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市場屢現局中局
「現在大家都在玩收藏,但是想想哪有可能遍地是古董啊!假古董、假專家和不靠譜的儀器鑒定等已經成為如今收藏的三大亂。」著名收藏家、鑒定家王立軍如此對媒體表示。
《古董局中局》作者馬伯庸也認為,古董本身利潤非常高,尤其鑒寶節目一炒,動不動一個碟子賣了幾千萬元,一個瓶子幾億元,老百姓只看到吃肉,沒看到挨打,沒看到被騙的家破人亡。
而這就如同「鬼市」,只在漆黑的夜裡出現,天一亮,則消失得無影無蹤,彷彿從來沒有出現過。
藏家的學費
章宇(化名)進入收藏圈不過五六年,但已在古玩上投入了近千萬元。他最早在各地文物市場幾萬幾萬元買進的「古董」,最後證實都是贗品。章宇的幸運在於,「還好我有一個原則,在我不懂的時候不買貴的。」章宇說。
買贗品是每個初入收藏圈的藏家必交的學費。「誰沒有看走眼呢?造假技術越來越高,學費交得少就是幸運的了。通過一次次交學費,積累經驗,避免以後看走眼。這就是造假者和鑒定者、收藏家的鬥智斗勇。」上海拍賣行副總經理陳克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章宇從小對古玩感興趣,5年前,因為偶然從朋友處得知查濟的明清古村落保護得很好,便興沖沖地跑去,在當地花兩三萬元買了一批青銅器、瓷器和木器。結果回來後發現青銅器和瓷器全部是假的,「假得自己仔細看都能看出來。」
不久他去麗江,又注意到當地有很多佛像、銅器,便對著書花了兩萬元買了一些。結果那年春節去洛陽,他在洛陽的街頭看到一模一樣的銅器,就知道自己又買錯了。
「後來在上海的藏寶樓,我也對照著書上的器形、老舊程度憑感覺買了三四萬元的青銅器,後來發現都是新的。青銅器起點太高,水太深,造假水平也太高,況且青銅器真品怎麼會出現在地攤上。後來我吸取教訓,興趣也轉移到較偏門的高古瓷器的收藏。」章宇說。
「那些做仿品的就是針對剛剛進入藝術品收藏領域又有點閑錢的玩家,他們不知道水有多深,就是買幾本書幾張光碟,對著圖錄和電視片去買,這些人最容易上當。」上海朵雲軒副總經理於文盛告訴記者。
於文盛反覆強調這個圈子「水很深」,將剛入行的藏家比作一隻旱鴨子。「從剛下水到游出名,非一日之寒,只有不斷螺旋式進去,而且你沒有點悟性也看不出來,有些東西仿得特別逼真,只是感覺有些不對,要的就是這種感覺。」於文盛說。
這些贗品製造者還會利用藏家的撿漏心理。所謂撿漏,就是以便宜的價格買到值錢的藏品。章宇說:「玩了五六年,感覺收藏里最大的風險是貪,想撿漏。但事實上,花幾百塊撿一件官窯瓷器完全不現實,真正的撿漏應該是你看到了藏品未來的空間,以現在合適的價格買進。」
鑒定之亂
藏家需格外小心,但這解決不了仿品泛濫的現狀。有人寄希望於專業的鑒定,殊不知在鑒定上,既存在鑒定難的問題,又存在亂鑒定的現象。
中國傳統藝術品收藏鑒定靠的是「眼學」,即用眼力觀察,這本身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知識、經驗與悟性。而目前古玩真偽又很難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反覆驗證,沒有標準讓外行人一眼看出真假。即使陶瓷等器物可以用熱測光鑒定年代,但在魔高一丈的造假者面前,也會力不從心。例如,有些人直接將漢代墓葬中的磚石拿出來雕刻成雕塑,這種仿品連儀器也無法檢驗出。
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玩的交易是秘密進行的,一般很少公開,也很少有藏家習慣公開,因而難以像國外收藏做到流傳有序,可以進行追溯。
這種情況下,鑒定更多的是依靠有經驗、有能力的專家。但「爭議是絕對的,沒有爭議是相對的」。從科學理論上來說,就無法百分百確定一樣東西一定是真品,只能說大家都鑒定下來覺得是真品沒有異議,那就認定這件東西沒問題。
於是在這個行業,專家就會受到追捧。市面上一些所謂專家,便利用這一漏洞為自己謀利。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龍泉窯某鑒定專家,付3000元就能開一張鑒定證書。
