成的,自然因素即自然衰老,一般從40歲開始,就從面容上能表現出來衰老,但衰老的早晚及程度因人而異。非自然因素包括有以下幾種,如心情不暢、過度緊張、營養失調或缺乏,及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可以引起衰老的過早或加速。中醫認為,人體的衰老與臟腑經絡氣血有密切關係,如果人體氣血不足,經絡運行不暢,臟腑功能減退,陰陽失去平衡,人體就會過早出現衰老的徵象。皮膚為一身之表,內合於肺,肺主皮毛,司呼吸,皮膚的生理活動與內臟有密切的關係;腎藏精,主納氣,腎精充沛,則肺得失養,皮膚潤澤;飲食五味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其水谷精微上輸於心肺,化生於氣血,並通過肺宣通百脈的作用,輸布全身,使皮毛得養,保持皮膚的營養來源;而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心肺主一身之氣血,是皮膚生理活動的基礎;五官與五臟相通,任何一髒的虧損,都可直接從其相應的官竅上反映出來。因此,臟腑虧損可引起面部皮膚五官的衰老。同時,人體的臟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如果飲食不節、勞逸失常、情志過激,也可使臟腑功能紊亂,影響到顏麵皮膚五官的功能活動,導致衰老之象呈現於面部。如果能配合按摩、鍛煉等輔助方法,效果會更好。(一) 辨證心氣不足型:面色 白,口唇色淡,皮膚乾燥,疲乏無力,少氣懶言,精神不振肺氣虛弱型:面色淡白,皮膚粗糙,少氣不足以息,聲音低怯,動則氣喘,畏風自汗,鼻竅不靈。脾失健運型:面色萎黃,面部或眼瞼浮腫,口唇色淡,消瘦或虛腫肥胖,少氣懶言,肢體倦怠,納少腹脹,大便溏薄。肝鬱氣滯型:面色晦暗,色斑滿布,粗皺紋漸增,視物昏花,抑鬱易怒,口苦脅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舌黯有瘀斑。腎精虧損型:面色黯黑,皮膚粗糙,失去光澤,皺紋滿布,發脫齒搖,耳鳴耳聾,鬚髮早白,健忘恍惚,動作遲緩,精神呆鈍。(二) 治療方法:1.體針a.心氣不足型:中白穴、下白穴、腎關穴、心門穴、百會穴、太沖穴、新老十針b.肺氣虛弱型:駟馬穴、下三皇、水金穴、水通穴、膻中穴、新老十針、百會穴、鼻翼穴c.脾失健運型:新老十針,下三皇,太沖穴d.肝鬱氣滯型:新老十針,上三黃、木穴、腎關穴、太沖穴、背俞夾脊e.腎精虧損型:新老十針,下三皇、明黃、背俞夾脊、胃段以下及兩腿膀胱經2. 艾灸治療:神闕,足三里配穴:a型心俞b型肺俞c型脾俞d型肝俞e型腎俞二、除皺中醫認為皺紋的產生主要與氣血虧損有關,若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谷精微不能生化氣血以濡養面部皮膚,而出現皺紋;若飲食攝入不足或五味偏嗜,可致氣血生化乏源,面部肌膚失養而出現皺紋;若勞逸過度,耗傷心血,損傷脾氣,使肌膚缺乏氣血濡養或影響肌膚的營養吸收,而使皺紋早現;若長期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氣血淤滯,脈絡淤阻於上,使面部肌膚失於濡養而出現皺紋;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於調養,或情縱慾,使腎精虧損,人體衰老過程提前,當然也會導致皺紋早現。(一) 辨證腎精不足型:粗細皺紋密布,面色憔悴,鬚髮早白,彎腰駝背,腰膝酸軟,性慾降低,月經稀少。氣血虧損型:以細皺紋為主,面色蒼白,皮膚乾燥,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胖有齒痕。.肝鬱氣滯型:皺紋早現,面色晦暗無澤,或有色斑,皮膚乾燥粗糙,抑鬱煩躁,口苦心煩,胸脅脹痛,月經不調,舌黯淡、有瘀斑、苔薄白。