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三角關係」:光圈、快門和感光度

不同光圈、快門、感光度對照片的效果影響示意圖。

光圈、快門、感光度,常被稱為曝光的三要素,三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釐清了它們三者的關係,就可以輕鬆拍出清晰而曝光正確的照片來。

光圈和快門的互相配合

先說光圈和快門的關係,光圈除了會影響畫面的景深大小之外,更重要的是會影響相機在拍攝時的快門速度。實際拍攝中,如果使用的是大光圈鏡頭,那快門速度就會更高。這有點像水管的水流量,我們可以把水的流量看做曝光量,把水管的粗細看成光圈的大小,把水管因壓力所產生的水流速度看做快門速度。顯然,水管越粗,相同壓力流速下水的流量也就越大。而水管越細,相同壓力流速下水的流量也就越小。

同樣的,要取得相同的曝光量,光圈越大的鏡頭就可以更快的快門速度拍攝,而小光圈鏡頭則必須延長快門曝光時間。這也是為什麼以前人們把大光圈鏡頭稱為快速鏡頭的原因。反之,如果快門速度過快,要想取得足夠的曝光量,那麼就必須增大鏡頭的光圈,否則就會出現曝光不足的現象,照片拍攝出來就會比正常效果暗。而如果光圈大,快門速度也大,則可能會讓相機的感光器件所獲得的曝光量超出合理的範圍,也就是所謂的過曝現象,照片拍攝出來就會比正常效果亮得多。

一般來說,支持自動曝光的相機在其取景器上都會設計一個標尺,即便是使用M全手動曝光,相機也會根據自身測光情況計算曝光量,如果攝影者所設定的光圈或快門不合適的話,標尺的指針就會向左(欠曝,圖像發暗)或者向右(過曝,圖像過亮)指示。此時,攝影者就可以根據標尺指示以及自己對圖像的快門速度、景深要求,來改變光圈和快門的大小,使指針保持中間位置,一般就可以正確曝光了。一般的,如果被攝物體處於運動狀態,攝影者想凝固其某個瞬間的動作,在合理曝光的前提下,應優先使用更高的快門速度。這也是為什麼體育與野生動物攝影師更喜歡使用快門優先模式的原因。而如果攝影者想讓畫面保持大景深(風景、建築攝影、集體合影)使畫面從前到後都清晰時,一般就需要使用小光圈拍攝,此時,隨著光圈的縮小,要確保正確的曝光量,相機的快門速度就需要變慢,從而使曝光時間延長,以得到足夠的曝光量。而如果快門速度過慢,低於1/10秒時,如果沒有光學防抖或三腳架支撐,就有可能導致畫面光線的擺動,也就是常說的「畫面虛了」。這也是為什麼風景、建築與集體合影攝影中一般都需要使用三腳架或防抖鏡頭的原因。

同樣,如果攝影者想讓畫面保持小景深(人像、微距、特寫攝影),獲得特殊的視覺衝擊力時,一般則需要使用大光圈拍攝,此時,隨著光圈的增大,不但可以確保景深很淺,而且還可以以更高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這也是為什麼光圈優先模式是最為常用的半自動曝光模式的原因(人像、微距、特寫、風景、建築、集體合影都使用這一功能)。

控制感光度滿足畫面表現需求

在某些光線特別昏暗的場合,攝影者即便將鏡頭光圈提升到最大,也有可能無法拍攝到自己所需要的照片。例如在夜間拍攝運動物體,或是沒有三腳架想拍攝夜景時,在這些情況下,即便鏡頭光圈達到F1.4甚至更大,因為環境光線過暗,快門速度也會變慢以延長曝光時間來確保足夠的曝光量,而在拍攝運動物體時,如果快門速度過慢就會讓運動物體變成一團影子而不是清晰的影像,同樣的,在沒有三腳架拍攝夜景時也會因長時間曝光而導致畫面模糊。此時,就需要提升相機感光器件的感光度來解決這一問題。

所謂感光度,可以簡單地理解成感光器件對光的敏感性,其敏感性越強,就能在同樣的曝光時間內接收到更多的光線,從而在光圈大小不變的同時,以更快的快門速度獲得足夠的曝光量。

舉例來說,在某個夜晚,如果使用ISO100的感光度,相機正常曝光可能需要F2.8光圈、1/4秒的快門速度,此時如果手持拍攝就很容易拍虛,而如果將感光度提升到ISO1600,那麼相機就只需要1/80秒的快門速度,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曝光量了。同樣的,在沒有三腳架而需要拍攝大景深畫面時,攝影者也可以通過提升曝光量來縮小光圈。例如,拍攝某建築需要使用F16的小光圈來提升畫面景深,在當時的環境下相機測光所得的值是F2.8 和1/100秒的快門速度設定,如果攝影者想保持快門速度不變,而縮小光圈,就可以通過把感光度提升7擋的方法解決景深問題。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相機在提升感光器件光敏感度的同時會造成像素之間光電反應增強,相互之間就會產生電荷干擾,形成大量的偽電荷信號,反映到圖像上就是感光度越高,畫面的顆粒就越粗糙,雜色和噪點也就越多。因此,雖然可以通過提升感光度來控制光圈與快門,但也必須適可而止,否則畫面就會變得粗糙。

· 本圖文選自《中國攝影報》2月19日12版


推薦閱讀:

攝影實戰必備 什麼時候用大光圈和小光圈
為什麼大光圈鏡頭製作很困難?
被忽視的常識 景深預覽
一款定焦鏡頭的最大光圈值在不同畫幅的機身上是否會發生變化?

TAG:光圈 | 感光 | 關係 | 快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