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帶孫子,讓人歡喜讓人憂

爺爺奶奶帶孫子,讓人歡喜讓人憂 爺爺奶奶帶孫子,讓人歡喜讓人憂。本文通過幾個實例,給出了針對該問題的專家意見。

  實例一

  鬧鬧一生下來就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日里,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歸,根本沒時間帶他。因而,鬧鬧的一切都由爺爺奶奶照顧,吃喝拉撒玩,事無巨細,面面俱到。

  鬧鬧是個早產兒,出生後一直體弱多病,不僅厭食還特挑食。為了讓他多吃飯,爺爺奶奶沒少動腦筋想辦法,每天變著法兒地給他做好吃的。而且,隨便什麼時候,鬧鬧只要想吃什麼,哪怕是晚上已經睡到了床上,爺爺也是二話不說,趕緊起床做好或是去買。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這樣,現在鬧鬧4歲了,胃口好了,身體也棒了。

  自打鬧鬧出生開始,爺爺奶奶對這個寶貝孫子就愛得含在嘴裡都怕化了。兩位老人每天主要的任務就是圍著鬧鬧轉,他要什麼給什麼,任何事情也都由著他的性子來。鬧鬧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然壞習慣也不少,淘氣得更是不著邊際。比如鬧鬧天天都要去巷口的小超市,買這買那,不管有用沒用,不買就耍賴,一屁股坐在地上打滾哭鬧,爺爺奶奶心一軟就只有掏錢了。還有往米桶里倒水、往沙發上灑尿、抽屜里東西翻騰一地、玩具摔得七零八落等等,對這些壞習慣,爺爺奶奶卻聽之任之,從來都捨不得罵一句、打一下,最多不痛不癢地說一聲:「鬧鬧啊,下次可不能再這樣了。」反正老兩口有的是時間和耐心,也樂意跟在孫子的屁股後面,為他收拾殘局。

  漸漸地,鬧鬧的爸爸媽媽感覺有些不對勁了。可是,每當他們對鬧鬧進行批評教育時,奶奶就立刻跑過來阻止:「你們幹什麼呢,別嚇著孩子,鬧鬧還小呢,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或者說:「你也是我們帶大的,你小時候也淘氣著呢,現在不是好得很嗎?」在老人面前沒有道理可說,再說就要不愉快了,而且孩子是老人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花了不少心血。為了不讓兩位老人家生氣,鬧鬧的爸爸媽媽只得等他們不在家的時候,偷偷地教訓一下孩子。但是,鬧鬧鬼精鬼精的,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只要爸爸媽媽在家時,他就比較聽話。

  現在,鬧鬧在幼兒園的孩子中自理能力最差,吃飯、穿衣總是落在後面,「搞破壞」他卻總是沖在前面,為此,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而且,鬧鬧非常蠻橫霸道,自己喜歡的東西,誰也不能碰;看上了別人的東西,別人不肯給他玩,他馬上就會動手搶。所以,小朋友們都不太喜歡和他玩,鬧鬧也不喜歡上幼兒園。每次走到幼兒園門口,他總是又哭又鬧,死摟著爺爺的脖子不放手,有時爺爺心一軟,就又抱鬧鬧回家去了。

  於是,鬧鬧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經常不上幼兒園。鬧鬧的爸爸媽媽說,不上幼兒園可不行。爺爺卻說:「不就是去那兒學幾首兒歌、數幾個數嗎?在家一樣教,又不是正式上學,我看少去幾次也沒什麼大不了。」或者,爺爺奶奶用鬧鬧最喜歡吃的「肯德基」作為誘餌:只要堅持上兩天幼兒園,就去吃一次肯德基。由於這個方法很靈驗,所以爺爺奶奶陪孫子去肯德基自然也是樂此不疲。

  專家點評

  孩子成長期間,尤其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每一天都是關鍵期。而在關鍵期應注重孩子品質的培養,因為錯過關鍵期後,生活中的小毛病就會形成壞習慣,甚至是品質上的欠缺。