(二) 治療1.腎精不足型:新老十針、下三皇、明黃、阿是穴、百會穴2.氣血虧損型:新老十針,駟馬穴、中白穴、下白穴、腎關穴、太沖穴、阿是穴、百會穴3.肝鬱氣滯型:新老十針,木穴、上三皇、腎關穴、太沖穴註:以上三種類型均可加背俞夾脊(三) 配合按摩手法開天門,抹雙抑,揉太陽,推夾車等三、黑眼圈中醫認為黑眼圈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脾虛運化失司,濕濁內生,濕聚成痰,上犯眼瞼;或勞倦過度,房事不節,久病體虛,使腎經虧損,眶周失養,黑氣上犯;或肝鬱氣滯,沖任失調,經脈不暢,眶周瘀血而成黑色。黑眼圈是身體整體狀況在目周的反應,針灸能夠調理內臟功能,改善整體的失調,又能直接作用於局部,改善局部氣血的運行,因此是比較理想的保健方法。(一) 辨證脾氣虛弱型:眼周深褐晦暗,眼瞼浮腫,面色萎黃,頭身困重,疲乏無力,口黏無味,食欲不振,失眠多夢,舌淡胖、有齒痕。腎精虧損型:眼周暗黑,視物昏花,面部皮膚鬆弛,皺紋較多,齒落髮脫,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性慾降低,舌淡、苔白。氣滯血瘀型:眼周青黑,眼瞼腫脹,唇甲紫黯,面部皮膚乾燥粗糙,急躁易怒,口苦脅痛,痛經或閉經,舌黯有瘀斑、苔薄。(二) 治療1.脾氣虛弱型:百會穴、新老十針、下三皇、足三里、太沖穴、解溪穴、伸脈穴2.腎經虧損型:百會穴、新老十針、中白穴、下白穴、下三皇、太沖穴3.氣滯血淤型:百會穴、新老十針、木穴、駟馬穴、上三皇、腎關穴、太沖穴如痛經或閉經,加婦科穴(三) 灸法第一次用神闕穴、足三里穴第二次按照辨證加減1型—中脘穴、足三里、脾俞2型—關元穴、足三里、腎俞或命門穴3型—肝俞穴、太沖穴四、眼袋眼袋是指眼瞼皮膚鬆弛,或眼輪匝肌過於肥厚,以及框膈內脂肪球堆積,致使眼瞼下垂,局部隆起如袋狀。常見於中老年人,男女均可發生。少數人是由於先天性的家族因素而存在,與遺傳有關。中醫認為眼瞼為「肉輪」,為眼睛的最外部分,眼瞼在臟屬脾,因此眼瞼鬆弛,腫脹下垂,多由於脾氣不足,運化失司,水濕停聚,上犯眼瞼;或由於人體衰老,腎氣漸虧,各臟器功能下降,眼瞼失養。(一)辨證脾氣虛弱型:眼瞼浮腫,眼袋下垂,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食少納呆,心悸失眠,腹脹便溏,舌淡、苔白或膩,脈濡緩。腎氣虛衰型:眼瞼黯黑,下瞼腫脹下垂,皮膚粗糙,皺紋滿布,畏寒肢冷,少氣懶言,大便溏薄,小便清長,或尿頻,或淋漓不盡。(二)治療1.脾氣虛弱型:阿是穴、新老十針、下三皇、足三里、太沖穴2.腎氣虛弱型:阿是穴、新老十針、下三皇、明黃穴、百會穴註:以上均可加背俞夾脊(三)灸法神闕穴、足三里1型—脾俞,胃俞2型—腎俞,俞門五、黃褐斑一、黃褐斑是一種常見的獲得性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好發於面部,多表現為對稱性色素沉著,呈蝶翼狀,故又名「蝴蝶斑」(妊娠斑、肝斑)。本病多見於中青年女性。夏季光照後加重,冬季減輕。情志不遂、暴怒傷肝造成肝鬱氣滯,氣血淤阻於面部生斑;病久體弱、水濕久留、思慮傷脾導致脾虛不能化生精微,氣血兩虧,面部肌膚失養而生斑;房勞過度、驚恐傷腎使腎氣虧虛,水邪上泛於面則生斑。可見本病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而氣血淤阻、氣血不足、水濕上泛為主要病機。二、病因及發病機制:黃褐斑的發病機制非常複雜,病變局部黑素細胞的功能活躍,但真正改變黑素細胞功能的原因尚不清楚。本病多見於夏季及南方,提示日光是重要發病因素之一,使用遮光劑可使病情減輕。另一常見原因是內分泌異常,臨床約20%口服避孕藥的婦女可發生黃褐斑;妊娠中,體內過多的雌激素及黃體酮可刺激黑素細胞的生成而在面部出現黃褐色斑,亦稱妊娠斑,分娩後該色素斑可逐漸消失。