「所以我們從來不看證書,上拍有自己的鑒定專家團隊。鑒定就是拍賣行的生命線,專家水平不夠,感覺是對的就留下,真品很難保證。」陳克濤說,「現在送來的拍品聽都沒聽過的證書很多,2000~3000多元開一張,一個人給瓷器、玉器、印章……什麼都開,開了幾十件上百件。我看到的凡是有證書的100%都是假的。」
「證書是開給相信它的人用的,只有不懂的人才相信所謂的『證書』。」陳克濤表示。
於文盛讚成這個觀點,他認為,比起證書,更應該相信眼光。即使有人說這樣東西專家都說了沒問題,其實也可能有問題。除了亂開證書、水平不夠、判斷不準外,一些藏家不理解或是故意歪曲專家的話,也會造成誤解。
原來,為了不駁朋友的面子或是考慮高價收來藏品的藏家心情,行內對一些有問題的藏品有幾種委婉的行話。
例如,「這件東西還可以,你玩玩可以,能走掉就走掉。」意思就是,東西雖然是真品,但質量品相不好,沒太大收藏價值,能出手就儘快出手;再或者,「這東西我認為還是不錯的,你自己玩玩可以的。」潛台詞就是東西你自己留著不要再拿出去害別人了;又或者,「這個東西我看不好,你再問問別人吧。」其實已經意味著看出來東西是假的,但是不太方便開口。
「但有些人可能就聽不懂這些話,又或者把話吃掉一半,出去跟別人說,某某專家覺得我這東西不錯的,把後半句給吞掉了。」於文盛說。
為此,朵雲軒提供了兩種鑒定方式,一種書面一種口頭的,根據藏品價值收取一定的費用,書面證書價格一般是口頭鑒定的5倍,先收費後鑒定。據介紹,書面會開具清楚的說明,如果認為是贗品也會把哪裡有問題標清楚,而口頭的鑒定則由藏家自由引用。
不過,於文盛也表示,現在很多藏家很少把東西拿出來,往往是把專家請到家裡來看,並且不止請一位,第二天再請一位,兩位一說,對藏品的真假心裡就有數了。
治理之難
鑒定之難只是整個藝術收藏品市場的一個問題,但許多問題的根源出在鑒定上,導致這一市場的整頓與治理困難重重。
正因為沒有科學的方法與統一的標準,立法存在困難。立法需要可以參照的標準,但對古玩收藏品鑒定來說很難,既然無法百分百確定一樣東西的真偽,又要在怎樣的基礎上立法?無法立法,收藏品交易就沒有法律保障,一些正規的商店和拍賣行還有相對正規的規章制度,但民間交易就完全難以保障。
此外,可以用來檢測的儀器也很少,例如熱測光儀器,在上海只有上海博物館、復旦大學等幾所科研機構有,普通藏家難以接觸到。
除了鑒定問題,中國古玩市場的傳統因素與藝術品市場繁榮下滋生的投機問題也造成了目前古玩收藏市場的混亂。
華東政法大學文物藝術品市場與文化產業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騁介紹,古玩行歷來有不成文的規定,賣給你的東西不準反悔。現在很多地攤和個人交易、民間交易,一旦購入,即使發現是贗品也不能退換。
這一傳統也體現在拍賣行的「免責條款」上,即拍賣行對拍品真假不負擔保責任。
這是一條頗具爭議的條款,馬騁認為,一方面,這一條款成了有些拍賣行拍仿品的「護身符」,難免順勢成為出售仿品的平台,並從中賺取圖錄費和傭金;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免責條款,大多數拍賣行會在文物藝術品業務方面出現經營困難。
問題還是出在鑒定上,首先,目前文物古玩鑒定還沒有一套量化的科學指標,只能憑專家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判斷;其次,有些拍賣行也沒有足夠過硬的鑒定專家,一旦走眼損失巨大,拍賣行的風險將大大增加。 而陳克濤認為,現在買古董投資的多,但真正收藏的少,把藝術品當股票一樣買賣。「藝術品投資收益高,『文革』時一張齊白石的畫才十多元,現在已經幾百萬元。投資是把藝術品當籌碼與符號,買來賣去也就無所謂真假了。」陳克濤表示。
推薦閱讀:
※黑山羊--市場前景
※世界上唯一的裸體菜市場
※中國整頓旅遊市場 44家A級旅遊景區被摘牌
※判斷線上流量渠道價值的基礎邏輯
※「學挖掘機哪家強」這個段子可能是藍翔有意為之嗎?算不算成功的市場公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