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人譯制英文脫口秀的難度主要在哪?

在這問題上谷大已經說了好多,我也來說說自己的體會。一、兵器齊全,樣樣都得會 視頻剪輯轉換軟體、時間軸軟體、字幕設置軟體、壓制工具必須樣樣都會。做雙字幕的話還要對ass字幕的一些代碼熟悉一些才會做出比較標準的作品。而一般做美劇的字幕組分工明確,翻譯者幾乎不用掌握任何製作技巧,只需譯好分配到手的CC就可以了。二、白手起譯,沒捷徑可走 目前國內字幕組所謂的雙語字幕的英字以Closed caption和劇本script為主,也並不精確。大部分美劇組的目前都是「筆譯」,當然決不能一竿子打死,另外既然有現成的,何必自己聽譯呢!本來就是奉獻,也不必吹毛求疵,只是說,譯美劇雙字其實和大家想像中的難度比要低很多。脫口秀節目就不同了,因為受眾狹小的問題,國外鮮有人幫忙做CC錄製或上傳字幕的,所以目前谷大和我都是靠聽譯。不是說聽譯了不起,如果有現成的我也懶得自己敲,畢竟麻煩不是。三、文化差異,笑點需移植 翻譯美國脫口秀,就像把郭德綱的段子譯成英語,如果字句對應,實在很難讓外國人明白笑點在哪裡。所以如果翻譯郭德綱的話,把「阿嬌」翻譯成Kardashian?估計老外就知道為啥可笑了。同理,「《壹周蓉泥秀》」的方式借鑒了周立波的「夢話」版塊,這樣大家更能理解扣叔是在用反諷的方式去演繹。另外在《另類美國史》中把Betty Crocker翻譯成」張君雅小妹妹「,把Mrs Butterworth翻譯成」老乾媽「,把Chef Boyardee翻譯成」康師傅「也是同樣的考量。 再比方說,把Bill Maher的這句 The Mittbot 3000 has been programmed to take both sides of every issue everywhere.如果處理成「米特3000型號機器人內部程序會指令他在每件事上都立場不堅定」,羅嗦不說,平淡的語言已經使得「玩味」的意味完全沒有了,而且修辭感大減,所以我譯為「米3000型號機器人內置牆頭草系統」 字幕短煉了不少,中國網友也能會心一笑。還有時需要適當的誇張,the least interesting man in the world譯成「世界上最無聊的男人」似乎正確,其實彪叔偏說怪怪的the least interesting而不說the most boring,就是要體現出這麼一種反差,用谷大的話說「沒有這麼夸人的」,所以我譯成「只悶不騷界的一朵奇葩」,視覺效果依然很短煉,但那種譏諷味道在漢語里得到了充分的放大。另外有的地方英語比較長,漢語簡短能說清楚的,要適當修剪,否則觀眾的視覺壓力太大,就跟不上了。另外有些雙關語譯出來實在無法兩全,就只能做個注釋了。四、背景繁多,需多見多識 因為脫口秀節目大多針砭時弊,說的都是當下最新的事,要聽譯不說「見多識廣」吧,起碼要多見多識,如果你連美國的「左」和「右」都分不清,就更別提翻譯了,資訊和背景知識要跟得上才行 。我雖然在國內,但每天要麼用podcast下NBC和CNN的視頻節目,要麼用tuneIn radio(最近被」牆「,但可以手動添加自定義流媒體讓它復活)收聽CNN、BBC或FOX NEWS TALK的廣播,一般出門或在車上時耳朵不會閑著。各種脫口秀節目也要看。平均每天至少要有兩個小時是看或聽各種節目的。每周通過ipad購買正版的economist和TIME,雖不能保證每篇都看,起碼要讀一半文章。我想,每個人都得看點新聞聽點節目,反正也得聽,為啥不聽第一手的呢。這不但使在國內的我能一直保持最佳狀態,也讓我的資訊一直保持updated。我想很多試圖翻譯脫口秀未果的,很大一部分首先就被一大串他們不知道是誰的人名給嚇著了。話說你聽中國某段相聲譏諷陸俊、南勇,你都不知道他們是足球圈的你哪知道樂趣在哪呢,更別提翻譯了。五、曲高和寡,受眾群體小 其實做這種網路「義工」,成就感也是動力之一。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散播和分享,實乃一件美事。然而與美劇的流行程度不同,美國脫口秀節目在中國的辨識度和受眾都相對有限,做一集《吸血鬼日記》可能會有百萬人在線苦等,做一段脫口秀節目可能會得到「真有意思啊,但這哥們是誰?」的回復。當然這是「市場的選擇」,各自的產品總會有各自的受眾,抱怨無益,女為悅己者容,我為願意笑眼看世界的人,願意「兼聽則明」的人,提供一點點方便。哎呀,受傳統教育多年,這還抬上特么高度了,嚴重鄙視一下自己.......
推薦閱讀:

淺析美國脫口秀節目模式
對演員的理解(2017.07.16)
洛杉磯時報專訪黃西:打造最棒的脫口秀
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有什麼不同之處?
《今晚80後脫口秀》為什麼停播?作為80後捧出來的紅人池子、蛋蛋為什麼最後一期都不來?

TAG:脫口秀 | 英文 | 在哪 | 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