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投胎成了一個地道的中國人,他就是………

慧能是釋迦牟尼佛投胎到了中國

——在廣東佛協主辦《六祖慧能與佛教中國化》論壇上的主題發言

站在這個講台上,我的心情可以用四個字表達——誠惶誠恐。我對佛學、對禪宗、對《六祖壇經》都相當無知,在三位大法師和各位高僧專家面前,我完全是一個小學生。接到邀請後,圍繞這個主題,我真正像小學生那樣做了一點作業,今天是來交作業的,敬請老師們指正。我談幾點認識。

一、佛教補中國傳統文化之缺失

佛教對中國文化有巨大的貢獻,彌補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王國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嚴重的缺失,一是純粹哲學即形而上學,對宇宙和人生終極真理的追問,二是本土宗教。陳寅恪也指出:佛教於形而上學獨有深造,足救中國之缺失。佛教傳入中國,推動了中國哲學的形而上學思考,先後出現了兩個高潮,一是魏晉時期與玄學相結合的般若學研究,二是宋明理學。

中國缺乏本土宗教。馮友蘭解釋,儒教的「教」是教育、教化,不是宗教,孔子是導師,不是教主。宗教的要件,在形式上有教義、教主、教團、教規,在內容上一有超越性,超越世俗生活,二有終極性,是對人生問題的究竟解決。儒道二學無前者,後者較弱。道教有前者,無後者。佛教傳入中國並且生根,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傳播廣泛而且長久的宗教信仰,至今仍在國人的精神生活中發生著重大作用。

二、禪宗在佛教中國化中的作用

中國之所以缺乏形而上學和宗教,與重實際的國民性有關,其特點一是非思辨,二是入世。佛教的特點恰好相反,一是極具思辨性,正如人們所形容的,佛法博大精深,佛典浩如煙海,二是在本質上是出世的,以解脫為終極目的。這無疑造成了接受的困難,而禪宗解決了這兩個困難,因此成為佛教中國化的成功典範。

針對非思辨的國民性,禪宗把佛教簡易化,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拋開佛教經典,掃除煩瑣哲學,把立足點放在開發生命本身的覺悟上。

針對入世的國民性,禪宗把佛教生活化,主張「佛法在世間」,廢除印度佛教複雜的修行次第體系,把重心放在調整心態上,解除入世中的苦惱,提倡平常心是道、觸類是道、即事而真等緊密結合日常生活的證悟方法。

三、《壇經》核心思想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契合點是心性理論

禪宗得以成功的更重要原因是找到了佛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契合點,這就是心性相通的觀念,因此而把佛教人本化了,上述簡易化、生活化其實是人本化的一種效果。

中國哲學的基本觀念是天人相通,認為人心與宇宙是相通的,這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宇宙觀。人心與宇宙為什麼能夠相通?因為宇宙本根派了一個代表住在人心中,這個代表名字叫「性」。「性」指的是人的最深刻本性,其實就是宇宙本根在人心中的存在,它藏在人心亦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至深處,它一旦覺醒,天人就相通了。

《壇經》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話代表:「自心頓現真如本性」。成佛的根據在自心之中,無需外求,明心就能見性,自心頓現即是真如本性。這比心性相通還進了一步,可以說是心性合一,心是宇宙的心,性是宇宙的本性,二者並無區別。所以,只要回歸自心,就能頓悟成佛。

《壇經》中有兩個偈。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慧能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佛性常清靜(或: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這兩個偈的區別在於:在神秀那裡,心是個體的心,所以會有塵埃,佛性是修鍊成的;在慧能這裡,心是宇宙的心,所以不可能有塵埃,佛性是本來具有的。因此而有了漸修和頓悟的分歧。

四、《壇經》是佛教中國化完成的標誌

中國化的佛教要符合三個條件:一、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二、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成為國民精神的有機部分;三、具有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慧能創立的禪宗便是這樣。

佛教中國化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漢末和魏晉時期,格義階段,釋迦牟尼佛是外國人,來到中國,穿上了漢服或魏晉名士服,說著漢梵夾雜的洋涇浜中國話;二、慧能之前隋唐時期,教門階段,中國佛教八大教派已建立,各有自己重點信奉的佛典,釋迦牟尼佛入了中國籍,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但仍是老外在說中國話;三、從慧能創立南宗開始,宗門階段,釋迦牟尼佛重新投胎成為了一個地道的中國人,這個中國人就是慧能,他說地道的中國話,不是老外說中國話,中國話是他的母語。

五、宋明新儒學是禪宗結出的碩果

陳寅恪指出:「宋儒采佛理之精粹,註解四書五經,產生新儒學。故佛教實有功於中國甚大。自得佛教之裨益,而中國之學問,立時增長元氣,別開生面。」禪宗催生宋明新儒學,宋明新儒學開創中國哲學新格局,這是王國維、胡適、馮友蘭、方立天等學者的共同見解。

禪宗醒目地把心性問題提到首位,是推動儒學轉型的關鍵因素。圍繞心性問題,宋明新儒學建構了體系化的本體論和人生論哲學。新儒學分兩派:程朱理學強調心不即是性,格物才能窮理,與神秀近;陸王心學強調心即是性,明心即可見理,與慧能近。

六、禪宗成為中國佛教主流也有負面影響

有長必有短,優點的另一面是缺點。禪宗把佛教簡易化生活化,就難免削弱了印度佛教博大精深的理論內涵,把佛教世間化人本化,就難免削弱了印度佛教緣起空性的核心信仰。

我是學西方哲學的。據我所見,西方哲學走了兩千多年,終於走到了佛法門前。西方哲學一直致力於尋求無常的現象世界背後那個常住的本體世界,康德以後終於得出共識,現象背後沒有常住的本體,用佛教的語言表達就是無自性,於是反本質主義成為現代西方哲學的主流。西方哲學家還發現,語言和概念在本體的虛構中起了重要作用,於是名言批判成為現代西方哲學的熱門,而這也是佛教般若學早就做了的事情。

我本人認為,般若學是佛學中極具哲學深度的一個領域。魏晉時期,般若學盛行一時,產生了像僧肇這樣的大哲學家。禪宗佔據主流以後,般若學衰微,中國佛教在哲學深度上有所退步。總的來說,我覺得中國佛教受儒道之影響遠大於中國哲學受佛教之影響,因此,即使是堪稱中國哲學之高峰的宋明新儒學,其所建構的本體論仍然是道德本體論,尚未達到本來意義本體論應有的深度和高度。

2016年11月21日上午,由廣東省佛教協會主辦的「2016廣東禪宗六祖文化節」在中山紀念堂開幕,近3000人與會。開幕式後舉辦「六祖惠能與佛教中國化」論壇,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法師,香港寶蓮寺方丈凈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心澄法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國平,先後發表主題演講,並與現場聽眾進行了互動。

如果你還有什麼困惑,可以在分答上向周老師提問

掃描二維碼,向周老師提問,

也可以偷聽周老師回答其他朋友的問題哦~


推薦閱讀:

人真的有來世嗎?你們相信來世嗎?
活成安迪還是樊勝美,和投胎有多大關係?
喝了孟婆湯 就不能反悔了哦
如果投胎是個技術活,來世想做什麼樣的人?
婚姻才不是女人的「二次投胎」!

TAG:中國 | 中國人 | 投胎 | 釋迦牟尼 | 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