另外,慢性肝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腫瘤等患者亦可出現黃褐斑。黃褐斑也有遺傳背景。另外女性多見該病也與化裝品的使用有很大的關係。(一)辨證氣滯血淤型:面部黃褐斑分布廣泛,呈紫褐色,或伴有兩脅脹滿,心煩易怒,經前乳房脹痛或臨經腹痛,經行不暢,經血中有黑褐色血塊,石質紫黯或有淤斑淤點、苔白。氣血不足型:面部色斑呈淺褐色,皮膚萎黃無華,伴有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心慌氣短,腹脹納呆,經行量少色淡,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腎虛水泛型:面部色斑呈黑褐色,面色黧黑,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面浮肢腫,性慾冷漠,女性月經量少或閉經,男性陽痿,舌質淡、舌體胖、苔白滑。(二)治療1. 氣滯血淤型:曲池穴、血海穴、下三皇、明黃穴、太沖穴、駟馬穴2. 氣血不足型:下三皇、明黃穴、駟馬穴、百會穴3. 腎虛水泛型:下三皇、明黃穴、駟馬穴、太沖穴註:多夢—中白穴、下白穴、心門穴腹脹納呆—水金穴、水通穴月經不調—婦科一穴或婦科六、雀斑雀斑是常見於臉部較小的黃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著斑點,為常染色體顯形遺傳,尤以夏季為重,病變的發展與日晒有關。雀斑多見於女性,兒童期就出現,往往6—7歲以後開始出現,到青春期最為明顯。到夏季的時候,日晒皮損加重,冬季減輕。皮損為淡黃色、黃褐色或褐色斑點,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主要集中在面部,尤其是雙眼到兩顴凸出的部位。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稟賦素虛,腎水不足,腎水不能榮華於面,面部火郁於孫絡而為斑;或腠理不密,衛外不固,風邪外搏,風為陽邪,上先受之,邪蘊於面部皮膚而生斑。二、特點:1.針尖至米粒大的褐色小斑點,因其形狀、顏色如雀卵,故名雀斑。2.好發於顏面、頸部、手臂等日晒部位,面部多散布在兩頰及鼻樑。3.數量多少不定,各個之間互不融合。4.一般幼年時舊有,女性多於男性,常伴有家族史,無其它癥狀。三、參考資料:雀斑是一種發生在面部的皮膚損害,是影響面部美觀的最為常見的原因之一。大多數是後天發生的,也有一部分是先天發生的。但是不論先天或後天,均與遺傳因素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患雀斑的患者具有一定的體質,具有這種體質的人在外界一定因素作用下(如日晒、皮膚乾燥等)便會發病。(一)辨證  腎水不足型:多有家族史,自幼發病,斑點黯黑,壓之不褪色,互不融合,對稱分布於鼻兩側,面色白皙或晦暗,皮膚粗糙。  風邪為蘊型:斑點較小,呈黃褐色或咖啡色,壓之褪色,廣泛分布於顏面、頸項、肩背、手背等暴露部位,日晒明顯加重。(二)治療1.腎水不足型:駟馬穴、下三皇、明黃、百會穴、曲池穴、血海穴2.風邪外蘊型: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明黃穴、風池穴七、紅血絲由於面部毛細血管擴張而導致的面部發紅是一種常見的損容性疾病。面部毛細血管擴張分暫時性擴張和持續性擴張兩種。面部毛細血管擴張症的發病原因及生理學機制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與遺傳有關。暫時性毛細血管擴張可因情緒激動、辛辣之類刺激性食物、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溫度的變化、外環境不良因素的反覆刺激,內分泌影響或血管活性物質直接作用於真皮血管等多種因素引起。