  批判隔代教育方式的呼聲從未停止過。在多項隔代教育的研究結果中都表明:隔代教育對孩子的發展是弊大於利。研究結論主要認為:隔代教育出來的孩子普遍生活能力差、心理安全感低、社交能力差、學習動力不足,孩子缺乏主動性、積極性,他們任性、散漫,缺乏集體榮譽感、自控能力差。鬧鬧也不例外,由於爺爺奶奶的龐愛,他在生活自理方面非常欠缺,人際關係緊張。這些弱點無疑成為孩子融入集體生活和適應社會的極大障礙。

  不可否認,鬧鬧的爺爺和奶奶對孩子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們對孩子身體和生活細心照顧,對孩子情感給予理解和接納,同時,還能減輕年輕父母的養育負擔。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老人對孫子隔代親的心理和行為使得孩子的情感得到極大滿足,這種親情是年輕父母所不能替代的,並且能讓孩子更確定他的自身價值。

  那麼,老人隔輩親又是什麼心理呢?顯而易見的是,孫輩是老人自己的骨血,沒法不親;再有,老人年輕時工作忙,沒有很多時間與兒女共處,從而留下許多遺憾,於是他們想在孫子身上去彌補從前的缺憾;還有,老年人退休後時間很寬裕,為孩子付出多一些,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感;此外,孩子充滿活力,嘴也甜,而且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陪伴老人,能填補他們晚年的孤獨和寂寞。如此說來,隔輩親使祖孫各自的心理需求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然而,老年人帶孩子的代價卻也是巨大的。老年人通常都已到了退休賦閑的年齡,社會競爭壓力降低,生存危機意識減弱,知識結構相對陳舊,教育方法也相對簡單。而教育孩子,其實是一個需要付出巨大精力的工作,老年人通常已經無法像年輕父母那樣充滿活力,在學習、活動、習慣養成,以及心理方面都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如此多的缺失,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

  許多重要品質的培養在老人對孩子的千依百順中,被兩代父母忽略了。更重要的是,當孩子重新與父母相處時,他們之間情感和默契的斷裂很難彌補,因為孩子難以在長時間與父母隔離後認同父母,而年輕父母人到中年後社會競爭壓力更大,情緒非常容易緊張,因此更易把溝通障礙的賬算在孩子身上。這就使孩子在今後的學業和工作中,缺乏指導和安全感;在面臨挑戰和遇到挫折時感到力不從心;在出現失戀等重大人生轉折關口無法承受,甚至會精神崩潰。

  專家建議

  年輕父母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不應是借口。你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善待孩子、教育孩子,否則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現代社會對孩子的要求已經不是只要有一個好身體,不出安全問題就可以了,而是要求優生優育。孩子需要父母理解自己內心的渴望,需要在成長的關鍵期里不斷受到相關刺激;孩子應該受到更有能力的人的熱切關注,他們要通過這種關注知道自己的存在意義,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們願意自己懂規則,有好朋友,生活會自理,學習能力強,能夠控制情緒,他們不要自己出現各種各樣大人接受不了的行為問題。他們這些成長的願望和需要是老年人很難給予的。

  因此我建議年輕的父母,至少在孩子12歲之前,要有一個人做出些犧牲,用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否則,等到孩子長大出現問題時,父母再感到焦慮和痛苦也彌補不了孩子關鍵期發展的損失。正如不能誤農時一樣,錯過了耕種季節,收成是無法保證的。

  實例二

  小琪的爸爸媽媽都是地質勘探員,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時間在野外工作。因此,小琪沒滿周歲,就被寄養在外公外婆家。小琪的外公外婆都是退休教師,外公退休後仍被學校返聘,於是,外婆就在家全心全意撫養和教育小琪。

