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百家:中國能否確立大國地位取決於國內改革政策

文/章百家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前副主任

回顧起來,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過程中,有三段時間遇到的困難較大。第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第二次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第三次便是當下。思考當前的問題,與前兩次作些比較,可能會有所啟發。

在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我國面臨的困難是多方面的。當時,既要解決十年「文革」造成的種種問題,又要探索新路,很不容易。這一時期的成功突出表現在結束過去,開闢未來。一方面是通過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完成對黨內關係和社會關係的調整,同時通過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完成了與此前歷史的切割。這就為凝聚共識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是明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應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時期,鄧小平提出的「小康」思想具有戰略意義,它使黨提出的現代化概念更符合中國的國情,同時也使得現代化不僅與國家的發展,而且與人民群眾的生活聯繫在一起。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長期戰略構想是以小康為指導的。

那幾年國內面臨的問題很多,但外部環境十分有利。主要是美國、日本和其他主要西方國家都願意支持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進行現代化建設;因為中國的發展既可以增強制衡蘇聯的力量,也可以為它們擺脫滯脹、實現經濟增長創造機會。不過,這種有利的外部環境並非憑空而來,前提是我國內政、外交政策的調整,以及卓有成效的外交努力。當年,鄧小平不僅把握外交方向和方針政策,還親自出馬做了大量工作。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內部和外部的原因,中國遇到第二次困難。起因首先來自內部,既有經濟上的,也有政治上的。經濟上,主要是漸進式改革走到一個關口,作為過渡措施的雙軌制難以為繼;同時經濟在幾年內上了一個大台階,積累起不少需要化解的問題。1988年決定進行治理整頓是正確的,但試圖把價格闖關作為突破卻是失誤,結果引發社會恐慌心理。政治上,主要是十年改革帶來一些新問題,如新社會階層的出現、思想意識形態「自由化」或多元化、「官倒」和腐敗的出現、腦體勞動倒掛等。這些問題由於種種原因處理不當,致使矛盾激化,釀成政治風波。外部環境變動是這次困難加劇的原因。國內政治風波發生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稍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都給中國造成巨大的壓力和衝擊。

能夠克服第二次困難,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中央明確提出「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同時應對措施也是有力的。對內,在平息政治風波後,採取進一步改革措施,如大力改善黨的領導、開發浦東、建立證券市場等,最重要的是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對外,一方面處理好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既頂住壓力,又努力恢復和改善關係,打破制裁;另一方面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內外兩方面措施都收到超出預期的良好效果。除應對得當之外,還應看到,克服這次困難有內外兩方面的基礎。在國內,主要是改革開放已使大多數人,特別是農民和工人受益,親歷「文革」的幹部群眾對那十年記憶猶新,也不願國家再次陷於動亂。在國際,中國的改革開放已使許多的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受益,它們也不願中國倒退和閉關,而堅持制裁只會使中外雙方的利益都受到損害。上述種種因素構成的合力,使中國在較短時間內成功扭轉了局面。

當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又一次進入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段,其原因也包括內外兩方面,不過分析起來又與以往有很大不同。

從國內看,主要是改革開放已進入一個與以往明顯不同的新階段。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階段已經結束,正進入一個中速、甚至是相對低速增長的階段。第二,在經濟發展之後,財富的分配問題日益突出;社會貧富分化和利益集團的出現,使這一問題更趨敏感。第三,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發生明顯變化;在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統籌協調各方、凝聚改革共識要比以往複雜得多。第四,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也積累了不少問題,如環境問題、產能過剩問題、老齡化問題、腐敗問題等等。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現代化「起飛」階段完成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一類是新體制不完善、不健全所造成的。後一類實際又分兩種情況,一種確屬新生事物,還需要成長;另一種是表面看起來是新的,但舊的成份很多,有些問題我們以為在改革過程中已經解決了,實際上仍未解決,或有所反覆。

從外部環境看,現在的情況與以往也有很大不同。當前的國際形勢有兩點很突出:第一,世界經濟低迷,復甦尚需時日。近20年來先後發生了亞洲金融[0.00%]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雖然這兩次金融危機都對中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總的看,中國在這兩次危機之中都起到穩定大局的作用,而且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恢復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而中國經濟增長放慢,這兩者之間將有怎樣的相互影響、應如何互動,就很值得關注與研究。第二,國際政治前景難以預料,世界有失序的危險。現在,中東地區的戰亂一時難以結束,恐怖組織和難民問題已對歐洲形成衝擊。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內部左、右撕裂,難以產生像樣的領導人。在亞太地區,朝核問題、南海問題也繼續發酵。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何作為將引起世界特別是周邊國家更多的關注和反應。

儘管當前我國面臨的形勢複雜性超過以往,但我們有應對複雜局面的經驗,也有超出以往的實力。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解決當前的問題,我認為應著重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明確改革開放不動搖,首先要集中精力,踏踏實實做好國內的事情。特別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和民主建設等幾個方面不能退縮,而且要有新思路、新辦法。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能夠引領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滿足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我國發展到現階段,各方面的政策協調已具有超出以往的意義,否則就會互相掣肘,形不成前進的合力。

第二,既要樹立中央的權威,又要通過集思廣議形成新的改革共識。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能克服種種困難,這兩個方面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在決策時如此,在執行決策的過程中同樣如此。從歷史的經驗教訓看,我們的決策體制有一個缺陷,就是容易收到正反饋,而負反饋不易上達,這就使得一旦出現政策偏差,要加以糾正往往會付出很高代價。這一點尤為重要。

第三,中央、地方和基層之間的良性互動,是中國改革中一個突出的現象,也是一條重要的經驗。以往如家庭承包、經濟特區建立、股份制和證券交易等等,都是通過上、中、下層之間的互動才得以出現。在這個過程中,專家、學者的參與起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前期,農民、工人等基層群眾首先獲益,這就使得改革能獲得廣泛支持,並在變動中實現相對穩定。在改革進入深水區時,如何實現這種良性互動,如何協調各方利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第四,在新形勢下,如何權衡短期、中期、長期的利弊,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在這方面的實踐和成功經驗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這裡僅想指出一點,沒有改革發展就不可能實現長期穩定。

最後,中國的改革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離不開與世界各國的合作共贏。中國作為一個超大型國家的崛起,不可避免地會對現存世界秩序產生一定的衝擊,會與守成大國和周邊國家產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各方之間會有博弈。但必須看到,中國的發展是依靠與外部世界的合作實現的,這是大局。中國為眾多鄰國環繞這種特殊的地緣環境,以及當今世界的變化也決定了中國要進一步發展也必須走和平、合作、共贏的道路。當前世界各國各有各的難處,相比之下中國的情況是比較好的。在世界有可能陷於動蕩之際,中國在維護和平與穩定方面發揮積極的建設作用,將可以進一步確立大國地位,展示現風采。


推薦閱讀:

女人在婆家的地位,是男人愛出來的
中國體壇最有國際地位的八大巨星,一人僅1米5卻能統治世界八年
中科院調查:姐弟戀婚姻佔四成!專家:這恰好反映女性地位提高了
叫女神你地位就高了? 直男癌骨子裡還是男權
老公愛出軌我能生第二胎鞏固地位嗎?

TAG:中國 | 政策 | 改革 | 國內 | 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