持續性毛細血管擴張可由暫時性毛細血管擴張反覆發作,毛細血管經常反覆充血擴張不能收縮至正常狀態而成。長期接觸日光而引起的慢性日光性皮炎,或長期接觸風沙、高溫、高寒的刺激,都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面部長期大劑量的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膏、霜,引起激素性皮炎是當前比較多見的原因。此外,婦女懷孕時體內激素水平升高,某些慢性病如肝硬化、甲亢、心臟病、動脈硬化以及卵巢、腦垂體疾病、梅毒、鉛中毒等也可引起面部毛細血管擴張症。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由於身體血熱,外感風吹日晒、毒藥侵入,邪臃於肌膚,化火上攻,傷及顏面浮絡;或由於身體陽虛,陰寒內盛,血脈運行不暢,外感風寒侵襲,瘀血阻於浮絡。 (一)辨證熱邪傷絡型:面部皮膚潮紅常因內外界刺激而發,或毛細血管擴張呈鮮紅色,偶有灼熱感,口乾喜飲,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紅、苔少。瘀血阻絡型:病程較長,面部皮膚黯淡,毛細血管擴張呈紫紅色,女性月經不調,舌紫暗或有瘀斑。 (二)治療1.熱邪傷絡型: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中白穴、下白穴、心門穴、下三皇2.淤血阻絡型:下三皇、駟馬穴、婦科穴、明黃穴、太沖穴、三重穴註:以上均可配新老十針八、痤瘡痤瘡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尋常痤瘡,即青春痘。尋常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及瘢痕為特徵,常伴有皮脂溢出,多發生與青春期男女。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主要為熱和淤,由於邪氣來源不同其病機也不盡相同,主要為肺氣不清,外受風熱,肺經風熱熏蒸於肌膚;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食物,脾胃蘊積濕熱,濕熱上蒸,外犯肌膚;素體陽盛,復感熱毒之邪,熱毒內盛,外發肌膚;肝鬱氣滯,氣血運行不暢,郁於肌膚。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重要為熱和瘀,由於邪氣來源不同其病機也不盡相同,主要為:肺氣不清,外受風熱,肺經風熱熏蒸於肌膚;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食物,脾胃蘊積濕熱,濕熱上蒸,外犯肌膚;素體陽盛,復感熱毒之邪,熱毒內盛,外發肌膚,肝鬱氣滯,氣血運行暢,郁於肌膚。二、發病機理:1.內分泌失調:青春期時胸性激素及代謝產物如睾酮分泌增加,其可刺激皮脂腺分泌。孕酮也參與此作用。注意:皮脂分泌量並非是影響痤瘡輕重的唯一因素。2.毛囊漏斗部及皮脂腺導管角化過度:痤瘡患者皮脂中亞油酸含量低及遊離脂肪酸含量較使毛囊漏斗部及皮腺導管角化過度可造成栓塞,使皮脂排泄障礙。3.微生物作用引起炎症:痤瘡棒狀桿菌、卵圓形糠枇狍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分解皮脂產生遊離脂肪酸的刺激作用引起炎症及組織破壞。4.免疫反應參與了發病:痤瘡棒狀桿菌介導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參與了局部的炎症反應。5.遺傳因素也影響了臨床類型、病程長短。6.其它:高脂飲食、化學因素(碘、溴、鋰)可加重病情。三、臨床表現:1.好發年齡:多為青年男女,男多於女。2.