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墓考古近日正式結項 蕭後棺槨已運抵揚州
前天晚上,離開揚州兩年半的蕭後漆棺運抵揚州,預示著蕭後墓實驗室考古結項,隋煬帝墓考古工作正式結束。經過高新尖技術,蕭後棺槨內的信息得到最大限度提取。遺憾的是,由於揚州土壤屬酸性,加之濕度較高,傳說中的蕭後的美麗容貌暫時無法得到修復,蕭後生前樣貌這一謎團有待科技進步後解開。
蕭後漆棺實驗室考古工作歷時兩年半
2012年12月19日,曹庄隋煬帝墓被發現,經過考古發掘和研究,確認一號墓是隋煬帝墓、二號墓為蕭後墓。此項考古發掘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和「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自揚州曹庄發現隋煬帝墓和蕭後墓以來,對墓葬本體及出土文物的保護與研究工作一直在進行。其中,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被稱為我國實驗室考古的典型案例:首次發現南方地區隋唐時期的棉,為我國棉花的栽培與傳播提供了新的資料;首次發現鎏金銅珠化工藝製品,揭示了隋唐時期銅釵、鈿花複雜的結構與工藝特徵。
除了蕭后冠的實驗室考古外,蕭後墓中保存的漆棺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實驗室考古。蕭後漆木棺槨規模較大,但材質腐蝕朽化嚴重,已屬脆弱質遺迹遺物,使用簡單的起取方式已經成為不可能,需要對棺槨部分採用整體套箱包裝起取操作程序,藉助社科院的高新尖技術將文物信息最大化提取。
2014年8月,我市考古部門特邀社科院專家赴現場指導,將蕭後墓中殘存的漆棺和人體遺骸進行整體套箱運送,安全抵京。
蕭後身下鋪碳酸鈣,棺槨木質部分完全腐蝕
2016年12月18日,蕭後墓實驗室考古結項評估會在北京召開,歷時兩年半的蕭後墓實驗室考古宣告結項。隨著蕭後墓實驗室考古的結項,整個隋煬帝墓的考古工作宣告正式結束。
實驗室考古發現,蕭後身下所鋪的白灰為碳酸鈣。另外,鐵釘及鐵構件鏽蝕嚴重,金相組織已經不可辨識。漆棺中的漆杯的漆皮分兩層,表層分細膩層與漆灰層,漆灰層基體主要成分為鈣氧化物,同時含有磷、硅、鋁等元素。帶鉤為銅質鎏金,銅基體鏽蝕嚴重,金相組織不可辨識,鎏金層為金、銅、鈮三元合金。存身漆皮分為兩層,表層較薄且細膩,主要成分為氧(40.20%)、鈣(27.71%)、硅(12.42%),較為複雜,漆灰層主要成分為鈣氧化物、硅氧化物。
實驗室考古發現,蕭後墓的棺槨保存狀況較差,但不同材質遺存(遺骸、金屬器皿、棺板髹漆等)尚能清晰可辨。該複合類遺存在出土文物處理中是最為尖端、複雜的保護內容,其處置加固保護環節在實驗室考古程序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
遺憾的是,蕭後棺槨木質部分已經完全腐蝕,僅僅保留了較少的遺存,但有其獨特的外觀形制。該遺存經過妥善處理保護之後,可以進行有效展陳和利用,讓公眾在觀摩中領悟遺存的原始保存情況,具有一定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同時,蕭後棺槨的保存狀況及諸多詳細信息對於隋唐時期的歷史研究及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豐富隋唐時期歷史資料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蕭後骸骨腐蝕嚴重,原有樣貌無法復原
考古專家介紹,當初將蕭後棺槨和蕭後的遺骸運抵北京進行實驗室考古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希望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將蕭後的身前樣貌進行復原。然而由於揚州的土壤屬酸性,濕度較大,導致蕭後的遺骸腐蝕情況非常嚴重,在歷時兩年半的實驗室考古過程中,未能通過現有的科技使得蕭後的樣貌復原。
考古專家說,在蕭後的骸骨被發掘出來之後,通過其骸骨將其身前長相進行恢復的呼聲非常高,但骸骨腐蝕實在太嚴重,通過現有技術恢復蕭後的樣貌,需要對骸骨進行破壞性處理,如此雖可以恢復蕭後的樣貌,但是蕭後的骸骨無法保存。經過多方權衡,決定將骸骨運回揚州,將來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再對蕭後的樣貌進行恢復。
本報記者 孔茜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