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傷寒論臨證指要(6)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陽明病燥則從本;熱則從標;濕則從中見也。讀古人書,要理解其意義,所以古人指定,從中見之義,是讓我們從濕的對立之氣,去認識燥熱之病。何況陽明病開宗明義而以三陽陽明立論,首先提出「太陽陽明為脾約「,把脾之津液為胃燥所竭約,結合陽明中見太陰濕化之理,能不令人玩味而無窮也。 另外,也應看到在陽明病中,出現了大量寒濕證治,正如張隱庵所說:「陽明發熱而渴,大便燥結、此陽明之病陽也。如胃中虛冷,水谷不別,食谷欲嘔,脈遲惡寒,此陽明感中見陰濕之化也。」張氏雖然論寒濕,而濕熱諸證自在言外。 三、少陽經病 少陽本火而標陽,中見厥陰風木。因少陽標本同氣,故從本氣之火以概其標。然少陽為始生之陽,其氣向上向外,生生不已,最畏邪氣抑鬱其氣機。另外,少陽之氣初出於地上,雖然生機盎然,然稚而不強必須藉賴中見厥陰之風陽溫煦鼓動,以助少陽生升之氣不已。 少陽病的口苦,咽干,心煩等熱證,是邪從少陽之本火氣之化也;其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乃是少陽受邪之後,氣機鬱勃不舒之象也;至於頭目眩暈,又是中見風木之氣的病機反映也。令人最感興趣的是少陽與厥陰兩經在發病中,其證候亦頗近似,如少陽病的咽干,與厥陰病的消渴;少陽病的心煩,與厥陰病的心中疼熱;少陽病的默默不欲飲食,與厥陰病的飢不欲食;少陽病的喜嘔,與厥陰病的吐蚘;少陽病的往來寒熱,與厥陰病的厥熱勝復,兩經在證候上都有貌似神合之處。由此觀之,少陽為病不但從本,亦未嘗不從中氣之化。 四、太陰經病 太陰本濕而標陰,中見陽明燥化。因其標本氣同不悖,故太陰從本以概標。 太陰既從本氣之濕寒,則中焦清濁失判,正如第273條所說:「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按脾主腹,太陰為病,無論傳經而成,或因濕寒直中,或誤治損傷脾陽,而使脾陽不運,濕寒內阻,表現為腹脹滿;濕寒凝於中州,所以在腹滿的同時,還常兼見腹痛,因屬虛寒,故疼痛喜溫喜按。脾與胃互為中見,寒濕困脾,清陽不升,水谷不化,故見不利;寒濕犯胃,濁陰不降,胃氣上逆,故而作吐。脾運不健,胃氣獃滯,所以飲食不下。下利本屬虛寒,利則虛寒越甚,因而上述諸證也就愈重。病屬虛寒,法當溫補,若誤以實治而用攻下,則脾氣受創寒濕更加凝結,則見胸下結硬。 然而,從辨證上看,太陰濕寒得以猖獗,亦必是陽明中氣燥化之不及,陽不勝陰,故有脾家寒濕之變。試觀《太陰病篇》第278條所云:「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錢璜注曰:「緩,為脾之本脈也。手足溫者,脾主四肢也。以手足而言自溫,則知不發熱矣。邪在太陰,所以手足自溫,不至如少陰、厥陰之四肢厥冷,故曰系在太陰。然太陰濕土之邪鬱蒸,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其濕熱之氣已從下泄,故不能發黃也。如此而至七、八日雖發暴煩,乃陽氣流動,腸胃通行之故也。下利雖一日十餘行,必下盡而自止。脾家之正氣實,故腸胃中有形之穢腐去,穢腐去,則脾家無形之濕熱亦去故也。此條當與《陽明篇》中,傷寒脈浮而緩……,至八、九日,大便堅者,此為轉屬陽明條互看。」以上之文證實了陽明與太陰的中氣為病關係,燥濕轉化的微妙之理,使人玩味無窮。 五、少陰經病 少陰本熱而標陰,中見太陽寒水之氣化。因其標、本之氣迥異,故少陰氣化應本、標兩從。所以,後世注家反映少陰為病,總不外寒化與熱化兩類。 少陰寒證:第282條曰:「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程應旄注曰:「少陰病,治之不急,延至五六日,下寒甚,而閉藏徹矣,故下利。……虛故引水自救,非徒釋"渴"字,指出一虛字來,明其別於三陽證之實邪作渴也。然則此證也,自利為本病。溺白,正以征其寒,故不但煩與渴以寒斷,即從煩渴,而悉及少陰之熱證,非戴陽即格陽,無不可以寒斷,而從溫治。腎水欠溫,則不能納氣,氣不歸元,逆於隔上,故欲吐不吐,腎氣動膈,故心煩也。」 少陰熱證:第303條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若屬陽虛陰盛的,則以但欲寐、寤少寐多為主;若屬陰虛陽亢的,必見心煩,不得卧寐。