好發部位:顏面,尤其是前額、雙頰和部,也見於上胸部、肩胛間背部等皮脂腺豐富部位,呈對稱分布,但在鼻部及眼眶周圍通常無損害。3.皮疹:皮疹呈多形性。最早損害為粉刺,有白頭和黑頭。白頭粉刺:針尖至針頭大圓錐形丘疹,呈皮色或灰白色,不易擠出脂栓。黑頭粉刺:擴大的毛囊口中呈點狀黑色,可擠出脂栓。在發展過程中,粉刺可演變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及蜂窩織炎,炎症深者愈後遺留瘢痕,甚至形成瘢痕疙瘩。臨床上才常以一兩種損害為顯著,可根據皮損主要表現為:丘疹性痤瘡、膿皰性痤瘡、結節性痤瘡和囊腫性痤瘡。4.自覺癥狀:一般不明顯。炎症顯著時可有疼痛和觸痛。四、診斷與鑒別診斷:酒渣鼻、痤瘡型葯疹、職業性痤瘡很可能是缺鋅的結果。五、參考資料:青春期痤瘡俗稱青春蕾或粉刺,也有人稱青春疙瘩,是青春期常見的生理現象,並不影響健康,但因影響面容美觀,往往使青少年十分苦惱,一般不需要治療,大約25歲後癥狀慢慢減輕或自然痊癒,但要注意護理,以免留下瘢痕。(一)辨證肺熱風熱型:顏面膚色潮紅,以丘疹為主,皮疹紅熱、可有膿皰,舌尖紅、苔薄黃脾胃濕熱型:顏麵皮膚油膩不適,皮疹色紅,有丘皰疹或膿皰、結節、囊腫聚集,常伴有宿食不消,腕腹脹痛,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熱毒內蘊型:顏面潮紅,皮疹以丘疹、膿皰為主,周圍紅赤,自覺局部疼痛,膿皰破潰或吸收後可遺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或凹陷性小瘢痕,常伴有口渴喜冷飲,煩熱汗出,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氣滯血淤型:皮損以結節為主,皮疹色紫黯,結節堅硬,自覺疼痛,也可在深部聚集融合,呈青紫色,愈後常形成瘢痕疙瘩,病情長久不愈,心煩急躁,女性往往在月經前後加重,或伴有月經不調、痛經、舌黯或有瘀斑、苔薄黃。 (二)治療肺經風熱型 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脾胃濕熱型 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其門、其角、其正穴熱毒內蘊型 雙池穴、雙海穴、雙駟馬穴、下三皇、外三關、其門、其角、其正穴、制污穴氣滯血淤型 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木穴、婦科穴、明黃穴註:特大青春痘加外三關(三)刺絡拔罐大椎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胃俞穴九、酒渣鼻酒渣鼻是鼻部皮脂腺分泌障礙所產生的一種皮膚病,病程緩慢,鼻部皮損明顯而頑固,是一種嚴重影響容顏的疾病。本病多起始於中年時期,女性發病多於男性,但病情嚴重的常是男性患者,皮損好發於顏面中部,以鼻、兩頰、眉間、下頦部多見,呈對稱分布。發病初期皮損表現為暫時性紅斑,遇熱、進食辛辣食物、感情衝動、月經期明顯。持久不退可伴有毛細血管擴張,如細絲狀呈樹枝狀分布,常以鼻尖及兩側鼻翼處最為明顯,並常伴面部皮脂溢出、毛孔擴大或為皮脂所阻塞。病情繼續發展,面部成批出現自針頭至綠豆大小的痤瘡樣丘疹、膿皰甚至結節,常此起彼伏,病程緩慢。久治不愈可致鼻端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紫色結節狀或腫瘤狀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形成鼻贅。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血熱內蒸肺經,風邪外束;或因嗜酒、喜食肥甘厚味,助升胃火;或由肝氣抑鬱,氣滯血淤,阻滯經絡;內熱熏蒸,淤血阻滯,熱淤化毒,上熏於肺胃之孔竅,病發於鼻。 (一)辨證血熱蘊肺型:皮損以鼻部為主,面部廣泛紅斑丘疹,膿皰,自覺瘙癢,或伴有胸悶,痰黃,咽痛,尿黃,舌紅,苔黃,胃經積熱型:皮損處發紅、油膩發亮,以口鼻周圍為主,紅斑上有丘疹,或伴有少數膿皰,口乾喜冷飲,納呆或消谷善飢,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氣血淤滯型:病程較長,鼻尖部有固定的紫紅色斑片,毛囊口擴大,或有囊腫、丘疹、膿皰,或皮損處肥厚,隆起硬結,攢集成塊,凹凸不平,或伴有口苦咽干,脅痛,舌黯紅或有瘀點瘀斑。(二)治療血熱蘊肺型 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豐隆穴、制污穴、鼻炎穴、下三皇胃經積熱型 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鼻炎穴、制污穴、足三里、太沖穴、新老十針氣血淤滯型曲池穴、血海穴、駟馬穴、下三皇、鼻炎穴、制污穴、太沖穴、明黃穴(三)刺絡拔罐大椎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胃俞穴十、豐胸、美乳中醫認為乳房的部位和生理功能與胃、脾、肝、腎及沖、任等臟腑經絡密切相關。乳房為足陽明胃經、足闕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所過之處,位屬足陰陽之分野並與手足闕陰、少陽交會於天池穴、功能上與腎精、天癸、沖任的盛衰密切相關。先天稟賦不足,腎氣不充,天癸難成;或後天脾胃失調,久病氣血虛弱;或多孕早孕,月經失調,肝腎不足,沖任受損都可導致乳房發育不良、下垂等形態缺陷。針灸治療乳房形態不良,主要是通過刺激乳房周圍自律神經(即提高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從而達到調整體內分泌狀態,維持腎精、天癸、卵巢軸的陰陽平衡;可改善肝、腎、脾、胃的功能,提高乳房組織對自身激素的敏感性,激發腺泡和導管的生長發育,增加乳腺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的積累。從經絡學角度看,刺激有關腧穴,強化肝腎功能,疏通經絡,改善乳房的氣血運行狀況,能夠促進乳房的發育生長;調節臟腑功能,培元固本,調理沖任,能夠治療乳房鬆弛、下垂等。針灸治療不僅能美化乳房的外形,而且還會不同程度地治療和預防乳腺增生等疾病,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副作用,因此可以說是目前較為理想的美乳的方法。(一)辨證腎氣不足型:形體瘦小,發育遲緩,青春期後乳房小於正常或沒有發育,月經稀少或未來潮,女性特徵不明顯,身體虛弱,疲乏無力,舌淡、苔白或少苔脾胃虛弱型:形體消瘦,乳房乾癟或下垂,面色蒼白或萎黃,食少倦怠,腹脹便溏,月經量少或淋漓不盡,白帶清稀淋漓不絕,舌體胖大邊齒痕、舌質淡、苔白或苔膩。 氣血兩虧型:乳房瘦小或鬆弛下垂,面色蒼白,唇爪無華,食欲不振,心慌氣短,月經後延,量少色淡,舌淡、苔白沖任不調型:乳房縮小漸失彈性、鬆弛下垂,月經不調或閉經,婚後久不孕育,下腹墜脹,腰膝酸痛,虛煩乏力,精神不振,舌紅或淡紅、苔少。(二)治療腎氣不足型脾胃虛弱型新老十針、駟馬穴、百會穴、阿足穴、背俞夾背、下三皇氣血兩虧型沖任不調型(三)按摩療法患者仰卧位,術者坐於患者頭前。雙手掌稍加壓力,緩慢而有節奏的在兩胸之間上端向下,並沿胸外圍呈圓形推擦,10次左右。用雙手掌面在雙側乳房上部,即鎖骨下方著力,均勻柔和地向下直推至乳房根部,在沿原路線返回,返回時用手指握住乳房,並向回帶,20~50次。用手掌托住一側乳房下部,雙手交替沿乳房外側向上提拉20次左右,換另一乳房同法操作。再用手掌托住一側乳房下部,雙手交替沿乳房內側向上提拉20次左右,換另一乳房同法操作。