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的歷史沿革(轉帖)
06-16
武陵源區行政建置歷經變遷。遠古時期,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周,屬楚國。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居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慈利(含今永定區、武陵源區及桑植縣)為其轄地。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秦昭王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縣西),轄慈利。武陵源區域屬慈利所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分轄區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縣(縣治官塔坪,今慈利縣蔣家坪鄉太坪村),轄今安鄉、澧縣、津市、臨澧、石門、慈利、桑植各縣及永定區、武陵源區、湖北省公安、鶴峰縣、湖南省桃源縣一部分。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廢黔中郡設武陵郡,將慈姑縣分置零陽、孱陵、充縣三縣。此時,武陵源區域為充縣(縣治今永定區,轄今永定區、桑植縣及溇水中游區域)轄地。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263),因嵩梁山裂,有石壁立如門,吳帝孫休以為祥兆,遂析武陵郡北部置天門郡,分零陽、充縣地設婁中縣。此時武陵源區域分屬充縣和婁中縣管轄。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析婁中縣設臨澧縣,析零陽縣置澧陽縣。天門郡領零陽、充縣、臨澧、婁中、澧陽五縣。南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廢天門郡,置澧州、石門郡。北周建德四年(575),廢婁中、臨澧二縣,置北衡州。廢充縣,設崇義縣,本境與零陽俱隸北衡州。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改北衡州為崇州,更零陵縣為慈利縣,與崇義縣同隸崇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廢崇州,改澧州為澧陽郡,領石門、孱陵、澧陽、安鄉、崇義、慈利六縣。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改澧陽郡為澧州,復置充縣。高宗麟德元年(664),廢充縣,並崇義入慈利縣。玄宗天保初,改澧州為澧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複名澧州。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期(907~960),區境屬馬殷、周行逢割據的楚國所轄之澧州。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屬荊湖北路。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升澧陽軍州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改澧州路總管府,領澧陽、石門、安鄉、慈利四縣。元貞元年(1295),升慈利縣為慈姑州,旋複名慈利州,轄今慈利、桑植、永定、武陵源等區縣。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吳王位,改澧州路為澧陽府。明洪武二年(1369),降慈利州為大庸縣,不久廢大庸縣,複名慈利縣,屬澧陽府(後復為州)。洪武三年(1370),羊山衛治(今永順羊峰山)遷大庸,改名大庸衛(今大庸所)。次年,大庸衛城遷今永定區所。洪武九年(1376),改澧屬慈利等縣隸屬常德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大庸衛改永定衛,轄六所(前、後、左、右、中及大庸所),行政區屬慈利縣。洪武二十三年(1396),設九溪衛(衛治在今慈利縣江埡),領前、後、左、右、中五所及添平、麻寮、安福諸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慈利改隸岳州府。清雍正八年(1730),改土歸流,升澧州為直隸州,慈利縣改隸澧州。廢九溪、永定兩衛,置安福縣(今臨澧縣)。割麻寮所(慈利十七都部分地及十八都)入容美司,置鶴峰州,隸宜昌府;割安福所(慈利十六都)入桑植司置桑植縣,隸永順府。雍正十三年(1735),撥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各部分地置永定縣(今永定區)。民國3年(1914),廢府、州、廳建制,保留道一級建制。因永定名與福建省永定縣同名,奉北京政府令,改名為大庸縣,與慈利同屬武陵道。民國24年(1935),建立湘西綏靖處,下設五個行政督察區。其中慈石庸行政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慈利,轄慈利、石門、大庸三縣。次年,慈石庸行政督察區擴並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轄慈利、石門、大庸、臨澧、澧縣、桑植六縣。專員辦事處仍設在慈利。民國27年(1938)至29年(1940),慈利縣屬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常德)、大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永順)。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1988年12月,境內國營張家界林場(即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下同)、協合鄉、中湖鄉隸屬湘西自治州所轄的大庸縣(市)(今永定區),索溪峪鎮屬常德專區所轄的慈利縣,天子山鎮屬桑植縣(1953年屬大庸縣,後屬慈利縣,1958年隸屬桑植縣)。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大庸市升為地級市,將慈利、桑植兩縣劃歸大庸市管轄。市另轄兩區:原縣級大庸市改名為永定區,新設武陵源區。將原大庸市的協合、中湖兩鄉和國營張家界林場、慈利縣索溪峪鎮、桑植縣天子山鎮劃為武陵源區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索溪峪鎮(軍地坪)。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歷史上三位強迫症,強迫症的奇葩,最後一位是強迫症中的大奇葩!
※安倍獲普京贈戰敗天皇御用武士刀,下屬為何不讓安倍公開接受「禮物」?
※滿清: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還歷史本來面目
※《歷史寫錯了袁世凱》連載(64)原創
TAG:歷史 |