因為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心火要不斷下降以溫腎水;腎水亦不斷上承以濟心火,少陰心腎水火能以交通既濟,才能達到陰平陽秘、陰陽相對平衡狀態,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活動。而今少陰病腎水虧虛,心火無制而上炎,陽不入陰而躁擾,就要發生心煩特甚以致不能卧寐之證。其證既屬陰虛火旺,必見舌質紅絳,苔凈而光,甚則鮮艷如草楊梅,脈數而細,小便必黃。 以上舉寒化與熱化兩類證候。以反映少陰為病標、本兩從之情況。 少陰病除從標?本之氣化以外,也與中見太陽有關。例如第316條的少陰病,小便不利,……此為有水氣,治用真武湯;第293條的「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可見少陰勿論從寒從熱?而與中見之太陽膀胱仍有互相溝通之內在關係。 六、厥陰經病 厥陰本氣為風,標氣為陰,中見少陽相火。古人認為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見之少陽火氣。這因為兩陰交盡,名曰厥陰,陰氣到此已極盡,則陰極陽生,故從中見少陽之火化。此時由陰變陽,陰退陽進,則使生氣相續而不致絕滅。 第326條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不之利不止。」 厥陰病,是傷寒六經病證的最後階段,為三陰經之末。病至厥陰,則陰寒極盛,但是物極必反,物窮則變,故陰寒盛極,則有陽熱來複,也就是陰盡而陽生,寒極則生熱。厥陰與少陽為表裡,而又從中見少陽之火化,少陽為一陽之氣,乃是陽氣的初生,奠定了陰盡陽回的基本條仵。所以上述之厥陰提綱證陰中有陽,常以寒熱錯雜的證候為其特點。又由於陰陽有消長,寒熱有勝復,故厥陰病又可表現為寒證,熱證以及陰盛亡陽的死證。 厥陰病從本氣風化證者,如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是也;從標陰寒化證者,如乾嘔吐涎沫、頭痛是也;從中見少陽火化證者,如嘔而發熱是也。然而應該指出的是厥陰病以寒熱錯雜之證為主,以盡陰陽對立統一、轉化與變革的運動規律。 以上論述了六經為病的標本中見氣化學說,以反映六經六氣陰陽氣化之理。充分體現了氣化學說湛深的理論。但是臨床醫家只承認肝風上旋,脾濕不運,心火炎上之說,奉為圭臬。惟對傷寒之六經六氣氣化學說,則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甚至百謗叢生,以致仲景之學,《內經》奧旨不得發揚,則何其偏也。 第八節六經辨證包括了八綱辨證 在明?清兩代,一些傑出的醫學家,如張景岳、程鍾齡、江筆花等人,他們從六經辨證中抽出陰陽兩綱,以統領表裡、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後來又加以發展和完善,才逐步形成完整的大綱辨證方法。 我們從江氏的《表裡虛實寒熱辨》之文,還可看出當時只是陰陽稱綱而末及其餘。 江氏說:「凡人之病,不外乎陰陽,而陰陽之分,總不離乎表裡、虛實、寒熱六字盡之。夫里為陰,表為陽,虛為陰,實為陽,寒為陰,熱為陽。良醫之救人,不過辨此陰陽而已;庸醫殺人,不過錯認此陰陽而已。」 他的說法和張景岳的「兩綱」、「六變」的意義基本相似。可以說,這是八綱辨證體系的雛型。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八綱辨證的思想,源於《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六經與八綱的辨證方法,本是相互依存緊密相連而缺一不可。這是因為六經是物質構成的,臟腑經絡的概括,辨證必須客觀,必須建立在物質之上,所以諸病不能越出六經的前提。然而六經病證的表現,也不能離開八綱證候之規律。可以說六經是體,屬於物質範圍;八綱是用,屬於證候運動範圍。所以二者本來是不可分離的,如影隨形緊密相隨。

推薦閱讀:

郝萬山講《傷寒論》
(5)摘自《傷寒論》欲解時
揭開《傷寒論》真相的不二法門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05講

TAG: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