點按膻中、膺窗、天池、神封、乳根、少澤、足三里、行間穴各1分鐘。雙手掌在胸兩側輕輕拍打,再用手指輕輕叩打乳房,最後雙手掌托住一側乳房下方,輕柔緩慢地向上提拉,兩側交替,每側20次左右,有乳頭內陷者,最後用雙手五指向上提拉乳頭20次左右,本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5~10天。十一、便秘本病屬於中醫學「大便難」「陰結」「陽結」「脾約」等範疇。多因素體陽盛,嗜食辛辣香燥,導致腸胃燥熱,津液耗傷,大便乾燥而腹氣不通;或由情志不舒,氣機郁滯,以致腸腑傳導不利;或由勞倦內傷,年老體衰,氣血不足,或因病後,產後氣血未復等,氣需轉運無力,血需腸失潤下,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或因下焦陽氣虛憊,溫煦無權,陰寒凝結,不能氣化布津,而排便艱難。(一)辨證熱盛腸燥型:大便乾結不通,腹部脹滿疼痛,按之有塊,面紅耳赤,身熱心煩,口乾口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氣機郁滯型:排便困難,欲便不能,大便不甚乾結,暖氣頻作,胸脅痞滿,腹中脹痛,口苦、目眩、舌黯紅、苔薄白,脈弦。氣血不足型:雖有便意而努則乏力,難於排出,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疲乏無力,失眠健忘,舌淡、苔薄、脈細弱無力。陽虛寒凝型:大便艱澀不易排出,面色蒼白,四肢欠溫,腹中冷痛,腰冷酸軟,小便清白頻數,舌淡、苔白、脈沉遲。 (二)治療熱盛腸燥型新老十針、其門、其角、其正穴、痔瘡穴、駟馬穴、足三里、木穴氣機郁滯型新老十針、其門、其角、其正穴、痔瘡穴、太沖穴氣血不足型新老十針、其門、其角、其正穴、痔瘡穴、太沖穴、百會穴、中白穴、下白穴、心門穴、腎關穴陽虛寒凝型新老十針、其門、其角、其正穴、痔瘡穴、太沖穴、百會穴、下三皇、太沖穴註:以上均可加背俞夾背及整背按摩十二、手足裂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由於氣血不榮,外因既有觸冒風冷寒邪,郁於皮毛,又有外力的摩擦、壓力、浸漬,是肌腠抗病力下降,以致血脈阻滯,膚失濡養,燥盛枯槁而成。本病的治療主要以外用藥為主,針灸治療的作用在於加速癒合,防止複發,因此可作為治療本病的方法之一,本病的治療不必辨證分型。治療:木穴加尺澤放血,委巾放血自配外用藥:兩個開塞露加白醋各一口杯,睡前擦抹於手足。十三 痔瘡、肛裂、肛門囊腫、脫肛治療:其門、其角、其正、支溝、老十針、百會、委中放血,承山(雙針倒馬),內庭、門金(治脫肛)十四 痛經 治療:經痛穴、婦科、靈骨、外老十針、下三黃、經閉加承漿十五 月經不調、經量過多或過少治療:經痛穴、婦科、血海、三陰交、太沖、上三黃、下三皇十六 陰道炎、陰癢、陰腫治療:雲白穴、李白穴、肩中穴、海豹穴、還巢穴、下三皇、明黃十七更年期綜合症(絕經前後諸症)治療:中白、下白、腎關、心門、下三皇、明黃,煩躁者加木穴,失眠者加百會、印堂、攢竹,精神障礙者加怪三針、鎮逆組穴十八 乳腺增生治療:駟馬、三重、下三皇、明黃、乳瘤穴十九 子宮肌瘤治療:婦科、還巢、外老十針、上三黃、腎關、太沖二十前列腺炎、睾丸墜痛、附睾炎、精索炎治療:秩邊、關元、遺精穴、中極、氣海、小間、大間、浮間、外間、百會、下三皇、明黃二十一 減肥中醫認為肥胖的原因主要有:先天稟賦也就是平常說的遺傳因素;飲食失節,即由於過食肥甘厚味,其有餘部分化為膏脂,蓄積過多;脾虛腎虧,即因脾氣不足,不能正常化生精血充氧周身,而將攝入之水谷化為膏脂痰濕,蓄於肌膚,發為肥胖,或因稟賦不足,或年老,或早衰而致腎氣不足,不能正常化氣行水,而濕濁內停,溢於肌膚,加重肥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虛胖;七情內傷,即喜、怒、憂、思、悲、驚、恐七種情志變化過度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尤其是脾、腎、肝、膽,也可以發生肥胖,七情內傷可致脾腎氣虛,濕濁內生,也可使肝膽疏泄失調而不能凈濁化脂;久卧、久坐,活動過少,氣虛氣鬱,必使運化無力,傳輸失調,膏脂內聚,使人肥胖。