  外婆一生教書育人,自然特別注重言傳身教。所以,她雖然已經退休了,但還是一直堅持有規律地讀書學習,這對小琪的影響很大。在小琪很小的時候,她就經常模仿外婆看書的樣子,有時還能一個人坐在那裡,自己翻看圖畫書。

  在小琪咿呀學語時,外婆就開始給她講故事。小琪特別喜歡聽故事,只要外婆給她講故事,她馬上就會安靜下來,所以,外婆每天都要給小琪講好幾個故事。並且,不只是單純地講,而是每講完一個故事,還會問小琪一些與故事相關的問題,讓她思考作答。到了小琪兩歲半時,外婆又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小琪學講故事。剛開始,小琪講的故事丟三落四,可外婆從不批評她,反而經常拉著外公一起坐下來,認真地聽小琪講,還經常錄在磁帶里,放給小琪自己聽,或寄給小琪的爸爸媽媽聽。後來,小琪講故事越講越好,每天都要在家表演一番,給外公外婆的生活帶來不少樂趣。

  在小琪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外婆也進行了一些早期培訓。從小琪兩歲半起,外婆就開始手把手地教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早晨起床自己拿牙刷,擠牙膏,用杯子接水,自己刷牙;自己拿小臉盆接水,用小毛巾洗臉。小琪三四歲時,外婆又教她吃飯前要把碗筷整齊地擺放在桌子上;從幼兒園回到家裡自己換上拖鞋;每天自己穿衣服。外婆真不愧是個老師,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很有一套,特別懂得鼓勵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第一天教不會,第二天再教,仍不會第三天再教……從不責罵孩子。所以,外婆讓小琪學什麼,小琪都願意學。

  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小琪模仿著外婆的一言一行,因此,她的生活習慣也和外婆一樣。平時喜歡安靜地呆在家裡看書讀報,不喜歡出門活動,很少與外界接觸,電視、碟片、書籍還有外公外婆就是她的玩伴。而且,外婆還常告誡小琪,外面比較危險,路上汽車很多,出門千萬小心;外面騙子也比較多,有許多專門拐賣小孩的壞人,千萬不要和陌生人講話等。所以,小琪從不單獨走出家門,也極少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在外公外婆的眼裡,小琪是一個聰明懂事、文靜可人的「乖乖女」。

  上幼兒園期間,小琪明顯比同齡小朋友要懂事、乖巧,學什麼都認真用心,做什麼都完全聽老師的。每當聽到外人誇獎小琪「人見人愛」時,外婆的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這可是她辛勤調教的成果啊!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琪上了小學,她的主要精力就放到學習上了。因為外婆認為,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小琪真是爭氣,一個學期下來,各科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可是,細心的老師發現,在學校里,小琪雖然成績優異,但性格比較孤僻,不愛講話;膽子也很小,就是在課堂上也從不主動舉手發言;沒有要好的同學,總是獨來獨往。

  專家點評

  小琪相對於鬧鬧來說較為幸運,有一個懂得教育的外婆含辛茹苦地在培養她——學到了很多知識,自理能力也不錯,人際交往沒有衝突。但仔細分析,卻不難看出其中的問題:老年人相對更願意過一種平和寧靜的生活,而成長中的孩子卻充滿生機,他們每天都在發育,需要更多的身體活動和交往活動來刺激成長,從而使他們日漸成熟。

  如果孩子和年輕父母在一起,就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小琪的身體活動需要和交往活動需要,無疑被外婆忽略了,外婆用自己對社會的體驗,妨礙了讓小琪自己去體驗社會。再加上小琪本身就是一個氣質類型較為穩定、動力較弱的女孩子,因此,造成她交往不主動,發言不主動,較為孤僻,膽子比較小,這對她適應社會會有影響。

  專家建議

  即使是由年輕父母來教育小琪,父母也要更新自己的知識,反覆實踐和領悟,並經常請教專家和老師。專家和老師的點撥,對於家庭教育的實踐和思考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父母之聲

  1:嬌嬌媽媽(湖南)

