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儇(公元862年—公元888年),懿宗第五子,母王氏。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12歲,在位14年(公元874一公元888年)。病死,葬靖陵。年號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公元873年,李儇的父親唐懿宗病死,宦官田令孜、劉行深、韓文約在懿宗的8個兒子中,選擇了年僅12歲的第五子普王李儇為皇帝繼承人,他就是唐僖宗。他沉湎聲色,鬥雞走狗,揮霍浪費,昏庸腐朽,把政事交給宦官處理,稱田令孜為「阿父」。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終因天災-爆發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公元880年攻克長安,僖宗在宦官田令孜的陪同下,匆匆忙忙逃往四川,一直到光啟元年(公元885年)正月,他才回到長安。離開京城整整5個春秋,唐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分崩離析,藩鎮跋扈,廢立白擅,常賦殆絕,名存實亡。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在一片哀嘆聲中,僖宗病死在長安皇宮中的武德殿,年僅27歲,葬于靖陵。
靖陵在今陝西乾縣鐵佛鄉雞子堆,在縣東北7.5公里南陵村東,與唐高宗乾陵連谷相接。靖陵起土為冢,陵冢呈覆斗形,陵區周圍20公里,陵園有石刻與唐中期各陵相同,現存華表1對,石翼馬l對,石獅1對。
李儇(公元862年—公元888年),懿宗第五子,母王氏。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12歲,在位14年(公元874一公元888年)。病死,葬靖陵。年號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公元873年,李儇的父親唐懿宗病死,宦官田令孜、劉行深、韓文約在懿宗的8個兒子中,選擇了年僅12歲的第五子普王李儇為皇帝繼承人,他就是唐僖宗。他沉湎聲色,鬥雞走狗,揮霍浪費,昏庸腐朽,把政事交給宦官處理,稱田令孜為「阿父」。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終因天災人禍爆發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公元880年攻克長安,僖宗在宦官田令孜的陪同下,匆匆忙忙逃往四川,一直到光啟元年(公元885年)正月,他才回到長安。離開京城整整5個春秋,唐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分崩離析,藩鎮跋扈,廢立白擅,常賦殆絕,名存實亡。僖宗李儇是懿宗李第五子,初封沛王,名儼。咸通十五年(874)七月二十日即皇帝位,時年13歲,改名儇。文德元年三月(888)崩於武德殿,時年27歲。同年十二月葬于靖陵。 靖陵在今陝西乾縣鐵佛鄉雞子堆,在縣東北7.5公里南陵村東,與唐高宗乾陵連谷相接。靖陵起土為冢,陵冢呈覆斗形,陵區周圍20公里,陵園有石刻與唐中期各陵相同,現存華表1對,石翼馬l對,石獅1對。 靖陵內城遺址範圍,東西450米,南北471.8米。北面正中有覆斗形封土堆,西北、東北、西南、東南各建角樓一座,封土堆前有清畢沅樹靖陵碑一通。原有四門,今僅存青龍門與南、北兩闕樓遺址。主陵南門(即朱雀門正中)向南有御道,東西90米,南北619.2米。今為一條南北土路,北由靖陵碑起向南在翼馬處成為台階地,地面全部耕種。東南角樓遺址位於主陵東南角的緩坡地帶,東西14.3米,南北15米,有高2.3米的夯築,夯層厚8~10厘米。東北角樓遺址位於主陵東北角的果園中,東西8.9米,南北16.9米,有高2.5米的夯築,夯層厚8~10厘米。西北角樓遺址位於主陵西北角緩坡處的低凹地中,東西5.8米,南北4.6米,有高2.6米的夯築,夯層厚8~10厘米。西南角樓遺址位於主陵西南角的緩坡地帶,東西6.6米,南北5.4米,有高0.80米的夯築,夯層厚8~10厘米。外城朱雀門東側闕樓遺址位於南陵村東500米,靖陵冢南619.2米處的東側。地勢北高南低,東西為緩坡地帶,南臨平原。該土闕呈覆斗形,東西11.3米,南北9.8米,高4米,夯築,夯層厚8~10厘米。外城朱雀門西側闕樓遺址位於南陵村東,陵冢南619.2米處的西側。地勢北高南低,東西為緩坡地帶,南臨平原。該土闕呈覆斗形,高5.5米,南北邊長11.5米,東西邊長9.5米,夯築,夯層厚度8~10厘米。青龍門南側闕樓遺址位於主陵東263米處,東西1.8米,南北7米,高1.45米,夯築,夯層厚8~10厘米。青龍門北側闕樓遺址位於主陵東263米處,東西3.9米,南北7.8米,高2米,夯築,夯層厚8~10厘米。唐僖宗靖陵碑位於靖陵主陵南正中15.5米處。該碑由3塊石刻鑿成,首、身以榫卯相連,圓首,長方形碑座。通高2.68米,寬0.74米,厚0.28米,石座長1.2米,寬0.73米,石灰岩質。上書「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 陝西巡撫畢沅敬書唐僖宗靖陵 大清乾隆歲次丁酉孟秋 知乾州事崔龍見立石」靖陵御道東側華表位於靖陵南596.2米處,神道東側,倒仆於地。石灰岩質。高3.5米,圍徑1.96米。柱身為八棱形,面寬為0.23米、0.26米不等,從現存基座可見蓮花台式柱礎。御道西側華表座,位於主陵南596.2米處,神道兩側田野中。石灰岩質,座反置,近於正方形,長1.07米,寬1.00米。靖陵御道東側一號石馬位於主陵南475.3米,神道東38.8米處,置於路旁。石灰岩質,殘長1.24米,殘高0.70米,寬0.52米。披鞍,頸戴五個鈴鐺,臀部座左右各飾三個鈴鐺,頭部已殘。御道東側二號石馬,位於主陵南426.9米,神道東側21米處的田野中。石灰岩質。飾鞍。臀部上側兩邊鞍帶各系四個鈴鐺。已殘。西側翼馬,傾斜置於神道西側26.9米處的田野中。石灰岩質。殘長1.55米,高1.55米,寬0.70米,基座長1.40米,寬0.77米,厚0.39米。體態健壯,四肢強健有力,馬有捲雲紋樣雙翼,胸下實心。御道西側石馬位於主陵南455.3米,神道西側27.3米處,埋入土中。石灰岩質,已殘。殘長1.40米,高0.76米,寬0.56米,頭、腿、尾均殘,僅身可見飾鞍。靖陵御道東側翁仲,位於主陵南413.2米,神道東25.4米處,四周為農田,立埋于田地中。石灰岩質。露出地面高0.56米,頭殘。從露出地面部分可略見造型風格,身著寬袖長袍,腰束寬頻,雙手握笏板彎舉於胸前。御道西側石人位於主陵南328米,神道西側0.8米處,埋于田地中。石灰岩質,已殘。御道西側石獅位於主陵南289米,神道西側11.7米處。石灰岩質,殘破不堪,僅存頸部。靖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靖陵平面圖
靖陵陵園文物遺存分布平面示意圖
推薦閱讀:
※吟誦陝西終南山的詩詞你知道多少?
※【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遺寶
※李建軍:論陝西文學的代際傳承及其他
※陝西之旅——法門寺
※【預展咨訊】陝西油畫名家邀請展即將舉辦
TAG:陝西 | 咸陽 |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