總之,中醫認為肥胖病多為本虛標實,本虛主要以氣虛為主,可兼見陰虛陽虛,病位以脾為主,次為腎、肝、膽。標實以痰濁為主,也可兼血瘀氣滯。中醫治療肥胖症與治療其他病一樣,遵循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將人體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推斷其病因、病位及病變機制,據此進行有針對性地治療。針灸方法刺激俞穴通過經絡的調整作用,加強脾腎的功能,這就是扶助正氣,又通過經絡的疏通作用祛除停於體內的邪氣,這就是祛邪。針灸減肥正是通過扶正祛邪來達到目的。辨 證 分 型脾虛濕阻型:患者多年齡偏大,主要表現為形體肥胖但超重不明顯,浮腫,疲乏無力,肢體沉重,尿少,食欲不振,腹脹滿,大便不爽,脈沉細,舌胖大、邊有齒痕、舌苔薄膩、舌質淡紅或白。胃熱濕阻型:多有肥胖家族史,或由脾虛濕阻,久郁化熱所致,表現為肥胖程度較重,頭脹眩暈,消谷善飢,肢重怠惰,怕熱,汗出較多,口渴喜飲,口臭,便秘溲赤,脈滑略數、舌苔膩微黃、舌質紅。肝鬱氣滯型:多見於青、中年或更年期女性,肥胖多與月經量少或閉經有因果關係,胸脅苦滿,胃脘痞滿,月經不調,閉經,乳房脹痛,失眠,多夢,脈細弦,舌苔白或薄膩、舌質黯紅。脾腎兩虛型:多見於中、老年人或反覆惡性減肥並反覆反彈者,表現為虛腫肥胖,面色蒼白,疲乏無力,嗜睡,畏寒,自汗,腰腿冷痛,性慾減低,脈沉細無力,舌苔薄、舌質淡紅。陰虛內熱型:肥胖程度不重,頭昏眼花,頭脹頭痛,腰痛腿軟,無心煩熱,失眠,低熱,脈細數微弦,舌體偏瘦、舌苔薄、舌質紅。治    療臍中周0.5寸各8針,外括斜刺16針,如過大肥胖需再外括。

一、開穴1、脾虛氣滯型:下肢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上肢尺澤、內關、後溪。2、胃熱濕阻型:上肢曲池、支溝、合谷;下肢豐隆、三陰交。3、肝鬱氣滯型:上肢曲池、內關、後溪;下肢陽陵泉、三陰交、太沖。4、陰虛內熱型:上肢曲池、內關、後溪;下肢陽陵泉、陰陵泉、豐隆、三陰交。5、脾腎兩虛型:上肢曲池、內關、後溪、合谷;下肢陽陵泉、陰陵泉、豐隆、三陰交。6、食慾亢進型:上肢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針灸八卦減肥法一、 開穴: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豐隆、臨泣、合谷、內關、後溪,均是雙側取穴。如果不取這些穴,單用腹針效果不是很好。二、 腹針:臍周0.5寸,按八卦位置進行直刺,用2寸毫針針刺,共八針。再在臍周2寸按八卦位置用3寸毫針以15-30度角向中心斜刺。如果病人很胖,仍可以臍周4寸、6寸向中心進行斜刺。根據情況共扎8、16、32、48針,三、 減肥治療隔日一次,如果病人出現乏力,可以間隔時間長些。四、 10-15分鐘行針一次,留針45分鐘,行針時可用扇形手法,按15、30、45度角在脂肪層內行針,分離脂肪層。如果行針時間長,局部皮膚體溫升高,甚至有燙手的感覺。行針後臍周八針輕往裡拍,致使針感以臍為中心形成漩渦,有內揪陷感
推薦閱讀:

婦科疾病療愈及女性美容的解決方案
護膚品、防晒霜是每天都要使用的嗎?
減肥消暑美容湯——南瓜玉米綠豆湯
艾灸一個穴位,美容調經治病一箭三雕!知道的人很多,可惜會用的人很少~
有哪些你用過一次就想丟掉的化妝品?

TAG:針灸 | 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