  我和我先生開了一家廣告公司,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說實話沒有太多的時間來教養孩子。所以,在有了孩子以後,我們就把婆婆接來同住了。婆婆帶孩子非常耐心細緻,但是,婆婆的育兒觀念很落後,比如小時候給嬌嬌喂飯時,喜歡把飯菜放在口中嚼過以後再餵給孩子,我覺得這樣做很不衛生。雖然我提醒了很多次,婆婆卻總也改不掉這個壞習慣。不過不管怎樣,婆婆能來為我們帶孩子,已經幫了我很大的忙了,儘管心裡總是有些擔心孩子,但是確實沒有其他更好的解決辦法。

  2:歡歡爸爸(天津)

  我老婆生完歡歡以後,我們有兩年多的時間住在岳父母家。隔代親嘛,岳父岳母對歡歡溺愛至極,養得格外小心翼翼。比如歡歡七八個月時,非常喜歡爬,我特別鼓勵,因為我看到書上說這能促進孩子運動神經的發育,可是,岳母怕她磕著碰著,寧可整天抱著她、用小車推著她,就是不讓歡歡爬,搞得孩子將近兩歲時才學會了走路。像這樣的事情很多。因為怕與老人發生衝突,所以儘可能按照老人的意願去養育孩子,可結果是我和老婆都沒有了教育孩子的權利。後來想想,這樣下去怎麼行呢?最終我和老婆決定,再辛苦也是自己帶比較好,於是我們就和岳父母分開住了。

  3:小宇媽媽(上海)

  我和丈夫都屬於早出晚歸的上班族,無奈之下,兒子小宇從2歲開始寄養在公婆家。公公退休前是遠洋輪船上的大副,性情豪爽大氣,人生經歷也很豐富,最主要是他特別樂意接受新鮮事物與觀念。在我把孩子交給公婆帶之前,我特意為他們訂閱了兩份科學育兒方面的雜誌,還讓他們參加了隔代家長的培訓班。說真的,現在公公婆婆教育孩子的觀念比我還要新呢,比如他們每天帶小宇到戶外玩耍時,經常故意不緊靠著孩子身邊站著,目的是儘可能讓孩子自己去找小朋友玩,而且讓他盡情地玩,每次都要玩到全身出汗才回家,這樣既增強了體質又鍛煉了膽量。生活中,他們對小宇也不存在溺愛的問題,這讓我感到非常放心和滿意。

  專家簡介

  魯傑,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心理研究所碩士畢業。現於北京工業大學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參與研究的課題涉及行為問題、創造力培養、智力測評及家教現狀調查等方面;創作和翻譯早教及兒童心理文章、書籍百萬字以上。近年來,在國內幼兒園和學校為家長進行家庭教育講座百餘場,接待家長諮詢幾千人次;曾多次出席「CCTV-7東方兒童名家諮詢」;是新浪網親子中心以及中國兒童思維網等多個大型網站的育兒專家。

  點擊鏈接

  隔代家長的10個資格標準

  有心理專家總結了10個條件,作為擔當「隔代家長」的「資格標準」,摘錄如下,以供參考:

  1.身體健康,精力較好,心態年輕,樂於養育孫兒。

  2.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沒有精神障礙或人格偏差。

  3.家庭和個人衛生習慣良好,沒有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

  4.了解兒童的飲食營養和生活護理等常識。

  5.性格開朗,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固執偏頗,對孩子有耐心。

  6.喜歡戶外活動,能常帶孩子外出,去認識周圍的世界。

  7.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

  8.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善於引導教育。

  9.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溝通。

  10.願意並善於吸收新知識、新觀念,以現代化的方式撫育孩子。
推薦閱讀:

家史丨蔣蓉:我的爺爺奶奶是地主
百歲喪行(15-25)
給錢
端午,心頭的一點硃砂痣!
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的區別, 很現實

TAG:爺爺奶奶 | 奶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